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中国电影的女性导演群落
2002-11-03 08:10:03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作者:北方的河
引言:如果我问,你知道多少美国导演?很多人都会背诵出一连串的名字,可是如果我问,你知道多少美国女导演?恐怕能说出一二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其实人们不了解的何止美国女导演?你能说出多少法国、英国或北欧女导演?总之,女人干电影导演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您发现没有,只有中国不太一样,在中国我们有着整整够编一个连的女性导演群落哩!
先看这一串名字,考考你:你能说出她们都有哪些作品吗?如果你能说出百分之90以上,你就是一个网上的超级电影虫,而且你一定是个关心女性的人(^_^),她们是:王苹、王好为、广春兰、石小华、黄蜀芹、史蜀君、王君正、秦志钰、董克娜、陆小雅、刘苗苗、胡枚、李少红、彭小莲、李虹、宁赢……
中国电影的女性导演无疑中国电影大军中十分活跃的,也是十分有特色的一支。中国电影的"军功章"里有她们的一半。当然,毛病和缺点也有她们的一半。可惜的是,这些年来研究中国电影女导演的文章太少了。也许成形的不过三五篇,而即便那三五篇也还大多是个感性的想法,缺少理性的分析。其中稍好一点的是戴锦华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一文。不过也依然是结论和想当然的东东太多,令人信服的分析太少。
其实,别看中国封建社会长而又长,中国妇女的地位低而又低,但奇怪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替妇女鸣冤叫屈的并不少,中国古典戏曲中象《探寒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西厢记》、《思凡》、《秦香莲》、《窦娥冤》、《桃花扇》……大多都是写女人的苦命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女作家如李清照者自不必说了,即便是男性诗人也有很多是用了女性的口气来表现女性的独守空房,在相思哀怨中苦度时光的。大概正是由于这样的压迫,所以女性导演最初的作品充满了控诉和反抗精神,例如:王苹的《永不消失的电波》、《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那些作品拍得真的不比男导演干的活差!可是经历了文革,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加强了,而这些表现女性命运的影片也不再更多地停留在对阶级压迫的简单表述上,而是更多地进入到女性面对男权社会中独特的心理感受方面,例如:张暖昕的《沙鸥》和《青春祭》、李少红的《红粉》、董克娜的《谁是第三者?》、《女性世界》。王君正的《女人TAXT女人》、秦志钰的《独身女人》、陆小雅的《红衣少女》等等。这些影片不仅关注了女性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而且细腻地表现了她们的情感和心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影片应该是黄蜀芹的《人、鬼、情》了。用女权主义理论研究家戴锦华的话说:"中国若有女性电影的话,就是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人·鬼·情》描绘的是一位女演员在现实生活与演艺生活之中的情感经历,黄蜀芹在该片中采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就在这样一个结构当中,这个真实的女演员传记显露出许多非常丰富的东西,在我看来正好是现代女性所面临的一种艰难的困境"。戴锦华解释说,这种困境有两个双重标准,一个是要求男人和要求女人不一样;另一个是要求女人在社会上和男人一样,要努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同时还要求女人要是一个女人。《人·鬼·情》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感性呈现,"这个故事本身有一个真实的传记所不能包括的对于现代生活性别困惑的表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黄蜀芹表达得非常贴切,电影拍得非常成功"。
(柳风撰稿)
相关文章:
女导演作品研讨会论点各异
2000年由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的80年代以来中国女导演作品展暨研讨会,荟萃了中国有成就的女导演及有关专家聚会上海影城,就电影如何反映女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关于创作的心路历程问题,会上表现了大致两种不同的心态。以黄蜀芹为代表的女导演认为,女导演拍电影往往有两种情形:其一,所拍的电影不分男女性意识,只是选择自己认为好的题材;其二,在所拍的电影中放进自我的一份真诚,首先是尊重自己的性别,其次是认识这个性别下的个性以及她对社会对周围人群的不同认识和表达视角、表述方式。台湾女导演兼制片人黄玉珊在介绍台湾女性电影的状况时说,80年代是台湾女性电影的转折点,这期间出现了 "新女性运动",创办了《妇女新知》杂志,形成女性电影生长的一种人文环境,并逐渐认识到了女性定位的重要性。香港导演张婉婷和台湾导演王小棣也表示,拍片时没有让自己刻意作为女人,男女导演拍片的不同在于男导演是为养家糊口,而女导演更侧重个人兴趣和艺术性。
关于女性电影的价值取向,与会者认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积淀,形成了男权文化的传统,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没有形成西方的女权运动,女性意识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在社会和文艺界中开始建立的。因此,女性电影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而女导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她们对生命的体验是男导演无法替代的,在这个意义上,女性电影有其提高的价值。再次,女导演独特的艺术感觉也为电影叙述提供了新的语言、专家们对理想的女性电影文本概念不一,比较具有普遍性的说法是:男女在人格上的平等、女性可以处理任何题材以及注重生命本体和追求独特的电影语言。
在女性电影的非商业化倾向和发展趋势方面,电影理论家戴锦华等指出:女性电影在商业社会中处于非主流地位,更接近艺术范畴。由于不具备商业性,因此投产困难。另一方面,女导演队伍也逐渐呈下降趋势。蔚为壮观的第四代女导演群体已届中年,而据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招生情况看,女导演正面临青黄不接,香火难继的状况。会议指出,女导演在表现女性独特性方面还不够,男权思想常常变为女导演内在的一种思维定势。评论家倪震认为,在90年代一些道德伦理片中,女性被作为特别重要的首先符号和载体被提到至 高无上的地位,这一现象是跟商业社会中把女性作为一个消费性符号和观看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女性导演表述女性的独立性、独特视角和电影语言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转自银海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的轨迹
rtvPgiHsWCeJT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引言:如果我问,你知道多少美国导演?很多人都会背诵出一连串的名字,可是如果我问,你知道多少美国女导演?恐怕能说出一二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其实人们不了解的何止美国女导演?你能说出多少法国、英国或北欧女导演?总之,女人干电影导演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您发现没有,只有中国不太一样,在中国我们有着整整够编一个连的女性导演群落哩!
