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70年代人成长三部曲之:三儿(小说)

2003-04-25 11:21:54   来自: 老了 (路上)
  三儿
  三儿的名字其实没几个人记得,在这个小县城里,三儿的称呼被用于很多人身上。三儿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计划生育还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文革刚刚结束,他就从当过红卫兵的母亲肚子里爬出来,在一片血水中得见光明。
  三儿的父亲是县农机厂的工人,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王爱国,二儿子叫王卫国,三儿子叫什么?这个看似脑筋急转弯一样的问题当时困扰了他好一阵子,后来三儿的爷爷说就给孩子叫王小明吧,他是我们家的明天。可能是王小明这个名字有点绕嘴,三儿从小到大除了老师以外的所有人都只叫他三儿,时间一久,偶尔在一些正式场合写下王小明这三个字,三儿都感到有些陌生,好像历史填空中某个印象不深的人名。
  三儿, 三儿的故事。
  1984年
  在三儿后来的回忆中,1984年象一张黑白照片,贴在自己心灵深处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那时候三儿常站在离家不远的田野中间,冲着碧绿的麦穗欢快的撒尿;或者奔跑着追赶一只断了线的风筝,然后摔倒在某个异军突起的坟堆上。这年秋天三儿才开始上学,从而结束了幼年的浪荡生涯。
  那天三儿看着校园里飘动的五星红旗,一时间有些莫名的激动。他的两个哥哥在两年前就已经上学了,拥有了漂亮的绿书包和鲜艳的红领巾,让三儿一度羡慕不已。
  大哥,让我背背你的绿书包吧。
  去去,小孩,一边玩去。
  二哥,让我戴戴你的红领巾吧。
  去去,小孩,一边玩去。
  三儿只好一个人在院子里撵鸡。三儿家的院子里养着一只白色的老母鸡,三儿喜欢撵着鸡满院子跑,直到老母鸡跑不动了,卧在地上,三儿就上去把它抱起来,得意洋洋的抚摸着鸡头。
  这天三儿突然感到不对劲,急忙把鸡撂到一边,已经晚了。
  看着身上热气腾腾的鸡屎三儿大喝一声:我操!
  正好王爱国写完作业从屋子里出来,冷冷的看着三儿,说:你操谁啊?
  三儿低下头,一声不吭。长大后他知道了操字的意思,他仍然象这天一样痛苦的思索着:是啊,我操谁?
  三儿的父亲有一辆金鹿牌的自行车,三儿坐在前面,王爱国和王卫国挤在后架上,三儿的父亲象表演杂技一样每天送孩子上学,放学他们自己走回家,三儿经常一个人走在路上,书包里装着沉重的作业本,他默默的计算着假如自己上到高中毕业还需要至少十一年,比自己现在的年龄还长,他都要绝望了。
  父亲对三儿说:我们这个家庭,你只有上学才能够有出息,过好日子。
  三儿不知道什么是好日子,小人书上说二零零零年都有机器人为你刷牙洗脸,三儿还没有刷过牙,并且讨厌洗脸,三儿心中的好日子就是不碰上那些可恶的机器人。
  三儿喜欢吃糖,父亲的抽屉里锁着一袋大白兔,每天只给他一块,三儿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去百货大楼卖糖或者去糖厂工作,这种梦想每次想起都能让三儿的舌尖感到甜丝丝的,仿佛实现了四个现代化。
  三儿从上学那天起就养成了怀旧的习惯,他趴在父亲的旧写字台上默默凝视着往事的河流,总觉的幸福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其实这时候三儿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三儿泡在雾气腾腾的大浴池里看着父亲和一群赤条条的男人,池子里的水是那么温暖。这种浴池多年后就消失了;三儿站在露天电影院的水泥台上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听那些妖魔鬼怪用一种奇怪的方言歌唱,这种电影院多年后也消失了;三儿坐在学校门口的小人书摊上翻着“薛钢反唐”,这种小人书摊多年后消失了;三儿躺在父母的大床上吃一分钱两根的玉米棒,这种玉米棒多年后消失了,从那时候开始,很多东西都在三儿身边渐渐的消失,这注定了王小明的明天会变成一个脆弱的人。
  多年后三儿看过一部被热炒的盗版影碟,一群天兵天将捉一个灯芯变的女妖怪,天兵天将说:不束手就擒,就让你消失!女妖怪说:消失就消失。三儿觉得这句台词太虚假,就关了电视机。
