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理想与常识----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

2003-06-28 05:51:12   来自: 针儿
  理想与常识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
  【道德理想的不得已:道德理想依靠意识形态才能生存】
   老早想写这样一篇文字了,也知道迟早要为之付出代价。如果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仅仅一次,也不可能再回头。逃避是愉快而安全的,谁都可以冷眼旁观,寻找别人逻辑里的漏洞。我做这样的人够久了,只在等待一个契机,能承认自己所藏的碉堡不过是虚空,所珍爱的不过是过眼烟云,自己在历史上永远只可能是中间物,这该要怎样惨痛的心才能同意?
   以前阅读孔子,为的想知道我们走到对理想欲求却求不得的这一步,历史根源究竟在哪里。然后我知道一切的不得已。孔子原来这样地热情,这样疲于奔命地想建设一个道德理想国。但“道德理想”看不见又摸不着,“仁义”靠什么来辨识呢?没有办法,“礼教”必然被建立起来,以外在的形式代表价值取向,用以辨识高尚、卑鄙。
   除了借助外壳,道德理想还要靠意识形态的建立才可能生存。自汉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令儒家思想中光辉的“仁义”理论得以生存。道德理想确实本来就是附在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了清末国家已这般懦弱,强敌又这般觊觎,更是在意识形态的危机中而不是“仁义”本身的错误,这座日渐昏暗的道德理想庙堂,终于是不堪风雨了,这样才有“五四”时期对旧文化的否定。
  【追溯权责的不可能: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
   五四精英的代表人物鲁迅,自称从旧阵营来,反手一击,更易置敌死命。于是他写《狂人日记》,吃人,被吃;写《祝福》,鞭炮声中祥林嫂死去,死前惶惑灵魂的有无;写《阿Q正传》,一个笑料似的人,是如何被层层剥夺权利而不自知;写《孤独者》,魏连殳以极端来报复,折磨的只是自己。然而又正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之关系》里讲到的,魏晋人物正因为看重道德,才采取这样蔑视道德的态度,以和假道德(形式的道德)区别。这似乎可以为鲁迅作一注脚,他正是从旧阵营来,深受仁义熏陶,在理想破落以后才采用绝望的笔触来战斗,而他战斗的对象岂非一直是“无物之阵”吗?没有谁可以为这种愚弄负责。
   要说得形象,得引用一个故事:
   有一个比喻,说街上有一酗酒肇事的司机,被一个深刻的警察抓住,他不去抓这个司机本身,却听信辩护律师的深刻辩解,去追捕酒店老板、追捕酿酒的厂商、直至追捕一千年前第一个发明酿酒的人。
   我想这是鲁迅所感觉虚空的吧,他与封建制度作斗争,揭露,批判,然而他知道没有具体的谁可以为国民的劣根性负责。我们可以推翻一种制度,但无法推翻国民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鲁迅指出国民的愚昧、麻木,但他只能“引起疗救的注意”, ,只能指出现象,不能追根溯源----没有谁可以为国民性负责,难道能像那个“深刻的警察”一样,直找到孔子头上吗?这种虚空的结果使鲁迅不断思考,又不断怀疑与否定。因而《野草》是这样惨痛----前面有野百合野蔷薇,前面也有坟----鲁迅只能选择不停往前走,这要多少的勇气,当他明明白白自己是走在“无物之阵”里?
   想了解文革,得朋友推荐了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翻翻书,在分析法国大革命,谈卢梭与罗伯斯庇尔,不觉有点惊讶。细看之下,发现法国大革命与中国革命何其相似!罗伯斯庇尔政权革命成功,把卢梭想建立的道德理想国付诸实现,于是,剧院被废止,妇女被要求留在家中养育孩子,人人追求道德的净化,只能阅读被要求的书籍……陷入狂热的迷乱当中。并没有三年自然灾害,并没有苏修压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环境比中国要宽松得多,然而罗伯斯庇尔的坚持却终告失败。
   为什么?
   你不能用简单的定义解释过去、现在与未来,不能用简单的标准规范这个社会,不能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纯净的理想。
   这是我唯一能思考出来的答案。
  【下限:是常识而不是理想】
   更重要的应该是常识而不是理想。
   在一个肉麻的高蹈的社会,往往从常识起步的人被看成懦弱者,或者落伍而可笑。然而,在当代文人里,情感上我倾向于张承志、海子,能感受他们踏上夸父追日之旅时的孤独与绝望,而理智上却更激赏王小波:是他把常识引进了文学视界。同样血与死亡的文字,张承志写《北方的河》,是孤独渡河的英雄的决心;海子写麦子、村庄与四姑娘,是渴望从大地汲取力量;而王小波,却只是告诉我们残酷而可笑的历史,有帮助医生舞弄自己肠子找阑尾的人,而绝望跳楼的人,有他的儿女们点着蜡烛守候父亲的脑浆。这些文字令我惊惧,历久常新,以致我无法忍受再看第二遍。王小波的魅力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指出有不少人已习惯于提倡别人做伤害自由、伤害生命的“伟大”的事,而这些事聚积起来,往往演变成一种集体的狂热。
   他讲得很通俗,说有人爱吃粪——就像古代有“嗜痂成癖”的人一样——这是个人的自由,但如果觉得粪很好吃,便提倡人人都吃,那就是违反常识。他把某一件“偶然”的事夸大了,然而联系到社会现象,我们又发现在另一类事件上这原来是“普遍存在”,也发现“理想”这一词原来只能对个人修身养性而言,如果涉及到大范围的呼吁,便已妨碍了“自由”的性质。
   或许只有人们都了解常识以后,王小波的文字才会消失吧。但我怕在这之前已然消失,遗忘总是来得这么快,而人们残忍的时候可以有多残忍,特别是在约定俗成的认为正确的道德理想当中。
   2001年12月有一期《实话实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薛先生为保护自己的权益与小偷扭打,小偷采用自残手段意欲逃脱,薛先生把他送去医院,花了几千块钱,并且,薛先生的做法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比如不能得到“见义勇为办公室”的承认)。相比较节目中的另外两位勇斗歹徒的英雄,我觉得薛先生是一个更独特的个案。生而为人,所有生命都弥足珍贵,这是常识。然而小偷的生命呢?可怕的是:当我们把一个人视为对立阵营的一员时,约定俗成地,我们就可以不再爱惜他的生命。更可怕的是:这似乎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尽管理想有很美妙的光环,我们还是应该时时警惕它会走得多远。尽管常识似乎不值一提,我们还是应该以更诚实的态度来接近它吧。
                       针儿,2001,12,17
  

2003-11-01 07:47:02  dalidejia

  针儿你到底是谁?
  

2003-11-01 08:06:31  dalidejia

  你的认识我不能赞同,你把个人混杂在世界里了,在保持个人强烈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你能找到出路吗?
  显然清晰明见的事实更容易得到认识,抛弃是与否的观念,不以固定的“词语”来评价事与物,只是简单的描述事实不是来的更轻松吗,为什么还要区分对与错,现实和理想呢?
  

2003-11-01 08:11:46  dalidejia

  追溯权责的不可能: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
  
  另外,对于如果不追根究底寻求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我们。。。。。。如何面对自己?
  

2003-11-04 12:04:12  疾走考拉 (北京)

  针儿,你是写过一篇有关宫崎骏《岁月的童话〉的影评吗?里面提到海明威白象的群山?急切想知道~~~~~~~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