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电影:朴素的贺岁片
2002-11-17 04:58:35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http://www.sina.com.cn
2002/01/23 16:26 三联生活周刊
如果《横竖横》作为一部贺岁片成功了,我们只能说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是最早一部贺岁片,虽然他尽力想把葛优和刘蓓扮演的角色塑造成生活里的小人物,可是没有谁相信小人物能玩出那样的花活。为了让电影尽量热闹,接近节日气氛,冯小刚在接下来拍的贺岁片里大量堆砌明星,跟香港贺岁片一个路数。但显然他在细节上有能力却很难建立一个成功的故事结构,所以今年的《大腕》零散得不像一部电
影。观众仍然对《大腕》有好奇心,电影院门口居然出现了很少见的排队买票景象。只是很难说观众的兴趣里有多少成分是往年延续下来的惯性。
年关时节历来是电影消费的时候,观众只图有部电影能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起去乐一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票价对城里的年轻人而言,越来越不是个事儿,对电影的要求也只是有趣。显然,对于什么是有趣这个问题,一些电影工作者的看法非常不多元,一旦他们发现冯小刚炒热的这个市场后,就紧追猛赶。但错误的是他们用了冯小刚用熟了的手段:大明星、荒诞的故事情节和来源各异的世俗笑话。所以至今没有人能跟冯小刚在贺岁片市场上抗衡,这是冯骄傲的资本,也是大陆贺岁片单调的原因。稍稍例外的是张艺谋的《幸福时光》,但该片如果是其他导演拍的,无疑能让人高兴,然而对张这样地位的导演来说是失败——该片只能证明他是一个熟练的导演。很少有人出来再跟冯小刚叫板,但2002年,王光利很意外地拿出来一部很不像贺岁片的贺岁片跟冯小刚争市场,尤其是上海等南方市场。
《横竖横》的宣传材料里说,有人预言这部电影的票房将达到800万元,如果票房真有这么多,那很大一部分收入会来自南方,如同冯小刚的观众主力在北方一样。北方文化里有些东西往往是南方人难以体会的,张扬的《洗澡》一片在广东某些地方上映时改成了《冲凉》,“洗澡”一词的多重含义被冲掉了。不知道听不懂上海话的观众看《横竖横》时会损失掉多少乐趣。不过据说要另外发行一个普通话版本,情况可能要好些。
《横竖横》用影片里人物的话来说就是干的意思,类似北方话里就这么着了。几个上海的下岗工人决定靠自己和朋友的努力改变命运,他们开了装修公司,可是因为没有经验,尤其是领导过于诚实,生意上屡屡不顺。公司的几个员工集体买了彩票,本来没报什么希望,结果真的中了40万。这些钱是及时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公司最后也散了。下岗职工中彩票是真实的故事,王光利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觉得是个很好的题材,最后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投的钱,一共只有80万。成本低主要是没有明星,没有化妆,采用自然光等等。
看到几个下岗工人穿着红色的衣服去摇奖现场,陈宝忠代表大家发言表明下岗职工的志气时,会让人有种错觉,即这是一部宣传片,鼓励下岗职工自谋出路云云。但很快就会发现影片最后仍然归结到了对个人命运的表现上,导演没有让他们几个就此成功,而是去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他们不一定就能解决掉。几个主要演员,陈宝忠、周玉华、钟陵均等本身就是下岗工人,电影里的故事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不是职业演员,表演称不上流畅,但基本上还原了故事,情绪上也很到位。了解电影之外的背景对接受他们的表演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使得他们在银幕上的表现透出几分可爱。影片参加东京电影节,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称不相信是非职业演员在表演。影片也有虚构的成分,一个民工被几位下岗工人中奖的事情刺激了,忘我地投入到买彩票的事业当中,直到影片最后也没有中奖,他扛着贴满了彩票的门走在黄浦大桥上。这个场景为影片添了些苦味。
制片方对影片有信心,显然是因为他们觉得它有着诸多卖点,一是“三真”,即真人演出真人真事。其次是该片的地方特征,全片的确有很重的上海色彩,除了对白全部是上海话外,影片里人物也是很典型的上海人。为了吸引上海观众,宣传材料上强调“在元旦期间看上海市民用上海话主演的上海贺岁片有何感想”这个话题,还出现了“海派贺岁片”和“京派贺岁片”的说法。而且影片涉及了全民感兴趣的彩票热潮。但无论如何,王光利他们用这样一种电影形式去进入贺岁片市场是个有风险的举动。如果成功,也许明年还会出现更多种的贺岁片样式。(小于)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的轨迹
