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什么样的行为是"好"艺术?

2002-12-21 15:40:15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什么样的行为是"好"艺术?
  行为艺术:病态大全?
  杨瑞春 
  
   艺术界现在流行"十分钟成名"的说法,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娶头骡子
  想要成名,斗狠斗勇是最快的。艺术家的恶习越烈,名气越大;恶习越露骨,成名的速度就越快。
   大同行为艺术家张盛泉在2000年1月1日自杀,他自杀前写过一段话:"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故意,文化也只是一种策略,人被自己背离了。现在的问题是,要么成为大爷,要 么什么也不是"。
   朱其说,在行为艺术中,艺术家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国行为艺术家的作品和平常状态相差太远,他们在作品中超常地反叛,而在生活中却有一种贵族化倾向,追求的是舒适和"小资"。不仅他们作品和生活不一致,作品前后不一致也是个问题,据说"牛肚子"里钻出的裸男,在那之前还在架上认真地画"玉米棒子",这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但也很说明问题。
   当然,我们并不清楚了解那些极端作品的动机时,可以假设他们是真诚的,在这个前提下,却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是否智慧,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孙原、彭禹、朱昱、杨志超在回答记者关于有否想到观众接受程度时都表示:他们不能想那么多,他们对自己负责就足够了。而彭德用鲁迅的说法定位这些暴力艺术家们为"疯狂的勇士"。他们的疯狂可能让他们的勇敢不值一提甚至成为恶的力量。
   顾振清的《人与动物》在公共空间的展出,不仅被公众反对,也被很多批评家所反对,认为那种蛮干不仅没有沟通艺术家和公众,反而堵塞、切断了这一联系。
   暴力化的行为艺术还能走多远呢?彭德、朱其、冯博一都认为没有太多出路。特别是彭德,认为行为艺术已经走火入魔,既然走火入魔,你还能指望它走多远?"极端的艺术样式就像吸毒,对刺激会越来越麻木,需要吸食越来越大的量,导致恶性循环,一直到死。现在的行为艺术作品不可能更加极端了,除非他杀人或者杀死自己。"因此,他在艺术精英年会上提出: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与那些极端的、短暂的、刺激的样式作为对照,应当有一种温和的、智慧的艺术样式。
   有趣的是,被很多人骂得狗血喷头的顾振清,在此次年会上,也提出自己并不欣赏暴力化的行为艺术,他正筹划的一个展览主题与彭德的倡导倒是不谋而合,叫做"慧黠与幽默"。"这是中国艺术中最缺乏的东西,也是很高的精神层次。我希望以此来反对目前暴力化趋势越来越强的势头。"这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策展人说。
   但是大众关心的问题与批评家显然不一样,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精神有毛病吗?"三位艺术家平和地回答:没有。
   "人不就是碳水化合物吗?"
   说起"吃婴儿"的事情,朱昱的口气起初很平常:"那就是很普通的一顿晚饭,从化学的角度来看,那不就是碳水化合物吗?"他称没想到美术界的反应会这么大。"我查了很多法律和宗教的书,没有任何规定不允许人吃人、甚至基督教的《十诫》里也没有。"
   但他最后承认,在"作品实施"过程中他自己呕吐了两次。并且两天没有敢回家,因为怕回到当时的感觉,他现在还很担心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但朱昱认为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虽然他不能清楚地告诉记者他非这么做的理由。"这只是一个事件,也许要等到以后的许多事件,你才能看到我真正在做的是什么。"朱昱自称是一个基督徒,他称自己一直在关注人性和神性的问题,而当自己的这张照片和基督受难的照片放在一起时,他发现基督的行为是无效的,因为人类还是这么恶一一当然,这个恶的直接景象是由他一手制造的。
   "有没有其他的手段?没有,这可能是表达我想法的唯一途径,通过别的方式也许也能传达,但我认为如果没有强的冲击力,不能刺激人的思考,就是无效传达。"朱昱承认,如果以暴力为目的,这个行为可以说确已走到头了,但如果不是以此为目的,他应该还能一直做下去。
