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么,对于海外电影节的了解总是通过一两个传声筒来知道的。
这是一种垄断。
优秀的电影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公正的待遇。
杨超的《旅程》
2004-05-23 11:34:42 Neveronline (戰國)
2004-05-23 13:01:06 篮球飞象 (原始森林)
[这个贴子最后由篮球飞象在 2004/05/25 01:33am 第 1 次编辑]
喜欢这个帖子~!
PS:是提名还是获奖啊?恕我晕……
喜欢这个帖子~!
PS:是提名还是获奖啊?恕我晕……
2004-05-23 22:30:25 xzfd
以前的旧文,刚看到《旅程》在本届戛纳获得了一种注目单元的金摄影机奖提名奖(说实话不明白这个奖是什么意思),就把以前的影评发出来做个资料。
旅程:灰色青春,残酷成长
前几天我在北影厂的剪辑车间里看了导演杨超的处女作《旅程》,不过它还不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电影,因为这只是供电影局审查用的双片,音乐和配光都没有完成,而且还缺少了部分对白。不过这样一部相对粗糙的电影却让我看的很入迷,丝毫没有在意它这些技术方面的缺陷。因为,这个故事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它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成长回忆。
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是,来自河南的导演杨超是电影学院93级导演系毕业的学生。他在拍摄这部《旅程》前,只执导过一部作为毕业作品的30分钟短片《待避》。而这部短片好象除了在2001年的第一届独立映像节上有过小范围的公开放映外,它似乎在电影学院这个小圈子之外并不为人所知。尽管这个《待避》曾经在嘎纳得过一个青年单元的奖项,但是对于普通的中国观众甚至是对很多电影爱好者来说,这个奖项就象火星上下了场雨一样微不足道。
我在这里不厌其烦地讲述有关导演的八卦,是因为这部《旅程》其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那部30分钟的《待避》所没有讲完的故事。或者说,电影《旅程》是导演杨超终于有机会讲出了自己心中积郁多年的心声后的一个产物。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它带有强烈的个人自传色彩并不令人惊奇。考虑到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在什么媒体上宣传过,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简单讲述一下本片故事。故事发生在1993年,安徽宿县的一所中学里,已经连续参加了四年高考的陈思绪对这样年复一年地参加高考的生活绝望了,他想为自己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为一种绝望的举动,他用家里给他参加补习班的钱和女友小萍一起跑到武汉去买一种所谓的灵芝栽培技术,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金钱和它所能带来的有希望的生活。但是在这个旅程中,他们见到了真实的世界,屡屡受骗,最后伤痕累累地回到了家乡。虽然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并不是马上就可以破灭的,但是当他们再一次地上路时,命运已经阴沉地预告,迎接他们的还是失败。最后的结局,是陈思绪终于接受了他的命运,在家乡的学校中开始再一次地准备参加高考,而小萍则独自上路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阴郁的故事。而整部影片所传达给观众的体验是我用上面那么简单的文字所无法传达的。这就好比看过电影《小武》的观众,如果他再听到有人说《小武》是一部讲述山西汾阳一个地方小偷小武的日常生活的故事片时,他会觉得这些文字虽然没有错但是都属于扯淡。电影中那些感动和伤怀是无法用文字来传达的。
不过现在大家起码可以知道我是在说什么了。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对于那些正好在九十年代初期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它可能正好刺中了心中隐藏已久的一处伤痕。那是一个一切都在经历动荡的年代,所有的欲望和希望都在展示诱惑,而通向它们的道路上千军万马都蜂拥在唯一的独木桥前——这就是高考。对于现在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永远都不能理解高考对于当时一个农村或小县城的学生意味着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是死是活都只能往前冲。这样一种绝望和压力对于一个正在念中学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让他们迅速成熟的催化剂。而这种怪异的成熟所带来的后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不过上面这些沉重的回忆都只能是这个故事的背景。真正的故事则因人而异,躲藏在每个人的回忆背后。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成长的艰难和伤痛。每个人都是这么长大的,在成人世界中一点点地摸索着幸存下来,最后变成后来的年轻人眼中的SB。但是作为一种补偿,那就是现在我们可以开口讲述自己回忆中或印象中的青春了,而那些正在青涩中艰难成长的青春还没有机会。这是一种必须要用凋零作为代价的权利。
