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七种实验唱片乐评 唱片“随”酒吧有售 办理邮购

2004-04-23 11:47:02   来自: more7
  [这个贴子最后由more7在 2004/04/26 06:48pm 第 3 次编辑]
  
  第一种:
  大友良英:“We Insist?”
  Catalogue No:NASF 01 CD
  Release Date:2003
  Format:1CD
  Tracklisting:
  . 1. We Insist? a Rinko-Gun 
  b X-Day
  2. Replicant  
  3. Terminal-Zero  
  4. Xper.Xr  
  5. Blackbird 1  
  6. Watchtower Waltz  
  7. Film Maker from Kreuberg 
  8. Chronicle  
  9. Quiet Fire at GOK 
  10.Cash Dispenser  
  11.Hardcore Chinese Opera 
  12.Techno  
  13.Crossover  
  14.Thrash  
  15.Death House  
  16.Acid Jazz  
  17.Psyche Punk  
  18.World Music  
  19.Be-Bop  
  20.Boundary  
  21.Last Words  
  22.Yuppie’s Walk  
  23.Blackbird 2  
  24.Walls   
  Total Time:52:39
  这张92年出版的唱片竟是大友良英的首张个人专辑,而且它并不是在日本厂牌出版,要远渡重洋跑到香港寻找合作伙伴。以当时已小有名气的Ground Zero和大友来说,这实在难怪大友本人在封套内页中也大发感慨,唱片名字更直率地表白为“We Insist?”(我们肯定吗?)。
  日本乐手历来注重个人首张唱片,所以尽管这张唱片在它本土无人敢发,但制作却是精良的。不但创作上呈现出当时大友的最高水准和极多元的风格构成,同时也请来他音乐上的盟友山冢爱、John Zorn等前来助阵。与Ground Zero前期强调刚猛的Avant Rock风格相比,“We Insist?”在更为Avant Garde的同时却呈现出了变化繁多的形式,让大友把黑胶唱盘拼贴实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友的黑胶唱盘拼贴十分强调声音效果,而不着重于手法。乐迷常常会被“耳”花缭乱的声音和他充满奇想的拼贴效果所吸引。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大友往往会在黑胶唱盘机的基础上,加上各种效果器来辅助。于是在"We Insist?"中,我们可以听到大量近迹工业噪音,甚至是日式噪音的作品。但是在“We Insist?”中最突出的还是它的爵士根源。原来早在92年大友已交待了日后的创作取向。听作品已可以发现大友大量的爵士黑胶唱片收藏。许多作品更是以Free Jazz的形式编排。大友的黑胶唱盘拼贴就仿佛是乐队中的主奏乐器一般。另一方面,充满爵士味的色士风和小号采样也为数极多。甚至引入大段的色士风吹奏。当然作品还是相当多元化的。开首的《We Insist?》、《Replicant》是为舞剧团创作的作品。竟出人意外的异常工整,如Industrial Rock般的效果让人诧异。《Blackbird 1》、《Blackbirds 2》等Ambient味浓郁的静态作品也是Ground Zero解散前,大友难得一见的氛围实验之作。至于与John Zorn合作的《Quite Fire at GOK》则更以三把虚拟加现实的色士风创作出一首作品,打通了Free Jazz、Avant Garde与声响实验之间的血脉,创作意图之清晰,想象力之丰富让人叹服。而与山冢爱合作的三首作品,以及《Death House》、《Last Words》等则尽现日本Avant Rock的急激、刚猛特色,与Ground Zero不遑多让。如果想欣赏大友的采样拼贴功力和各种工业效果声响,那唱片中有大量提供,这里不必多说。
  将近10年前的作品,今天听来手法不免有些老旧了,毕竟在这十年中,唱片中的创作手法被大友自己,以及大批后来者一再使用。于是今天我们看到大友毅然放下原来的概念,而大步迈向新的音乐领域。“We Insist?”中锐利非常的创意也得以再次显现于I.S.O.、Filament等名字身上。
  Edging
  