   给连体婴儿输血
    让王林感到震惊的《人油》作者是一对情侣:孙原和彭禹。
    彭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在另一张《人油》的照片里,这位女孩身穿朴素的衬衫,秀发披肩,犹如一个没毕业的大学生。她垂下眼睛,神态似安详、似冷漠地拿着一个皮管,给一个放在膝上的死婴嘴中输入"人油",他的美丽和画面的残酷让这张照片触目惊心。
    代表两个人合作的更为出格的作品是《连体》:孙原和彭禹分别坐在一对连体婴儿标本的背后,从他们的胳膊里抽出血来,通过医用输液管,分别输入到婴儿的嘴里。
    "你觉得残酷吗?我没有感觉,我也不会做恶梦。事实上,有很多朋友告诉我,《人油》的照片拍得特别美。做这样的事情一定要想清楚,这就像大夫在做手术,科学具有实验性,艺术一样具实验性。作为另一个世界的代言人,我们选择的材料也许是最直接的,那是用木头、纸等其他材料无法传达的。"
    之所以想起来要做这样的作品,彭禹认为与他们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系。"你去过那些设施不是很好的火葬场吗?在烧人的时候,能听到炉子里噼里啪啦的声音,那就是人的油,我觉得这是不容易想到的材料。而我一直在考虑有关生和死的问题,我曾经亲眼看到奶奶死去,生命突然间消失了,它去了哪里?"
    彭禹的另一个作品叫《追杀灵魂》。一条死狗放置于高温的聚光灯下,用凸镜聚焦于狗的头部,过了一段时间,狗的头部突然间开始冒出大量的烟,彭禹听到一些人说,他们真地感觉灵魂在那些烟中飞起来了。
    当然,她没有说,也有很多人对此感到反感和恶心。
    孙原和彭禹都是生于70年代的人,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但很快就放弃了架上绘画,转入行为艺术。"我们的心理很健康,没有问题",对于记者的问题,他们稍有些尴尬地笑着回答。
  肩膀上种草
    母亲之死对杨志超似乎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她勤劳善良,辛苦了一辈子,在日子转好的时候却得了胃癌。在大多数时候,她都是极其平静地忍耐着巨痛,一直到死去。
    对"疼"的体验成为杨志超行为的重要方式,那种感觉让他"惊惧和迷恋"。在上海双年展上,他不打麻药,让医生在自己肩膀上"种"了两棵草。他的妻子在旁边忍不住哭了,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丈夫对自己实施残酷的行为。另外,她也清楚地知道,一个月前,他在自己肩膀上烙下身份证号码的烧伤还没好利落。
   在选择以这种方式来做行为之前,杨志超走的是另一个路子,他曾经扮作精神病人到一个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按现在的表现,现在也被一些人认为够格了),也曾经作为乞丐在北京街头行乞4天。但他突然改变了。
    "我不认为这种方式是自残或自虐,尽管它不是没有这个特征。我强调的不是痛苦,而是承受,至于它的深层是什么,人们在观察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杨认为,虽然形式改变,但他是一以贯之地强调自身和社会的联系与感受。
   杨坚决否认"哗众取宠"的说法。因为在他看来,哗众取宠建立在一个"虚"的基础上,具有用1分代价换10分、20分代价的心理,而他的行为实实在在。"当然,行为艺术这种方式本身就有表演的成分在里面,因此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是正常的。既然是前卫的领域,他选择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显得比较极端。"
   对于那些比他更极端的行为艺术作品,比如"吃小孩",杨志超不愿评价。因为他认为,判断需要建立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而每个人可能都有他的理由。"我不知道别人,至少我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真诚的。"
   每次做完自我伤害的作品,他的妻子都要陪着他去附近的医院换药、治疗,这对他们本来就窘迫的生活是一个新的压力。妻子曾经劝他不要这么做,但无济于事,对此她已经逐渐麻木了。
  ——转自《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第三期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的轨迹

damahou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