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冯远征从演小人物开始

2002-10-30 15:25:43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冯远征从演小人物开始
  
  
  
   冯远征成了“反家庭暴力”专家  冯远征是一名出色的话剧演员,同时也是一名较有成就的影视演员。这次他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精彩表现让不少同行和观众为之叹服。由于他在戏中的“过分”逼真,引起了人们的种种好奇,即便作为记者也不免对其在艺术上的追求和生活中的表现表示出了更多的关注。  
   记者:听说你走在街上常遭女性的指责,有这回事吗?  
   冯远征: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有些人不太友好地说,“这就是那个打人的人。”现在的观众已经不会因为你演一个所谓的坏人就把你也看成坏人。但是我的几个朋友倒是看了戏以后打电话给我,说见了面一定要打我几拳。  
   记:你演了这个戏之后,有没有人误认为你冯远征就是这样一个人,或者有类似倾向?  
   冯:有。去年底今年初我们在南京拍《无罪辩护》的时候,我爱人丹妮在这个戏里演一个律师,在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好多记者围着她问她在家里的情况,以为她在家里也会遭如此待遇。  
   实际更多的人可能会把我饰演的角色和我的生活连在一起。人们习惯于通过你所饰演的角色去判定你的个性。如果你演的是一个好人,大家不会认为你一定是个好人;但如果你扮演一个坏人,人们却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才是你的本色。  
   记:你以前对有关家庭暴力的问题了解多少?  
   冯:在拍这个戏之前,我对家庭暴力这个概念不清晰,以为只有在一些文化层次低的人当中才会有。接到这个戏以后,经过调查了解我才知道实际上家庭暴力是存在的。  
   我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起初我觉得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看,他都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如果有这种行为他的动机和理由是什么?可是当我经过调查以后,让我首先吃惊的是,中国有许多家庭有暴力倾向,其中一部分就存在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  
   记: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进行调查的呢?  
   冯:首先是找妇联,然后是求助心理热线,另外我还在网上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后来才知道,这个戏反映的家庭暴力问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这部电视剧在作宣传的时候,南京妇联的人告诉导演,说南京有一件事更为恐怖,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把自己的老婆捆起来,然后用高跟鞋的后跟一下一下地生把老婆敲打死。也就是说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比我们这个戏中演的更加残酷的事。  
   现在我才知道,实际上家庭暴力的范畴比我想象得要宽的多。它不是单纯的丈夫打老婆、老婆打丈夫的,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的都属家庭暴力。实际上还有一种情况也属暴力行为,比如不说话,这种属于精神虐待。  
   冯远征为人物找心理依据  
   记:你俨然是一个研究家庭暴力方面问题的专家了。  
   冯:专家不能说,但确实让我很吃惊。在刚接拍这部戏的时候,我把这个人物定位在了一个精神上有问题或神经质的角色,但拍了几天之后,我突然觉得过分强调了人物神经质的一面,不太对。于是就找导演谈了我的想法,觉得不能过于神经质,结果导演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也觉得应该更多一点地表现出他正常的一面。比如他生活中的接人待物就应该是很正常的,只有在打梅香楠的时候才表现出他神经质的一面。  
   这样在以后的人物处理上我就尽量展现出人物的多面性。  
   这个戏播出之后,很多人都觉得我是演一个坏人。实际上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坏人,为什么?第一我给这个人物的暴力行为定位为对妻子的爱。有各种各样的爱,他只是把爱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但是他认为是正确的。因此他才有理由动手打他的妻子。既然我演这个角色我就一定要为他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因为他爱这个人,所以他才不允许她和异性说话。  
   记:我觉得你在把握人物特质方面非常独到,也看得出你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功力。但如何恰当地表现还需要有充分的依据,你是怎样寻求这一依据的呢?  
