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电影《王首先的夏天》导演阐述(李继贤)

2003-04-16 04:29:53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电影《王首先的夏天》导演阐述
  李继贤
  恐龙在六千多万年前灭绝于地球上。它们曾经是地球上的主宰。世界万物全部遵循生与死,新生与消亡的更替。
  我常想,我们只是活动着呼吸着的人,不过是海里的一滴水,甚至在浩瀚的宇宙里地球也不过象是一粒沙子,悬浮着。
  黑泽明的电影《赤胡子》,我已记不清大体的故事了,但我一直认为那是大师拍的东西。那好象是天外的一双眼睛静静地关注着众生,是种悲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实生活中人对新奇事物无休止的迷恋,无暇去顾及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即跳出来观看世界。万物被太阳所吸引,其实人也是被一个东西吸引。
  是理想,是信念。
  《王首先的夏天》是一部关注人自身最自然、最质朴情感的影片,通过生活在偏僻、封闭山村12 岁的小主人公王首先对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一种美好。
  剧本
  对剧本的修改首先要明确这个电影要说什么,也就是我的观点。
  观点是什么?原剧本很模糊,故事散没有让人回味的东西,人物、事件没有推进,形不成高潮。人物立不起来。
  对一个东西的创作,首先要被她打动,没激情不行。这种内心的涌动是自然到来的。有时对一个地域或一种光线这种空间的想象也许能帮助你,淡淡地我看见了这个电影,她最初的现象象显影,那个12 岁农村孩子风中的样子,土墙下他的目光游离着,也许脸上有皴,也许下午的光线在他和墙之间下落。
  有了一种形象的触摸点,似乎进入了“去看看的过程”。
    
   一张古画,画面恬静,林中有两农夫在行走,一近一远。古人的步伐无声,但似能听到平和和宁静。
  简单与单纯
  自然的森林万物栖息,因为没有人的到来,所以她自然美丽,是单纯的世界。有时我常想儿童的蜡笔图画,笔法简单,笨拙不俗。
  6月当我们在大同附近发现镇河堡——这个梦幻美妙的外景地,以及主角——王首先的敲定(一个来自左云县农村12岁的男孩魏志林,在剧中扮演王首先)进一步完善了我整体的构思。
  我想发现他们,发现这里每天的奇妙,和他们呼吸在一起。把感动我们的记录在胶片上。象讲故事一样我讲给所有的人们听。
  封闭环境下的农村孩子的感人故事,他感动了我们这些有点麻木的城里人。一个倔强、认真和单纯的男孩王首先的故事。
    
  风格
  风格上没有榜样可言。我不想做世界上最笨的人。
  “我看到的都是大全景”——这是我到那里敞亮的感觉。开阔的让我想喊。
  大同历史上叫“云中”,镇河堡紧邻内蒙,海拔1500米。这一地区天地高阔。历代的古长城遗址到处可见。镇河堡村就在方圆不大的城墙里。有千年历史,古代用于战时屯兵和和平时期贸易。
  环境造就了这里的人文。
  把人物放在大的空间里,能很好地体现生活中的人物,展现人物。 因此,在摄影上力求简洁。全景与近景相结合,把人物放在画面里,捕捉演员镜头内部的情绪,以戏为主,戏要撑住,寻求气韵。不追求无谓的镜头变化。有感受和展现人物内心的镜头一定要上去。关注贴近人物。镜头的语言应该象那种秦汉古文,多余的字不要。
  固定多移动少(这跟成本有一定的关系)。没有目的的移动不要。静观的态度很重要,无论是说戏还是身处这个环境,你总有这种感觉。它让你心放的很低,平视一切,更好地关注人。全片的移动只有结尾憧憬的那场戏,那是主人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一直学习落后的他在这里第一次举手勇敢回答了问题。
  简单而不是概念性的简单。真实生活的光效感是影片所追求的。全片寻求生活的质感。
  讲述一个孩子的故事。要很好地刻画这个可爱的小人物。执拗、认真、朴实是他的特点。因此,主要场景如:村口、门洞、家、学校、土城墙外,重复出现,而且镜头的角度尽量少变。因为重复出力量。
  全片大量起用非职业演员是题材决定的。对于这个故事人物的质感上一定要做足。人物不说话待在那儿状态就对,这种东西演是演不出来。
  有些东西距我们很久远了,就象塞外的镇河堡。那里的质朴让我们联想许多,一个生活在偏远农村孩子的故事,传达出的是种精神,一种现实很值钱的东西。
  上个月,我们回到当地去补声音,北方的这所农村小学已有几分寒意,丁校长和李老师(片中分别扮演村长和李老师)很关心我们,特意为我们在办公室生了炉子,老师们三下两下安上了炉子和烟筒。几个小学生抱着柴禾进来,平时腼腆的他们动作很麻利,丁校长还不时唠叨他们几句,老式的生铁炉子冒着淡淡的烟,一切都只是闲话和不经意的过程。
  一切在继续,屋里淡淡飘起的烟雾中他们生火的动作,让我遐想许多……
  这里没有刻意,是自然的一部分。 
  
  
                       2001年11月7日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