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国内的几个曾经牛比一时的作家

2004-07-31 09:16:19   来自: 房囚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房囚在 2004/07/31 05:20pm 第 2 次编辑]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格非在给自己作的小传里曾写道:“小说写作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给我带来了一个独来独往的自由空间,并给我从现实及记忆中获得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提供了还原的可能。……在写作中,岁月的流逝使我安宁。“足可见格非一直是今“纯文学”的追求者,文学写作并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在于它构成精神超度的乌托邦。
   格非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迷舟》。这篇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小说,因为故事的关键性部位出现空缺,而令人惊奇。传统小说的“完整性”被这个“空缺”倾刻瓦解,十分写实的叙事因为这个“空缺”而变得疑难重重。显然,这个“空缺”来自博尔赫斯的影响,格非运用得颇为娴熟自如,它使格非的小说具有谜一样的气质。格非并不多产,但他的小说一篇是一篇,颇值得读解。
   《褐色鸟群》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中国最费解的一篇小说,1988年发表时,华东师大中文系部分师生曾召开讨论会对这篇小说展开多方研究,结果众说纷纭。没有人搞得清这篇小说到底在讲些什么,也没有人否认这是一篇非常奇妙的小说。事实上,它始终诱惑各种读者,从最激进的取业批评家到普通的文学爱好者。
   也许人们有理由把它看成是一篇关于“性诱惑”(或者逃避诱惑)的小说;也许在讲述男人成年的困难经历(性经验);也许是关于“生存论”的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考:关于“时间”、“回忆”“重复”构成的生存迷宫……在我看来,这篇小说不妨简要看成是在讲述怀疑存在确实性的经验。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没有可供辨认的确定标志,那些重复出现的事实,不是使存在变得可靠,而是变得似是而非。
   这篇小说尤为令人费解之处在于它的叙事结构,它由“重复”构成类似埃舍尔怪圈的系列圆圈:第一个圆圈,许多年前我蛰居在一个叫水边的地方,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叫棋的少女来到我的公寓,她说与我认识多年,我与她讲了一段我与一个女人的往事;许多年之后,我看到棋又来到我的公寓,但是她说她从来没有过我。第二中圆圈,许多年前我追踪女人来到郊外;许多年之后我又遇见那个女人,她说她从十岁起就没有进过城。第三个圆圈,我在追踪女人的路上遇到的事与女人和我讲述的她丈夫遇到的事之间构成相似。这三个圆圈之间存在相互否定(矛盾)与肯定(相似)的多重关系。存在还是不存在?在这里,一切都难以确定。
   与小说的叙事结构相适应,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被称为“棋”——她是故事的引发者和倾听者。“棋”与“镜子”是格非对博尔赫斯的习惯挪用。在博氏那里,“棋”是作为谜和无限可能性的象征来使用,它表示了一种规则与变化的游戏;而“镜子”是对实在的反映之物,博尔赫斯在存在的虚幻之中融入一种时间的自在之流,镜子表明重复出现的不可洞见的神秘——一种没有实在本质的虚幻存在,它没有时间的流向却可以随时重现。“棋”开始夹着一个画夹,后来却拿着一面镜子,画与镜子一样不真实,并且是人的制作物。画的出现具有某种隐喻的功能,它喻示着叙述的开始和叙事话语的非实在性,“画”作为一种艺术仍然不失其观看的实在性,它是对实在世界的一次亲切回忆。然而,以“画”开头,以“镜子”结尾,回忆或叙述的结果却是使历史和现实一道坠入虚幻境界。“棋”在小说中与其说是作为人物,不如说是作为象征代码来起作用,“棋”喻示着一个虚构的规则,一个时间的迷宫,一种不存在的“在场”。“棋”的出现替代了对时间的抽象思考,“棋”作为时间的某种标志而使叙事得以发生、进行,然后中断。是“棋”触发了这次回忆,而后“棋”断然否定了它。“棋”作为历史的起源和生活的见证,“她”表明整个存在的不确定性。
   《褐色鸟群》是一篇众说纷纭的小说,当然也是一篇可以从不同角度读解的小悦。这类小说对于传统小说理论无疑是公然的拒绝,所谓主题,典型人物和典型坏境之类的观点,无助于理解这种小说。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这种小说能体验一次解谜的快感,这也就足够了,若能获取对生活的某种特殊感悟,那就是意外的收获。 
  

