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瓦尔达暗示:中国电影可以做得更好

2005-06-09 12:53:15   来自: famous (北京)
  个人认为:也许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最好方式,就是发动一场新的电影美学革命。以此为契机,去激发这位百岁老人的活力、并焕发出新的生命激情。——这显然需要一位世界重量级的激励大师助阵。
   而来自世界电影故乡法国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就应当是最佳的激励大师人选之一。这位身材矮小、年近八旬的“新浪潮之母”,浑身散发着温和的长者风度。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也很容易让人接受她的说法。就像是真正的老祖母一样,她对晚辈中国电影人的影响力,可以散见于举手投足之间。
   瓦尔达女士在《2005法国电影回顾展》开幕式,对围拢来签名的中国影迷婉转地表示,“我更愿意你们去看我拍的电影……”言下之意,她本性是一位淡泊商业炒作的隐者。
   从世界各国电影专业媒体的报道数量来看,瓦尔达女士的知名度,远低于法国同一时期的电影导演。在中国影人撰写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排序中,她的名字不是被有意无意地遗漏、就是排在最后。——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她在媒体和观众面前一贯的低调作风。
   我是在新浪网上看到《2005法国电影回顾展》的专题报道后,才终于“发现”了:原来法国还有这么一位老资格的电影导演叫“阿涅斯·瓦尔达”。从这次电影展的放映排序来看:瓦尔达一共有9部电影集中在第一阶段放映单元,并冠之以“新浪潮之母”的大标题。——原来本次她才是影展的头号大腕!
  
   事先促使我自费买票,去电影院观看瓦尔达电影的作品,至少有两部:《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1962)和《拾荒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2000)。这两部影片分别代表了女导演从“唯美纪实”到“象征写意”的思考痕迹,中间时间跨度长达39年!
  ——事实证明:我的确没花冤枉钱。这是一段美好而难忘的精神洗礼历程。
  