现在导演杨超终于有机会用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讲述他自己心目中的青春回忆了。看到思绪和小萍在乡村的公路上茫然地走向远方,你会想起,是接受命运从而走上一条可以预见未来的安稳道路,还是顺从自己青春的冲动从而走上更加坎坷的未知?这样一个选择题对于当时的你来说,简直就是“活着,还是死去?”那么艰难。更悲哀的是,当你现在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生活在答案中了。
这时,所有的对错都已经无所谓了。
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是没有办法期待象汉堡包一样制式化的情节转折点或结尾的。我在黑暗中顺从导演的思绪在影象的狂流中飘荡,虽然整个故事都在我个人的经验范围内,但却完全无法预知河流通向何方。这是一种惊讶的感受,因为你在自己的回忆中经历了一次探险。
上面说过的短片《待避》其实已经将这个主题展示了一次,但是因为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待避》所能讲述的故事远远承载不了这样沉重的一个主题。现在《旅程》获得了资金和时间,但是也付出了代价——相对于原剧本而言,那些青春的狂暴和冲动都被小心谨慎地牺牲掉了,为得是维护这得来不易的合法身份。现在的电影在细节处理上更加圆滑和老练,棱角都小心地经过打磨,更象是一个中年人对过去的平淡回忆。
中影出品,三百万人民币的投资,对于刚刚开始导演生涯的杨超来说,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代价。况且,这种平淡和压抑也未尝不是导演本人所想要的效果。
就电影本身而言,扮演陈思绪的耿乐在片中的表现也就是尽心尽力,并没有体现出一个好演员所应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不过对于这样一部带有强烈导演个人色彩的电影来说,即便是强势如葛优者,也要如同《卡拉是条狗》中那样消隐自己的光芒退居到导演背后。所以在这样一部电影中,耿乐的表现即使有失水准,也没有过多地影响到本片。而扮演小萍的女演员是个新人,她的表现相对好一些但也没有达到令耿乐黯然失色的地步。片中其他的演员可能因为都是非职业,所以他们的本色表演反而来得更加自然和贴切,更令这两位主角有些超然戏外的脱节感。
三百万的投资虽然对于一部35mm的正规电影来说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但是已经可以在一个相对从容的环境下完成拍摄。所以本片的摄影比起那些只用几十万就拍摄完毕的地下电影来说显得更加精致和从容大气。导演可能是从商业角度考虑,所以本片的摄影选用的是已经成名的摄影师(拍摄过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张元《过年回家》等的张锡贵),虽然画面精致,用光精良,但是和那些年轻摄影师相比多了些沉稳少了些灵气,内容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没有象《小武》中导演和摄影之间那种火花四射的冲动。
我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最终完成审查然后在国内上映后的情形会是怎样,不过有一点我已经开始有些隐隐约约地担心——象这样的一部电影仅凭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是很难收回投资的。或者说,即便这部影片获得了诸如你我这样的人的喝彩,但是它的票房仍然不会令人乐观。如果这样的情况果真出现,我们也只能无可奈何——这样的一部电影只能是小众的,而现在国内的小众观众群体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为这样的影片支撑起一片天空的地步。
只能感慨生不逢时,并希望导演能够在这个第一次后“活下来”。
旅程:灰色青春,残酷成长
前几天我在北影厂的剪辑车间里看了导演杨超的处女作《旅程》,不过它还不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电影,因为这只是供电影局审查用的双片,音乐和配光都没有完成,而且还缺少了部分对白。不过这样一部相对粗糙的电影却让我看的很入迷,丝毫没有在意它这些技术方面的缺陷。因为,这个故事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它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成长回忆。
