第五代与五代后的一次对接
作为第五代最著名的摄影师,顾长卫在他的导演处女作《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在是意义太过复杂的变革时代,顾长卫和李樯却坚决地将这背景无限淡化,执着于私密体验的诉说,呈现一个家庭内部惊心动魄的相互斗争与自我挣扎。当个人走出历史的囚禁,便落入了生活的陷阱。细水长流的舒缓节奏和惊人丰富、近乎堆砌的细节具体而微地展示了生活把生命磨损,侵蚀殆尽的过程,让青春与梦想的残骸遍地狼藉。文革浩劫的幸存者,却未能幸免于生活的灾难,这灾难是个人欲望理想被世俗生活的无情吞噬,因为在社会时局相对平静的年代,平凡个体往往是被生活本身所打败。影片借助哥哥这个特殊元素激化了矛盾,将这种普泛性的遭遇极端化,让原本一地鸡毛的琐碎事件扩大为惨烈戏剧,又以冷静隐忍的克制语调回归于普通人的处世态度。
影片主角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与平庸困窘日常生活的角力,是第五代之后的青年导演热衷表现的命题。对于那些和李樯同辈的电影人来说,没有了宏大力量的粗暴干预,他们在与生活的搏斗中失魂落魄,凸现了个体的生存状态的迷茫乃至麻木。这种个人化、平民化的视角顺应了中国正在成形的市民社会的逻辑。而发生在市民社会即将来临的前奏期的《
而影片的微妙之处在于,尽管始终伴随着弟弟的画外音叙述,但并没有统一在他的视角中。如果说弟弟的声音代表了李樯,那么贯穿全片的旁观视角则属于顾长卫。这是第五代与五代后一次有趣的文化对接,李樯为影片带来了凶狠残酷的个人戏剧,顾长卫则在旁观中为其沾染了唯美色彩与抒情性的宿命咏叹。普通人在平淡生活中幻灭的故事与贾樟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