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相关资料:香港国际电影节介绍

2003-08-31 16:46:49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香港国际电影节
  
  背景介绍
  七十年代,香港的艺术文化活动开始渐趋蓬勃,专业艺团相继成立。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由香港市政局创办,由第四届起,每年均于复活节期间隆重举行,为期十六天。在2000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改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自2002年开始改由香港艺术发展局独力主办这项盛事。这个非竞赛性的电影节是国际电影制作协会联盟的成员,自举办以来,一直被誉为亚洲电影荟萃之盛会,也是回顾香港电影辉煌历史的舞台。香港国际电影节所选映的亚洲电影最为其它国际电影节所重视。电影节曾世界性首映《黄土地》和《狂》等备受好评的中国电影,并选映了伊朗、日本、韩国及其它亚洲国家的出色影片。
  过去26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创新求变,为广大电影爱好者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时至今日,香港国际电影节已经发展成亚洲区万众期待的一年一度的影像文化盛事。今年踏入第27届,于4月8日至23日举行。本届电影节为期十六天,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展映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近三百部电影,选映影片数目较首年增加八倍,观众人次更超逾十倍,放映场次高达500场,为历年之冠,可见电影节受欢迎的程度。
  第二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二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充满了新的惊喜。本届节目延续上届的精彩编排,又增添奖项环节,堪称多姿多采。多部享誉国际的电影都在今届电影节展出,大师级作品琳琅满目。引人注目的重点节目包括「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及「邵氏名片大展」。「香港电影面面观」部份,会有焦点编导刘镇伟的专题介绍,其独特电影风格一向备受影评人激赏。
  为提高电影节的国际地位,本届电影节新增了三个国际竞赛奖项环节选拔优秀既具有潜质的电影工作者,一个是「火鸟大奖新秀竞赛」,选映世界各地十一部新进导演之第一或第二部作品。评审委员由五位世界级电影界知名人仕出任。第二个是「亚洲数码录像竞赛」,展现亚洲导演在数码影片拍摄上的灵活性和创作力,由八部亚洲导演制作之数码影片角逐,同样由五位世界级电影专业人仕任评审。第三个是「人道奖纪录片竞赛」,由十二部纪录片角逐两项现金奖,作品冷静洞察世情,发人深省。评判将由三位资深的电影或新闻专业人仕出任。今年得奖的作品如《打尸噎》、《钟意冇罪》等等都是影评人与评审团经过多番筛选后胜出的优秀电影,同时大受观众欢迎。
  加上「影迷嘉年华」、「自主新潮」、「我爱午夜长」、「前卫眼」及「动画」等精彩环节,好戏连场。本届电影节适逢非典型肺炎蔓延全港,令众多文娱活动大受影响,但电影节的影迷观众却依然热烈支持,令售票情况比预期更为理想,总入座率超逾五成,其中超过三十场更告满座。电影节总监戚家基对观众的热烈反应感到极为鼓舞,认为只要有好电影,观众仍会购票欣赏,对追求文化艺术陶冶的渴望依然强烈。
  自2002年接办国际电影节以来,香港艺术发展局力求创新,为电影节加添更多,更新的元素,致力提高电影节的质素和可观性。随着规模日渐扩大,电影节正迈向另一个里程碑:香港国际电影节现正进行公司化的筹备,下一届将会是新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香港国际电影节,会怀着兴奋的心情及使命感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提高组织及管理上的弹性及灵活性,发挥更大潜能,是香港国际电影节能够成为一个国际电影界举足轻重的活动。
  香港国际电影节办事处
  地址: 香港皇后大道中181号22楼
  电话:(852) 2970 3300
  传真:(852) 2970 3011
  办公时间:星期一至五 早上九时至下午五时三十分
  星期六 早上九时至中午十二时
  电邮:hkiff@hkadc.org.hk
  相关网址:http://www.hkadc.org.hk
  电影节工作人员
  总监:戚家基
  总经理:李焯桃
  节目策划:黄国兆,王庆锵
  媒体访谈摘录
  《南方都市报》专访(2003年3月18日)
  李焯桃:为电影节松绑
  作者:泊明
   李焯桃现职香港国际电影节总经理,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电影节不能太功利
   记者(以下简称“记”):香港现在的电影市道不好,在筹备本届电影节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要增强电影节的功能性,希望藉此为香港电影带来更多的借鉴?