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是,来自河南的导演杨超是电影学院93级导演系毕业的学生。他在拍摄这部《旅程》前,只执导过一部作为毕业作品的30分钟短片《待避》。而这部短片好象除了在2001年的第一届独立映像节上有过小范围的公开放映外,它似乎在电影学院这个小圈子之外并不为人所知。尽管这个《待避》曾经在嘎纳得过一个青年单元的奖项,但是对于普通的中国观众甚至是对很多电影爱好者来说,这个奖项就象火星上下了场雨一样微不足道。
我在这里不厌其烦地讲述有关导演的八卦,是因为这部《旅程》其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那部30分钟的《待避》所没有讲完的故事。或者说,电影《旅程》是导演杨超终于有机会讲出了自己心中积郁多年的心声后的一个产物。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它带有强烈的个人自传色彩并不令人惊奇。考虑到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在什么媒体上宣传过,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简单讲述一下本片故事。故事发生在1993年,安徽宿县的一所中学里,已经连续参加了四年高考的陈思绪对这样年复一年地参加高考的生活绝望了,他想为自己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为一种绝望的举动,他用家里给他参加补习班的钱和女友小萍一起跑到武汉去买一种所谓的灵芝栽培技术,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金钱和它所能带来的有希望的生活。但是在这个旅程中,他们见到了真实的世界,屡屡受骗,最后伤痕累累地回到了家乡。虽然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并不是马上就可以破灭的,但是当他们再一次地上路时,命运已经阴沉地预告,迎接他们的还是失败。最后的结局,是陈思绪终于接受了他的命运,在家乡的学校中开始再一次地准备参加高考,而小萍则独自上路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阴郁的故事。而整部影片所传达给观众的体验是我用上面那么简单的文字所无法传达的。这就好比看过电影《小武》的观众,如果他再听到有人说《小武》是一部讲述山西汾阳一个地方小偷小武的日常生活的故事片时,他会觉得这些文字虽然没有错但是都属于扯淡。电影中那些感动和伤怀是无法用文字来传达的。
不过现在大家起码可以知道我是在说什么了。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对于那些正好在九十年代初期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它可能正好刺中了心中隐藏已久的一处伤痕。那是一个一切都在经历动荡的年代,所有的欲望和希望都在展示诱惑,而通向它们的道路上千军万马都蜂拥在唯一的独木桥前——这就是高考。对于现在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永远都不能理解高考对于当时一个农村或小县城的学生意味着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是死是活都只能往前冲。这样一种绝望和压力对于一个正在念中学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让他们迅速成熟的催化剂。而这种怪异的成熟所带来的后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不过上面这些沉重的回忆都只能是这个故事的背景。真正的故事则因人而异,躲藏在每个人的回忆背后。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成长的艰难和伤痛。每个人都是这么长大的,在成人世界中一点点地摸索着幸存下来,最后变成后来的年轻人眼中的SB。但是作为一种补偿,那就是现在我们可以开口讲述自己回忆中或印象中的青春了,而那些正在青涩中艰难成长的青春还没有机会。这是一种必须要用凋零作为代价的权利。
现在导演杨超终于有机会用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讲述他自己心目中的青春回忆了。看到思绪和小萍在乡村的公路上茫然地走向远方,你会想起,是接受命运从而走上一条可以预见未来的安稳道路,还是顺从自己青春的冲动从而走上更加坎坷的未知?这样一个选择题对于当时的你来说,简直就是“活着,还是死去?”那么艰难。更悲哀的是,当你现在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生活在答案中了。
这时,所有的对错都已经无所谓了。
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是没有办法期待象汉堡包一样制式化的情节转折点或结尾的。我在黑暗中顺从导演的思绪在影象的狂流中飘荡,虽然整个故事都在我个人的经验范围内,但却完全无法预知河流通向何方。这是一种惊讶的感受,因为你在自己的回忆中经历了一次探险。