   冯:我每次接一个新的角色、塑造人物上都不会仅仅从他的职业出发,因为一个人的职业特征很好表现,比如一个记者,一个医生还是一个警察,他们的职业特点并不难找。实际上最难的是寻找人物性格化的特征。比方说,我演这个戏的时候,我注重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心理活动就一定要通过眼神来表现。所以我比较喜欢从人物的个性去表现角色。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我甚至分析到了他为什么打妻子,这都是戏里没有交待的。我为他假设了几种可能,比如他很早失去父母,他的弟弟是他一手拉扯大的。甚至设想他母亲曾经有过一个情人,甚至他经历了母亲去世的情景。我都设想过。我也曾找过导演,要求增加一些人物心理交待,但后来因为篇幅的问题,这个想法没能实现。也许是因为导演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但是我自己在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把他的背景假设的非常非常的详细。为他为什么变成这样找到可信的依据。  
   我觉得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生存下去的理由,就像一个罪犯,如果他犯了法却没有人追究,他也许会认为自己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冯远征希望演心理恐怖片  
   记:据说你很想拍恐怖片,你怎么产生的这种想法?  
   冯:因为中国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实际上我所说的恐怖片不是那种单纯鬼怪的东西,而是指像《沉默的羔羊》那类的恐怖片。是那种心理上让人产生恐惧的,确切的说我有能力去演恐怖片。  
   记得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摄像跟我说,在摄影机里看我的眼神有恐怖感。特别是拍第一场戏的时候,梅香楠住到刘薇家,我去找她,其间有一段对话。在这段戏里我的眼神让人感觉很恐怖。后来有人说“你能不能演恐怖片?”我说我早就想演恐怖片了。当时有不少人在监视器前看我拍戏,也有一些孩子,他们都感到很害怕。但我并没有意识到。我拍完戏之后回到休息室,一进门我“啊”了一声,结果让大家都吓了一跳,有人甚至叫出了声。我们的化妆师,第二天找到导演说“看来我得重新认识冯老师了”。她觉得我在生活中是一个挺好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目光呢?当然她不是说重新认识我觉得我是一个坏人。  
   冯远征:一口气顶到现在  
   记:你从艺多少年了?  
   冯:18年了。我的第一部片子是《青春祭》,我是1982年开始学表演的,几乎所有专业学校的老师对我都是否定的。1984年考电影学院的时候被《青春祭》的导演选中,是他对我给予肯定之后,我才开始有了信心。拍完电影的第二年我考入了北京人艺。在此之前,电影学院、戏剧学院的大门都向我关闭的。那个时候给我造成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后来我也不是为了单纯的学表演,实际上我可能也是在赌气。可能就由于这口气顶着我坚持做这一行。  
   实际上,所有演员都愿意做最好的、最顶尖的演员,不想出名的演员我觉得不能算是好演员。但是机遇不是一时半会儿就会降临到你的头上的。回忆我走过的路,应该说机遇还算不错的,只是命运不太好而已。比如说《青春祭》在当时是最好的一部电影,但是由于这部片子有伤感成分,所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允许对影片有太多的宣传。还有就是当年的《针眼警察》,我演警察非常好,老百姓都很喜欢这个新的警察形象,但是因为那年一批影片都一齐推出来了,这部片子等于就湮没在这批片子当中了。  
   中间我和冯小刚导演还拍过一部《月亮背面》很多人都没有看过,但凡看过的人都觉得非常好。冯小刚导演到现在也认为那是他拍得最好的一部电视剧。  
   这些年虽然坏人演得多了一点,但作为我自己在表演上都是在往社会中“合理”存在方面去演。  冯远征再接新戏  
   记:今后有没有信心再有所突破?  
   冯:突破这个东西,一定是要遇到另一个另类角色,反过来说下边的戏我能否突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定是要有一个更好的剧本,有一个非常好的创作班子。但我不可能每次都遇上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样的本子。  
   记:你会不会往类型化演员方面靠拢?  
   冯:实际上这些年我一直都是在走类型演员的路子,演的基本都是些小人物。后来也演过英雄,再后来就是古装戏。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一定要扎实,而且要塑造好每一个角色。对于我来说,我喜欢这样。  
   记:你怎样分配电影、电视、话剧三方面精力,或者说更喜欢哪一种?  
   冯:都喜欢。我对此所下的功夫也都是相同的。  
   记:听说你眼下又接了一部电视剧?  
   冯:剧的名字还没有定,暂定名叫“角色”。写的是一家人救助自己孩子的事,它实际上是通过这个故事描写成年人的感情生活。这个戏剧本不错,就看拍的怎么样了。我现在还未完全投入,4月18日以后,话剧《足球俱乐部》演出结束以后,我才能完全投身到剧组,到那时又要投入紧张拍摄状态了。
  
  中国消费者报 孟菁苇
  (02-4-12 下午 04:41:15)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