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我又看到晚风中摇晃的故乡

2003-08-29 14:21:19   来自: 老了 (路上)
  [watermark]我又看到晚风中摇晃的故乡
  文:老了
  一
  我小时候生活在县城里,是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大的孩子。童年的记忆中,县城是生机勃勃的,人们生活拮据却精神焕发,在街上见面,一手插上衣口袋一手打招呼:“有钱花不?”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钱花我可以给你一些。如此的客套话想想很可笑,因为那时候大多情况下自己口袋里都超不出十块钱,即使空空如也,这样豪爽的问候也总能让人倍感温暖。
  县城就像个温暖的蛋壳,藏了多少人的少年壮志不言愁。
  后来我离开家乡,读书,谋生,飘荡,一晃已是多年。
  飘荡和飞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每个人都渴望飞翔,在没有翅膀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了飘荡,也有很多人在飘荡中找到了飞翔的感觉,甚至慢慢生出了翅膀,但是这种生长过程中的痛楚实在是难以忍受,除非你学会麻木。
  我终于厌倦了如同塑料袋一样飘来飘去的生活,回到了故乡的小县城。
  当初离开的时候,我想我再也不会回来;当初背着重重的行囊乘着伊维柯离开的时候,我看着窗外倒退的树木、河流、麦地、果园,我想故乡从此在我生命中越来越远,如今,我回来了,这里的风景有的依然熟悉,有的如此陌生,我在一个个当初毫无新鲜感的地址再次找到了新鲜感,仿佛那些被诗歌擦亮的词语。
  二
  大街上,时常晃动着染红头发或者黄头发的少年,三五成群的嬉闹着,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拖的很长,他们把自己黑色的青春踩在脚下,眼神空洞残忍。这些被香港电影《古惑仔》所影响了的孩子多像我和我那些哥们的曾经,游戏室藏着快乐的欲望,录像厅装着英雄的梦想,像小马哥那样叼着火柴杆,穿着黑风衣,练习打火机的多少种玩法,粗劣的仿制着时髦。
  一个哥们在家门口开了个卖酱菜的小店,有一天我从门口经过,两个人聊了一上午,他的很多感慨总结为一句:现在才明白,台球打的好不是真本事。
  他的儿子已经三岁了,当他笑着抱起儿子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脸上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皱纹,和他肖像酷似的儿子一下衬托出他的苍老。
  这个哥们过去颇有些才情,喜欢读小说,但更喜欢练散打,常和人打架,并且心狠手黑,义盖云天,气吞万里如虎。当年打在别人身上的拳头而今又被生活重重打在了自己的心窝,这个卖酱菜的小店里不知藏了多少岁月中的酸甜苦辣。
  当我围着赤道跑了一圈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很多朋友都还在原地站着,我很想告诉他们我一路的见闻,我视野中出现过的湖光山色,可我无法开口,我不忍心破坏他们靠牺牲梦想才保持的平静。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在县城开了一家酒吧,名字叫1983,很多人都问1983究竟什么意思?我说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一个酒吧三个人开的,取谐音。
  事实上1983在我心中是一组玄秘的数字,是通往时间尽头的一条路。
  一天中午,1983来了几个上小学的孩子,买了两瓶啤酒,都喝的快趴下了,对服务生说:“哥哥,能给我们买个馒头吃吗?”
  他们到酒吧来是准备结拜兄弟的,年龄这么小,身上就流淌着江湖的血液,我想,将来无论他们出人头地,还是作茧自缚,还是反目为仇,他们都应该记住1983酒吧。
  县城的江湖也是一片江湖,也有风浪和鱼虾。街边的卡拉OK,最流行《大哥》那首歌,甭管是什么歪嘴斜眼、五音不全的家伙,抓起麦克风就是:“我不做大哥很多年……”
  三
  酒吧开业前装修的时候找来一伙泥水匠。这伙泥水匠都是从农村来的,农忙时他们要下地,农闲时就到城里的工地打散工。他们抽最差的烟,干最重的活。他们的最大娱乐几乎就是在劳动中闲聊了。
  我喜欢听他们闲聊,我认为他们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他们略带狡黠的笑容,脱口而出的荤段子让整个世界变的真实生动。
  他们中间,大部分的人从来都没有出过县城,外面的世界在他们的揣测中更加光怪陆离,或美丽似玉、或凶恶如狼。封闭的县城制造了他们想像力的障碍,但挡不住他们蠢蠢欲动的舌头。也许他们也属于王小波所提出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话是苍白无力的,因此他们的话也毫无顾忌,就像是自言自语。有时候他们会很严肃的拿出一些关于重要人物的荤段子来较真,议论是否确有此事,一本正经的表情使人哭笑不得。
