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王光利的电影之路

2002-11-18 04:07:17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摘自《今日艺术》2000年12月 总第103期
  王光利的电影之路
  文·朱海宁
  王光利 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电影专业教育,他的《处女作》却被国外媒体盛赞为“可以作为电影学院的教材”。今年年初由王光利执导的记录电影《横竖横》通过国家电影局的审查,过去一直作为“地下导演”的他终于有机会“浮出水面……”
  
  我毕业了,一个电影人的诞生  1992年夏天,王光利和几个朋友扛着摄像机走访北京八所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用整整40盘录像带(1000多分钟)真实记录他们离校前的生存和心理状态,最终剪出了一部完整的60分钟记录片——《我毕业了》,这是他独立制作的第一部习作,该片在完成后不久即遭遇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其一是在国外的窜红,欧美各大电视台及电影节竟相播放;甚至连法国卢浮宫也将该片的拷贝收为馆藏;其二是在国内的禁映,作者本人也因此承受了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上述两种情况让王光利同样的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与电影本身均无太大关系。
  《我毕业了》不是用电影胶片拍成,却充满了电影感,摇动变换的镜头、活泼跳跃的节奏、貌离神合的剪接……将青春恣意燃烧时快感和痛感并存的复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光利说他是在拍完该片、并亲自体验到其影响力之后才真正认同了自己作为一名电影人的身份的。至今提到这部片子,他仍然觉得那是他的骄傲。
  三部曲,从处女作开始 王光利把他的电影处女作起名为《处女作》。《处女作》具备一切“实验电影”的特征,奇怪的人物,模糊的情节、暧昧的情绪,从主人公名字的设计:纪念(男主人公)雨(女主人公之一)雪(女主人公之二)便可见一斑,它是一部关于“遗忘”和“留住”的电影,与1996年历时19天拍摄完成,参加了包括温哥华、鹿特丹、新加坡等多个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在国内艺术院校及民间艺术沙龙、酒吧中放映引起轰动和争论……美国著名的《综艺》杂志曾撰文评论该片:“从未学过电影的王光利的这部作品可以当作美国电影学校的教材。” 王光利透露《处女作》有其个人自传的影子——在影片结尾处:从小喜欢电影却未受过专业培训的男主人公决定将自己的经历拍成一部电影留下来。
  王光利递过一份《处女作》的英文宣传资料,我发现那上面除了该片的详细介绍之外,还有两部其它作品的简介——《代表作》和《成名作》,宣传资料封套上赫然印着:王光利作品三部曲。从英文简介中我约略了解到:《代表作》是说一位知识分子如何成为一名电影编剧的故事,而《成名作》则是讲一个被生计所迫而沦为妓女的女人如何变成了一个万众瞩目的女明星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均尚未投拍。其中《代表作》的剧本早在1998年便获得了以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席哈伯特·巴尔斯命名的基金,该基金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富有才华和革新精神的电影导演实现其梦想。”
  看看“三部曲”中后两部的故事梗概,我突然想起了《处女作》的情节——一个画家如何变成了一个电影导演的故事——与后两部的格局出奇的相似,心中不禁冒出一个眼下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词汇:模仿效应,感觉有点不舒服,“是先有‘三部曲’后有《处女作》还是先有《处女作》后有‘三部曲’的呢?”我抛出一句绕口令似的问话,王光利先是一愣,随即答到:“当然是先有《处女作》了”。
  
  《横竖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每次采访之前,我都会收集一些被采访者的相关资料,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上网查询了,登陆国内任何一家有名的门户网站,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王光利”三个字很快便有了结果,相关信息并不多,只有五六条的样子,而且无一例
  外都是关于《横竖横》的报道,报道内容和措辞大同小异,象是出自一位记者之手:“一部以彩票为题材,由原型人物再现生活中真实事件的纪实影片——《横竖横》最近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影片整个构思起源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一部未播放的专题片。导演王光利是在读报时偶然看到这条消息的,一群下岗工人合伙开了家公司,但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经理无计可施,给大家集体买了一份彩票,不料竟中大奖,于是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横竖横”在上海方言里的意思是“豁出去了”,电影《横竖横》是王光利执导的第二部胶片作品,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不豁出去了的一部:首先,该片是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在资金方面不成问题,影片的全部制作费仅80万人民币,创上影厂近年来拍片耗资最低记录;其次,该片以于今年2月通过国家电影局的审查,“地下导演” 王光利终于有机会“浮出水面”,如果非要在此次拍摄中找出一些“豁出去了”的意味的话,应该算导演追求的所谓“真实电影”的风格,全部由真人塑造自己的原型、演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没有灯光、布景、服装、道具、不使用轨道车、升降机、稳定器,大部分镜头用肩扛拍摄,拍摄过程力求一条通过,不重复。
  王光利在谈话中提到,伟大的电影应该使观众有一种伟大感。我问他《横竖横》是伟大的电影吗?踏青直言:显然不是,他说最近脑子里正在构思一个本子,故事框架仍然源于报纸上的一条消息(又是报纸?),若能拍出来将是一个充满伟大感的作品。
  从王光利的话中我得出一条结论:报纸真是一样好东西。
  东线,甜蜜的事业 甜蜜的生活“东线”全称“东方东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座落在北影大院内。透过一片稀疏的杨树林望去,“东线”那栋二层小楼看上去更象是一所造型独特的小别墅,推开厚重的玻璃门走进屋里,家居的感觉更浓了些。
  采访王光利时,他正坐在“东线”二楼的一间不太大的房间里收发e-mail。那时,他的身份是东方东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眼见进来的人一口一个“王总”,倒让我对他产生了些许错位感,似乎即将接受采访的人不是一个电影导演,而是一位企业家。
  “东线”公司主要从事三方面的业务:多媒体设计与促销、电影与录象制作、演员代理与开发,王光利虽然在“东线”挂名董事长,却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与运作,公司的各项具体事务现由一名美国人负责,据称也是他的一个“哥们儿”。当初办这个公司完全是出于个人生计的考虑,在人们的思路中,艺术家似乎总是和“穷困潦倒”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王光利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好的生活和好的艺术并不矛盾,而“东线”正是他追求“好生活”的一种尝试。现在看来,这种尝试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电影是我的一个梦,我还有我的生活,王光利如是说。但愿王光利过上更好的生活,拍出更好的电影。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的轨迹

damahou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