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恨不能够,时光倒流,爱到痛

2004-08-09 06:00:09   来自: 位格 (北京海淀)
  [watermark]引子
  我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来叙述自己。
  隐藏自己是一种癖好。波德莱尔的漫游是一种姿态,稍晚于他的瓦尔特.本雅明用这种姿态隐藏了自己。普鲁斯特的回忆呢?读不懂他的人说那是普鲁斯特的私人回忆录,这时,普鲁斯特会微微笑说:不对。似乎读懂了他的人说那是一面镜子,读来读去都是读自己。可谁也否认不了,字面上是别人的回忆。这时,普鲁斯特会大笑不语,那是得意的大笑——他比本雅明更高明,他用自己就隐藏了自己。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匈牙利作家伊莱姆.凯尔泰斯,他也是自我隐藏的高手。《英国旗》里那句经典的台词令我印象至深:“我,曾经是我。”这让我感觉他有意无意间综合了本雅明和普鲁斯特的手段——伊莱姆在书中借一个老记者之口,说出了这句话。这手法前一半好像本雅明穿波德莱尔的马甲,后一半用第一人称“我”戳穿了普鲁斯特玩儿的昨日重现的西洋镜。如果这样解读文本,凯尔泰斯实在是高,比高家庄还要高。
  正题
  1940年9月,瓦尔特.本雅明在法国-西班牙边境的一个小镇自杀。大约40年后,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记》公诸于众,后来的事情并不令人兴奋,像很多名人遗著、手稿一样,这本日记养活了世界各国大批的出版商、大学教授、书评人甚至主打“小资”生活格调的商家。似乎作者的经历、书的内容都没有“Walter Benjamin的遗著”这个符号本身重要。没办法,这就是资本主义生活,瓦尔特生活了一生、批判了一生的资本主义生活。
  这本日记给人的印象是灰色的。不仅不令人激赏,简直甚为苦涩。在瓦尔特自杀前夕的1939年,他才真正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所以,一直被视为共产主义分子的本雅明在1926年12月6日到1927年1月底这两月短暂逗留苏联,主要动机并不是当时欧洲知识分子普遍热衷的红色朝圣,虽然本雅明的确想通过亲身体验来决定自己长久以来的德共党籍问题,但他来到莫斯科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继续他的“卡普里邂逅”——为了他的情人阿斯娅·拉西斯。
  拉西斯虽然和本雅明育有一子,但她在此时已经是一个有夫之妇。日记中,拉西斯一直处于病病歪歪状态,甚至住进精神病院。她似乎并没有显示出能与本雅明媲美的智慧,相反她对瓦尔特的行为姿态表明她并不理解这个深爱她的男人。他对她的爱注定没有结果,但本雅明却浑不自觉,从日记中记载的琐碎细节看,本雅明对这份感情的义无反顾的执著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长久以来,我一直信奉“爱”和“理智”是两个incomparable elements。所以,我希望所有读过或者可能会读本雅明这本日记的读者不要试图解释本雅明对拉西斯“爱的缘由”,那不仅徒劳,而且会稀释我们自己对爱的感情。
  总之,在瓦尔特看来,拉西斯至少真的爱过他,无论时间长短。虽然时有争吵,但瓦尔特对拉西斯的短暂照顾仍然是无微不至。本雅明用行动诠释了“爱”的纯粹,“爱”的不求得理解。正如艾略特的诗写到的那样:“爱就是爱,让我们停止对它的谈论并开始爱吧!”
  两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分别的时候到了。就在即将离别的飞雪冬夜,拉西斯在家门口的街角与瓦尔特道别,瓦尔特拦了一架雪橇,就在上车的一刹那,瓦尔特突然把拉西斯拉上雪橇。他们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拐过一个又一个街角......拉西斯终于不能和本雅明离开。风雪的特沃斯卡亚,他目送她消失于夜幕。本雅明怀抱行囊,满脸是泪。
  尾声
  林志炫有首不是很流行的歌,歌名叫《往事借过》,我依稀记得最后一段词:
  “……虽然我,眼泪滚烫如火
  恨不能够
  时光倒流
  爱到痛……”
  牧师羽良
  2008年8月8日下午初稿
  2008年8月9日下午二稿[/watermark]
  

2004-08-10 20:17:36  篮球飞象 (原始森林)

  写得真好~!
  赞~!!!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文字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