  一九八四年三儿家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院子里都人山人海,三儿从一双双腿间走来走去,把那些白天和他打过架的小孩怒气冲冲的轰出去,为了看电视那些孩子开始巴结三儿,三儿短暂的作了一段孩子们的领袖。不久,邻居家都有了电视,三儿就从领袖的岗位光荣退居二线。
  在学校里, 三儿坐在倒数第二排,他托着腮望着讲台上眉飞色舞的女老师,听不清她究竟在说些什么, 只是感觉离自己很远。三儿把五分钱一支的铅笔放在嘴里咬出一圈圈的牙印,把课本的一角轻轻的卷起来,再轻轻的展开。三儿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这样安静的度过,每当下课铃声清脆的响起,三儿迅速从后门冲出教室,然后看着同学们雀跃着从门口涌出来,三儿自豪的说:我是第一个出来的。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校最没地位,除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谁也不敢欺负。三儿和他的的同学们自己分成两帮,每到下课就互相群殴,当然这种群殴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不能打要害部位,是为后来那种血淋淋的战斗打基础的模拟练习。三儿每次都表现的异常勇猛,他喜欢拳头落在别人身上的那种快感,像是击打一块富有弹性的胶泥。三儿班里的老大是从三年级留下来的,大名叫王卫东,王卫东常对三儿表示由衷的欣赏,每次分帮都把三儿要过来。班里还有个叫良子的男生,是王卫东的死党。有一天王卫东和良子在下午放学时把三儿叫到教室后面的梧桐树下,王卫东说:三儿,我们三个拜个把子吧。
  三儿不知道拜把子什么意思,有点诧异的望着他们两个人的脸。
  王卫东说:我是老大,良子是老二,你是老三。
  三儿心里有了被人信任的那种自豪:行,反正我在家也是老三。
  良子神秘的说:这事可不能让别人知道。
  三儿点点头,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树梢掉下来,砸在王卫东的头上,三儿心里偷偷的乐了。
  王卫东和三儿家住的不远,他经常让三儿到他家里去做作业,三儿的学习成绩不错多归功于学龄前身为退休语文教师的爷爷对他的教育。在王卫东家那个黑洞洞的平房里,王卫东和良子每天都抄袭三儿的作业,三儿写作业的时候,良子在一旁唱歌:晚风吹拂澎湖湾,白浪筑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三儿不知道澎湖湾在哪里,只是觉的这首歌很好听,良子的歌唱的不错,比班里那个娇滴滴的音乐委员嗓子好多了。
  三儿的大哥王爱国曾警告三儿,不让他成天和王卫东混在一起,王爱国严肃的说:王卫东这孩子太皮。三儿一脸诚恳的点头,其实三儿一直觉的王卫东是个有前途的人,而且具有三儿经常缺乏的勇气,比如看完电影少林寺后,王卫东就给家人说自己要去少林寺学武术,得到了全家的反对,王卫东就毅然到理发店剃了个瓦亮的光头。
  很快就到了冬天,三儿的记忆中那年冬天有场很大的雪,路边的河沟一夜之间就结了坚厚的冰,这个时候,三儿的父亲就不能骑自行车送他们上学了,三儿穿着坚硬沉重的牛皮靴在雪地上一步一滑的走着,发出咯吱咯吱的动静。很多高年级的同学都在河面溜冰,不时有快乐的尖叫传来,使三儿感到孤独。三儿望着这群比自己高半头的孩子,王卫东和良子也在他们中间,大声招呼让三儿下来,三儿犹豫了一下,就跑下来,加入他们的队伍。
  三儿的这一举动在他自己看来是那么勇敢,正当他得意忘形之际,听到岸边的马路上有个严肃的声音叫他的名字。
  三儿的父亲推着自行车,怒气冲冲的望着三儿。
  三儿因此挨了一顿痛打。
  快放寒假的那几天,班里不见了良子,后来王卫东告诉三儿良子掉到了冰窟窿里,等大人们捞出来身体都僵了。
  那年冬天似乎格外让人感到寒冷,阳光明亮但不温暖,空气干燥而又清新,三儿年龄还小,生命的意义对于三儿来说就是痛苦的成长。好像就是从那年冬天开始,河面上再也没结过那么厚的冰,三儿再也没见过在河面上溜冰的孩子。
  1989年
  1989年是条时光的鱼,吃到中间的时候,三儿的父亲对三儿说,开了学你就是中学生了。三儿擦擦脸上的汗,一脸阳光灿烂的笑容。三儿的父亲说:中学生还用袖子擦汗!