   李焯桃(以下简称“李”):没有从这方面的功能性角度考试,因为:一、电影节是文化事业,不能太短视,太功利;二、电影市道不好原因太多,电影节能起的作用太有限;三、每年电影节的《香港电影面面观》环节,已对香港电影推广至海外起了一定的作用。
   记:你个人在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中的职务是总经理,这个头衔让我觉得电影节的商业味道很浓,实际上电影节的商业活动多吗?另外一方面我又感觉电影节特别注重艺术性,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李:其实“总经理”的头衔不一定代表商业味道丰厚,因此前全官方主办的时候,掌行政的已全是“高级经理”、“经理”、“副经理”。此外,此头衔乃由艺术发展局接手主办电影节后,招兵买马时定出来的,蛎本人的意愿也。我个人较喜欢策划节目和特刊出版,但如今大多数时间却不可避免要放在行政方面(包括找寻赞助),“总经理”一衔也不能说不恰当。
   至于电影节的“商业活动”,若说与宣传推广有关的,那可有不少;但若说纯粹牟利的,却几乎没有。须知“节目注重艺术性”与“宣传推广注重商业性”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最佳例子可数戛纳电影节。
  构建公司化的电影节
   记:现在的投资商对电影的投资热情似乎不高,这样的尴尬同样蔓延到电影节和电影奖上,台湾电影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紫荆奖都遇到了资金上的尴尬,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情况怎样?
   李:台湾和香港的电影市道都陷入低期,投资热情减退已是正常不过的事。台湾金马奖的经费来自官方(为主),更牵涉政党政治,与香港的情况不同。香港影评人协会两个不同组织主办的金紫荆奖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皆民间主办,经费短绌乃因难找商家赞助。电影节比较幸运,今年的商业赞助打破历年纪录,其实反映了它二十多年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的形象,只不过以往由官方主办,从不屑争取民间的商业赞助。
   记: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主办方也是几易其主,你觉得一个电影节是政府参与主办还是由民间组织承办更有利于它的发展和成长?
   李:最佳模式是民间公司化组织主办,由政府提供1/3至1/2经费的资助,其余1/2至2/3由商业赞助及票房收入补足。这也是多数海外同类的国际电影节及本港每年一度的香港艺术节的模式,早已证明行之有效。如此既保证了一定的财政稳健性,又可保持行政上的独立性和灵活度。
   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你觉得现在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个较为适合自己的模式?
   李:尚在摸索中,希望今年稍后(六七月间)可完成公司化的过程,正式脱离艺术发展局的架构,行政更独立,可有更多时间完善公司化后的架构模式。
   记:感觉这两年来我们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一直都在酝酿着新的变化,今年的变化已经较为明显,能透露一下今后的发展计划吗?
   李:正如前述,今后的发展计划是公司化后,(在宣传推广上)更努力接近群众,以免曲高和寡;但节目以艺术性为主要考虑的原则坚持不变。
   这两年来一直有新的变化,正如说明了以往官办时期潜力完全未能释放,如今只松绑而已。
   记:今年的电影节增加了三个竞赛奖,这样的安排目的是什么?
   李: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电影节在国际上的竞争性,还有就是大大有助电影节在本地的宣传、推广及提高本地观众的兴趣。
  不愿怀旧,只想松绑
   记:总体感觉今年电影节的怀旧意味很浓,可能是因为我看到不仅有邵氏名片的展映,还有香港电台电视作品精选。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有一种对香港影视辉煌过去的怀念,并以此与现在的香港电影人共勉的意思?
   李:纯属巧合。不可不知的,是“香港电台75周年电视作品精选”只是一个“附加”节目,即并非电影节主动策划的节目,而是应香港电台为庆祝创台75周年的邀请,而加添的“赠庆”项目。
   至于邵氏名片大展,更是由香港电影资料馆为配合电影节而筹办的节目。为何是邵氏?那当然跟天映娱乐同期大量推出邵氏制作的VCD/DVD有关啦!