  谈起村里那些有点姿色的女人,他们更加兴致勃勃,在传说中的风流韵事中意淫,这能够让他们拿瓦刀和泥水兜的手关节更舒展一些,忘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累和悲苦。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娱乐的方式?
  县城一个电影院都没有了,只剩一个剧院平常关门,过节的时候放点录象,每次放映前都有宣传车把传单撒到大街小巷,干活的泥水匠们听到动静就从工地跑出来,象捡钞票一样捡到几张传单,然后互相诡秘的问:看光腚去不?看去不?今天,看去不?
  也有些去过大城市打工的泥水匠,平日比较沉默,显得矜持稳重。我告诉他我准备砌一个带拐弯的吧台,他们只是打量一下地面就估量好了尺寸,点点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这些人往往干活并不卖力,但技术好,活不糙。他们的汗水更多的流在了城市里那一座座炫目的建筑下,而在那些建筑里工作生活的人,有多少会偶尔想起这些来自县城的民工?
  装修竣工的时候我请他们吃了顿饭,这顿饭不同于平日的工作餐,而是我额外请的,叫了几个菜,他们喝酒的时候话更多,当时就要和我肝胆相照,恨不得把工钱全部退给我,我那天也喝了不少,后来上了一只烧鸡,我说吃啊,其中一位说这个在家也能吃上的,言语间烧鸡迅速变成了各自筷子边的一小堆骨头。
  我给他们留下了我的电话,后来我的1983酒吧上了杂志,这些又去别处干活的泥水匠们经常会在和其他人一起吃饭时给我打电话,热情洋溢的嘘寒问暖一番。我知道挂了电话后他们会和旁边的人说:刚才那是1983酒吧的老板,1983就是我们去帮他搞的!
  那语气简直是把1983当成了天安门。
  四
  开始我以为,在县城里,我可能是唯一写诗的人。有时候我在酒吧打开笔记本电脑,他们问我:“你是不是在练打字?”我一概说是。
  每天到酒吧来的都是一群醉鬼,过去我特别喜欢喝酒,站在和他们隔开的吧台里面,我深刻的意识到:保持清醒原来是多么重要的事。
  一天,一个县电视台的编辑找到我,我们算是老朋友了,过去他一直不知道我写诗,突然在网上和杂志上看到了我的名字,很是激动,他约了几个当地的诗人,一起吃了个饭。这里面有一个叫董克勤的老先生已经写了三十多年的诗了,回忆起来,十几年前他们还在县城组织了个“雏鸟诗社”,办了几期油印的刊物,而今诗社的成员各奔东西,大多因被生活所扰而停笔多年,只有董克勤和诗社社长玉森还在坚持着。坚持是一种多么宝贵的行动,虽然坚持仅仅是坚持,大多时候和胜利一点关系也没有。
  关于雏鸟,我想起县城里每天推着三轮车四处叫卖的五香毛鸡蛋,毛鸡蛋就是没有孵出的鸡蛋,毛鸡蛋的蛋黄就是没有孵出的小鸡。有细小的爪子,碎裂的脑袋,被折断的火柴杆那样的翅膀。稀疏的绒毛像少年的嘴角,像一代人的青春期。
  我写了一首诗,题目叫做《五香毛鸡蛋,一块钱四个》,写的就是被廉价批发的夭折梦想,写完后再听到关于毛鸡蛋的叫卖声,我就有一种整个县城都在朗诵我诗歌的成就感袭上心来。
  县城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依然给了我很多灵感,这些看似浮于天际的灵感实际上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痛。我在一首《和一名老诗人在大排档喝冰镇啤酒》里对我眼睛里风沙弥漫的县城进行了平静的叙述:
  从马路边走过的女人们,有的漂亮
  有的不漂亮,大部分都说不上漂亮
  也说不上多丑
  有一个长的像章子怡,穿的衣服很少
  我没勇气把她剩下的也脱掉
  就喝了一口酒
  有一个是我小学同学,领着她孩子散步
  小丫头长的一点都不随我
  令我很惭愧,我低下头
  又喝了一口酒
  后来天黑了,只能看见女人们的轮廓
  有的线条优美,有的不怎么优美
  还有的根本没什么线条
  一群骑自行车的女生,晚自习刚放学
  按着车铃,唱孙燕姿的歌
  掠过一阵好像初恋的晚风。我
  又喝了一口酒
  一个弓着腰拣矿泉水瓶的老太太
  我想她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虽然路太黑
  只能看到她问号一样的身躯
  “再来一提啤酒!”我说
  我看着这些越来越模糊的女人
  她们和我没有丝毫关系
  我知道,我不能因此而绝望
  我又喝了一口酒,让冰冷的酒穿过我的胃肠
  后来,两个收工的妓女走过来
  坐在我们旁边的桌子上
  她们把卖身的钱从丝袜里取出
  每人要了一瓶酒
  像我们一样喝了起来
  诗人是像妓女还是五香毛鸡蛋呢?我看过西川写的《致杜甫》,结尾两句很喜欢: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
  五
  1983酒吧聚集了很多喜欢吉他的年轻人。
  他们的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李延亮、老五,水平稍微高些的,梦想就成了克莱克本了。
