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中国电影新现象 导演竞拍处女作

2002-09-16 06:56:37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中国电影新现象 导演竞拍处女作
  
   一年来,中国电影界出现了自1979年以来未有的一个现象:处女作导演扎堆。21位青年导演同时亮相,投身他们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的拍摄。这意味着更多、更年轻的电影导演新锐,加入到民族电影工业的阵营中来。这种现象,为相对比较沉闷的国内电影业增添了活跃的气氛,也为面临更为激烈国际电影竞争环境的中国电影人带来快乐的信息,成为令人注目的亮点。
   最先发现这一亮点的《当代电影》杂志社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于7月20日联合组织召开了“中国电影新世纪新导演”专题研讨会。会议地点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多功能厅。宽敞的大厅里,坐满了电影界知名的评论家、学者、教授和部分处女作导演。读者一定最关心哪些人是这21位处女作导演,想知道他们的处女作是哪些片子,并了解这些片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21位处女作导演是:
   楼健(影片《父亲·爸爸》)、齐星(影片《押解的故事》)、俞钟(影片《我的兄弟姐妹》)、吴兵(影片《苦茶香》)、陆川(影片《寻枪》)、张一白(影片《开往春天的地铁》)、滕华?(影片《100个……》)、李春波(影片《女孩别哭》)、张番番(影片《天使不寂寞》)、孟奇(影片《我最中意的雪天》)、郦虹(影片《TV小子》)、李鸿禾(影片《我是一条鱼》)、李继贤(影片《王首先的夏天》)、石建都(影片《妈妈没有走远》)、马小颖(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徐静蕾(影片《我和爸爸》)、孟京辉(影片《像鸡毛一样飞》)、邓建国(影片《母亲快乐》)黄宏(影片《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陈大明(影片《井盖》)、赵燕国彰(影片《恰同学少年》)。
    在这21位导演中,真正由电影学院导演系科班毕业的只有两三位,而其他人都曾是各院校文学系、美术系、表演系、英语系、管理系的学生,还有个别人没有读过大学。从这些导演的专业知识门类多样和多元的职业和身份,可以看出电影是为各行各业的人士所喜爱的一门艺术,它虽不像电视剧那样热,也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冷。在他们拍摄的处女作中,大多数是爱情和亲情以及文艺片,题材范围还显得狭窄,技巧和功力都还显得稚嫩。但是,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认真、执著,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为什么会出现处女导演扎堆的现象呢?
    一方面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速,电影拍摄的资金来源和渠道比过去增多了。再有,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新的管理条例和规定,允许私人拍片,调动了个体生产影片的积极性。还有,就是多元化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为年轻人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平台。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军认为:“处女作的导演都很年轻,他们有才华、有想法、有热情,有时只是缺少机会。给一个有潜力的人提供机会,就是给社会挖掘财富。我们厂最近这一年,拍了五部片子,三部片子都是导演的处女作。我觉得给年轻人一个机会,比出部好片子还有意义。有时,作为厂领导,我个人对片子不满意、评价不高,但我个人只能代表个人,不能代表裁决。一个管理者,不能拿自己的好恶来裁定影片的命运。”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建议:“这些处女导演的处女作,应该送到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播出,让更多的观众来了解和关注。最好能在播放这些影片时,加上一些解说和点评。我们应该对电影导演们的处女作表示尊重和鼓励。”
    电影导演、教授郑洞天说:“看到这么多人都是哭着喊着要当导演,要干电影这一行,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过去,曾有人让我评价一下张艺谋现象,我说:‘张艺谋能够连续十年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话题,这是他的过人之处。而中国电影十年都以张艺谋为核心话题,也是不很正常的现象。’今天,我希望这样的局面,由你们在座的各位来打破!”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ircl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