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简单谈谈朴树的创作基调
2004-10-28 08:33:28 来自:
游牧人
这个青年从一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开始,始终迷惘着而孤傲着,始终在寻找着时间消逝后留下来的一些东西——或许存在过,也或许从未出现但却是他意愿中的过去。这样,能否证实其存在就变得尤其不重要了,尤其是在音乐中,他对消逝的那些事物是那么依恋。从早期的《火车开往冬天》、《失传已久的大海》到第一张专辑的《那些花儿》、《白桦林》,再到第二张专辑中的《生如夏花》、《来不及》以及最新的《hey,你在吗?》,寻而不在继续寻,找而不见继续找是他音乐创作的基调,这也是他性格的一部分。我们周围繁华而喧嚣的世界与他的音乐毫不相干,他所看到的是过去,是隔离的,是他所希冀的在生命中闪现的事物。这些动荡的、不确定性的东西让他迷恋(这个词或许并不十分准确,但是在没有解决的前提下这至少是一种表面状态,哪怕是被动的),却又并非完全虚无缥缈。
在他著名的《那些花儿》中,唱到最后,他只能用他自己情绪中的最好的语言,咿呀着,像是他与过去自己的对话,直到唱得声音沙哑。我觉得在这首歌中,他最想说的是:她们在哪里?她们都老了吧?这是核心的东西,这些也都是非定性的无法解答的问题。他在努力地模糊着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但依旧得不安分地接受分各天涯的这一事实,而天涯,则是只属于他的过去,姑娘们都是美丽在他的回忆甚至想象中的,她们只是镜子,照出他自己的旧日干净的、美好的年华。而在《白桦林》中,则是:望眼欲穿地每天守在那里。并且,“她”时常听到“他”在枕边呼唤:来吧,亲爱的,来这片白桦林。而到了最后,“她”又喃喃地说: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这多么像一个人和自己的过去,和那个虚无但却能感受到的精神的自我对话!他既是“他”,也是“她”,而“他”的不回来正像是那些生命中丢失过的东西,而“她”的望眼欲穿和一生等候,和朴树对音乐的执着又是多么相似。正如一生中,总有些非常美好的事物或非常美好的人与我们是一定有着不可跨越的空间或时间距离的,许多人选择慢慢淡忘,而朴树则进行到彻底,直到消逝,直到消逝的重逢。
时代在朝前,人们的人生价值观、爱情观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变化中。他站在自己的位置,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感受自己夏花秋叶。但显然周围的人们巨大的转变也反应到了他的意识中。在第二张专辑中,我最喜欢的是那首《来不及》,他用舒缓、轻柔甚至有些幸福的声音唱出一副童年的画面,进入唱的部分时伴奏也是一把木吉他开始,清脆而干净:风不停,绿树荫;阳光晃眼,天真蓝。我们在奔跑,迎着夕阳…… 。这个时刻是美好,但是在最后,他终于忍不住唱出那几句最遥远的伤感:和我再漫天飞扬吧,别忘记呀,那天你的脸,再见。Du…………然后我们在这尾奏中跟着他摇摆,动荡,像是一起穿过了多么漫长的时光,回到现在,然后停止。但这几分钟的沉浸就已足够幸福。
而我觉得在他最接近他所寻找的事物的时候,却是在最初。在《火车开往冬天》里,这也是他整个音乐历程的开始。在这首歌里,他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是后来所有歌曲中都没有的,所表现出来的决绝与信心也是后来从未来出现的。在那时,离别和希望同在,失望与憧憬同在,理想与生活同在。他坚信带他一点点离开的火车可以找到点什么,甚至还想着回去,开始新的幸福——尽管这个时候他已经离开了过去,但还是刚刚发生过的,还很近,近到可以虚构,可以被温暖和流泪,可以成为一盏灯让接下来的行程有所牵挂:“我的面前只有一片没有你送行的站台/远离那个被你的眼泪湿透的城市和你/我现在就要走了你不要送我在想你……我一点点点点的离开你枕边我的路已经在万水千山……”而在万水千山中,这趟没有回程车票的旅行,让他只能朝前。然后,他迅速地经过一个狂热理想时代的谢幕,迅速地经过网络时代和网络时代下的人们的虚空。他也由敏感,脆弱到理性,内敛。从敞开心扉到拔剑四顾心茫然。从表达自己到去替音乐表达。而那些骨子里的问题,不过是渐渐隐藏得深了一点而已,在背后,还坚韧地存在着。