2004-07-31 17:21:19  房囚 (北京海淀)

   马原,男,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辽宁锦州。当过农民、钳工。一九八二年辽宁大 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任记者,编辑。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 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当代知名作家,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小说中的对话
   一开始写作,我就觉得,小说中的对话相对简单,但是这个简单对我来说并不真的简 
  单,因为在当知青之前我没有上过大学。那么,让对话承担叙事功能,这在传统的写作里是最极限的一种方式。比如,在《罪与罚》里面,你看到的绝大部分是对话。这有一点像古典戏剧。但是小说在自己成长的过程里,它逐渐开始脱离戏剧,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时候,作为一个成熟的品种开始完全独立于戏剧,小说里面的对话已经跟传统概念当中的这种简单的承担叙事功能的方式不同了。记得那时候我在写作中想把我的人物、我的故事放在一个对话的框架里写出来,我开始尝试着写一个女知青的故事。这个故事差不多完全是由对话构成的。当然,我在处理这个故事的时候,尽量把故事当中的铺垫部分去掉。
   通常对话至少应该有两个人,这才叫对话。叙述可能相比之下就单纯一点,是一个人。你可以叙述一个人,你也可以叙述一群人。但是对话则是一群人交织的。比如说过去经典作家写大场面,像《战争与和平》里面就有非常多的人物交织的大场面,同一个场面里有若干组对话相互交错,有的是两个人,有的是三个人,有的更多。所以我最初在小说中尝试对话的时候,就发现这是一个掌握和控制都非常困难的手段。实际上,当初由于我在自己相对无知的状态下,就觉得这可能是最难的一个事情。但是后来,我也尝试着写过几部话剧,写话剧的时候我就发现,以往关于对话的知识,一下子都会来帮你。
   类型化的对话
   最初的时候你会模拟一句话,因为你想模拟张三、模拟李四,模拟男人、模拟女人,模拟小孩、模拟老人。但是你知道,在生活中,大部分人说话是难以模拟的。比如,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托尔斯泰曾经对莎士比亚说了一句不敬的话。他说,莎士比亚笔下的所有人物,无论是车夫还是国王,他们都用一个腔调说话,都是用那种奢华的、典雅的、带着贵族气息的、矫揉造作的腔调说话。当时我是有一点吃惊,因为至少在我的概念里面,托尔斯泰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而另外那个被他说得一无是处的莎士比亚也是个大家、高手,我甚至以为托尔斯泰是同行相轻。但是在读过托尔斯泰大量的小说之后,就会觉得,托尔斯泰的小说毕竟是那种可以在任何课堂上作文学教材的那种,应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特别让作家们折腰的作家。托尔斯泰指责莎士比亚的小说人物对白的时候,他的说法无疑是对的。你自己在读莎士比亚的小说,你可能不这么去看莎士比亚。可是如果你读了托尔斯泰的这段话,再去读莎士比亚的小说,你会觉得托尔斯泰切中莎士比亚的要害了。
   我现在知道很多喜欢王朔小说的读者,他们特别喜欢王朔小说的对话。在小说里面,王朔的人物本身特别——应该说王朔小说的人物语言都特别个性化。但是也有问题,王朔小说的人物多半都是王朔本人的这种性格类型的。在说话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所有的人都在调侃,都挺幽默,都有明确的睿智的说话路线。但事实上你知道,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像这么睿智的人,像这么有趣的对话的人特别少。你经常会觉得有那么一个人,他说话有趣,这个人是人群当中的一个尤物。王朔的人物——差不多他的每一个人物都以这种方式说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也会觉得有疑问,尽管你喜欢他的小说,你喜欢他的小说里的人物,但你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会有排斥心理。
