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生于盛世运偏消

2003-09-29 09:31:18   来自: 老手颓唐 (北京朝阳)
  四五月丁香花开的时节,北京南城的法源寺有一番热闹。不少人看过李敖那本《北京法源寺》,知道这座寺院与宋钦宗、袁崇焕、谭嗣同、康有为这一干人等有渊源。但他们或许不知道,有位著名诗人也曾在这里住过。他并非来赏花,而是因为困窘。
  这个人,就是清代的薄命诗人黄仲则(名景仁)。
  黄仲则十多岁时父、祖、兄都已不在世,后来又八次乡试不中,只得游食苏、浙、湘、皖、直(隶)、鲁等地。据说他风姿优美而脾气很坏,老是一副不合群的神情———这让人想起他的名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刻,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三月上巳,安徽学政朱筠与文士们在采石矶边的太白楼聚会。黄仲则最年少,穿着白色夹衣,多喝了几杯酒,当筵写出《笥河先生偕饮太白楼醉中作歌》,座中诸人自叹不如,一齐辍笔。安徽士子们竞相抄写,“一日纸贵焉”。这首诗,也被称为“白袷少年诗”。此时的黄仲则,恰如王勃即席赋成《滕王阁序》一般意兴遄飞。
  他是乾隆四十年(1775)岁暮到京城的。第二年乾隆在天津招试天下士子,黄仲则献诗,被取为二等,赏缎两匹,充武英殿签书官,参加新开的四库馆的校录工作。赏赐很轻,官职也小得可怜,不过对困顿科场多年的诗人来说,总是个安慰。
  他的诗名慢慢流传开来,然而煮字不能疗饥。好运气和好诗似乎总是背道而驰,势不两立。单从黄仲则的诗里,绝看不出他一生都在乾隆“盛世”当中。郁达夫曾以他为主角写了一篇小说《采石矶》,篇首题两句杜诗,道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他的《都门秋思》组诗传诵一时,其中有句云“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陕西巡抚毕沅读后大为称赏:“这样的好诗,可值千金;姑且先寄上五百金,请速来陕西吧!”靠毕沅的资助维持了一段时间,债主又渐渐上门逼索,黄仲则不堪其辱,遂强撑病体再次前往西安,不幸中途病死在山西运城,年仅35岁。
  黄仲则最拿手的是七律,善于熔经铸典,以华丽的词采抒写惆怅的情思,与李商隐的《无题》诸诗颇为相近。舒铁云的《乾嘉诗坛点将录》把黄仲则比为行者武松,很是莫名其妙。黄诗哀婉流丽,何曾有“血溅画楼,尸横灯影”的杀气!还是洪亮吉《北江诗话》里的“咽露秋虫,舞风病鹤”八个字来得贴切。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影响及于诗坛,以学问、典故、古辞为能的“学人之诗”成为诗坛主流。黄仲则的诗是当时少有的“诗人之诗”,晚清包世臣称赞他说:“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翻翻乾嘉时期名头最大的沈德潜、袁枚、赵翼、蒋士铨等人的诗,就知道这并不是溢美之辞。
  

2003-09-30 18:47:28  fenghua0078 (广州)

  命运本来就是如此,可能是我最近霉透了,难免会有点悲观.
  哎,我的花也死了.
  喜欢的一个东西也被朋友搞丢了.
  连我想养猫也被别人告之说养猫不好等等.
  

2003-10-02 00:29:33  Neveronline (戰國)

  好文.看了之后我就是再煮粥度日遭人白眼也觉得可以啦.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