  有个叫小春的孩子是从农村来的,是我高中同学的媳妇的堂弟,拐弯抹角的找到这里学琴,晚上在酒吧住,顺便在酒吧里打打杂。他有一盘收录几支中国摇滚乐队单曲的VCD,纸盒都磨白了,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刚来的时候他几乎不怎么说话,混熟之后话就多了起来,滔滔不绝,讲他在一所民办艺校读书的经历,那里的纪律怎么混乱、男生怎么去泡马子、女生怎么去打胎,他是怎么上了半年就没再去并且智退学费的壮举。
  我想起第一次见小春那天他背着印有龙图案的电吉他,目光木衲,手足无措,觉得怎么也和现在这个侃爷形象联系不起来。
  在小春刚学会按几个和弦的时候他已经在那盘VCD中学会了模仿许多演出造型了,经常看到他晃着头发声嘶力竭的狂喊:姑娘姑娘,漂亮漂亮!警察警察,拿着手枪!
  这样的发泄是否能驱散他心中的迷茫?
  我羡慕小春,羡慕他面对生活摇滚精神,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回农村也开一个酒吧,向1983学习;后来1983经营惨淡,他的梦想就成了回农村开吉他俱乐部了。
  在酒吧后院我们成立了一个吉他俱乐部,其实就是卖琴,对于县城的“大多数”来说,这依然是种新生事物。刚成立的那些日子如同在进行科普教育宣传,一个中年人进来摸摸挂在墙上的吉他,点点头说:“嗯,这琵琶真不错。”
  经常有人过来问这把木琴多少钱,那把电琴多少钱,问了一遍从兜里掏出枚一元的硬币:“来根琴弦。”
  有个学吉他的小孩激动万分的说:“我今天听黑豹乐队的专辑了,唱的好,最喜欢里面那首‘天地自容’!”我的天哪,应该是“无地自容”!
  后来我想想天地自容这个词也蛮有意思的,可理解成一种我行我素的人生观。
  六
  每天从酒吧回来都很晚了,睡觉前除了洗刷外必须要做的事就是看碟。
  那天又看了一遍《小武》,导演贾樟柯表现的县城和我们这里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贾樟柯可以用影像来告诉我们被一贯漠视的赤裸裸的现实,我一直相信电影是神奇的,比文字还要神奇。
  一般情况下,每个片子往往看到一半就困了。第二天醒来,赖在被窝里把下一半看完再起床。
  我的每部电影中间都有一段黑夜,都有一段梦乡。
  七
  我把1983的故事写下来,发在了一本非常畅销的时尚杂志上,结果那期杂志在县城的报刊亭以最快的速度销售一空。我知道杂志出来了的时候还没收到样刊,就去报刊亭准备买本翻翻,结果已经卖光了。还有不少人从远处慕名而来,像参观纪念堂那样参观我的酒吧。
  县电视台的那个编辑要用DV拍一部关于我和1983的纪录片,准备送到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板块,第一个镜头是我骑着自行车到酒吧开门,拍了十几条才过。我一趟趟的骑车在酒吧门口来来去去,边蹬着车子边做冥思的愤青状。
  事实上这时候酒吧已经亏的干不下去了,县城的消费环境根本不适合酒吧的运作,当新鲜的狂热在年轻人脑海中渐渐冷却下来时,1983已经萧条的门可罗雀,支撑一天就多赔一天钱,1983渐渐沦为一台吃币的老虎机。
  终于,1983没有了。酒橱卸了、竹门拆了、灯箱摘了、音响关了。我把拉来的桌椅摆满家里的小院,让太阳晒晒里面的汗。
  我的汗还没流出来,就被风扇吹干了。
  那些怀抱吉他的少年;那些轻舞飞扬的女子;那些深夜无所事事的酒鬼;那些远处慕名而来的姑娘;那些“头戴梦想眼含雨水”的诗人;那些身穿制服手拿发票的傻逼,都再也找不到1983了,就像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1983没有了,这幢红色的小楼将来不知变成诊所还是洗头城,会不会有人在刺鼻的来苏水味、劣质的脂粉味里想起永远消失的1983?想起藏在啤酒瓶里空空的豪言壮语?
  八
  县城的黄昏,人们的举止不慌不忙,表情自然安详。
  我从容的走在路上,感觉自己是在逆风而行。有一种珍贵的东西,不知道是我丢失了还是人们忘记了,我在故乡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陌路人。
  我看到晚风吹的故乡摇摇晃晃,我知道这是我的错觉,其实是我的心在摇摆不定。
  
  2003年八月十九日深夜完稿
  [/watermark]
  

2003-08-29 22:29:44  苏七七 (北京海淀)

  虽然文青
  可是你写的诗,做的事,都很自然。
  我的县城对于我,只是学校。一个女生的成长和一个男生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爱读书的女生,几乎用不着社会,就在书本里长大了。回到县城里,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往的归客。有时候想,为什么要出门呢,为什么要在一个离家这么远的地方读书写字呢?为什么不嫁给家乡喜欢我的男孩子呢?想这个时候,自己就老了。
  

2003-08-29 22:42:03  bluezorro (上海)

  不停的回忆才能发觉自己存在着。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文字的栅栏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