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楠溪江》见面会纪要

2004-04-23 15:39:20   来自: 烦糕
  LBSALE[50]LBSALE  公元2004年4月21日
   中国,北京
   中国国家电影资料馆
   影片《楠溪江》还有五分钟结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该剧的演员、编剧、录音师从影院观众席中悄悄走向前台。在隐约的光影中,有些同学认出了焦老师的扮演者成泰燊和小白老师的扮演者孙琳林,显得格外激动纷纷涌上前来,这一情况早在电影节工作人员意料之中……影片字幕出现在银幕上,伴随剧场内响起的热烈掌声,场灯开启,剧组主创人员走上前台与大学生观众见面。剧中男主角成泰燊还在现场客串了一把主持人,将出席见面会的剧组成员依次介绍给大家。一身军装的女演员孙琳林一改剧中小白老师柔顺贤淑的形象,向观众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虽身为南特影帝,演员成泰燊的前两部影片《海鲜》和《王首先的夏天》都未曾与国内观众见面,因此他十分看重本次大学生电影节上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
   《楠溪江》讲述的是主人公焦可可步入社会后对1976年他在楠溪江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的追忆。影片散文诗化的风格、精致的摄影、动人的细节……受到了在场大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都纷纷踊跃提问,其中不乏精彩并且尖锐独到的问题。
  问:影片通过小男孩焦可可的视角展现了1976年楠溪江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非常美好的,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却出现了成人世界的一些事情,而在剧中融入了成人的爱恨是否会削弱影片所传达的儿童世界的纯真与清澈的感觉?
  作为剧中人的成泰燊表达了他的想法:
  《楠溪江》讲的是可可成年后的回忆,回忆可能大多都是美好的。但是主人公可可从小父亲就在战场上牺牲了,妈妈因为无奈将他送到叔叔处生活,在他与叔叔的相处中产生了最深刻的记忆,可能比与父母在一起的记忆都要深。并且可可对小白老师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儿时近乎对异性的向往。应该说这是一种美好的但又有些酸涩的回忆。
  由于剧中小主人公可可的名字与该剧编剧之一何可可的名字相同,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片中焦可可的故事是否根据编剧何可可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
  本片的另一编剧高雄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原剧本曾经拿过夏衍文学奖——《再别沈桥》。去年导演花清找到我,希望能把它改一下。因为我老家是浙江的,所以想到在浙江一个风景比较优美的地方拍摄。再者我跟花清和成泰燊差不多都是一个年代的人,记忆里的东西像碎片一样连起来。还有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基本是做影像上都很出色,所以我们想把剧本进行一些改动,现在大家看到的剧情与原来何可可的剧本有很大的改动。花清一直觉得可可这个名字很好听,叫起来很上口,所以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我还想说,在剧作上成泰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包括前期还有影片拍摄过程中,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剧作。(成泰燊在一旁不好意思地笑)
  现场的观众对片中美丽的小白老师也十分关心:您在拍摄过程中有什么最值得回忆的?
  答:拍摄的时候很热,是在七月,当时温州的地表温度已经达到了50度,剧组的人员都非常的辛苦。
  坐在第一排的一位男生大胆地提出质疑:影片的影像风格是在里面,但服化道都有一些小的瑕疵。影片中凤飞飞的歌和小白老师唱的歌虽然比较合情,但似乎并不合理,这两处对于还原时代的真实感可以说是两处硬伤,不知导演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
  由于导演花清因在外地拍片未能到场与观众交流,本身也是导演的编剧高雄杰代替导演回答了这个问题:
  凤飞飞和小白老师的歌大致是那个年代的歌,这其中可有一个误会。在我老家浙江那一带是可以收到台湾的广播的。所以我们小时候经常能听到台湾的歌,所以凤飞飞的歌那个时候是能从广播里听到的,我们包括花清、成泰燊都非常喜欢那个年代的老歌。
   再说影像风格的问题,王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师,他拍过《苏州河》《紫蝴蝶》。在拍摄的时候我们都有讨论,可能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些人做影像都还是不错的,在拍《楠溪江》的时候我们也是有意将影像这一块上往后退,将长处藏隐一些,是有这样一个想法的。当然一部影片可能还是有一些遗憾的。
  坐在后排的一位女生抢问道:画外音有必要吗?(掌声)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
  编剧答:去掉的话对影片中人物的情绪可能还是有影响的,至少在现在这个形态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在整个剪辑的过程当中,我们改过很多旁白,也找过很多人来配,我自己很担心,也跟花清说过。但我今天在这里看的时候,觉得还可以。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应该说画外音还是应该存在的。
  问:非常感谢导演和所有演职人员能带给我这样一部美丽的影片,我非常喜欢。
  请问编剧,影片是发生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时候,是一个过去的故事,您认为拍过去的电影是更注重那个时代的真实感,还是更注重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您对您所想象的生活的理解?
  答:我们这个剧组的主创对那个年代的印象很深,他们经常会对我说那个年代的回忆。那时我们也都差不多八九岁的样子,76年我们国家也发生很多大事,包括恢复高考等等,对于我们现在回望那个年代来说,可能更多是记忆的碎片,要通过影像将它们串起来。我个人觉得,现在影片传达出来的是比较想象化的,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而非一些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情节。在影片中找不到严密的情节扣,但是有一种浓郁的情感在。
  问:影片中有一场杀鸡的戏,您是怎么想的将这一段加进去?您认为这一段的风格与影片的风格一致吗?
  编剧将这个问题推给了一直沉默的男演员成泰燊:我自己觉得……要是我说肯定是好了。(笑)
  由于时间的关系,主持人宣布结束提问,但同学们仍旧锲而不舍地提问,一位女同学在表达了自己对该片的喜爱之后问了本次见面会的最后一个问题:影片散文化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楠溪江的画卷,以一个儿童的事交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关于童年美好的回忆。但是想问一下编剧,我认为影片对于可可心理的刻画还是有点弱,比如对于懵懂的初恋?
  答:在这部影片中可可是一个见证人,对于大人的一些事情的见证,而没有参与。正如我刚才说的这些记忆就好像碎片,当我们把这些碎片串起来的时候就是影片中所表达的情绪。不管多残酷,其实童年都是温馨的,不管是在怎样动乱的年代,童年都是很美好的。
  尽管很多同学对于这样真实的交流还有些意犹未尽,但迫于时间关系,影院
  内的见面会结束了。《楠溪江》剧组的成员去到影院大厅继续与媒体和部分热心观众进行交流。
  文章出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官方网站
  文章作者: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
  