   瓦尔达女士在3月4日晚上6点准时出现在《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的放映舞台上。
   由于这部影片将同时拉开《2005法国电影回顾展》北京公开展映活动的序幕,所以现场自费购票的观众非常踊跃。根据我的观察,在该片正式放映前,拥有1000个席位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内,已经约有七成的上座率。法国电影导演瓦尔达的到来,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她语气平静地在台上解释说:“今天下午刚刚举行了一场正式的(内部)放映,当时到场的观众很多。原以为今天晚上的观众不会很多。但现在我看到台下仍然有这么多观众到场,很好。”
  她继而对这部自己创作于43年以前的电影作品,进行观看提示。她当时为影片选择了一位能够代表法国传统审美情趣的金发美女,担当女主角。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观众几乎会同步伴随女主人公的行程,观察并切身体验到她的内心转变过程。为了增加故事叙述的纪实效果,电影里不断插入了很具体的时间提示。瓦尔达女士相信,中国观众在看完该片后,也会喜欢电影里 “克莱奥” 的扮演者。——她的银幕形象,也代表了瓦尔达对法国理想女性的理解。
   事实上,电影从第一场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向观众透露出一种不祥的信息:中年女算命人已经测算出,克莱奥小姐得癌症了!——于是,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发展,主要就是去印证这个不幸的预言。这种强有力的戏剧性开端建置,很容易在电影放映前10分钟内,就让观众迅速入戏。由于结尾几乎没有太大的悬念,于是观众自然地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得癌症的噩耗,对克莱奥小姐内心的影响”上面。
   瓦尔达导演运用娴熟的视听语言技巧,在90分钟的时间内,虚拟了克莱奥小姐接下来近120分钟的生活流程。
   漂亮、富有的年轻女歌星克莱奥小姐,象所有的时尚女郎一样,敏感、脆弱、骄傲又忧郁。她一开始,简直无法独自承受这个不幸预言的心理打击。她需要回到豪华的私宅内,按照事先预约的日程安排,去应酬上流社会的几位男朋友、与专业的作曲家见面等等。但到后来,内心极度脆弱的她,终于临时决定:今天放弃这些循规蹈矩的计划安排。她想放纵自己一下,去过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生活……
   ——她乘坐出租车行驶在街头。汽车里正在播放她自己演唱的歌曲。她不满意自己的演唱,却引来司机对这位乘客的好感。
   ——在一家精致的女士衣帽店时,店主认出了克莱奥小姐的名歌星身份,客气地提出了索要明星照片签名的请求。
   ——独自走进街边的一家小咖啡馆,她无意中聆听到了许多陌生人的各自内心烦恼。
   ——一个人面对公园桥畔的幽雅景色时,身边出现了一位同样怀着巨大恐惧的现役军人。他当天晚上就要回到阿尔及利亚继续服军役,但他惧怕战场上的死亡。两个同病相连的天涯路人,经过简单的交流以后,竟然戏剧性地结为恋人。
   在影片的结尾,画面表现了已经摆脱心理阴影的克莱奥小姐,与刚结识的男朋友,相拥来到医院诊所领取化验证明。结果果然被确诊,她已经患上了癌症。但面对这个真正的噩耗,克莱奥小姐反而拥有了一份坦然的心境。——癌症确诊书,让她获得了彻底的内心解脱:与其消极悲观地面对未来生活的不幸,倒不如更加快乐去享受此时此刻的每个生活细节。
   在等候去医院领取“判决书”的过程中,克莱奥小姐已经从自己生活的另外一个侧面,发现了原来日常生活里还有许多值得诊视的美好片段。何况负责诊断的医生已经承诺了,经过两、三个月的化疗后,她将不会再有疾病的干扰了!
   ——这是一部探讨关于“发现”主题的电影经典。
   瓦尔达女士的在构思、拍摄《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时,可能主要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个身边偶然事件的出现,能否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哲理性的内心审视。
   为了使这个严肃、枯燥的哲学主题,能够便于广大观众接受,她于是决定选择一个偶像派的名歌星担当女主角。剧情的结构,将围绕着这位美女明星的日常耀眼生活展开。为此,专门定制了配套的环境道具:豪宅、法国香颂式的背景音乐、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社区、风格幽雅的街边女士衣帽店,以及慵懒随意的咖啡店和法兰西风味的街心公园。
   在导演近似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叙述过程中,观众的注意力首先将会被这些华丽花哨的感性外包装所吸引。而剧情构思将这位主人公内心的剧烈转变,压缩在在两个小时以内完成,无疑也会增加对观众的戏剧性影响的力度。但是仔细分析影片后,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导演瓦尔达其实并没有按照通常的戏剧冲突式的结构组织剧情,片中绝大部分的篇幅内容,是严格按照平常生活流程的原貌,以一种松散而随意的方式串联起来的。——这种结构方式,是与其纪实性叙述风格相吻合的。
  导演设想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了女主人公生活的真实流程与时间的流失,让观众在观看别人生活细节的过程中,重新去审视自我的生活。实际上,正在漆黑的大影院里,兴致勃勃地偷窥美女歌星私生活的观众们,会细腻地追随女主人公的行程与心境,接近“一分一秒地”、缓慢地完成了这两个小时的内心转变过程。在一场成功的示范演示激励下,部分被电影主题或表演打动的观众,也会主动模仿电影里克莱奥小姐的做法,去尝试用另外一种更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各自其实并不完美的现实生活……
   电影放映结束后,已经深受内心感动的观众,也许会不自觉地延续电影里的未尽思考:“如果我是克莱奥小姐,我会怎样继续生活?”
   依我观察,这部历经岁月风霜,仍然能够产生持久轰动效应的电影剧情片,应该归入到纪录片的档案里。因为它曾经忠实地、客观地记录了法国一个时期里,一类人的共同心理状态;并将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对世界范围内的若干个国家民众,形成映照出各自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
   除此以外,我想揭示瓦尔达导演的另一层潜台词:“生活本身是非常脆弱的,生活的进程随时都可能会被某种意外插入事件改变。”
  电影故事只有赋予深厚的哲理内涵,才可能更为长久地延续它的传播寿命。而主题聚焦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命运走向、性格弱点和人性深处隐秘的所在,将便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电影的创作内涵,将电影艺术提升为全人类共同交流的世界性沟通语言。——从这些考核标准分析,“瓦尔达式的电影思考”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因为她的电影作品思考的问题更为深刻,而表达的方式却更为通俗易懂。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现在中国观众集体观看创作于1962年的黑白电影《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实际上是在接受一次法式的心理按摩。结果很会舒服的。建议也推荐他人观赏,更加欢迎网上博客们的评论与传播!
   如果继续深入探讨影片的创作思想源泉和可借鉴的的创作价值,我们可以观察到该片探讨的另外一个潜在主题:“迷失”。
   忽然联想起中国禅宗历史上一则著名的诗偈对峙故事。相传,一天禅宗五祖弘忍召集门下众徒研习心法,要求众人各自当众书写一首偈诗。并宣布,如果其中有人能够彻悟佛法,便将衣钵传付与他。门下高足神秀率先作出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看后评论说,“此偈已到门边,但离入门还差一步。”另外一位职位低下的的小和尚慧能,则针锋相对针地表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五祖弘忍心领神悟,便暗自将衣钵传付慧能。慧能于是成为禅宗六祖。
   ——我不想具体评论上述偈诗各自思想境界的高低。但神秀禅师以身心来作比喻,提示人们“时时勤拂拭”的忠告是有道理的。影片里克莱奥小姐最终能够在两个小时内,从一个对待生活既苛刻又悲观的态度,一变为美好生活的享受者。说明她本人心境的好坏,完全受控于心态的转换。“拂拭”掉悲观的生活态度,她就会战胜对死亡的内心恐惧。
   相信慧能禅师的偈诗,也会对克莱奥小姐们有所启示。尤其是后一句所言,“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如果你的内心世界始终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遇事自然会荣辱不惊。生活本来就是中性的,就像是面前的镜子:你向它表露哀怨,它就回应你哀怨;你向它微笑示意,它也会呈现你微笑。振作起来,面向生活微笑吧克莱奥小姐们!不妨设想人生原本就是美丽的,它值得你去欣赏……
  