   纯粹的叙事
   相对于对话,纯粹的叙事可能难度会更大。当你写作写到一定程度之后,你会发现,简单的从头到尾把你这个故事讲出来,读你这个故事的人,他会觉得乏味,你自己都会对你自己的这种平铺直叙、这种叙事的节奏而感到乏味。所以叙事在个人写作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会成为你个人面对的最大的一个问题,你会发现在写作中叙事特别不容易。怎么把一个故事讲得张弛有度,既有悬念,又有趣、又有力量,这就非常非常难。那么也就是在你可能对叙事产生畏惧、感到叙事的艰难之后,对话在你心里可能相对就不那么困难,相对显得容易了。
   小说中的对话对于我们的意义可能已经跟传统的意义不一样。如果单纯让你用对话去做一篇文章,你可能会觉得这事情对你来说不是特别了不起。是的,在一段对话里面,有那么两个、三个人形成一定的关系,让他们的关系在这段对话里发生变化。可是如果你接着再往前想的时候,也许在一个简单的、不太复杂的对话结构里面,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空间,让你利用这个对话去寻求你在写作之前所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一种关系和结构。
   解剖一个个案
   举个例子,海明威在小说《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里,写了蔑视自己丈夫的麦康伯夫人,她蔑视丈夫的那种怯懦和临阵逃脱。后来她跟陪猎的威尔逊上床。那之后,麦康伯的尊严——他做男人的尊严,他做丈夫的尊严,他做一个人的起码的自尊,都被踩到脚底下之后,他突然变得冷血,突然一下子从自己的困境当中走出来,他一下子内心充满了渴望,变得勇敢,他要为自己的临阵逃脱、被非洲仆人和陪猎的轻视、被妻子的小看而一雪前耻。他变得特别兴奋,特别冲动。紧接着他们去打野牛,这野牛实际上是更危险的一个动物,至少在擅长打猎的海明威眼里是这样。打野牛的时候,他突然变得有勇无谋,一定要置生死于不顾,一定要去冒这种不必要的危险。在这个过程里面,麦康伯妻子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觉得麦康伯变了,但是她不知道变在哪儿。她心里一直有一个特别害怕的东西在涌动。海明威写了她这种害怕,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她这种害怕,她的害怕首先因为她当众嘲弄了自己的丈夫,其次她这个害怕可能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她背叛了他。如果她的丈夫重新向她显示了一个男人的勇气之后,那么她不知道如何去对待自己因为瞧不起丈夫而做出的背叛。她内心更大的一种害怕,可能就在这里。当麦康伯完全不顾个人危险冲向野牛,这个牛的头差不多已经顶到他脸上,而他的枪杆差不多已经完全顶到这个牛头上的时候,他扣动了扳机。他扣动扳机的瞬间,突然感到白光一闪,一声巨响使他轰然倒下。不是他的枪爆炸,而是另外一枪打过来,是他的妻子。他妻子看到这头野牛要扑向丈夫,在这个瞬间,她对着野牛扣动扳机。子弹一下子打在麦康伯脸上。麦康伯感到的那道白光、那声巨响,是他生命最后一刻感到的。那巨响实际上就是他妻子对他脸上开的枪。小说里没明说他妻子究竟出于什么动机。但是海明威说她是向野牛开的枪。我们不知道,我说的是读者,他妻子究竟是要打野牛还是要打他?因为我们在看西方的电影时就知道,狩猎是最好的谋杀时机,因为狩猎时杀人可以说是误伤。把误伤作为惊险的电影情节来加以发挥,它在视觉上特别刺激,特别有效果。移动的目标人切换偶尔抬起的枪管,非常的简单,但是它已经向观众做了某种暗示,这个时刻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小说结尾是这个陪猎,也就是和麦康伯夫人上床的威尔逊,与麦康伯夫人两个人的戏。因为主角已经死掉了。