2004-04-23 23:41:44  烦糕

  50够便宜了吧
  

2004-04-23 23:52:26  echo (北京)

  你赚了钱到底都上哪浪去了?
  我让你卖、卖
  我要出稻版
  

2004-04-24 17:20:01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公元2004年4月21日
   中国,北京
   中国国家电影资料馆
   影片《楠溪江》还有五分钟结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该剧的演员、编剧、录音师从影院观众席中悄悄走向前台。在隐约的光影中,有些同学认出了焦老师的扮演者成泰燊和小白老师的扮演者孙琳林,显得格外激动纷纷涌上前来,这一情况早在电影节工作人员意料之中……影片字幕出现在银幕上,伴随剧场内响起的热烈掌声,场灯开启,剧组主创人员走上前台与大学生观众见面。剧中男主角成泰燊还在现场客串了一把主持人,将出席见面会的剧组成员依次介绍给大家。一身军装的女演员孙琳林一改剧中小白老师柔顺贤淑的形象,向观众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虽身为南特影帝,演员成泰燊的前两部影片《海鲜》和《王首先的夏天》都未曾与国内观众见面,因此他十分看重本次大学生电影节上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
   《楠溪江》讲述的是主人公焦可可步入社会后对1976年他在楠溪江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的追忆。影片散文诗化的风格、精致的摄影、动人的细节……受到了在场大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都纷纷踊跃提问,其中不乏精彩并且尖锐独到的问题。
  问:影片通过小男孩焦可可的视角展现了1976年楠溪江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非常美好的,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却出现了成人世界的一些事情,而在剧中融入了成人的爱恨是否会削弱影片所传达的儿童世界的纯真与清澈的感觉?
  作为剧中人的成泰燊表达了他的想法:
  《楠溪江》讲的是可可成年后的回忆,回忆可能大多都是美好的。但是主人公可可从小父亲就在战场上牺牲了,妈妈因为无奈将他送到叔叔处生活,在他与叔叔的相处中产生了最深刻的记忆,可能比与父母在一起的记忆都要深。并且可可对小白老师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儿时近乎对异性的向往。应该说这是一种美好的但又有些酸涩的回忆。
  由于剧中小主人公可可的名字与该剧编剧之一何可可的名字相同,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片中焦可可的故事是否根据编剧何可可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
  本片的另一编剧高雄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原剧本曾经拿过夏衍文学奖——《再别沈桥》。去年导演花清找到我,希望能把它改一下。因为我老家是浙江的,所以想到在浙江一个风景比较优美的地方拍摄。再者我跟花清和成泰燊差不多都是一个年代的人,记忆里的东西像碎片一样连起来。还有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基本是做影像上都很出色,所以我们想把剧本进行一些改动,现在大家看到的剧情与原来何可可的剧本有很大的改动。花清一直觉得可可这个名字很好听,叫起来很上口,所以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我还想说,在剧作上成泰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包括前期还有影片拍摄过程中,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剧作。(成泰燊在一旁不好意思地笑)
  现场的观众对片中美丽的小白老师也十分关心:您在拍摄过程中有什么最值得回忆的?
  答:拍摄的时候很热,是在七月,当时温州的地表温度已经达到了50度,剧组的人员都非常的辛苦。
