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武侠杂感

2004-08-03 16:09:33   来自: 徐如林 (北京宣武)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只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载体。只要作者的修养、学识足够高,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雕虫小技一样可以登大雅之堂。
   人们通常把武侠小说作为通俗读物,认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确,普通的武侠小说有自己的套路:少侠自幼有杀父或灭门之恨,长大后有奇遇,或高手主动传授武艺,或找到武功秘籍,或吃了奇珍异宝功力长了一个甲子,总之武功得以速成。然后年轻英俊的少侠技压群雄,成为武林盟主,代领众人手刃仇人。其中坏人没理由的坏,好人没理由的好。
   武侠小说被称为成人童话,它使得成年人能够在平淡无味的生活中通过阅读找到虚拟的成就感,通过大侠来体会伟大。
   但是真正优秀的武侠小说作者则能从新的角度写武侠小说,比如金庸、古龙。所以他们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尤其是金庸,他只创作了约16部武侠小说,而电视剧,拍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有人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如此多的人的喜爱呢?因为金庸人不一般,作品更不一般。
   金庸,真名查良镛,曾任香港《明报》社长,是《明报》社论的执笔人。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查良镛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组组长。查良镛曾多次受到中国、中国台湾省、新加坡政要的接见,不是因为他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者,而是因为他写的政治社论很有影响。由这样一位很有政治见地、真正的管理者来撰写武侠小说当然与众不同。这使我想起,在1945年重庆谈判之前,毛泽东创作了豪气冲天的《沁园春•雪》,震动大江南北。蒋介石为要盖过毛泽东的风头,让前清遗老们也创作几首看看,结果没有一首有魄力的。武侠小说也是一样,作者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写的作品越不同凡响。
   古龙创作了许多部武侠小说作品,而金庸仅写了15部。为什么金庸在创作《鹿鼎记》后要封笔?这是因为政治。
   随着金大侠对政治的了解,小说中的主人公越来越与政治不相适应。从第一部《书剑恩仇录》中带领群雄反清复明的大侠陈家洛,到《神雕侠侣》中为所谓名门正派所不容的怪侠杨过,到倒数第二部《笑傲江湖》中被卷入一个又一个政治漩涡的游侠令狐冲,男主人公越来越远离政治。而金大侠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男主人公韦小宝则是政治天才兼流氓,他可以将所有大侠玩弄于股掌之上。这种创作过程充分体现了金大侠对大侠的失望,对政治的无奈,从而也宣判了自己武侠小说的死刑。
   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棵大树,画家会赞叹她的美丽,诗人会赞叹她的伟岸,植物学家会赞叹她是活化石,木匠会赞叹她的质地,环保主义者会赞叹她对水土保持的意义,历史学家会说她是历史的见证,顽童会说她上面有多少个鸟窝……鲁迅说,对同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只有丰满的作品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让人喜爱。为什么金庸的作品受人喜爱?因为他的作品丰满,少年人看到了行侠仗义,青年人看到了情意绵绵,成年人看到了勾心斗角,外行看到了热闹,内行看到了门道,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
   金庸的小说都很通俗易懂,其中只有一部需要说明一下,那就是《笑傲江湖》。阅读《笑傲江湖》,应该一下作者创作时所处的历史背景。
   《笑傲江湖》创作之时正值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夺权斗争如火如荼之际,而作者则每天都要为《明报》书写冷静客观而情绪激烈的社论。纵观国内外形势风起云涌,结合本人对历史、政治的理解,金大侠才写下了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
   金大侠在后记中说:“这部小说并非有意的影射文革,而是通过书中的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不顾一切的夺取权利,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是这样,今后几千年,恐怕仍会是这样。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文天、方正大师、冲虚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这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时代中都有,每个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国家中也有。……因为想写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所以本书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
   看过《笑傲江湖》的书,再结合《笑傲江湖》的创作背景、金大侠写的后记,不难得出:令狐冲只是形式上的主角,《笑傲江湖》真正的主角是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政治人物。令狐冲在全书中只是线索人物,由他的眼目睹五岳争权、正邪争斗、魔教内讧,他是所有情节的参与者而不是组织者。