   暧昧的对话
   在这篇小说的结尾当中,你可以看到海明威的高超处理,对话非常奇特:
   麦康伯夫人守在死去的麦康伯身边,威尔逊说:“我不会给他翻身。”这个女人嘤嘤地哭着。威尔逊说:“我会回到汽车里来的,那支来福枪在哪儿?”她摇摇头。他的脸已经变了样。那个非洲仆人捡起那支来福枪。威尔逊告诉他去把枪放在哪个地方,并让他找另外一个人,就是找一个目击者,因为这里已经发生了事情,用枪打死了一个人。
   那么在发生事情以后,这个占了便宜的陪猎威尔逊,他首先帮助麦康伯夫人从困境中解放出来,他首先让她放下那把枪,然后找个人来。这意思就是说,现场一保护,你不会有事。
   威尔逊站起来,看着躺在一边的野牛,说:“一头呱呱叫的野牛。”这时候他说起野牛来了,他是想让麦康伯夫人稍微松弛一些。他说:“一头呱呱叫的野牛。”两只角之间巨大的距离足有五十英寸长,或者还多一点。然后他就把驾驶员叫来。他吩咐驾驶员把尸体上盖一条毯子。接着他走到汽车跟前,她正在角落里哭。威尔逊说:“你干得真漂亮。他早晚要离开你。”
   威尔逊说这个话的时候,你看到他真的是个坏人。他和他雇主的女人上床,然后他雇主的女人在意外事故当中失手打死自己丈夫的时候,他说了这种话。但是在这段对话里面我们找不到麦康伯夫人。她一直没说话。他发现麦康伯夫人并不特别欣赏他说那句“你干得真漂亮,他早晚要离开你”。她没说话,因为她在哭着。威尔逊又说:“当然了,这是无心的,我知道。”她还是在哭。威尔逊说:“别担心,免不了会有一连串不愉快的事情。”他指的肯定是警方要看这个现场,要取证据之类。他说:“不过我们会照一些相片。在验尸的时候这些相片会非常有用。”
   他这意思是说:我会帮你脱身,我来做这件事情,你不要担心。
   对话的人物关系
   他这时候认定这个女人吓坏了,所以他的话都是围绕着“不要担心”呀什么的。但是,麦康伯夫人对他说:“别说了。”威尔逊却说:“还有重要的事情要料理呢。我不得不快一点赶去发电报。要来一架飞机,把咱们接走。你干嘛不下毒呢?”你看他这时候坚决认定是她有意要杀麦康伯。那个女人叫起来:“别说了,别说了,别说了!”我想翻译家肯定是不会自己去杜撰的,应该是这个女人突然声调提高,连着喊三次“别说了”。而在此之前,她说了三次“别说了”,这三次都是在威尔逊安抚她的时候她说的。等到第四次,就是他说“你干嘛不下毒”的时候,按照我们汉人的习惯是“事不过三”,海明威已经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可这个威尔逊却还在喋喋不休。这个时候那个女人一下子把轻声的三句“别说了”,放在这个威尔逊的絮叨上,变成了一次性的三个高声“别说了!”威尔逊用他那没有表情的蓝眼睛望着她,说:“我的工作现在算是结束了。我刚才有一点火,我原来已经开始喜欢你了。”威尔逊终于开始意识到他自己说错话了。他开始往回拉。在他往回拉之后,我们看麦康伯夫人说了什么。她说:“别说了,请别说了。”威尔逊说:“这样比较好。现在……不说了。”
   那么,我们从这儿看一下,在一整段对话中间,在这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关系里,主要当事人,她的对白实际上只有“别说了”。那么也就是说,这段对话,几乎是没有任何内容的。但是她不能忍受威尔逊说她有意杀死自己的丈夫的这种暗示。她不能面对这个。
   这篇小说我第一次读它是二十多年以前,前后看了不下二十遍。我记得我跟同学讨论说,她到底是不是谋杀了自己的丈夫。虽然现在,我仍然有疑问。可经过了这二十多年,我的看法有些变化了。我原来比较倾向她出于怯懦无法面对洗心革面的麦康伯,我甚至曾经怀疑她有意为之。但是现在我把疑问抛给它的作者海明威,所以我不怀疑是他故意制造的障碍。他把事实真相模糊了,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家伙!(马原)
  