  在考初中之前,三儿努力了几个月,三儿的父亲为了让三儿不和王卫东在一起,给他报考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学校,在三儿努力读书的这段日子里,王卫东很少找三儿玩,他认识了一些社会上的青年,行踪开始诡秘。有天三儿在放学的路上遇见王卫东,王卫东笑着问三儿:咱班里你喜欢谁?
  三儿感觉这个问题实在有些奇怪,喜欢在这里实在是一个暧昧的词汇,三儿喜欢玩洋画,喜欢弹玻璃球,喜欢买避孕套吹气球,他真不知道班里那些不少还流着鼻涕的女生里他应该喜欢哪一个。王卫东说:我喜欢马鸭子,怎么样,长的不错吧。
  马鸭子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女生,大眼睛大嘴巴,有点象卡通片中的唐老鸭。和其他女生不同的是她竟然在教室里敢公开化妆,身上常常有一种好闻的香水味。三儿捏着鼻子说:不错,不错。
  比你喜欢的杨小茹强。
  我怎么会喜欢杨小茹呢?三儿有些愤慨,杨小茹是三儿的同位,是班主任的女儿。有次开班会班主任在批评了逃学的几名同学之后说:有些同学总是以为我的这些消息是听杨小茹说的,这是根本没有的事,杨小茹在家里什么事也没说过。
  王卫东说三儿你就承认了吧,全班同学都知道。
  三儿气的都笑出来了。
  回到家里,三儿从衣柜的镜子里看着自己的还算俊俏的脸庞,心想:既然全班同学都知道,看来我这辈子的终身大事也只好这么定了。
  这天晚上三儿在满腹委屈和憧憬中进入梦乡。
  走进教室三儿感觉大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三儿刚坐下,哭红眼睛的杨小茹就把铅笔刀放在手腕上,抽噎着说:我要自杀。
  三儿惊讶的看着杨小茹,竟呆了。
  杨小茹说:你……还我清白。
  三儿怎么也摸不到头脑,一时间仿佛天塌地陷。
  有人说咱俩……好。
  上课铃声结束了三儿的尴尬,下课后三儿和杨小茹再也不说话了,三儿拿起杨小茹放到手腕上那把铅笔刀在桌子中间重重的划了一道线。
  夏天和中考渐渐的向三儿逼近,三儿每天都要坐在家里的竹质小板凳上,演算枯燥的数学题。电视上每天都有很长的新闻,报道北京的武警战士被反革命分子用火烧死,一些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眼泪汪汪的接见几天没吃饭的学生。三儿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比考初中更重要。他生活的县城还是那么平静安详,黄昏的河面上依然有乌黑的燕子飞过。
  三儿考上初中的同时,王爱国初中毕业去参军。三儿很羡慕他的大哥,送兵那一天三儿也跟着父母去了,王爱国穿着崭新的军装坐在车上一言不发,三儿的母亲眼含泪花的重复叮咛。王爱国眼睛始终望着另一个方向,密集的人群中站着一个清秀的女生,长发飘飘。
  三儿见过这个女孩子,她以前经常到三儿家找王爱国, 还给三儿讲过一些纯洁的童话故事,那段时间三儿对这个女孩非常迷恋,有一天三儿偶然发现她竟和王爱国在父母的房间里偷偷接吻,三儿便恨透了王爱国,甚至绝望的哭了。不久,一对文质彬彬的中年夫妇到三儿的家里,和父母长谈了很久,走后,父亲用皮带狠狠的揍了王爱国一顿,那个女孩就再也没有来过。
  三儿恍然明白原来那对中年夫妇才是真正的阶级敌人,自己和王爱国充其量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已。
