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戴锦华点评:冯小宁太假 冯小刚太俗

2002-09-16 15:54:09   来自: fanhall (现象工作室)
  来源:金羊网   徐林正
  
  前日,著名学者戴锦华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的演讲,指出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体制存在的弊端,对一些电影提出了批评。之后,戴锦华接受了读者和媒体记者的提问。他强调:“我是一张乌鸦嘴,没有带给大家好的气息。”
  问:如何看待冯小宁?
  答:冯小宁的影片如《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可以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联的情节剧,但它在电影之外,有着太多的诉求,负载着太多非电影的因素。我个人不喜欢这种放置中国想象中国的做法,因为不真实。如《黄河绝恋》中,有一个美国军人,在帮助中国军民抗日,每一个故事中出现的中国人,都为这个美国人而死了。全剧一直是美国人在讲故事。我不认为中国的历史是这样结构的。同时,在中国抗日历史上,美国人并没有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
  问:你如何看待冯小刚?
  答:对于冯小刚的电影,如果说艺术品味,我不喜欢,原因是俗。但我曾经由衷地到影院看冯小刚的电影。
  1995年以后,冯小刚的电影成为唯一能够与好莱坞抗衡的影片。这个导演是俗,但是他有两种品格是当代中国电影人所缺少的。第一是冯小刚有一种平民意识,是导演中唯一了解中国当代电影市场、了解中国市民心态的导演。第二就是市场意识,有一份对投资的尊重,他会考虑投放到市场上能够收回多少钱。大部分中国导演,使用“钓鱼工程”,如起初给300万,先花完,然后再要求追加100万,再追加100万———导致这个费用不断膨胀和扩大。但冯小刚的《大腕》,是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投资的,外方考虑的市场主要是中国和东南亚,这是中国导演中唯一能够赚大钱的导演,外方却要想方设法拿走其利润,真可谓“赶尽杀绝”。
  《大腕》我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中途有事情。但从前面部分来看,不同于其他影片。虽然是商业片,冯小刚却有艺术情节,不时地往里头添加艺术,想利用高额投资说一说艺术,却失去了以前的平实和流畅。
  在这以前,有网友对冯小刚提问,说“戴锦华说你被人买了”。冯小刚说:“请他不要担心,我身在曹营心思汉,吃里扒外是我的强项。”如果真是这样,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
  问:如何看待第六代导演?
  答:一批年轻的导演,没有合法的地位立足。第六代导演已经出现10年了,他们的人和影片已经名扬天下,但大部分观众没有办法看到影片。不单纯是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问题,第六代导演与政府玩起了游戏。他们的作品一旦审查通不过,就很容易在国外获奖,一旦获奖,就无法在内地放映。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