2004-07-31 17:23:12  房囚 (北京海淀)

    作者,孙甘露,1959年生于上海。据说他的父母均来自北方,有关他的教育情况不详,自称“从小所受的比较完备的教育是孤寂和冥想”。1977年开始进入当地邮政局工作,可能是个称职的邮递员,他熟悉城市的街道和那些陌生的面孔。1986年的《访问梦境》使他变得引人注目,随后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则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先锋派”。
   作为当代语言实验最偏激的挑战者,孙甘露的写作变成一次“反小说”的修辞游戏。他的故事既没有起源,也没有发展,当然也没有结果,叙事不过是一次语词放任自流的自律反应过程而已。迄今为止,孙甘露寥寥几篇小说令文学爱好者望而却步,令各式各样的批评家大惑不解,然而,我敢说,如果认真读一读孙甘露的每一篇小说,肯定会引起无穷的奥趣。孙甘露的影响迄今尚微不足道,然而我相信历史的栈道上一定会留下铤而走险者的足迹。当代小说在叙事和话语制作上的最后一道界线被孙甘露拆除之后,当代小说还有什么顾忌呢?它难道不应该感谢孙甘露这个过河卒子吗?
   《请女人猜谜》(原载《收获》 1988年第6期)显然是一部非常奇怪的小说,小说叙事似乎是在写作另一部小说《眺望时间消逝》,不妨说这是篇“双重本文”的小说,两篇小说被重叠在一起,其叙事结构呈二元对位形式发展。结果,对《请女人猜谜》的写作变成对《眺望时间消逝》的叙述,而《眺望时间消逝》实际就是《请女人猜谜》的本文。
   孙甘露冒险的写作已经消解了小说的“题名”,对于他来说,形式与内容,名与实,存在与变化,都是相对的,甚至一篇小说也可以在它的写作中自行消解。《请女人猜谜》这个似是而非的题名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消解,它那根本无法确定的所指意义,以对与小说叙事并不相干的关系,使得这篇小说像是一种纯粹的写作,一种关于写作的写作,一种“元写作”。
   显然,孙甘露试图颠覆所有“强加”于小说的形式规范,小说是什么?一篇小说就是自身吗?不仅于此,孙甘露颠覆传统小说确立的核心内容——人物。在这篇小说中,人物不过是可以随意变换的角色,他们的身份和历史都变得十分可疑。“士”曾经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而现在仅仅是一个瞎子。他的身份始终处于变异之中:他是守床者,见习解剖师,他偷吃解剖室里的蛇而被开除;然而他又是一个谕世者,一个男仆,一个有正义感的凡夫俗子,一个谋士和心力交瘁的臆想者。“士”能够毫不费力地同时扮演忠诚的爱人和偷情者两种角色,“士”的变幻不定的身份和神出鬼没的行踪,不过是在叙事话语中随波逐流的象征符号而已,他那永远无法完成一个同一的自我的命运,倒也谕示着宿命论的现代含义。至于“后”则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幻觉,“在我的思绪即将接近我那部佚失的手稿时,我的内心突然地澄澈起来,在我的故事的上空光明朗照,后和她的经历的喻义烟消云散,而我置身于其中的房间也已进入了真正的晚霞。我的后已从臆想中逃跑,而我深爱着的仅仅是有关后的幻觉……”。
   这篇类似梦吃的小说,人物也具有梦幻般的特征。纯粹的话语之流像梦境一样飘忽不定,却又给人以明丽舒畅的感觉,行云流水,随风而去,语感极好,却也可见孙甘露的语言功夫。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孙甘露的写作总是试图运用永恒/瞬间、哲学/文学、隐喻/转喻、存在/变易、现实/幻想等等多重转换来获取双重姿态。一方面,他制作了话语任意流动的空间——通过运用语言暴力而表达叛逆者的写作姿态;另一方面,他给这个话语之流植入幻想主体的自我意识——这是思想自恋者的姿态。在孙甘露的叙事中,那些随意而破碎的幻想经验依照写作主体的情感深化和形而上的存在体验转变成语式的构造,对时间的永恒性与存在的瞬间性的哲学思考,以文学语式的方式被书写。
   孙甘露是挑战者也是殉难者,他拆除掉小说的那些形式规范之后,他只能面临无所事事的恐慌。孙甘露的破坏并不意味着当代小说的新生,恰恰相反,最后一道界线拆除之后,人们再也无法保留最后的幻想和最后冲刺的欲望。孙甘露不是原地踏步就是往后撤退,不管作何选择,孙甘露都难以激动人心,然而,昨天的革命者不会被历史遗忘。
  