先看这一串名字,考考你:你能说出她们都有哪些作品吗?如果你能说出百分之90以上,你就是一个网上的超级电影虫,而且你一定是个关心女性的人(^_^),她们是:王苹、王好为、广春兰、石小华、黄蜀芹、史蜀君、王君正、秦志钰、董克娜、陆小雅、刘苗苗、胡枚、李少红、彭小莲、李虹、宁赢……
中国电影的女性导演无疑中国电影大军中十分活跃的,也是十分有特色的一支。中国电影的"军功章"里有她们的一半。当然,毛病和缺点也有她们的一半。可惜的是,这些年来研究中国电影女导演的文章太少了。也许成形的不过三五篇,而即便那三五篇也还大多是个感性的想法,缺少理性的分析。其中稍好一点的是戴锦华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一文。不过也依然是结论和想当然的东东太多,令人信服的分析太少。
其实,别看中国封建社会长而又长,中国妇女的地位低而又低,但奇怪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替妇女鸣冤叫屈的并不少,中国古典戏曲中象《探寒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西厢记》、《思凡》、《秦香莲》、《窦娥冤》、《桃花扇》……大多都是写女人的苦命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女作家如李清照者自不必说了,即便是男性诗人也有很多是用了女性的口气来表现女性的独守空房,在相思哀怨中苦度时光的。大概正是由于这样的压迫,所以女性导演最初的作品充满了控诉和反抗精神,例如:王苹的《永不消失的电波》、《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那些作品拍得真的不比男导演干的活差!可是经历了文革,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加强了,而这些表现女性命运的影片也不再更多地停留在对阶级压迫的简单表述上,而是更多地进入到女性面对男权社会中独特的心理感受方面,例如:张暖昕的《沙鸥》和《青春祭》、李少红的《红粉》、董克娜的《谁是第三者?》、《女性世界》。王君正的《女人TAXT女人》、秦志钰的《独身女人》、陆小雅的《红衣少女》等等。这些影片不仅关注了女性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而且细腻地表现了她们的情感和心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影片应该是黄蜀芹的《人、鬼、情》了。用女权主义理论研究家戴锦华的话说:"中国若有女性电影的话,就是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人·鬼·情》描绘的是一位女演员在现实生活与演艺生活之中的情感经历,黄蜀芹在该片中采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就在这样一个结构当中,这个真实的女演员传记显露出许多非常丰富的东西,在我看来正好是现代女性所面临的一种艰难的困境"。戴锦华解释说,这种困境有两个双重标准,一个是要求男人和要求女人不一样;另一个是要求女人在社会上和男人一样,要努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同时还要求女人要是一个女人。《人·鬼·情》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感性呈现,"这个故事本身有一个真实的传记所不能包括的对于现代生活性别困惑的表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黄蜀芹表达得非常贴切,电影拍得非常成功"。
(柳风撰稿)
相关文章:
女导演作品研讨会论点各异
2000年由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的80年代以来中国女导演作品展暨研讨会,荟萃了中国有成就的女导演及有关专家聚会上海影城,就电影如何反映女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关于创作的心路历程问题,会上表现了大致两种不同的心态。以黄蜀芹为代表的女导演认为,女导演拍电影往往有两种情形:其一,所拍的电影不分男女性意识,只是选择自己认为好的题材;其二,在所拍的电影中放进自我的一份真诚,首先是尊重自己的性别,其次是认识这个性别下的个性以及她对社会对周围人群的不同认识和表达视角、表述方式。台湾女导演兼制片人黄玉珊在介绍台湾女性电影的状况时说,80年代是台湾女性电影的转折点,这期间出现了 "新女性运动",创办了《妇女新知》杂志,形成女性电影生长的一种人文环境,并逐渐认识到了女性定位的重要性。香港导演张婉婷和台湾导演王小棣也表示,拍片时没有让自己刻意作为女人,男女导演拍片的不同在于男导演是为养家糊口,而女导演更侧重个人兴趣和艺术性。
关于女性电影的价值取向,与会者认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积淀,形成了男权文化的传统,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没有形成西方的女权运动,女性意识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在社会和文艺界中开始建立的。因此,女性电影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而女导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她们对生命的体验是男导演无法替代的,在这个意义上,女性电影有其提高的价值。再次,女导演独特的艺术感觉也为电影叙述提供了新的语言、专家们对理想的女性电影文本概念不一,比较具有普遍性的说法是:男女在人格上的平等、女性可以处理任何题材以及注重生命本体和追求独特的电影语言。
在女性电影的非商业化倾向和发展趋势方面,电影理论家戴锦华等指出:女性电影在商业社会中处于非主流地位,更接近艺术范畴。由于不具备商业性,因此投产困难。另一方面,女导演队伍也逐渐呈下降趋势。蔚为壮观的第四代女导演群体已届中年,而据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招生情况看,女导演正面临青黄不接,香火难继的状况。会议指出,女导演在表现女性独特性方面还不够,男权思想常常变为女导演内在的一种思维定势。评论家倪震认为,在90年代一些道德伦理片中,女性被作为特别重要的首先符号和载体被提到至 高无上的地位,这一现象是跟商业社会中把女性作为一个消费性符号和观看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女性导演表述女性的独立性、独特视角和电影语言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转自银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