  坐在第一排的一位男生大胆地提出质疑:影片的影像风格是在里面,但服化道都有一些小的瑕疵。影片中凤飞飞的歌和小白老师唱的歌虽然比较合情,但似乎并不合理,这两处对于还原时代的真实感可以说是两处硬伤,不知导演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
  由于导演花清因在外地拍片未能到场与观众交流,本身也是导演的编剧高雄杰代替导演回答了这个问题:
  凤飞飞和小白老师的歌大致是那个年代的歌,这其中可有一个误会。在我老家浙江那一带是可以收到台湾的广播的。所以我们小时候经常能听到台湾的歌,所以凤飞飞的歌那个时候是能从广播里听到的,我们包括花清、成泰燊都非常喜欢那个年代的老歌。
   再说影像风格的问题,王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师,他拍过《苏州河》《紫蝴蝶》。在拍摄的时候我们都有讨论,可能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些人做影像都还是不错的,在拍《楠溪江》的时候我们也是有意将影像这一块上往后退,将长处藏隐一些,是有这样一个想法的。当然一部影片可能还是有一些遗憾的。
  坐在后排的一位女生抢问道:画外音有必要吗?(掌声)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
  编剧答:去掉的话对影片中人物的情绪可能还是有影响的,至少在现在这个形态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在整个剪辑的过程当中,我们改过很多旁白,也找过很多人来配,我自己很担心,也跟花清说过。但我今天在这里看的时候,觉得还可以。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应该说画外音还是应该存在的。
  问:非常感谢导演和所有演职人员能带给我这样一部美丽的影片,我非常喜欢。
  请问编剧,影片是发生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时候,是一个过去的故事,您认为拍过去的电影是更注重那个时代的真实感,还是更注重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您对您所想象的生活的理解?
  答:我们这个剧组的主创对那个年代的印象很深,他们经常会对我说那个年代的回忆。那时我们也都差不多八九岁的样子,76年我们国家也发生很多大事,包括恢复高考等等,对于我们现在回望那个年代来说,可能更多是记忆的碎片,要通过影像将它们串起来。我个人觉得,现在影片传达出来的是比较想象化的,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而非一些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情节。在影片中找不到严密的情节扣,但是有一种浓郁的情感在。
  问:影片中有一场杀鸡的戏,您是怎么想的将这一段加进去?您认为这一段的风格与影片的风格一致吗?
  编剧将这个问题推给了一直沉默的男演员成泰燊:我自己觉得……要是我说肯定是好了。(笑)
  由于时间的关系,主持人宣布结束提问,但同学们仍旧锲而不舍地提问,一位女同学在表达了自己对该片的喜爱之后问了本次见面会的最后一个问题:影片散文化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楠溪江的画卷,以一个儿童的事交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关于童年美好的回忆。但是想问一下编剧,我认为影片对于可可心理的刻画还是有点弱,比如对于懵懂的初恋?
  答:在这部影片中可可是一个见证人,对于大人的一些事情的见证,而没有参与。正如我刚才说的这些记忆就好像碎片,当我们把这些碎片串起来的时候就是影片中所表达的情绪。不管多残酷,其实童年都是温馨的,不管是在怎样动乱的年代,童年都是很美好的。
  尽管很多同学对于这样真实的交流还有些意犹未尽,但迫于时间关系,影院
  内的见面会结束了。《楠溪江》剧组的成员去到影院大厅继续与媒体和部分热心观众进行交流。
  文章出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官方网站
  文章作者: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
  

2004-04-25 04:03:48  烦糕

  :( 唉,中国人真的是很喜欢盗版啊,呵呵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