   在影院里欣赏瓦尔达女士于千禧年用DV拍摄的《拾荒者》及其续集《两年后》(Deux ans après,2002),更让年轻的中国影人,看到了多样化的电影创作新思路。从连续三天的瓦尔达电影放映反响来看,这两部电影放映结束后的现场掌声最为热烈。——这从一个侧面,多少反映了中国观众对这两部法国电影的认同程度。
   据说,《拾荒者》这部以DV拍摄的低成本实验性艺术纪录片,在面世后的30个月里,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要国际电影节,并且一共赢得了30个奖项。
   从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逾七旬的瓦尔达女士,带着数码摄像机,在法国的城市和乡村“闲逛”的过程中,亲自拍摄了一些关于当今拾荒者的影像。经过一年的后期制作,于2000年6月完成了一部82分钟的彩色纪录片,法文片名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汉语可直译为“拾荒者们与女拾荒者”。其中的“女拾荒者”,就是指瓦尔达本人。
   这部受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启发拍摄的影片,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形象。瓦尔达将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分为三类:“有些人拾荒是因为生活所迫,有些人拾荒因为他们是艺术家,有些人拾荒因为他们喜欢拾荒。”而瓦尔达本人,则是精神领域的拾荒者。
   通过DV的镜头,观众们以一种目瞪口呆的心情,目击了当代法国惊人的社会性浪费现象:从城市到乡村,从边缘郊区到商业闹市区,到处都有倾销从过期商品和过剩产品的浪费现象。各种各样的拾荒者,无论怎样地捡拾各种废品,被倾销的垃圾仍旧在各地堆积如山!一位愤怒的年轻职业拾荒者,手指镜头控诉法国政府,竟然漠视如此巨大的社会性浪费现象的存在。他说,“我就是要用我的行动(做个职业拾荒者)证明,我们这些人的(健康)存在,是法国政府的悲哀!”
   电影里也展示了几位艺术家,从各种废弃物里,寻找出创作用的廉价原料、再艺术化为高档流通商品的过程。作为影片的导演,瓦尔达女士也深受那些拾荒者们的启发。她最终从街头捡回家2把旧椅子,和1台没有指针的座钟。她于是自嘲说,“我已经很大年纪了,快接近人生的黄昏。我喜欢没有指针的座钟,因为自己害怕看到时间的流失。”——她在解说这段台词时,引发了全场观众的大笑与喝彩!
   通观全片,“瓦尔达式的电影思考”并不满足于仅仅提炼出鲜活的的事件,和塑造几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她依旧迷恋从哲学层面,去揭示种种社会性浪费现象的本质。层层剖析后,瓦尔达女士终于找到了浪费的根源:正是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最终吹响了过度消费的挽歌!虽然这一潜在的主题,若隐若现地躲藏在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下面,但敏感的观众依然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暗示。
  ——这是另一部探讨关于“发现”主题的电影经典。
   瓦尔达女士又一次不动声色地引领观众,进入社会性事件背后的哲学思考:“如果我也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浪费现象,我会成为一名拾荒者吗?”
  
