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Joris Ivens

FANHALL ID: im05791
姓名: Joris Ivens/尤里斯·伊文思
性别:
生日: 不详

影人概述: . . . . . .

伊文思出生于荷兰的尼梅格城,其父在该城一家照相器材商店,后扩大为专门出售制造照相器材的公司:“卡比”(CAPI)公司。 1911年,13岁的伊文思在家人的协助下拍摄了第一部长200米的影片《茅屋》,只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习作。

1917年,伊文思中学毕业,进入鹿特丹市“高等经济学院”学习,这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尽管荷兰当时是中立国,但是伊文思仍然被征入伍。1924年,在“高等经济学院”毕业后,伊文思入德国夏绿丹大学攻读照相化学与照相技术,开始接触当时在德国出现的各种政治与文艺思潮。1926年,他回到荷兰,担任“卡比”公司技术部主任。由于经常同荷兰知识界接触,他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并看到了被荷兰当局禁映的苏联影片《母亲》,很受启发。不久,他在荷兰创立第一家电影俱乐部“电影联盟俱乐部”,并从此广泛接触电影技术。

1927年,他在荷兰的一家小酒吧拍摄了短纪录片《齐迪奇纪事》表现醉汉的神态。1928年,伊文思第一次赴巴黎,试图探讨摄影机的表现可能性,并在那里拍摄了一部4分钟的短片《对运动的研究》。不久,他又回到荷兰,在一位工程师的建议下,经过长期观察与周密准备后,用3个月时间完成长10分钟的纪录片《桥》,获得普遍好评。

1929年到1930年间,他拍摄了《礁石》,以纪录片形式表现了一个失业渔民的生活。同期,他用3个月在阿姆斯特丹市完成了充满诗意的短纪录片《雨》,是“城市电影”中最富诗意的一部作品。《桥》和《雨》以其深邃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是这个时期实验电影中最具持久生命力的纪录片。

1931年,应前苏联著名导演普多夫金的邀请赴苏联访问了3个月,他在那里做了几十次演讲,并放映了自己的影片,也观看了杜甫仁科等前苏联电影工作者的作品。回荷兰后,应“菲利浦电器公司”之请,拍摄了宣传片《工业交响曲》(又名《菲利浦收音机》)。他不顾厂方严格的限制,在影片中揭示了高度机械化劳动对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的损害。


毕加索和伊文思1933年,比利时西南部博里纳奇煤矿工人举行大罢工,伊文思应比利时纪录电影工作者亨利·斯笃克之请,不顾当局压力,利用布鲁塞尔的一个电影俱乐部——“银幕俱乐部”提供的资金,秘密的拍摄了纪录片《博里纳奇》,表现了煤矿工人的悲惨境遇与互助团结精神。影片完成后,有关当局禁止在比利时和荷兰上映,可是它以在许多电影俱乐部巡回放映了。伊文思在1934年访问前苏联时,曾经专门为前苏联重新剪辑这部影片,加进了表现乌克兰煤矿工人的生活和劳动以及莫斯科建造地下铁道等镜头,使这部有声的俄文版的《博里纳奇》有了新的内容。伊文思本人及评论界都认为《博里纳奇》是伊文思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76年,《愚公移山》先是在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的国家艺术影院上映,放映周期很长,引起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评论家的好评。1977年,《愚公移山》在中国举行首映式,伊文思在一年中先后两次应邀来到中国,受到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的接见。

1978年,伊文思再次应邀访问中国,受到邓小平、邓颖超同志的接见。同年,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1979年伊文思应邀来中国,为庆祝他的81岁生日,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分别举行招待会或庆祝会,邓小平出席了招待会。1980年,为表彰伊文思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纪念他从事电影工作50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了“伊文思创作回顾展”。


飞翔的荷兰人1984年到1988年间伊文思与罗丽丹多次来中国,拍摄他酝酿已久的纪录片《风的故事》。年近90的伊文思继续进行艺术探索,影片拍摄的几乎是被认为无法拍摄的事物。这是伊文思对自己几十年艺术生涯总结式的归述,融合了他早期的抒情性的电影语言,“直接电影”的手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影片的表现手法细腻,内容虽然抽象而又晦涩,但是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受到人们的热烈称赞。此片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于1989年初在巴黎举行了首映式。

1989年底,伊文思在巴黎去世。

作品年表
1913年:《勃朗登特·斯特拉尔》
1928年:《桥》
1929年(与M.弗兰肯合作〉:《雨》,《冲击礁岩的浪花》
1930年:《我们在建设》(第一部描写须德海排水工程的纪录片)
1931年:《工业交响乐》,《木馏油》(与德尔维尔合作)
1932年:《英雄之歌》(又名《共青团》,在苏联)
1933年:《须德海》(《新地》)。
1935年:《布利纳奇矿区》(与斯托尔克合作),《战士季米特洛夫》(与汪根海姆合作)
1937年:《西班牙的土地》
1939年(在中国):《四万万人民》
1940年:《权力与土地》(在美国)
1942年:《警报》(在加拿大)
1945年:《印度尼西亚在呼唤》
1947年—1949年: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与保加利亚摄制大型纪录片:《开始的年头》
1950年(在波兰):《和平一定在全世界胜利》
1951年(在民主德国):《友谊一定在全世界胜利》(与e.培利耶夫合作,关于柏林青年联欢节的彩色纪录片)
1954年(在民主德国):《激流之歌》
1956年:《调皮鬼梯尔》(《传奇英雄》,主演:杰拉·菲利普)
1958年:《塞纳河与巴黎相逢》(《塞纳河畔》,编剧:乔治·萨杜尔)
1958年在中国拍摄纪录片,有《雪》又名<早春>等
1959年:《意大利不是穷国》
1960年:《明天在南圭拉》(在马里)
1961年:《古巴纪行》,《武装的人民》(在古巴)
1963年:《瓦尔帕莱索》(在智利)
1965年:《天空,大地》(在越南)
1966年:《西北风》(在法国),《欧洲之港鹿特丹》(在荷兰)
1967年:《十七度线》(在越南)
1970年:《人民和他们的枪》(在越南,罗丽丹与塞尔让协助)。

 [这是一位被上帝永远放逐的"飞翔的荷兰人",被自己的祖国宣布为叛徒,美国联邦政府调查局列上黑名单的记录大师用他的镜头记录了抗日战争,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他对中国的钟情与热爱丝毫没能帮助他影响中国记录片.于是在他去世近二十年后出现的吴文光光荣的被称作中国记录片之父.这个父亲苦啊.]

评论列表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相关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对本影人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4444(创建者), 4444
oYkzXqdLCNz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