  王爱国坐的那辆军车缓缓开走了,去了三儿未曾听过的远方。
  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
  暑假,三儿站在屋檐下面,看着对门邻居家那个穿开裆裤的孩子,怅然若失,他想起了父亲那句话:开了学你就是中学生了。
  王卫东这辈子也没有当过中学生,他小学毕业后就去上了武校,今后几年若隐若现在几次严打的名单里,偶尔和逃学的三儿懈逅于街头的电子游戏厅,每次都会塞给三儿一把沉甸甸的游戏币。
  三儿在中学更加破烂的教室里又有了新的朋友,他们三五成群,每天晚自习放学在路灯稀疏的回家路上呼啸而过。常常有一些社会青年堵在学校门口,虎视眈眈的望着他们,第二天就传出某某人又被打了的消息,三儿或者满腔激愤,或者幸灾乐祸。
  第一次排座位班主任把男生女生分开,每张桌子上坐一男一女,三儿的同桌叫李小丽,在三儿看来,李小丽是个惹不起的人物,她的个子比三儿还要高半头,那时候班里男女生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经常在下课时听见一声高呼,就有男女同桌互相用脚揣起来,大家站在课桌上围成一个圈子,拍掌叫好。
  三儿和李小丽就时常发生这种冲突,每次都以三儿的失败而告终,李小丽眼睛瞪起来特别凶狠,象一匹饿急了的小狼。
  三儿嘴上喃喃的说着好男不给女斗,心想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阶级压迫啊,祖国大陆都解放四十年了。
  期中考试后,发生了一些变化,班主任按照成绩又把座位重新调整了一下,三儿的同桌变成了美丽文弱的张小洁,三儿哼着翻身农奴把歌唱窃喜了好几天,每当听见教室的某处一声高呼,就赶紧站到桌子上,看着李小丽和新同桌马小刚满面怒火的用脚在对方腿上揣出一个个灰色的鞋印。
  三儿的班主任是个不到三十岁的漂亮女人,对班里的男生明显比女生要亲切,三儿只知道她姓孟,孟老师让同学每天都写一篇日记,三儿很多年后翻看那时候的日记,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
  1989年9月15日 我和马小刚放学的时候比谁骑自行车骑的快,结果我骑到一块石头上,摔了一跤。今后我再也不骑那么快了。
  1989年10月7日 今日无事
  1989年12月11日 今日无事
  三儿的日记写的比生活还要空洞乏味,因为日记每星期都要交的给孟老师审阅,三儿那点真实的想法只有在心中默默的藏着,好像农民进城时塞到内裤里的钱包。
  元旦举行全县中学生歌咏比赛,孟老师让大家自己推荐唱歌好的同学,同学们嬉笑着争先举手,孟老师在本子记名字,被记下的名字中也有三儿,三儿为此去找孟老师说自己五音不全,不会唱歌,孟老师笑着说反正是合唱,你长的标致,站那里张张嘴巴就可以。
  三儿害羞的脸都红了。
  那几个星期天三儿每天都去学校参加歌咏比赛的排练,领唱的是张小洁,她穿着白色的羽绒服梳着高高的马尾看起来是那么动人,三儿发现自己迷上了她。他们排练的是一首煽情的军旅歌曲,每当唱到那句“你是否理解是否明白”时,三儿都把目光深情的扫向张小洁,心想:亲爱的同桌,你是否理解明白啊。
  歌咏比赛三儿的学校拿了第二名,邻居去三儿家串门,说在县电视台的新闻里看见三儿了,站在最后一排,脸上还擦着红红的胭脂。三儿脸上的胭脂是张小洁帮他抹的,那一瞬间他们离的很近,张小洁眼睛上的睫毛每眨一下,三儿的心都怦怦的跳。