   记:香港国际的视野一直都非常开阔,不局限于哪几个国家的电影作品,也不局限在哪几个类型上。尤其在类型上我觉得一些大师的经典作品经常会和一些地下作品同时出现,我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香港国际电影节一向都以这份兼收并蓄的多元性自豪。多年前我曾经写过,“民主多元,打破垄断”,是电影节的存在理由,因为它是每年一度密集放映平日被商业发行制度排斥的各国电影,从而打破一切(因商业或政治导致的)主流电影意识形态垄断和宰制的盛会。
   记:另外我想向你了解一下你对目前香港电影的看法,除了经济和社会的原因外,香港电影还有什么其它需要总结的地方?香港电影目前最缺少的是什么?
   李:香港电影的低潮,其实与整个社会的泄气息息相关。当社会重拾自信时,香港电影也会有再抬起头的一天。目前香港电影最缺少的,一是经过磨练,能拍大片的年轻一代人才;二是勇于投资在他们身上的资金或投资者。
   记:展望一下今后,你觉得内地和香港在电影上的合作空间如何?我们的电影节有考虑在加强香港和内地电影的合作上多做些努力吗?
  李:香港电影和内地的合作空间当然很大。若说制作上的合作,电影节是没有角色扮演的。但在推动两地文化上的交流方面,电影节当然可以更努力多一点。
  
  《三联生活周刊》专访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王庆锵(2002年12月18日)
  香港一辈子看电影的2000人
  作者:小于
  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特色是什么呢?
  王庆锵:国际上有两种电影节,一种是大的(竞赛性)电影节,另一种是观摩性电影节。香港是观摩性的,每年要放200多部电影。香港国际电影节主要面对的是本地观众,而不是电影工业里的工作人员。
  记:香港国际电影节包括贸易吗?
  王:去年开始包括,香港贸易发展局也有一个活动是在6月举办。
  记:你怎么看《无间道》这样重磅救市的做法?会有效果吗?
  王:可以说是有效的。香港电影有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两者之间有区别。《无间道》的剧本还可以,不是那么荒谬。香港电影现在没有那么多人投资了,也没有拍那么多(全盛期每年有200多部),电影质量反倒有提高。听说《无间道》头一个星期收了300多万港币,很久没有这么好的情况了。有的电影把各种卖座因素集中在一起,也不一定卖座。电影工业的问题就在于找一个公式,直到拍滥。现在香港电影除了《无间道》外,主要拍的是新喜剧,找几个歌手,由唱片公司投资,让他们来演,拍很烂的电影。香港电影工业没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演员了。你看很多香港演员都老了,30多岁了,30岁以下大多是唱歌的。
  记:香港电影观众的选择余地很大。
  王:是很大,但他们都不认真。
  记:电影节在香港本地影响大吗?
  王:我也不知道,我希望比现在大。香港国际电影节到明年有27年了,每一年我们的观众都很年轻,问题是他们长大之后就不看电影了。在香港看电影节是大学生的活动,但出来工作赚钱后就不看了。
  记:是因为生活压力大吗?
  王:我的生活压力也大啊,主要是没有兴趣了。韩国釜山电影节的观众都很年轻,20岁不到。韩国的情况比较乐观。
  记:只是观众的原因吗?还是电影节组织也存在问题?
  王:主要是社会情况。香港一贯不重视文化发展。香港是个很聪明,能很快赚钱的地方。一个活动,要是不赚钱,在香港就很难生根。现在这样的情况,有点自食其果。
  记:香港地区曾经是一个电影工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但韩国目前已经赶上来了。
  王:香港电影的发达是一个奇迹,奇迹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在90年代初,香港电影人都很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拍出的电影观众一定会喜欢,自信会让拍出来的电影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这样的力量现在在韩国电影里能看到,它在商业电影里能起到化学作用。香港电影已经没有这个力量了。电影发展是有个循环圈的,内地将来也能有这样的力量。
  记:你在国内选片有6年了,总体印象如何?
  王:很好啊。他们都很认真拍片,拍得很多,拍得多就会有好的了,我们每年选200部电影,其中只有10部能称得上是好看的。
  记:你觉得香港像你这样可以一辈子看电影的人有多少啊?