   两年以后,瓦尔达拍摄了《拾荒者》的续集《两年后》。拍摄的方式仍然选择了简陋的DV。
  《两年后》的全名是“拾荒者在两年后”。瓦尔达说:“这部附属性的纪录片既是对《拾荒者》的回应,也是对它的‘事后思考’。”
   瓦尔达在该片的导演阐述中写道:“我在2000年的纪录片《拾荒者》中所拍摄的东西,使观众惊讶、感动并受到教益,而我却得到了喝彩和奖赏。掌声停下来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只应领取这些喝彩和奖赏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应归还给影片的主体,他们才是影片存在的理由。另外,我与拍摄《拾荒者》期间结识的被遗弃的某些人保持着联系,为了将他们的消息告诉给人们,我非常自然地拍摄了这部影片的短片续集。”
   从影片里对几位主要角色的追踪采访过程中,观众观看到了人物命运的微妙变化,也再次亲眼目睹了法国政府对那种社会性浪费现象的官僚作风与麻木迟钝。观众们从银幕上面观看再现的生活真实感,犹如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
   在上述两部电影里,导演本人不断亲自出镜,以表明并加重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同时,瓦尔达女士又以在影片里,不断引用采访法官的画面,再次委婉地表明了自己反对“社会性浪费”的鲜明立场。
   ——法官引经据典评论说,“街头被遗弃在的旧家具,表明其原有主人已经自动放弃了对该物的所有权,其他人可以自由领取。”
   ——法官又说,“已经采摘过的果树,经其主人同意后,可由拾荒者采摘。这种行为不构成违法,相反是受相关法律保护的。”
  
   用DV创作《拾荒者》及其续集《两年后》的成功案例,也会激励那些早想投身电影创作的年轻人。据说,索尼新近面向民用市场,推出了一款可以拍电影的高清晰数码摄象机HDR—FX1E,该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格,才不到三万元人民币。——这是任何工薪阶层的积蓄,都可以接受的产品价格。应该说,2000年瓦尔达女士拍摄电影《拾荒者》的DV,从功能上还不如这款摄象机呢……
  
   瓦尔达女士在3月6日晚上6点半,又一次出现在艺术影院的放映舞台上。她已经连续三天,在放映自己的每一部电影作品前,都亲自上台讲解。
   接下来放映的是《拾荒者》和《两年后》。她通过中国翻译提示说,“这是一部关于浪费的电影。已经受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观众的欢迎,也希望中国的观众能够喜欢这部电影。这两部片子将连续放映,中间会安排休息5分钟。之后,我将飞回法国。祝你们晚安!”
  
   记得当《拾荒者》放映结束后,现场自发地迸发出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两年后》放映结束后,已经被彻底征服的中国电影观众又一次爆发了由衷的掌声与喝彩。
  电影字幕淡出、影院灯光亮起,瓦尔达女士早已悄然离去。
   她为中国电影人亲自示范并讲解了自己创作的9部电影作品,然后转身下台。身后留下了一连串温和的暗示。
   ——事情就是这样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制片论坛

CVRAWzgaQWerMny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