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东陵拾零——十多年前的游记

2003-03-27 07:30:15   来自: 老手颓唐 (北京朝阳)
  东出通县二百余里,远足河北遵化,清廷两大陵区之一的东陵便奔来眼底。古典陵寝建筑配合着松青柏翠,天工人力,相得益彰,不枉清人二百多年的经营。
  
  这里是清代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还有百余妃嫔的归宿所在。
  现在展出的是其中一部分。
  自东向西,首先入眼的是乾隆的裕陵。范石湖《九日行营寿藏之地》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乾隆活了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极尽荣华,也不免这个结果。但他这层馒头皮很不简单。乾嘉年间国库充盈,且经五十七年的营造,裕陵之规模、质量都是上乘。材料选各地精华,连陵土都是上选的"客土"。地宫九券四门,雕
  刻尤为华美,佛像、藏经、菩萨、天王等,雕镂精细,仅这一项就历
  时三年,耗银巨万。
  也许是随葬的佐料太诱人,乾隆这馒头馅就做不长久。一九二八年军阀孙殿英大掠东陵,裕陵和慈禧陵首当其冲,饱罹刀兵,满眼疮痍今尚在,游人不免同声一叹。
  跟乾隆的财大气粗相比,西面咸丰的定陵就显得逊色多了。因值战乱,一切从简,定陵质量较差,工期也短。道光毁陵西迁后,旧料堆积甚多,定陵只好全盘继承这批遗产,将就使用。历经百年风雨,如今西配殿已成断壁残垣了。从康乾盛世到热河避难,从"讲究"到"将
  就",大清帝国的世运也江河日下,"毕竟东流去"了。
  裕陵以西、定陵以东,建有两座后妃园寝。兵火余烬后,园寝已不复风采,然后两园寝中却各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妃子。裕陵妃园寝中的容妃和卓氏,来自回疆维吾尔族,即相传葬于陶然亭的"香妃"。她的身世众说纷纭,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将其描写为风代绝代而又眷恋故乡的香香公主,听起来固然浪漫,但总不如史料记载来得可信。园寝共葬三十六人,"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不在少数,而"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也怕难免。再动人的传说,也不能掩盖宫人凄凉的生活。
  定陵妃园寝中所葬丽妃,据传是保留咸丰遗诏而被慈禧害死的;《垂帘听政》中被断去手足、措于瓮中的就是她。这是小说家言,不足深信。事实或许比野史平淡,却容不得任意增删。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葬在定东陵的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光绪五年两陵峻工,规制相差无几,但"老佛爷"好胜心重,在慈安死后,下令重修自己的陵,历时十四载。重修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三大殿,梁架俱用黄梨花木,和玺彩画沥粉贴金;外壁磨砖到顶,内壁黄金雕饰,极尽奢华之能事。慈禧陵石雕独具特色,七十六根望柱头上皆雕翔凤,蟠龙改雕在柱身上作仰望状,反映出西太后两朝垂帘的"老佛爷"气派。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焉知非祸?孙殿英劫掠东陵,慈禧陵被祸最烈,能拿走的亡失殆尽,带不走的也饱受戕害。如今"老佛爷"魂
  归何处,实属渺然。
  帝陵初成,人们看到的只是民脂民膏的堆积;这就如同青铜器,本来是狞厉的祭器,总要等时过境迁,才成为艺术。"粪土当年万户侯"不错,而陵寝无罪,仍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可资研究的文物。东陵大盗们连这点价值都消灭贬损了,就这一点而言,其为罪人,不减
  帝皇。
  东陵建筑群处处透出宗法制度的森严气象和肃穆整齐的审美意味,多沿袭而少创意。但它布局天造地设,"总以地臻全美为重",很少刻意雕琢的斧凿痕。无数匠人心血的荟萃,更是东陵引人入胜的原因。 "Ars longa,Vita brevis"(艺术久长而人生短暂),回首时东
  陵巍然群山之中,不正是最好的证明么?
  
  附记:这是一篇很久以前写的小文,前些天因为谈《北京法源寺》而涉及东陵,于是想起它的存在,搜索一番终于捕获,遂不惜敝帚自珍,敲进去、贴出来。文字幼稚,腔调有点儿做作,但想一想当时还是年少轻狂,于是也就很大方地原谅自己了。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