  王:2000人吧,我希望能有几千人。
  
  《南方周末》2002年专访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王庆锵(2002年4月)
  雅俗之间的电影之都
  ——第2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手记
  作者:李多钰
  主流气氛下的另类坚持
  这段时间去香港,你可能每天都要被迫在各种交通枢纽地段观看几次《蓝血人》的大幅广告。虽然有人说这是一部没有完工的在仓底压了一年的电影,但是有刘德华助阵,香港的票房还是一片飘红。除了《蓝血人》,目前在香港最红的恐怕就是《新扎师妹》,新捧红的杨千作为郑秀文的替代品,成为香港电影票房的又一棵摇钱树。本地之外,就要数《我的野蛮女友》和《我老婆是大佬》两部韩片了,这两部片子先后引进香港掀起“野蛮女友”时尚,顺带席卷广州盗版市场,绝非好看这么简单,没有公交车站上随处可见的胳膊上刺青的“大佬老婆”的酷照,这股“悍风”恐怕也只能在个别人的电影收藏夹里掀起一点微澜。
  香港电影市场就是这样一个靠广告推动的电影市场,这个南中国电影之都给你关于电影的第一印象就是随处可见的电影广告,它们似乎比任何商品的广告都多。而与此相应的是,香港人的观影胃口也极为单一、极为主流,其首要条件就是要大阵容,如果没有大阵容,一部片子拍得再好也难免票房寂寞,就像去年一位新导演彭浩翔的《买凶拍人》,罕见精致的剧本与罕见的讽刺佳作,但是出演者都是演技极佳但常做幕后工作的一众导演,票房就马马虎虎了。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看香港国际电影节,才会发现真正的趣味所在:在这样主流的观影与拍摄氛围中,香港国际电影节却长期坚持着它的另类艺术风格。这种坚持在近年来更加发扬光大。
  以本届电影节为例:开幕电影是香港著名的独立导演陈果的《香港有个好莱坞》,另有一部《疾走天堂》作为陪衬,由《疾走罗拉》的德国导演汤姆•泰沃拍就;而闭幕电影则是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香港有个好莱坞》在香港至今无影院上映,而《你那边几点?》也是一部正在寻求上映可能的电影。而此前,在1999年,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是许鞍华的《千言万语》,闭幕电影是吕乐的《赵先生》;2000年,开幕电影是《无人驾驶》,闭幕电影则是《榴飘飘》。
  开幕闭幕电影都选择这样不易进入主流的片子,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整体风格诉求。
  关于“独立”的辩说
  记者为此采访了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王庆锵。曾负责多年亚洲电影选片工作的王庆锵对此的解释是,开幕闭幕电影并不能代表一个电影节的风格,香港国际电影节对开幕闭幕电影只有一个限制,就是华语片。王庆锵显然并不认为《香港有个好莱坞》是一部另类的电影,因为他认为“开幕电影一定要雅俗共赏,你不可以选一部好特别的电影,除非你要做一个很特别的电影节,而香港电影节是一个很大众化的电影节,要照顾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
  这位坚持认为香港电影节雅俗共赏的电影人对于“独立”两个字特别敏感甚至反感。他说:“我们不能将独立电影看得过高。因为最终还是要看一部片子好看不好看。我不觉得独立电影就优胜过商业电影,或者说大片优胜过独立电影。这是一个很不必要的界限。你可能是很独立地拍一部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很难看;你也可能花好多钱好多钱,令这部戏很好看。独立不独立这是作者的选择,对于观众是没有影响的。电影节标榜好的电影,不标榜独立。”
  王庆锵极力廓清电影节与“独立”“另类”的关系,似乎曾经不止一次面对过相同询问。看起来,他对于内地某些导演极力标榜“独立”的做法较为不满,他说,去年有个内地年轻导演跑到国外电影节上声称自己拍的是中国第一部独立电影。王庆锵说:“独立究竟是什么也很难讲。美国的独立电影基本上制作也都是要几千万美金的,而香港的好多‘大片’,基本上投资都不到300万美金,你说什么是独立呢?你从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说这部是独立那部不是独立呢?”“你用钱来衡量是衡量不到的,但是如果你不用钱而用本质来衡量,这又变成一件很无聊的事。所以独立这样东西你可以作为一个宣传、一个市场的东西,但是没有实质的意义。”
  只做不说的“独立”主义
  事实上,从1999年起,香港国际电影节就旗帜鲜明地开辟了《独立时代:亚洲新电影与录像(AOI)》单元,为推动亚洲独立制作做了不少实质性的工作。香港国际电影节近年来突然受到内地的重视也跟AOI有极大的关系。
  说起来,香港国际电影节比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历史还要长五年,但是只是在近两年,内地才慢慢注意到这个电影的假期,与香港毗邻的一些内地城市已经有人专门为了电影节去香港旅游。内地注意到这个电影节大半是因为它在1999年起开设一个标榜亚洲电影录像新锐的《独立时代:亚洲新电影与录像(AOI)》单元。这个单元不仅邀请内地的独立制作人参与展映,而且为这些人开设论坛,举行派对,让他们充分交流,甚至教他们如何在国际上争取投资。AOI已成为一年一度亚洲独立制作人与电影节嘉宾聚首交流的重大机缘。内地一些新导演如贾樟柯、娄烨等都在这里被重头推出过。今年电影节甚至把去年在内地曾经集中放映过的一些民间DV作品如《铁路沿线》(纪录片)、《盒子》请到AOI来,使得电影节与内地的民间电影活动形成了迅速的互动。香港国际电影节对内地这一批新的民间导演的出现感到非常振奋:他们与此前的不同,在他们之中,目前也许还没有特别突出的,但是他们是成片出现的,他们令人感到内地正在出现一股新的电影力量。