上面说过的短片《待避》其实已经将这个主题展示了一次,但是因为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待避》所能讲述的故事远远承载不了这样沉重的一个主题。现在《旅程》获得了资金和时间,但是也付出了代价——相对于原剧本而言,那些青春的狂暴和冲动都被小心谨慎地牺牲掉了,为得是维护这得来不易的合法身份。现在的电影在细节处理上更加圆滑和老练,棱角都小心地经过打磨,更象是一个中年人对过去的平淡回忆。
中影出品,三百万人民币的投资,对于刚刚开始导演生涯的杨超来说,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代价。况且,这种平淡和压抑也未尝不是导演本人所想要的效果。
就电影本身而言,扮演陈思绪的耿乐在片中的表现也就是尽心尽力,并没有体现出一个好演员所应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不过对于这样一部带有强烈导演个人色彩的电影来说,即便是强势如葛优者,也要如同《卡拉是条狗》中那样消隐自己的光芒退居到导演背后。所以在这样一部电影中,耿乐的表现即使有失水准,也没有过多地影响到本片。而扮演小萍的女演员是个新人,她的表现相对好一些但也没有达到令耿乐黯然失色的地步。片中其他的演员可能因为都是非职业,所以他们的本色表演反而来得更加自然和贴切,更令这两位主角有些超然戏外的脱节感。
三百万的投资虽然对于一部35mm的正规电影来说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但是已经可以在一个相对从容的环境下完成拍摄。所以本片的摄影比起那些只用几十万就拍摄完毕的地下电影来说显得更加精致和从容大气。导演可能是从商业角度考虑,所以本片的摄影选用的是已经成名的摄影师(拍摄过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张元《过年回家》等的张锡贵),虽然画面精致,用光精良,但是和那些年轻摄影师相比多了些沉稳少了些灵气,内容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没有象《小武》中导演和摄影之间那种火花四射的冲动。
我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最终完成审查然后在国内上映后的情形会是怎样,不过有一点我已经开始有些隐隐约约地担心——象这样的一部电影仅凭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是很难收回投资的。或者说,即便这部影片获得了诸如你我这样的人的喝彩,但是它的票房仍然不会令人乐观。如果这样的情况果真出现,我们也只能无可奈何——这样的一部电影只能是小众的,而现在国内的小众观众群体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为这样的影片支撑起一片天空的地步。
只能感慨生不逢时,并希望导演能够在这个第一次后“活下来”。
2004-05-24 18:45:15 狗剩 (北京朝阳)
确实是迟到了十年啊,一,他用十年时间才等来了250万投资拍了这么一部十年前就想拍的片子;二,这个片子所讲述的东西似乎在十年前就应该出现,虽然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去讲述。有些人至今仍是这么活着,尽管比之十年前我们多了很多选择。而且他讲述的契合了十年前那一代人的记忆。
楼主还记得片子里那个雨夜两人被保安追赶的场景吗,那俩人是我朋友,也是一对学生情侣,呵呵。 那天下雨,气温很低,耿乐这小子躲在车上泡MM,导演找来俩学生做替身,真难为那对热爱中国电影的学生情侣,毛遂自荐就上了。我们都冷得发抖在旁边看。
楼主还记得片子里那个雨夜两人被保安追赶的场景吗,那俩人是我朋友,也是一对学生情侣,呵呵。 那天下雨,气温很低,耿乐这小子躲在车上泡MM,导演找来俩学生做替身,真难为那对热爱中国电影的学生情侣,毛遂自荐就上了。我们都冷得发抖在旁边看。
2004-05-25 01:39:05 房囚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狗剩在 2004/05/24 06:45pm 发表的内容:
确实是迟到了十年啊,一,他用十年时间才等来了250万投资拍了这么一部十年前就想拍的片子;二,这个片子所讲述的东西似乎在十年前就应该出现,虽然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去讲述。有些人至今仍是这么活着,尽管比之 ...
[/quote]
你说的是哪对,我认不认得的?
确实是迟到了十年啊,一,他用十年时间才等来了250万投资拍了这么一部十年前就想拍的片子;二,这个片子所讲述的东西似乎在十年前就应该出现,虽然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去讲述。有些人至今仍是这么活着,尽管比之 ...
[/quote]
你说的是哪对,我认不认得的?
2004-05-25 11:36:08 雨不亭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狗剩在 2004/05/24 06:45pm 发表的内容:
确实是迟到了十年啊,一,他用十年时间才等来了250万投资拍了这么一部十年前就想拍的片子;二,这个片子所讲述的东西似乎在十年前就应该出现,虽然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去讲述。有些人至今仍是这么活着,尽管比之 ...