但是有些问题,是非有大智慧所不能解决的。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
在他著名的《那些花儿》中,唱到最后,他只能用他自己情绪中的最好的语言,咿呀着,像是他与过去自己的对话,直到唱得声音沙哑。我觉得在这首歌中,他最想说的是:她们在哪里?她们都老了吧?这是核心的东西,这些也都是非定性的无法解答的问题。他在努力地模糊着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但依旧得不安分地接受分各天涯的这一事实,而天涯,则是只属于他的过去,姑娘们都是美丽在他的回忆甚至想象中的,她们只是镜子,照出他自己的旧日干净的、美好的年华。而在《白桦林》中,则是:望眼欲穿地每天守在那里。并且,“她”时常听到“他”在枕边呼唤:来吧,亲爱的,来这片白桦林。而到了最后,“她”又喃喃地说: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这多么像一个人和自己的过去,和那个虚无但却能感受到的精神的自我对话!他既是“他”,也是“她”,而“他”的不回来正像是那些生命中丢失过的东西,而“她”的望眼欲穿和一生等候,和朴树对音乐的执着又是多么相似。正如一生中,总有些非常美好的事物或非常美好的人与我们是一定有着不可跨越的空间或时间距离的,许多人选择慢慢淡忘,而朴树则进行到彻底,直到消逝,直到消逝的重逢。
时代在朝前,人们的人生价值观、爱情观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变化中。他站在自己的位置,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感受自己夏花秋叶。但显然周围的人们巨大的转变也反应到了他的意识中。在第二张专辑中,我最喜欢的是那首《来不及》,他用舒缓、轻柔甚至有些幸福的声音唱出一副童年的画面,进入唱的部分时伴奏也是一把木吉他开始,清脆而干净:风不停,绿树荫;阳光晃眼,天真蓝。我们在奔跑,迎着夕阳…… 。这个时刻是美好,但是在最后,他终于忍不住唱出那几句最遥远的伤感:和我再漫天飞扬吧,别忘记呀,那天你的脸,再见。Du…………然后我们在这尾奏中跟着他摇摆,动荡,像是一起穿过了多么漫长的时光,回到现在,然后停止。但这几分钟的沉浸就已足够幸福。
而我觉得在他最接近他所寻找的事物的时候,却是在最初。在《火车开往冬天》里,这也是他整个音乐历程的开始。在这首歌里,他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是后来所有歌曲中都没有的,所表现出来的决绝与信心也是后来从未来出现的。在那时,离别和希望同在,失望与憧憬同在,理想与生活同在。他坚信带他一点点离开的火车可以找到点什么,甚至还想着回去,开始新的幸福——尽管这个时候他已经离开了过去,但还是刚刚发生过的,还很近,近到可以虚构,可以被温暖和流泪,可以成为一盏灯让接下来的行程有所牵挂:“我的面前只有一片没有你送行的站台/远离那个被你的眼泪湿透的城市和你/我现在就要走了你不要送我在想你……我一点点点点的离开你枕边我的路已经在万水千山……”而在万水千山中,这趟没有回程车票的旅行,让他只能朝前。然后,他迅速地经过一个狂热理想时代的谢幕,迅速地经过网络时代和网络时代下的人们的虚空。他也由敏感,脆弱到理性,内敛。从敞开心扉到拔剑四顾心茫然。从表达自己到去替音乐表达。而那些骨子里的问题,不过是渐渐隐藏得深了一点而已,在背后,还坚韧地存在着。
但是有些问题,是非有大智慧所不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