  继AOI之后,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发生在2000年,香港亚洲电影投资基金会(HAF)尝试运作了一年;而今年的亚洲电影交流会(HAS),继HAF继续推动电影节的市场活动,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内容,为独立制作的电影人创造更加实质性的交流环境。香港国际电影节因此确立了它的国际地位。
  据王庆锵透露,HAF和HAS正在寻求合并运作的途径,到明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可望为亚洲的独立制作人带来更加有利的消息。
  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行政架构已有所改变,原先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下属机构主办,今年起改由香港艺术发展局独力主办,自主性更强,当然,由港府全资支持的局面则未变。艺术发展局更任命此前暂离国际电影节一年的著名电影人李焯桃为总经理,在三个月之内将本届电影节筹备妥当。而节目策划则由在电影节有长期工作经验的王庆锵和黄国兆负责。
  香港国际电影节所以能坚持其艺术与独立风格,当然跟李焯桃、王庆锵这些电影活动者有密切的关系。李焯桃除了官方身份,作为影评人也非常出名;王庆锵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工作十年,五年前开始负责亚洲方面的选片工作,他们两位是AOI创办的大力支持者。但是他们大力支持亚洲独立制作,似乎也仅基于一个单纯的愿望:帮助那些在独立制作上初展才华的人,使他们成为电影界的新力量。他们反对把独立作为口号。他们的坚持在香港这样一个主流化的电影环境中尤为珍贵。
  
  
  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片单 (最新2003年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
  1.Hukkle打尸噎 (匈牙利)
  导演:György Pálfi
  2003年度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新秀竞赛 火鸟金奖
  匈牙利2002年度电影周最佳处女作奖及国际评论奖。
  2.Love is Not Sin钟意冇罪(澳门)
  导演:陈建德
  2003年度香港国际电影节 数码录像金奖
  第 1 届澳洲Down Under国际电影节最佳原作剧本奖
  3.Blissfully Yours极乐森林(泰国)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花古Apicahatpong Weerasethakul
  获2002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某种观点」单元大奖
  获2002年希腊Thessaloniki 国际电影节 “最佳电影” 金亚历山大大奖
  获2002年东京 Filmex,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获2003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荷兰电影评论协会奖」
  获2003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FIPRESCI」大奖
  获2003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银奖:「当代电影奖」
  4.Spring: The Story of Hsu Chin-Yu 春天:徐金玉的故事(台湾)
  导演:曾文珍
  获2002年台湾第三十九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获第二十五届(2002年)金穗奖录像带最佳纪录片
  获2002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台湾奖
  5.Border Line (日本)
  导演:李相日Lee Sang-II
  日本PIA电影节四项大奖得主
  6.Room to Let (马来西亚)
  导演:李添兴James Lee
  7.While the Right Hand is Sleeping (日本 )
  导演:白川辛司SHIRAKAWA Koji
  

2003-09-01 10:30:11  房囚 (北京海淀)

  这些资料是从哪里弄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ATOUSQUnTCx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