2004-04-23 19:47:29  more7

  第二种:
  Ruins (日本"废墟"乐队)- Live in Guang Zhou, China
   一套鼓、一把贝斯、一个效果器和两把人声,在即兴与编曲之间,在兴奋与冷静之间,在幽默与友情之间,在回忆与今天之间,在北京、广州、深圳和成都之间,一张轻巧的唱片上承载着的是沉甸甸的感情。
   2000年8月,日本著名Avant Rock乐队Ruins的中国巡回演出至今依然印象深刻。事隔两年,巡回中广州站的演出录音终于压制成唱片出版。
   Ruins能成为当今Avant Rock界的知名乐队,鼓手吉田达也的音乐理念至关重要。吉田那受多重复杂的音乐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独特音乐手法,成全了Ruins丰富多彩的音乐内涵;而吉田本人高超的敲击乐技法也大大加深了乐队作品的可听性。。尽管乐队成员多年来都只有两人,乐器也只有贝斯和鼓,但音乐却不见单调。吉田的鼓本身就有着百听不厌的魅力。数次更换的贝斯手也个个了得,现任的佐佐木恒是资深吉他手,后改弹贝斯。贝斯演奏技法娴熟,手法多样,加上效果器的配合,一把贝斯就有了吉他的轻灵高亢和贝斯的沉稳粗旷。两人更用一高一低的两把男声唱着无人能懂的自创歌词。作品独特鲜明的风格跃然听者的耳中。难怪John Zorn形容Ruins的音乐是独一无二的。在这张现场演出的录音唱片中,跳跃飞驰的鼓,丝丝入扣的贝斯和戏剧性的歌声,印证着他的话。那种不受拘束的自由自在,恰到好处的尽情发挥,天衣无缝的绝佳配合有着独特而令人愉快的聆听感觉。
   现场录音收录了19首作品,囊括了当晚演出最主要的曲目,较好的还原了演出的现场。无论听者当天是否到场,透过唱片仍然可以感受当天炽热的现场。《Snare》中二人默契非常配合,如进行曲式的编曲,演示出吉田高超的节奏感受力。《Classical Music Medley》中的急停快进是Avant Rock典型不过的手法,二人却用它来串联带着古典音乐味道的片断。《Bupphairodazz》在巡回中曾多次演出,是他们演出至高潮是经常演奏的曲目。作品跌宕起伏,要求配合要相当默契。二人一气呵成,高潮迭起,精彩非常。与广州乐手王磊合作的《Improvisation》是唱片中唯一完全即兴的作品。三把男声在狂野的贝斯与千钧的鼓声中上下翻飞,畅快非常。
   音乐之外,演出当天早上即兴创作的《I ate Yue Bing this morning(我早上吃过月饼)》和《Eating 7 kinds of Chang Fen was too mush(7种肠粉太多了)》于我又有更多记忆中的乐趣。可惜他们在广州没有演奏来华后创作的第一首作品《牛B,傻B》。
  by Edging
  Tracklisting:
  01 NIVAFTOPOFTZ
  02 Shi Zai Guang Zhou
  03 JALLAMJIKKO
  04 I ate Yue Bing this morning
  05 DAGDAD
  06 SCHVOSTESS
  07 eating 7 kinds of chang fen was too much
  08 HYDEROMASTOGRONINGEM
  09 SNARE
  10 KIPPSSIDAMN
  11 PROGRESSIVE ROCK MEDLEY
  12 QUETZALCOATL
  13 KORROMDA PEIMM
  14 YAWIQUO
  15 CLASSICAL MUSIC MEDLEY
  16 DEL FANCI KANT
  17 GHARAVISS PERRDOH
  18 BUPPHAIRODAZZ
  19 IMPROVISATION
  Total Time:48:56
  This live recording by RUINS was recorded from their live show at Windflower Bar in Guang Zhou, China on August 13, 2000. It consists of 19 tracks embracing most of the brilliant key performances that night, reliving the show to the audience 2 years after. "Improvisation" was played with local guest artist, Wang Lei, the one and only improvis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show. "I ate Yue Bing (mooncake) this morning" and "Eating 7 kinds of Chang Fen (traditional cantonese food) was too much" were impromptu work completed only in the morning of the performance..
  

2004-04-26 18:16:10  more7

  第三种
  Sachiko M
  Derive
  
  Catalogue No:NAIM 15CD
  Release Date:2003
  Format:1CD
  Tracklisting:
  01. .YT
  02. .SD
  03. .LW
  04. .NL
  Total Time:36:37
  
  从99年开始,I.S.O、Filament和她自己的“Sine Wave Solo”专辑的出版,一系列的行动预示着松原的音乐路线的改变。大胆的创新令这位音乐奇女子迅速成为实验音乐的弄潮儿,真如Aphex Twin的唱片名字一般--在正弦波上冲浪!然而,这个浪能冲多久呢?在再简单不过的正弦波声音中,能创造多少音乐呢?这正是松原个人第三张Sine Wave Solo专辑“Derive”出版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Derive”转由香港独立唱片公司Noise Asia出版,而不是在自己的厂牌Amoebic,多少让人有点意外。然而当音乐响起,你依然会毫不犹豫的辨认出松原特有的风格。新专辑带来四首长篇作品。松原透露这四首作品是从她为其他乐手的演出所作的伴奏部分提取出来,独立而成的作品。因而这些作品不是独立创作,一开始是作为伴奏之用的。可能正是由于是配乐的原因,音乐变得极为纯粹和简约。像白开水一样简单的音乐,正是松原今天所追求的。声音甚至没有了前作甚高频和甚低频的效果。唱片内的每首曲名都简约为两个字母。作品的节奏也一再放慢,出现大段线性正弦声波,甚至是空白。明显的让人感到松原追求音乐最低限的倾向。
  尽管这样,音乐却并不真的就像白开水那样淡然无味,松原仍在创作手法上求新求变,四首作品向着四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第一首作品《.YT》的概念可能缘于Oval等微模电子乐队的跳线效果,Sine Wave在不断跳换的频率中产生断裂的听觉效果。不时的爆鸣声响仿佛在提醒听者,连仪器也到达了它的使用极限。为了在声音方面求突破,松原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SD》在以一个频率的Sine Wave为主体结构的声音中展开,不断的声波干扰之下,声响之间发生着各种变化的衍射效果。较之以前的作品,声音不再刺耳生硬,更脱离了机械的操作,仿佛变成了有生命的物体。《.LW》把首张专辑中的《Don't Touch》的创作概念推到了极限。简约得几乎完全没有变化的声音只在听者的身体进行各种头部运动的时候才能产生它的听觉效果。最后的《.NL》则是极为接近Ambient的作品。如信号发射一般间断出现的声音产生出大量的空白,竟产生如当年的模拟合成器演奏般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的是浩瀚而深涩的宇宙空间。
  “Derive”从外表上看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毕竟Sine Wave Solo可供选择的音源不会太多。然而松原却在手法上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的可能,在“Derive”中再次展现出她独特的运思。我们不能苛求“Derive”可以如当年的“Sine Wave Solo”一样石破天惊,但在不经意间松原已在升华了的音乐思想中续写着正弦波音乐的内涵和外延。
  Edging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