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我要高飞
2002-11-03 08:16:18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李虹是一个24岁的女孩,是一位电影导演;她的处女作《伴你高飞》,接连获得了意大利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奖”、日本女性电影节“荣誉奖”和中国大学生电影节“处女作奖”等三项荣誉。
她青春亮丽,总有人误认为她是演员。当有人恭维她漂亮,她总是不以为然:“我更愿意做个好导演!”顿了顿,她又说:“我很幸运,刚走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大门,就有机会拍电影了,而我的很多同班同学,甚至还没有机会触摸胶片……”理想当电影厂领导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去拿剧本时,我意识到———机会来了!我真想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的同学们,我想告诉他们,也许,“我们的电影时代”就要开始了!
当然,那只是一时的冲动。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毕竟刚走出校门,从没有真正拍过电影。极度渴望做好一件事,又没有足够的把握,那样的一种矛盾心态,我想,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种考验。
我明白,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力求完美。对原先的剧本,我并不满意。它主要通过叙述两个学生之间的友谊,批评了目前的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它沿袭了传统的电影表现手法,时不时地表明立场、说明态度。而我觉得,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拍电影,还是应该以人为本、以小见大。
我要求改写剧本。电影厂的前辈们替我担心:你一个毛丫头,能拍就不错了,还改什么剧本?我坚持己见:如果不改成我喜欢的,我就不会有激情去拍。最后,厂领导同意让我试试。
整整4个月,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除了睡觉、吃饭,剩余时间都在琢磨剧本。影片中的两个男主角,一个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另一个是小学生,年龄差异那么大,他们之间要产生友情———两个人的“共通点”会是什么呢?我找到了,是“失败感”:大男孩性格内向,大学四年一直暗恋一个女孩,却没有得到对方回应;毕业后想留校当老师,因为不够自信也没有如愿;而小男孩,则属于大人眼里“又笨又蠢”的孩子,连小伙伴也要欺负他……为了表现这两个男孩从陌生到熟悉、从相斥到互助、从自卑到自信的过程,我设计了很多小细节,比如小男孩为讨小伙伴欢心,主动让人当马骑,大男孩阻止他,却遭到了小男孩的斥责,等等。我希望影片以朴素真实的感情、简单坚实的人物关系打动观众,而不是义愤填膺地揭露什么问题、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激情拍了这部影片,我明白了:导演是一个消耗激情的职业。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们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那个夏天我们遭遇了百年未遇的高温,一连40天,天天高温。在烈日下,我们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适合剧本的场景。很多都是露天的戏,大家只能在没有任何遮挡的骄阳下暴曝着……在我记忆的片断里,每个人的身上都长出了大片的痱子,自制的清凉药水成了宝贝,到处都有臭烘烘、湿漉漉的毛巾……在那些个谁都不愿意出门、甚至不想动一动的日子里,我和我的伙伴们兢兢业业地为梦想奋斗,没有人退缩、抱怨,为此我真心感谢伙伴们,他们让我明白,电影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创造奇迹的。
那段时间,我处于亢奋状态。平时我看上去弱不禁风,动不动就会大病一场,可是拍摄期间,天天睡不足4个小时,精力还是旺盛过人。我吓坏了伙伴们,他们不肯让我喝咖啡,说:“你不喝都这样了,喝了,我们还不得下地狱呀!”太激烈的感情并不容易描述,即使在现在,我依然无法说清楚那段时间的感受。可能当时实在太忙太累,无暇留意所谓的感觉,也可能因为所有要说的话都已经“写”在胶片上,便懒得用其他方式表达。我只能说,拍一部电影就像经历了一次别样的人生,体验了无意中找到新思路的惊喜、临时找不到所需要的道具的焦虑、因为外界原因不能实现预想的愤怒……无论如何,24岁,我明白做导演的感觉是幸福的。当现场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起来,演员开始念对白,从监视屏里看到自己心中的幻象正慢慢变成具体的真实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你要为之努力一生的电影呀。”有人认为,电影创作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前辈们曾告诫我:“电影理想,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我感觉拍摄理想就像手心里捧着的水,无论你怎么努力将手指合拢,它还是会从指缝里一点点溢出去。我的遗憾之一是片中的动画。用动画表现小男孩不合群、受压抑的内心是我的理想,可因为资金不足,不可能用电脑制作动画,只能手绘。
这个看似简单的传统工艺,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大困难。我们好不容易在电影厂旧仓库里找到了已经被拆掉的制作动画的机器,把它装起来后,却发现它带给我们的东西和预期的相差太远。经过数十次返工,片中出现的那只蝴蝶的颜色居然还是不能统一……我不想说我心里有多遗憾。虽然电影学院的老师安慰我,他们已经看到了我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可是我明白,那些闪光的理想顺着指缝溜走了……
很多时候,因为成本、拍摄进度的压力(如果我每天不能完成预定的分镜头,厂领导就会找我谈话),导演不能随心所欲。像陈凯歌那样一天只拍3个分镜头,感觉不顺就停几天整理一下思路……这对大多数导演来说,是极其奢侈的。
这部片子在意大利和日本的电影节上参展放映时,很多观众哭了。那是我最感动、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我不想自夸,说这部片子有多好,它只是一个起飞点,我希望自己能飞得更高!(转自网妖)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的轨迹
rtvPgiHsWCeJT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她青春亮丽,总有人误认为她是演员。当有人恭维她漂亮,她总是不以为然:“我更愿意做个好导演!”顿了顿,她又说:“我很幸运,刚走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大门,就有机会拍电影了,而我的很多同班同学,甚至还没有机会触摸胶片……”理想当电影厂领导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去拿剧本时,我意识到———机会来了!我真想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的同学们,我想告诉他们,也许,“我们的电影时代”就要开始了!