  班里的新年晚会上,张小洁和三儿被孟老师指定一起主持,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房梁上挂满彩色的纸拉花,课桌上堆着黑色的葵花瓜子,在一片掌声中三儿走上讲台,紧张的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和张小洁一起背诵开幕词。
  太阳经过了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日落……
  月亮经过了十二轮阴晴圆缺……
  一九八九年就这样过去了……
  两个孩子合起来念这句话时三儿已经不大紧张了,伴随着吃瓜子的咔察声,三儿说:一九八九年就这样过去了……他还不知道过去的不仅仅是一九八九年,而是一个适宜梦想生长的八十年代。
  三儿有时也想过说一九九几年可能会有点绕嘴,甚至得慢慢去习惯,但是在一九八九年过去的第一天就非常自然了,新的年代来的那样迅猛,就在三儿念这句话的时候;就在张小洁睫毛眨动的时候,就在天空中的小雪落到地面上的时候;就在北方的寒流掠过华北平原的时候……
  一九八九年就这样过去了。
  1992年
  学校旁边有一片荒野,荒野中间是一座陈旧的铁塔。三儿爬到铁塔顶端的小平台,眺望远处灰蒙蒙的村庄。一阵风吹来,三儿和整个铁塔都颤巍巍的。
  三儿喜欢逃学到这个地方,学校那个看上去非常愚蠢的政治老师天天讲什么是姓资,什么是姓社,三儿深恶痛绝,他只知道自己姓王。逃学到这里,三儿会非常舒畅,视野的空旷让三儿感到空前的自由。
  春天的下午,三儿在这里遇到两个抱吉他的小伙子,他们看上去年龄比三儿要大几岁。其中有一个笑咪咪的问三儿:你认识王卫国吗?
  三儿说:他是我二哥。
  哦,难怪这么象。
  三儿的二哥初中没毕业就退学了,他是让三儿一度崇拜的偶像。王卫国蓄着一头长发,穿着时髦的牛仔裤,手上还戴着黑色的霹雳手套。三儿有回在台球厅遇上王卫国,他惊讶的发现二哥的球技竟然那么出神入化,三儿当时就要拜他为师,王卫国冷冷的说:再让我看见你逃学打台球非让爸揍你不可。三儿吓的一溜烟跑了。
  三儿看着这两个王卫国的朋友,说:别告诉他,我是在逃学。
  你上初几?
  初三,在实验中学。
  哦,对了,你们学校有个叫张小洁的女生你认识吗?
  我们一个班。
  她挺漂亮的。
  三儿撇撇嘴:也就那么回事。
  三儿早就断绝对张小洁的美好向往,因为传说有很多社会青年都在追张小洁,班里也有不少男生对张小洁垂涎三尺,虽然张小洁一直两耳不闻窗外事,但还是在心里给三儿蒙上了重重的阴影,甚至有几分畏惧。
  三儿推出一脸媚态:你们这个琵琶弹的真好。
  两个小伙子相视而笑:弟弟,这叫吉他。
  弟弟,喜欢听谁的歌,我给你弹一个。
  就弹个……蔡国庆的吧。
  蔡国庆的?弹不了,呵呵,我给你来首齐秦的吧。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
  三儿听这首歌时,真想跑到田野中间,象狼一样对着天空放声嘶叫。
  初中马上就要毕业了,三儿不知道将来怎么办,父亲不会让他象大哥那样穿好军装入伍,更不会让他象二哥那样在街上游荡,三儿曾经想过要自己选择生活,渐渐的才明白本来就只有生活选择他的份儿。梦想只是一根在成长中不知不觉插在体内的刺,每触一下就疼的浑身乱颤。
  那天下午懈逅的这两个小伙子在第二年春节跟着一个到县城扎棚演出的歌舞团走了,一起走的还有三儿邻居家的女孩胡小娟,她过去常找王卫国玩,歌唱的很象当时风靡全国的一名甜妹子,他们走后王卫国常常喝的大醉,有回甚至从一座两层楼顶跳了下来,幸好只是扭了脚。
