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书评四篇

2005-04-26 14:58:10   来自: 范坡坡 (北京东城)
  书评1:《妹头》
  (南海出版公司,作者:王安忆)
   文学作品可以是记录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特定风貌的,譬如巴尔扎克记录了他眼中的法国巴黎,而王安忆却恰恰记录了“东方巴黎”——中国的上海。且不说王安忆自己心里是确实已经有了这种“野心”还是纯粹的潜意识,我们从当初的《流逝》、《本次列车终点站》、《文革轶事》、《我爱比尔》……一路读下来,就已经看见了这种意象,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让她声名大噪的《长恨歌》,已经看出“史诗”的面貌了,而新近创作的《妹头》、《富萍》更让人信服了这个说法,我也顿时茅塞顿开。
   《妹头》讲述的又是一个上海弄堂女儿的故事,她已经算是王琦瑶的孙女辈分了,但是又如此显然的看出上海女人的风骨韵味:恋爱、结婚、做生意、生孩子……再到离婚,都是如此流畅的人生,充满了主见,读来颇为这种女人的人生拍案叫绝。王安忆描述的就是这样的女性,她甚至就直接说:“什么事情能难倒妹头呢?”文革的大潮中,还有些幼稚妹头没有慌乱,改革的大潮中,充满活力妹头开始大展拳脚。妹头身上映着王琦瑶的影子,映着米尼的影子……也大概就是上海的影子了。王安忆的自如和上海的自如都被张扬起来,一个作家之于一个城市有这样的意义,王安忆如此认真、细致、耐心的描摹,也算是“少年作家”、“小资文学”泛滥的中国文坛的万幸!
  
  书评2:《上种红莲下种藕》
  (南海出版公司,作者:王安忆)
   王安忆作为一个作家,身上似乎承载了太多前人沿袭的和后人赋予的太多名词:张爱玲、上海、怀旧、“伤痕文学”……倘若王安忆也仅仅是做这些,她也许不过尔尔了,可是她却是一个惯于给读者惊喜的作家。
   王安忆的小说的环境跨度可以非常大:可以是农村,譬如《小鲍庄》、《岗上的世纪》;可以是小城镇,譬如《小城之恋》,又可以是大上海,譬如《长恨歌》,又可以跨越三个地方,譬如《米尼》,她又可以走到香港写出《香港的情与爱》,又延伸到国外……
   这一次的王安忆写的农村不再是硬朗直率的苏北气质,而是柔美动人的江浙风情,看来应该是从她“寻根”的作品《纪实与虚构》中发掘出来的内容。一个身上充满了义气与倔强性格的女孩子夏静颖,她可爱的昵称“秧宝宝”与这个环境辉映着,小伙伴和大人身上的人情世故一如王安忆的一贯手法:张柔桑、蒋芽儿、闪闪……看了这些名字似乎就宛如看见美味佳肴的菜谱一样让人垂涎三尺。王安忆的其它作品似乎总是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写得令人窒息,同样是浓烈的感情,《上种红莲下种藕》让人体验到了王安忆难得的温情;而“秧宝宝”夏静颖这一年的寄宿经历伴随着与黄九香的邂逅,公公怅然的离去,以及最终与蒋芽儿的告别……那首民谣唱得又有些惨淡。当初曾经因为“三恋”中的性爱描写而引起文坛骚动的王安忆又回归了人们观念上的“纯真”,这是一部让人回味悠长的小说。
  
  书评3:《法斯宾德的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罗纳德,译者:彭倩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电影馆丛书”可算是内地影迷的福音了,从前看到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的系列电影书籍垂涎三尺,却只能望洋兴叹;偶尔可以看见台湾原版书整齐排放在书架上的时候,又对它的价格望而却步……现在终于可以读到简体、人民币版的版本,着实令人兴奋。
   《法斯宾德的世界》的作者是曾经撰写过尼采、卡夫卡、布莱西特等人传记的英国作家、评论家罗纳德,曾经从事过舞台剧的导演、演出,而刚好汉语版的翻译彭倩文也曾经从事剧场工作,而更加关键的是,法斯宾德也是以剧场起家,这更人相信,这极有可能是一部准确反映法斯宾德的人生、电影的一本书。
   法斯宾德作为世界著名的导演,可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内地只限于比较专业的影迷才对他有所了解,从80年代以来的电影杂志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莉莉•玛莲》、《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维罗妮卡•福斯的欲望》……的剧本,还有一些关于德国新电影的介绍中关于他的内容。北京电影学院曾经请来众多专家观摩他的电影,并且把最后写成的文章收集在1986年上半年的电影学院的《学报》上。另外有一本国内出版的专著就是《我需要的一点现实——法斯宾德谈电影是如何产生的》。而法斯宾德作为电影导演的同时,同样精彩是他自己的人生。《法斯宾德的世界》是从法斯宾德的人生和电影是同步出发的,讲述他拍电影的电影和拍电影中出现的故事,他对待自己母亲的奇特方式,他的情人们:英格丽•欧文、萨林、艾玛•赫尔曼……他钟爱的演员:汉娜许古拉、布莉姬塔•米拉……这些人在构成了法斯宾德的电影的同时,也构成了法斯宾德的人生,而法斯宾德的人生,似乎又是他一生中最让人震撼的作品!
  书评4:《法斯宾德论电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法斯宾德,编者:米夏尔•忒特贝尔格,译者:林芳如)
   台北万象出版公司的的“电影眼”系列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入内地。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珍贵资料。
   如果说《法斯宾德的世界》是从第三人称角度拍摄的传记片,那么这本《法斯宾德论电影》则似乎可以说是一直贯穿着法斯宾德自己的“旁白”。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幻想的无政府主义者”主要是法斯宾德的访谈录,而第二部分更直接是法斯宾德自己的写作。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更加鲜活的法斯宾德:他对采访者的问题回答自如,又有些自负,而当他作为采访者出现在自己母亲面前的时候,又让谈话充满了火药味儿;在第二部分,他评判令他失望的夏布罗尔,谈及自己钟爱的道格拉斯•瑟克又充满了热情,他还谈论汉娜•许古拉,而当读到《坎城(戛纳)悲伤的眼睛》,我们才恍然觉得法斯宾德太像个孩子了,仿佛看见他无辜的眼神,失落的神态还有自我安慰时的可爱表情。
  

2005-04-27 01:44:39  happy1544 (北京)

  好!
  

2005-05-05 23:30:43  胡蝶 (北京)

  好书一起分享~~!!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文字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