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从狼来了到狼群来了--学者戴锦华谈进口大片

2002-09-16 15:59:57   来自: fanhall (现象工作室)
  从狼来了到狼群来了--学者戴锦华谈进口大片
  
  南方周末
   1995年,大片进入中国,以电影为研究主业的学者戴锦华写过一篇《狼来了》,她认为“不可因为一个撒谎的孩子而不警惕狼;同样不能因为听过太多的‘帝国主义’、‘帝国主
  义的文化侵略’就拒绝正视好莱坞的真相。”在“狼来了”八年之后,记者访问戴锦华,请她就好莱坞、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市场发表她个人的意见。
   问:据你的了解,中国电影人对大片的进入持什么态度?
   戴:说来有趣,大多数创作人员都热烈地欢迎大片进入。在其他国家,通常是片商欢迎,创作人员抗拒。在我的印象中,1995年前后,只有姜文和张艺谋发出一点不同的声音。整个制片业寄希望大片带来更开放的创作氛围。我当然理解,这出自特定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处境。除了第六代,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经验和个人视野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对于他们来说,市场因素不是一个很真切的因素,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意识形态环境。他们是寄希望于大片带来自由的市场,进而带来开明的政治,由此获得良好的创作环境。但事实是,至少在电影这个领域,这一逻辑很难成立。如果你了解各国的电影现实,便会知道好莱坞对其他国别电影的毁灭力。
   问:对大片进来后的现实,他们是怎么理解的?
   戴:人们乐于认定好莱坞标志着中国开放的进程,后者势必意味着自由的创作环境的出现;大片激活了电影市场,而中国人终究是要看中国电影的。支持着人们盲目乐观的是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的复兴。人们不了解,似乎也不希望了解:日本电影市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完全被好莱坞电影占领,整个日本电影业是靠着软色情电影才勉强维持,几十年下来才有一点起色。倒是近年来韩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但韩国电影人抵制好莱坞的运动已持续了几十年,是运动的压力迫使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民族电影工业的政策,并非市场运行的自然规律或观众对民族电影的需求使然。
   对我说来,最严酷的可能在于,好莱坞的进入,彻底摧毁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基础。比如,当东德电影人终于获得了创作自由的时候,他们却面临着集体失业。东德最大的也是东欧最大的电影基地,现在成了啤酒公司的仓库。在统一后的德国,好莱坞占了95%的市场。剩下来的5%由前东德和西德的电影来“竞争”。
  
  欧洲电影人倾力合作《兵临城下》/墨西哥电影《爱情是狗娘》/泰国电影《晚娘》
   问:我们说得极端一点,市场就算完全被好莱坞占领了又会怎样呢?
   戴:也就是历史重演。中国电影在各种各样的缝隙中生存,等待国际格局的变化。我是做电影史研究的,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国电影的诞生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片源中断,中国才有机会拍摄自己的电影。30年代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则是因为有声片的诞生。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美国电影都成了有声片,而中国的影院只有默片的放映装置,一时没有资金改造影院,中国人只能自己动手摄制默片。在世界进入有声电影时代之后,默片的创作在中国又持续了7年。代表30年代最高水准的中国电影几乎都是默片。中国电影在二战期间又出现了一次创作高潮,也就是所谓“孤岛时期”(1937—1941),美国片进不来,日本电影又受到抵制,中国电影因此有一个高产期。1945年抗战结束,几百上千部好莱坞电影倾销中国。战后政局不稳,通货膨胀,好莱坞片商不肯调低票价,影院只有惨淡经营。一个很小的细节压垮了影院经营者:冬天要不要烧暖气?影院利润之薄,要烧就要赔了。美国片商却施压影院。放映界终于被迫抵制好莱坞。于是中国人自己来拍电影,中国电影因此获得40年代的一次辉煌。可以说,中国电影始终处在完全被动的局面之中,根本谈不上自由竞争。
  