[/quote]
如果十年前杨超有机会拍这个片子,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如今,高考不再像10年前那样艰难,基本上有经济基础,是个人都可以读大学了。
因此当下的环境里,十年前奔行在高考独木桥的人看这个电影,那些青春社月,挑灯夜战,悲伤失意在回首往事中才更有意义,更有感触。
所以,我倒觉得在影片这个时候出现的正是时候,暗合了整个70年代出生的,如今社会中坚力量的怀旧心理。倒不矢为一个宣传卖点。
3年前在去电影学院的小桥上遇到杨超,一路聊到学校。
知道他是我的老乡,很近很近的老乡,就在心里祝福他早日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早日成功。
《旅程》圆了他的一个梦,获得成功。
大概有我的祝福的功劳吧!呵呵
继续祝福他,也祝福所有的电影梦!
确实是迟到了十年啊,一,他用十年时间才等来了250万投资拍了这么一部十年前就想拍的片子;二,这个片子所讲述的东西似乎在十年前就应该出现,虽然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去讲述。有些人至今仍是这么活着,尽管比之 ...
[/quote]
如果十年前杨超有机会拍这个片子,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如今,高考不再像10年前那样艰难,基本上有经济基础,是个人都可以读大学了。
因此当下的环境里,十年前奔行在高考独木桥的人看这个电影,那些青春社月,挑灯夜战,悲伤失意在回首往事中才更有意义,更有感触。
所以,我倒觉得在影片这个时候出现的正是时候,暗合了整个70年代出生的,如今社会中坚力量的怀旧心理。倒不矢为一个宣传卖点。
3年前在去电影学院的小桥上遇到杨超,一路聊到学校。
知道他是我的老乡,很近很近的老乡,就在心里祝福他早日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早日成功。
《旅程》圆了他的一个梦,获得成功。
大概有我的祝福的功劳吧!呵呵
继续祝福他,也祝福所有的电影梦!
??
??杨超的《旅程》果然在戛纳有所斩获,对他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了,起码下一部片子就能有着落了。我不知道《旅程》的这个戛纳版本和以前我看过的那个版本有什么区别,但估计最多也就是音乐重新做了。
??
??虽然我以前发文章挺过这个片子,但说实话我对这个片子在戛纳获奖还是没指望。这个片子从技法到内容都是一个暮气沉沉的电影,它所体现出来的一切,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还算过得去,但放在当下的大环境里看,这是一个迟到了十年的电影。
??
??而就是这样一个明显已经是迟到的电影,还是杨超花了许多年心血和等待后才挣到的机会。这真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悲哀。《旅程》是一部可以让人喜欢的电影,但问题在于能够有多少人喜欢,而这些喜欢的人能有多少机会看到它。
??
??正如杨超当年的《待避》一样,这次的戛纳一种注目单元的这个提名奖,对国内的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如同火星上的一场雨一样微不足道。他们关心的都是《十面埋伏》放映后的那“30分钟”掌声,或者是张曼玉和离婚的老公怎么样去领奖的八卦。
??
??顺便说一下,这个“30分钟”掌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现在的一些媒体公然的无耻和无聊。不能因为是人家出钱请你去的戛纳就用这样超恶心的文字来戏弄我们国内的读者,而且完全无视媒体所应承担的公正公平和公开的责任。在有关star和money的报道漫天飞舞的时候,那些真正和中国电影有关的东西却被轻蔑地忽视,仅仅是因为没有钱去做公关。
??
??而这就是当下中国电影的现状。急功近利的票房数据和仓皇失措的商业意识完全淹没掉了本该被关注的电影本质。那些代表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年轻力量,因为他们现在还没有立杆见影的商业价值,所以就被公然地忽视了。
??
??我说这些并不是说《旅程》就是未来中国电影的希望或拯救者。我只希望这次杨超能借这个机会重新找回自己许久以来被忽视的存在。而且,即使《旅程》是一部完全忽视了观众感受的电影,但我也希望中国电影能包容这样的电影存在——只有这些花花草草都能活着,咱们才能保持水土不流失。只有这些小众的东西都活着,咱们的电影才有机会慢慢能让观众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