   虽然金大侠说没有影射,但我还是禁不住瞎猜一番。
   以“五岳剑派”为代表的“正派武林”同以日月教为代表的“邪教”之间的矛盾,像苏联与美国的矛盾(说美国与苏联也行)。
   “五岳剑派”内部的“并派”与“不并派”之间的矛盾,像苏联建华约想拉中国入伙,中国不干。
   以岳不群为代表的华山气宗与以封不平等人为代表的华山剑宗之间的矛盾,像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
   以任我行、向问天为代表的“老教主”与以东方不败、杨连亭为代表的“当权派”之间的日月神教内部的纷争,像毛泽东与林彪的矛盾。只不过毛泽东一眼就洞悉了林彪的暗杀阴谋,而任我行则被关在了西湖底下。任我行像毛泽东,向问天像周恩来,东方不败像林彪。
  《葵花宝典》、《辟邪剑谱》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象征着为了政治斗争的胜利,必须放弃部分人性。
   化功大法像“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古龙是既金庸之后,另一武侠小说大家,排名也在金庸之后。古龙作品的优点很多。首先,他将侦探小说的思路引入武侠小说,主人公一出场已经是文武双全(如楚留香,陆小凤),故事情节体宕荡起伏,看起来像破案,让人想一口气读完来知道结果。其次,他将武术招式简化,快到眼睛看不见就省了描写,如小李飞刀、陆小凤的双指。这一点我很赞赏。本来由文字来形容人的动作就有一定的形象损失,读者再把文字在脑中还原成动作又有一定的损失。两次损失下,武术招式已经变形。况且,武侠小说作者大都没练过武术,他们的动作描写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我一般对招式的描写都略过不看。
   古龙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没有金庸高,部分原因是他对创作的不负责任,和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首先古龙写武侠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钱。相比之下,金庸因为已经是《明报》社长,所以钱对他并不十分重要,而整个创作过程对他更为重要。古龙喜欢酒、女人、聚会,经常写一个非常好看的武侠小说开头,骗得出版商的预付稿酬,然后就神龙见首不见尾了。闹得出版商很无奈,写了一半的书印也不是,不印也不是。如果读者有机会看看《护花铃》,那就是古龙没写完的作品。古龙创作完的作品,有些在创作之初没有很好构思,在创作构成中又求奇求险,最后为了自圆其说,不得不串凿附会。《楚留香传奇》中有些人经常死而复生就是为了在文章最后自圆其说。而金庸在武侠小说全部在《明报》连载完毕后,花1—2年的时间对全部作品重新修订,才出了单行本。2003年金庸对全部作品再次修订,出了新版。最让人生气的还是古龙创作组。古龙成名之后,开始与别人合作写书,仍冠以古龙之名。后来古龙(本名熊耀华)为了更方便地赚钱,把“古龙”的名字卖给了出版社。也就是说出版社可以合法的以古龙的名义出版任何人的作品。如此使得古龙的书良莠不齐。
   金庸封笔,古龙喝死,武侠爱好者现在该看谁的作品呢?我推荐黄易的作品。
   黄易的作品很现代,武侠、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阴谋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故事进程体现了正反两方的博弈,情节螺旋上升,人物创作不脸谱化,尤其是反方的思维和行为显得很合乎理性。值得一提的是,黄易将武侠与政治结合得很好,主人公既是武术高手又是政治家,不像金庸一样把武侠判了死刑。当然黄易也有缺点,《寻秦记》中对女性不够尊重;《大唐双龙传》过长。
   在武学理论上有两点我需要正本清源:一.“以无招胜有招”是很普通的武学思想。武术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最初没有固定招式。后来,武师为了教学方便、演示需要,才将自己体会总结为招式套路。套路仅仅是武术教学的一部分。练套路的要求是:“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招式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意识要到位。大量的格斗训练会使人产生条件反射,在与人格斗时,不会去想下一招是什么,只会自然的使用,这称之为“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二.通过秘籍练不成武术高手。技击格斗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才能总结出最有效的进攻和防守的方式。而这大量的实践往往需要几代人不断摸索。中国武术门派林立,在武学上只是不断的自我复制,甚至一代不如一代。而秘籍就是很少人知道的东西,往往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动作的学习必须由老师耳提面命。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理解力不同,必须由老师因材施教,才能正确学习。
  

2004-08-09 22:57:33  房囚 (北京海淀)

  金庸称的上是国学大师,偶佩服.
  古龙是天才混混,偶追随
  

2004-08-10 16:56:01  篮球飞象 (原始森林)

  [这个贴子最后由篮球飞象在 2004/08/10 04:57pm 第 1 次编辑]
  
  [quote]下面引用由房囚2004/08/09 10:57pm 发表的内容:
  金庸称的上是国学大师,偶佩服.
  古龙是天才混混,偶追随
  [/quote]
  古龙喜欢酒、女人、聚会...
  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房囚不喜欢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文字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