2004-07-31 17:28:31  房囚 (北京海淀)

    方方,原名汪芳,女,江西彭泽人。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中文系。同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风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桃花灿》短篇小说《纸婚年》分获《中篇小说选刊》第五届百花奖。现在河北省作家协会任职,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风景》
  

2004-07-31 17:29:44  di7dai (北京)

  这些人俺在村里怎么都没听说过?
  

2004-07-31 17:46:20  房囚 (北京海淀)

  太多了,懒得转了,当初念书的时候看了不少。列举下人物就行。
  余华
  〈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看了余华的〈活着〉,再看张一某的电影,就觉得张的艺术细胞很有限
  莫言
  〈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
  别的就不多说了。他相信大家都熟悉的很
  韩少功
  〈爸爸爸〉〈马桥词典〉
  中国寻根文学的开创者,湖南人,文坛湘军代表,当时被称北有阿城,南有韩少功
  阿城
  〈棋王〉〈孩子王〉
  省略,他的几部东西都被陈凯歌拍成电影了的。
  张伟
  〈古船〉
  寻根文学另一代表,就看过这篇,不喜欢,所以其他的都不看了
  

2004-07-31 17:57:36  房囚 (北京海淀)

  中国小说的几个流派
  文革后的一些
  伤痕文学,代表:刘心语等等一帮傻人。
  反思文学,茹志鹃,张洁等等,张贤亮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
  知青文学,代表:梁晓声,张承志
  先锋文学,代表: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他们两个开了好头,以后就一窝疯地人跟上了。包括我上面列举的格非、马原、余华等等
  新写实,代表:方方、池莉,相当于是武大毕业的这拨作家班的人发起的,响应的还有刘恒(他后来写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让他真正意义上的出了名。)还有,现在狂牛比感觉文坛没他不行的刘震云,不过这哥们后来又写了一些有后现代意识的作品〈故乡相处流传〉〈一腔废话〉等等
  
  时间不多了,先就写这么多,以后继续给大家上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
  向已经逝去的中国先锋文学致敬!
  

2004-07-31 17:58:38  房囚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di7dai2004/07/31 05:29pm 发表的内容:
  这些人俺在村里怎么都没听说过?
  [/quote]
  文盲!
  

2004-07-31 18:57:53  linsey (Paris)

  他不是明星吗
  

2004-07-31 19:11:40  和尚 (冰城)

  有一次,我看《中国作家》,有一个叫党益民的人写的喧嚣荒原挺有意思的。
  

2004-07-31 20:01:51  di7dai (北京)

  俺们那里都是文化流氓!
  