circl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如果《横竖横》作为一部贺岁片成功了,我们只能说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是最早一部贺岁片,虽然他尽力想把葛优和刘蓓扮演的角色塑造成生活里的小人物,可是没有谁相信小人物能玩出那样的花活。为了让电影尽量热闹,接近节日气氛,冯小刚在接下来拍的贺岁片里大量堆砌明星,跟香港贺岁片一个路数。但显然他在细节上有能力却很难建立一个成功的故事结构,所以今年的《大腕》零散得不像一部电
影。观众仍然对《大腕》有好奇心,电影院门口居然出现了很少见的排队买票景象。只是很难说观众的兴趣里有多少成分是往年延续下来的惯性。
年关时节历来是电影消费的时候,观众只图有部电影能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起去乐一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票价对城里的年轻人而言,越来越不是个事儿,对电影的要求也只是有趣。显然,对于什么是有趣这个问题,一些电影工作者的看法非常不多元,一旦他们发现冯小刚炒热的这个市场后,就紧追猛赶。但错误的是他们用了冯小刚用熟了的手段:大明星、荒诞的故事情节和来源各异的世俗笑话。所以至今没有人能跟冯小刚在贺岁片市场上抗衡,这是冯骄傲的资本,也是大陆贺岁片单调的原因。稍稍例外的是张艺谋的《幸福时光》,但该片如果是其他导演拍的,无疑能让人高兴,然而对张这样地位的导演来说是失败——该片只能证明他是一个熟练的导演。很少有人出来再跟冯小刚叫板,但2002年,王光利很意外地拿出来一部很不像贺岁片的贺岁片跟冯小刚争市场,尤其是上海等南方市场。
《横竖横》的宣传材料里说,有人预言这部电影的票房将达到800万元,如果票房真有这么多,那很大一部分收入会来自南方,如同冯小刚的观众主力在北方一样。北方文化里有些东西往往是南方人难以体会的,张扬的《洗澡》一片在广东某些地方上映时改成了《冲凉》,“洗澡”一词的多重含义被冲掉了。不知道听不懂上海话的观众看《横竖横》时会损失掉多少乐趣。不过据说要另外发行一个普通话版本,情况可能要好些。
《横竖横》用影片里人物的话来说就是干的意思,类似北方话里就这么着了。几个上海的下岗工人决定靠自己和朋友的努力改变命运,他们开了装修公司,可是因为没有经验,尤其是领导过于诚实,生意上屡屡不顺。公司的几个员工集体买了彩票,本来没报什么希望,结果真的中了40万。这些钱是及时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公司最后也散了。下岗职工中彩票是真实的故事,王光利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觉得是个很好的题材,最后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投的钱,一共只有80万。成本低主要是没有明星,没有化妆,采用自然光等等。
看到几个下岗工人穿着红色的衣服去摇奖现场,陈宝忠代表大家发言表明下岗职工的志气时,会让人有种错觉,即这是一部宣传片,鼓励下岗职工自谋出路云云。但很快就会发现影片最后仍然归结到了对个人命运的表现上,导演没有让他们几个就此成功,而是去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他们不一定就能解决掉。几个主要演员,陈宝忠、周玉华、钟陵均等本身就是下岗工人,电影里的故事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不是职业演员,表演称不上流畅,但基本上还原了故事,情绪上也很到位。了解电影之外的背景对接受他们的表演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使得他们在银幕上的表现透出几分可爱。影片参加东京电影节,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称不相信是非职业演员在表演。影片也有虚构的成分,一个民工被几位下岗工人中奖的事情刺激了,忘我地投入到买彩票的事业当中,直到影片最后也没有中奖,他扛着贴满了彩票的门走在黄浦大桥上。这个场景为影片添了些苦味。
制片方对影片有信心,显然是因为他们觉得它有着诸多卖点,一是“三真”,即真人演出真人真事。其次是该片的地方特征,全片的确有很重的上海色彩,除了对白全部是上海话外,影片里人物也是很典型的上海人。为了吸引上海观众,宣传材料上强调“在元旦期间看上海市民用上海话主演的上海贺岁片有何感想”这个话题,还出现了“海派贺岁片”和“京派贺岁片”的说法。而且影片涉及了全民感兴趣的彩票热潮。但无论如何,王光利他们用这样一种电影形式去进入贺岁片市场是个有风险的举动。如果成功,也许明年还会出现更多种的贺岁片样式。(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