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都是这样,因为一首好听的歌而认识一个人,接着开始关注他的一切。很多人因为校园民谣而喜欢高晓松,继而开始看他写的书、他导的电影。一个可以写出唯美动人歌词的创作才子写出一本书并不足以为奇,但他的电影作品却值得去质疑,因为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毫无电影或戏剧基础的人能拍出什么样的片子。大家带着复杂的心情等待着这部电影,一等就是3年。 3年前,这部新锐的探索电影,因其比较前卫的拍摄手法引起了众多的争议,然后雪藏了3年。3年以后才得以解冻,所幸的是3年的等待并未让人丧失兴趣。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反而越来越浓郁。电影不曾上市,各种DVD、VCD已纷纷出笼,网站上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人们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这部电影高度的评价,甚至把它列为今年秋冬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之一。 8月31日的上午,在国家图书馆的音像中心里举办的“与导演对话”的活动中,到场的正是许久不曾露面的高晓松。在对话之前,照例先放映了《那时花开》,神秘感是没有的,在场的百来人中大多数早已经看过,但是,当影片开始老狼的歌声轻轻飘起的时候,现场仍陷入一种异常的感动氛围之中,安静得听不到任何的嘈杂声。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两个男孩同时爱上一个女孩,女孩也同时喜欢着他们两个。他们3个是很好的朋友,伴随着爱情、友情的纠缠不清,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长。然后他们毕业了,他们相约着把彼此忘记,但他们依然在宿命里重逢。 爱情的甜蜜,成长的困惑,不明所以的郁闷,一切熟悉得看得见自己年少时的影子,也许,很多人都经历了这样的成长。而高晓松说,他拍这部电影,正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或者看到自己的成长,电影里的情节和对白很多来源于生活,所以感觉很真实。那么,影片中的少年高举是高晓松年少时的缩影吗? 高晓松说,他没有刻意地搞艺术,可是,一切都显得很艺术。影片的画面、意境趋于唯美,山坡上挂满饰物的小树,夜晚城市里迷离的灯光,甚至于周迅灵动的眼神,每一个细节都很生动。音乐也处理得很干净,偶尔在旁白以外很自然地出现,还有老狼、郑钧、朴树3段风格迥异的歌声,高晓松懂得将音乐安排得简单而又恰到好处。 惟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剧中频繁出现的塑料模特儿。高晓松的解释其实很有道理,故事的倒叙部分涉及到回忆,但记忆深刻的往往是当初的朋友和恋人,也许还有老师和几个同学,其他的却很模糊,于是,干脆用没有任何表情和语言的假人来表示这些无关紧要的人。可以理解他的独特用意,但有些人并不欣赏这种处理情节的方式,感觉有些僵硬。 印象深刻的是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一段英文句子——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后来才知道那是《那时花开》的英译名,突然明白了高晓松在含蓄地缅怀青春。 无论是年过30的高晓松,还是年轻如此的我们,没有人可以拒绝成长和青春的流逝,我们绝对可以做到的是,善待成长与珍惜青春。 感谢高晓松,这样诗意地将青春比作花朵;感谢高晓松,将成长如此脉络分明地呈现于银幕上;感谢高晓松,为许多一去不返的青春,献上这样一份真心真意的纪念。
青春是一朵花
——迟迟绽放的《那时花开》
○本报实习生 刘伊婷
通常都是这样,因为一首好听的歌而认识一个人,接着开始关注他的一切。很多人因为校园民谣而喜欢高晓松,继而开始看他写的书、他导的电影。一个可以写出唯美动人歌词的创作才子写出一本书并不足以为奇,但他的电影作品却值得去质疑,因为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毫无电影或戏剧基础的人能拍出什么样的片子。大家带着复杂的心情等待着这部电影,一等就是3年。
3年前,这部新锐的探索电影,因其比较前卫的拍摄手法引起了众多的争议,然后雪藏了3年。3年以后才得以解冻,所幸的是3年的等待并未让人丧失兴趣。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反而越来越浓郁。电影不曾上市,各种DVD、VCD已纷纷出笼,网站上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人们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这部电影高度的评价,甚至把它列为今年秋冬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之一。
8月31日的上午,在国家图书馆的音像中心里举办的“与导演对话”的活动中,到场的正是许久不曾露面的高晓松。在对话之前,照例先放映了《那时花开》,神秘感是没有的,在场的百来人中大多数早已经看过,但是,当影片开始老狼的歌声轻轻飘起的时候,现场仍陷入一种异常的感动氛围之中,安静得听不到任何的嘈杂声。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两个男孩同时爱上一个女孩,女孩也同时喜欢着他们两个。他们3个是很好的朋友,伴随着爱情、友情的纠缠不清,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长。然后他们毕业了,他们相约着把彼此忘记,但他们依然在宿命里重逢。
爱情的甜蜜,成长的困惑,不明所以的郁闷,一切熟悉得看得见自己年少时的影子,也许,很多人都经历了这样的成长。而高晓松说,他拍这部电影,正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或者看到自己的成长,电影里的情节和对白很多来源于生活,所以感觉很真实。那么,影片中的少年高举是高晓松年少时的缩影吗?
高晓松说,他没有刻意地搞艺术,可是,一切都显得很艺术。影片的画面、意境趋于唯美,山坡上挂满饰物的小树,夜晚城市里迷离的灯光,甚至于周迅灵动的眼神,每一个细节都很生动。音乐也处理得很干净,偶尔在旁白以外很自然地出现,还有老狼、郑钧、朴树3段风格迥异的歌声,高晓松懂得将音乐安排得简单而又恰到好处。
惟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剧中频繁出现的塑料模特儿。高晓松的解释其实很有道理,故事的倒叙部分涉及到回忆,但记忆深刻的往往是当初的朋友和恋人,也许还有老师和几个同学,其他的却很模糊,于是,干脆用没有任何表情和语言的假人来表示这些无关紧要的人。可以理解他的独特用意,但有些人并不欣赏这种处理情节的方式,感觉有些僵硬。
印象深刻的是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一段英文句子——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后来才知道那是《那时花开》的英译名,突然明白了高晓松在含蓄地缅怀青春。
无论是年过30的高晓松,还是年轻如此的我们,没有人可以拒绝成长和青春的流逝,我们绝对可以做到的是,善待成长与珍惜青春。
感谢高晓松,这样诗意地将青春比作花朵;感谢高晓松,将成长如此脉络分明地呈现于银幕上;感谢高晓松,为许多一去不返的青春,献上这样一份真心真意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