2004-07-31 21:03:22  qsxcz (安徽蚌埠)

  格非还是很牛逼格拉师的!文笔最酷的作家了!男推格非,女推虹影。跟着就是鄙人啦
  

2004-07-31 21:21:34  和尚 (冰城)

  我原来以为方方是美女作家呢
  

2004-08-01 00:43:13  江来 (北京海淀)

  当先锋文学还在的时候,许多人都说他们写的那些是什么?
  当先锋文学逝去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新的一代的想象力竟然如此贫乏。
  

2004-08-01 00:44:05  江来 (北京海淀)

  房囚,继续呀
  

2004-08-01 12:59:09  静静的薄荷

  文学开讲。不错啊!Go ahead!
  

2004-08-01 23:03:55  房囚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房囚在 2004/08/01 11:06pm 第 1 次编辑]
  
  列举下我所知道并且熟悉作品的女性作家
  张洁:别的不多说了,活跃很多年,最近的一部应该是<无字>,值得一提的是,马晓颖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根据她的散文改编.
  王安忆:难堪的人,也是个敢于超越的人,最早写知青文学,后来写寻根.再后来都不知道她写什么了,不过<长恨歌>还是不错的.也是美女哦
  铁凝:最早的<红衣少女>让她登上舞台,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永远有多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她的真正实力,现在应该是<大浴女>吧.
  残雪:很好玩的事情,在武汉大学有个很牛的哲学教授叫邓小盲,他就是残雪的亲哥哥,他的表妹是铁凝,而残雪的作品也充满浓浓的哲学意味.看了就知道了.
  陈染:私小说的代表,在卫慧棉棉之前,她的叛经离道的代表,我一直觉得她才整整算的上是美女作家,娇弱的身躯和美丽的脸庞不应时间的改变而受到折磨.代表作,<与往事干杯><嘴唇里的阳光>等等,当初看<跟往事干杯>里对女性月经初潮的描写一点也不也不亚于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里对手淫的描写.抛开这点,这小说仍然是很牛比的小说.
  林白:私小说的另一个代表,偶看的不多,大家谁看的多请补充
  张欣:跟我的一个朋友同名,她的东西其实一般,拿出来说说,有时间自己找来看了评价.
  毕淑敏:军旅作家出生,但偶对她实在不感兴趣,就看过她的<预约死亡>,说教味道太浓,最近的应该是<拯救乳房>,恶俗!
  暂且介绍这一些,欢迎大家补充,不过至于卫慧这帮,还有网上的这帮,咱们就不说了.我更感兴趣的是关于现在活跃的一帮,皮皮.万芳之类的,大家踊跃发言.谢谢.
  

2004-08-15 23:37:41  蓝昕777 (四川成都)

  莫言。余华。马原。喜欢的。
  

2004-08-17 10:25:32  范坡坡 (北京东城)

  王安忆:难堪的人,也是个敢于超越的人,最早写知青文学,后来写寻根.再后来都不知道她写什么了,不过<长恨歌>还是不错的.也是美女哦
  
  赞!
  我首推她呀!
  而且作家很难像导演一样让人失望——我觉得王安忆是一个从没有让我失望的作家!
  我寒假的时候还看了她写上海的《妹头》,她现在大约很多是写上海的——但是竟然一边还能写乡土的《上种红菱下种藕》……很羡慕……
  美女——她长得比那些出一本书就要在里面附好几张照片的“美女作家”好看多了!
  我觉得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张爱玲!
  

2004-08-17 22:26:56  icehua (北京)

2004-08-17 22:28:36  icehua (北京)

2004-08-17 22:44:21  icehua (北京)

2004-09-06 16:59:18  仰泳 (北京宣武)

  我还是喜欢王溯,还有老的掉牙的静静的顿河
  

2004-09-07 09:53:47  言岩 (北京海淀)

  !!!
  

2004-09-08 18:30:32  开小猜

  最喜欢鲁羊
  

2004-09-09 12:27:30  煤天使 (CD)

  一个也不认识
  

2004-09-10 12:58:53  仰泳 (北京宣武)

  我怎么觉得言岩越来越傻,回个帖子就伸一条腿出来!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文字的栅栏

KZruntETgklrVK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