当然,那只是一时的冲动。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毕竟刚走出校门,从没有真正拍过电影。极度渴望做好一件事,又没有足够的把握,那样的一种矛盾心态,我想,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种考验。
我明白,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力求完美。对原先的剧本,我并不满意。它主要通过叙述两个学生之间的友谊,批评了目前的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它沿袭了传统的电影表现手法,时不时地表明立场、说明态度。而我觉得,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拍电影,还是应该以人为本、以小见大。
我要求改写剧本。电影厂的前辈们替我担心:你一个毛丫头,能拍就不错了,还改什么剧本?我坚持己见:如果不改成我喜欢的,我就不会有激情去拍。最后,厂领导同意让我试试。
整整4个月,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除了睡觉、吃饭,剩余时间都在琢磨剧本。影片中的两个男主角,一个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另一个是小学生,年龄差异那么大,他们之间要产生友情———两个人的“共通点”会是什么呢?我找到了,是“失败感”:大男孩性格内向,大学四年一直暗恋一个女孩,却没有得到对方回应;毕业后想留校当老师,因为不够自信也没有如愿;而小男孩,则属于大人眼里“又笨又蠢”的孩子,连小伙伴也要欺负他……为了表现这两个男孩从陌生到熟悉、从相斥到互助、从自卑到自信的过程,我设计了很多小细节,比如小男孩为讨小伙伴欢心,主动让人当马骑,大男孩阻止他,却遭到了小男孩的斥责,等等。我希望影片以朴素真实的感情、简单坚实的人物关系打动观众,而不是义愤填膺地揭露什么问题、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激情拍了这部影片,我明白了:导演是一个消耗激情的职业。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们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那个夏天我们遭遇了百年未遇的高温,一连40天,天天高温。在烈日下,我们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适合剧本的场景。很多都是露天的戏,大家只能在没有任何遮挡的骄阳下暴曝着……在我记忆的片断里,每个人的身上都长出了大片的痱子,自制的清凉药水成了宝贝,到处都有臭烘烘、湿漉漉的毛巾……在那些个谁都不愿意出门、甚至不想动一动的日子里,我和我的伙伴们兢兢业业地为梦想奋斗,没有人退缩、抱怨,为此我真心感谢伙伴们,他们让我明白,电影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创造奇迹的。
那段时间,我处于亢奋状态。平时我看上去弱不禁风,动不动就会大病一场,可是拍摄期间,天天睡不足4个小时,精力还是旺盛过人。我吓坏了伙伴们,他们不肯让我喝咖啡,说:“你不喝都这样了,喝了,我们还不得下地狱呀!”太激烈的感情并不容易描述,即使在现在,我依然无法说清楚那段时间的感受。可能当时实在太忙太累,无暇留意所谓的感觉,也可能因为所有要说的话都已经“写”在胶片上,便懒得用其他方式表达。我只能说,拍一部电影就像经历了一次别样的人生,体验了无意中找到新思路的惊喜、临时找不到所需要的道具的焦虑、因为外界原因不能实现预想的愤怒……无论如何,24岁,我明白做导演的感觉是幸福的。当现场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起来,演员开始念对白,从监视屏里看到自己心中的幻象正慢慢变成具体的真实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你要为之努力一生的电影呀。”有人认为,电影创作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前辈们曾告诫我:“电影理想,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我感觉拍摄理想就像手心里捧着的水,无论你怎么努力将手指合拢,它还是会从指缝里一点点溢出去。我的遗憾之一是片中的动画。用动画表现小男孩不合群、受压抑的内心是我的理想,可因为资金不足,不可能用电脑制作动画,只能手绘。
这个看似简单的传统工艺,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大困难。我们好不容易在电影厂旧仓库里找到了已经被拆掉的制作动画的机器,把它装起来后,却发现它带给我们的东西和预期的相差太远。经过数十次返工,片中出现的那只蝴蝶的颜色居然还是不能统一……我不想说我心里有多遗憾。虽然电影学院的老师安慰我,他们已经看到了我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可是我明白,那些闪光的理想顺着指缝溜走了……
很多时候,因为成本、拍摄进度的压力(如果我每天不能完成预定的分镜头,厂领导就会找我谈话),导演不能随心所欲。像陈凯歌那样一天只拍3个分镜头,感觉不顺就停几天整理一下思路……这对大多数导演来说,是极其奢侈的。
这部片子在意大利和日本的电影节上参展放映时,很多观众哭了。那是我最感动、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我不想自夸,说这部片子有多好,它只是一个起飞点,我希望自己能飞得更高!(转自网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