  若干年后菜地的大棚越来越多,演出的大棚越来越少,三三两两的姑娘在冬天穿着仅能遮羞的衣服站在棚外扭来扭去,三儿怅然的看着她们,心想胡小娟是否也在另一个寒冷的县城如此这般。
  毕业前大家兴致勃勃的买了一些硬皮的笔记本,互相写留言。孟老师批评他们说这样会搞的人心惶惶。事实上即便不这样三儿的心也已经惶了,身边的男生公然去找低年级的女生成双成对,他们竟然开始恋爱,速度快的那么不可思议。
  每段时间爱情的内容都大向径庭,那时候的所谓恋爱仅仅是放学后送女孩回家,温柔谨慎的讨论一些学校里的事情。三儿后来认识一个小他三岁的姑娘上幼儿园就知道恋爱,她妈问:你同学怎么谈恋爱了?她说:他们俩躲在教室的一角说话。
  三儿在初二那群玩呼拉圈的小姑娘里发现了叶子,她穿着一条海蓝的连衣裙在春天的阳光中笑的那样灿烂。三儿数次埋伏在她回家的路上,却每每在那辆红色的自行车驶过的时候没了勇气。三儿被自己这种单相思苦苦的煎熬着,终于在一天鼓起勇气叫住了叶子。
  你是初二二班的吧。
  叶子冷冷的看了三儿一眼:我不认识你。
  我是初三二班的,就在你们教室前面。
  叶子自行车蹬的飞快,三儿跟着她都觉的有点吃力。
  我们交个……朋友吧。
  叶子忽然把自行车停下来,三儿也一个急刹车,叶子没有说话,默默的看着脚下。
  这是我给你的信。三儿从口袋里取出一个皱巴巴的信封,里面的情书是三儿的同学赵小朋帮他写的,条件是一支奶油的雪糕。
  寂寞的路灯下,两个少年的影子拉的很长。
   
  这大概就是三儿的初恋,很多人的初恋时间都发生在春夏之交,可能这个季节最容易让人怅茫。三儿和叶子一起回家的路上,总感到有一阵阵散发着馨香的风吹过胸怀。有次三儿轻轻碰了一下叶子的手,叶子象触电一样迅速抽回,那一刹那三儿心头涌出无限幸福,叶子的手象橡皮泥一样柔软。
  好了,就到这里吧,别让邻居看见
  看着叶子的自行车远远的推进家门,三儿也跨上车子,准备回去。
  黑暗中,有几个人影向三儿靠过来。
  小兄弟,借点钱花花。
  三儿说:我没有钱。
  几个人影把三儿逼到了路边,一个粗粗的声音说:你是叫王小明吗?
  三儿说是。其中有人轻轻的嘀咕了一句,虽然声音很小,三儿还是听见了,那人说:他是王卫国的弟弟。
  一把匕首贴到了三儿的胳膊上,凉丝丝的,扑的一声,突然插进三儿的自行车胎里。
  你要注意。
  三儿想问我注意什么啊,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我们老大大军要找你谈谈。
  说完这些人悻悻的走了。三儿的背上出满冷汗。
  这件事情三儿没敢告诉家里,大军是个名气不小的社会青年,在三儿学校附近号称一霸。叶子也看出了三儿的忐忑不安,问他:你这两天怎么了?
  三儿说:你认识大军吗?
  大军追过我们班不少女生,也包括我,有次他非要坐在我的自行车后架上,被我骂了一顿。
  三儿笑了。
  不久三儿在大街上遇见王卫东,不久王卫东去学校把三儿叫出来说:大军不会再来找你了。
  暑假里三儿和叶子断绝了联系,三儿始终不敢去家里找她,有回发了狠心跑到邮电局去打公话,排队的人很多,轮到三儿的时候三儿紧张的拨了那个记在纸条上的号码,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的声音:她不在家,你是谁?
  三儿结结巴巴的说:我是他同学。
  你叫什么?