  韩国票房冠军《朋友》/巴西电影《中央车站》
   问:为什么不能像接受日本人生产汽车、法国人生产香水那样,接受美国人生产电影呢?
   戴:这种描述首先是谎言。日本是汽车大国,法国生产的香水很有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日本人生产汽车,只有法国人生产香水。各国政府都在倡导使用本国的汽车。
   退一万步说,电影也不能等同于其他商品。电影既是工业产品和商品,又是文化产品,是科技、文化、社会三者的一个交汇点。文化在多元的状态当中才显示它的魅力和意义,才有交流有冲击,才有可能为人类想象力提供新的空间和动力,文化成为单一或一极,那只能是人类的悲哀。我可以接受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的一种样态,但拒绝它成为全部。如果好莱坞一统天下,好莱坞自己也死期将至。
   问:国产影片打败大片的个案也有不少。比方1995年的《红粉》、《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
   戴:还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人们经常列举这些影片,但同样的个案其实屈指可数。1995年电影人乐观的情绪就是被这4部片子支持着。这四部电影,只有《红樱桃》是国内投资,国内市场回收,实际上是通过套拍电视剧才勉强收回持平。《摇》、《阳光》都是外资。投资方当时没有考虑国内电影市场,因种种原因几乎白送了国内的发行权。因此,这两部影片几乎是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谈国内票房。香港大洋公司购买了《红粉》的发行权。它所追加的宣传费是其他国产片无法望其项背的。
   在国内电影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几乎只有冯小刚。他的片子都是中低成本,可以完全经由国内市场回收,而且的确占到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大腕》已经是哥伦比亚公司的投资了:一笔在好莱坞极低而在国内很高的资金。即使我们列举这几部成功的例证,也要看到1995年的其他影片:由于大片进入,1995年的其他七十几部影片完全被搁置,没有投入发行。最好的档期和几乎全部影院都给了大片和主旋律,在宣传上其他国产片更是无法与大片铺天盖地的声势相比。
   问:大片在中国也在持续走低,这是否意味大片不行了?
   戴:所谓不行了是相对于当年的狂热,没有开始时那样热衷,但人们对于影院中放映的电影的选择仍是在好莱坞大片之内。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蓬勃兴旺的盗版市场创造了一个非常大的不进影院的“电影”市场。这个市场几乎全球同步发行着好莱坞影片。尽管短期看,中国的盗版VCD、DVD市场损害着好莱坞片商的眼前利益,但长远看,盗版替好莱坞喂养了一两代中国人的电影胃口———我曾经开玩笑说这未必不是好莱坞的“阴谋”。观众习惯了好莱坞,一坐下来就期待悬念的出现、动作的发生,看好莱坞就是看情节看奇观。
   我到过许多国家,有一种完全相同的经验:找好莱坞易找本土电影难。全世界惟一的例外是印度,据说也并没有政策壁垒。
   问:好莱坞的“巨片策略”是主动的选择还是不得已的选择?
   戴:我个人认为是不得已的选择。首先是电视然后是因特网、多媒体时代的冲击,好莱坞认定电影只有创造一种在影院才可以获得的奇观效果,只能在不断追加成本不断创造新的视听刺激下才能继续生存。美国电影业内部也有很多人批判这种倾向,认为是自杀行为。用DV拍摄的成本极低的《女巫布莱尔》曾获得极大成功,赢得了3.5亿票房,引起业界的热烈讨论。人们认为这才是正道,有想象力的有艺术创造力的,不是堆钱求大。
   问: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曾经是WTO的一种预演。这种预演已经持续八年了。在媒体上出现较多的意见是:大片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您同意这种描述吗?
   戴:与其说是大片激活中国电影市场,不如说是大片占领了中国电影市场,或者说大片为自己构造了中国电影市场。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八年,我认为,它对中国电影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而且这个过程并未终结。它将随着中国加入WTO而加剧。如果当年我说“狼来了”,那么今天是狼群来了。
   我的确认为大片进入是WTO的预演,其中值得警醒的东西已经够多了。但拯救中国电影,仍然只能靠中国电影人自己。本报记者夏辰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的轨迹

OQHKADLgmwv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