  我……三儿赶紧挂下电话,从队中挤出来,他感觉人们都在用诡异的眼光盯着他,三儿的脸涨的通红,他突然听见有人叫他的名字。
  王小明。
  张小洁笑吟吟的看着他。
  一个暑假没见,你又长高了,也晒黑了。
  三儿有点不好意思的摸着脑袋。
  对了,开学你上哪个学校?
  一中。
  我也是一中。
  三儿说:我跟你不一样,你是自己考上的,我是花钱才上的。
  其实三儿根本就不想再读高中,三儿的父亲却坚决反对,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给三儿交了赞助费。三儿知道这笔钱很不容易,父亲在工厂干半辈子才只只能退休这么一回,几年后很多人甚至连一回也捞不着。三儿想自己开学一定要努力,象那些傻孩子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三儿买了一个崭新的日记本,在扉页上写上他很喜欢的一句歌词: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秋天王爱国复员回家了,他变成一个缄默的人,三儿的父亲从工厂提前退休,让王爱国接了自己的班。三儿发现退休后的父亲明显苍老了许多,他那辆金鹿牌自行车躺在院子里已经锈迹斑斑。
  三儿从旧照片中发现其实王爱国最象年轻时的父亲,目光坚定单纯;而王卫国身上流淌的更多的是叛逆的血液,他常鼻青脸肿的跑回家,到厨房抓起菜刀就跑出去,谁也拦不住。父亲在他身后咆哮:就当我没有你这个儿子!母亲在三儿一旁哭泣,三儿冷冷的看着他们。
  三儿坐在高中的教室里想了很多,他的同桌张小洁用钢笔帽碰了一下他的胳膊:王小明,你又发什么呆呢?
  三儿小声说:你说我们为凭什么要学习?
  张小洁笑了,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
  三儿说:我算想明白了,虽然书本上这些破知识根本没用将来拍拍屁股就能忘了,但我们只有学好了考好了将来才有离开这个破地方的可能。我越来越憎恶这个地方了,虽然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从小到大连火车都没有坐过。
  张小洁说:对,我们要离开这里。
  三儿满腔悲愤:离开这里,再也不回来了。
  1999年
  三儿在若干年前曾经说过假如他离开故乡,就再也不回来了。他的话并没有算数,大学毕业后,三儿在南国的一座城市拥有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虽然从馒头改吃米饭的确有点难度,三儿还是渐渐的适应了这种小康生活。
  那个女人出国前问三儿:为什么不和我一起走?
  三儿说:那里不是我的家。
  你曾经说过你不会再回哪里,你忘了?
  可我不想离它太远。
  三儿望着张小洁乘坐的这架飞机冲向天空,想起了十年前他在教学楼上把纸叠的飞机扔出去的场景,三儿有时也希望自己能在风中盘旋,但他一直下不了决心。
  三儿想回家过年。
  县城还象从前一样破旧不堪,大部分企业都在这个世纪倒闭了,王爱国夫妻在家门口干起大排档,于狼烟四起的夜晚映着熊熊炉火,籍此养活上小学的女儿和超生的儿子;王卫国早就剪去了长发,穿着多年前的牛仔裤蹬三轮车去车站接三儿。
  三儿问:二哥,咱家什么时候买的三轮车?
  两年了,现在我每天蹬三轮能赚个零花钱。
  三儿好像从一本书上看到过:两个轮子的车叫自行车,四个轮子的车叫汽车,三轮车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以轮子的数量命名的车了。三儿把这些话告诉王卫国,王卫国说:还有独轮车呢?
  三儿说:对啊,还有独轮车呢。
  一个孕妇从马路对面走过来,三儿呆呆看着她,她的目光在三儿身上停了一下,就迅速转开,三儿想他们已经有整整十年没见面了。
  十年,时光就这样不留痕迹的飞逝,三儿也不知道十年之后自己会干什么,十年前三儿每每去澡堂淋浴,脱内裤的时候都感到惭愧,现在三儿终于可以不再为这样的事情惭愧了,而澡堂却越来越少,罕见人烟。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的名字叫“一代人”,三儿不属于这一代人,也不属于所谓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长大的新新人类,三儿认为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红色和黑色的夹缝里,时而摇摆,时而喘息。
  
                     2001年11月9日初稿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文字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