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 卡夫卡、尹吾和《出门》
2003-12-17 06:48:40 来自:
童真
(广东广州)
卡夫卡、尹吾和《出门》
--------------------------------------------------------------------------------
作者:李皖
听到一首歌,必须说点话。
这首歌是卡夫卡写的,确切地说,歌词是卡夫卡写的。一个叫冬妮的人把它译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一个中国的民谣歌手唱了它,他的名字叫尹吾。
我被感动了,所以我要写写这支叫《出门》的歌。
其实《出门》不是一首歌,卡夫卡在哪里写了它,小说中吗?散文中吗?都可能,只是不可能是歌。它没有韵,也不合节律。但一个中国人把它唱了,用符合原作的最好的方式。
我吩咐把我的马儿从马棚里牵出来。仆人没有听懂我的话,我便自己走进马棚,给马备好鞍,骑了上去。远处传来了号角声,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听到。在大门口,他叫住我,问:"您骑马到哪儿去呢,我的主人?""我不知道,"我说,"我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向前走,向前走,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那么您知道您的目标了?"他问。"是的"我回答,"我刚刚告诉你了,离开这儿,离开这儿,这就是我的目标。""您还没带上口粮呢,"他说。"什么口粮我也不要"我说,"旅途是那么的漫长啊,如果一路上我得不到东西,那我一定会,死的。"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
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发生在一个冰凉宽广的夜里。这一点卡夫卡没说,但歌曲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一支口琴呜呜的幽鸣,一把吉它低低的叮咚,一架合成器半浮在天际的嗡嗡声远远近近笼罩着,将星星、阴影和幽幽凉凉的夜气,洒在马棚、野地和出门人的心里。"我吩咐把我的马儿,从马棚里牵出来",这是念诵,不是歌唱,一直到仆人问他的主人--"你骑马到哪儿去呢",歌曲始终在这种念诵中。这念诵带来了一种平静,同时带来一种几乎觉察不到的不祥。所谓念诵,就是像阅读所做的那样,只淡淡地念出字句。但"牵出来"、"备好鞍"、"号角声"、"我问他"、"大门口"、"我的主人"等这些在汉语发音中是平声和上声的字句,以及歌手不失分寸地对这些上扬声调的强调,使这些念白奇妙地带上了轻轻吟唱的调子。而在"远处传来了号角声"一句中,念诵者巧妙地将"了"字的声调念成阴平,将下句的"不知道"、"没听到"中间"知"、"听"两字的阴平发音略略拖长,也产生了唱的味道。这些唱的味道又与句尾声调是去声的那些字句,如"骑了上去"等句,相互产生微妙的对比。使那些尾音向下滑行的句子,由于没有上扬的变化,感到好象是纯念了;而它身前身后的那些句子却因此被突出出来,变成了吟唱。念唱很快在主人第一次情绪的波动中宣告结束,听到仆人的问话,主人好象有一点儿激动了:"我不知道,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向前走。"这回答提高了声调,脱口而出,它挣脱了平静的陈述,开始带有明显的曲调,显示出说话人心理的变化,"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这句话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咬着牙喊出来的。从这里一直到全文结束,是副歌部分,歌手开始"真正"唱了,有了曲,有了调,但这曲调依然和语言紧紧地联系和拥抱着,是语言自然的升华,甚至有几句如关于口粮的对话,仍然是纯粹没有曲调的念诵,但此时这念诵的性质已经变了--因为歌的感染,因为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调门上,虽是念诵却十足地表现着唱出来的性质,尽显急迫和紧张。这一段落时语时歌,几起几浮,非常贴切地外化出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变化。"旅途是那么的漫长啊",这是高歌;"如果一路上我得不到东西,那我一定会死的",这是低语:"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这又是激动的高歌;"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歌曲又回到喑哑的低语。念,和唱,在这首歌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气,无比准确地呈现出歌唱者内心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平静的、低暗的,这时在说;它是内向的,不露声色的,是内心休眠的陈述,里面波澜不兴。一种是激动的、高亢的,这时在唱;它是外向的,波涛忽现的,是积情决堤的感叹,此时心被触动。当尹吾从歌唱回到述说的调子,说:"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时,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到一种欲歌无声的喑哑,感到歌手从面向对象的感慨回到自言自语的内心状态的过程。是的,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旅程,多么难得,可又多么难言,幸还是不幸,谁知道呢?平平静静的念白,从紧张的歌唱中一下子松驰下来,真真切切的平静,平静里真真切切有一种幽暗。
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所有勇气和困境,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所有价值和悖论,都在这篇不足三百字的散文中暗暗地凝结了。绝妙的散文。它的绝妙令我想起了中国散文大家张岱写的,同样不足三百字的佳构--《湖心亭赏雪》,两者甚至有着英雄略同的笔法。久违的篇章了,还记得那清代短文里不动声色的两个角色的对比吗?"我"与舟子(赏雪)--主人和仆人(出门),舟子的不谙风景(赏雪)--和仆人的不察人生(出门)。
而歌曲的全部魔力,与我称之为中国现代说唱艺术的东西有关,与中国的传统曲艺有关,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吟诵有关。整个作曲--我们甚至不能叫它作曲,完全来源于一次阅读的经历。它就是一个阅读者在阅读这片文字时,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生在心里的自自然然的波动。动荡的时候,阅读被提升了,产生了曲;待渐渐归于沉静,阅读被恢复,又变成了诵。它令我们想起中国古人的诗,就是这样被吟着,被诵着,被唱着。不是有曲牌吗?不是有词牌吗?不是有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吗?不是有关西大汉击铮铮铁板,高唱苏学士之大江东去吗?
语言和音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这一部分就成了天然的歌。尹吾正是发掘了语言中的歌唱因素,这歌唱是平实的、纯粹的、不矫饰的。《出门》有文字本身的魅力,歌唱,让我们更深地看到这语言的魅力。由此,歌唱中最朴素的那一部分被发现了:它就在语言本身的发音之中,声调的突出产生了唱,速度的把握产生了唱,语言的反复产生了唱。这语言本身的品质,显露着歌唱中最朴素的本色,它让这交流紧贴听者而非高高在上。而通过这且语且歌的奇特的诵读,文中始终笼上了疏离和哑默的气氛,使歌者半置事外,半置事中。
由此我想到用什么东西作曲的问题。用乐器作曲,乐器就是一种容器,歌唱就必然地被这容器规范限定,并必然地散发着这种容器的特质。随着音乐史的发展,这种作曲法几乎已成古典音乐中唯一的作法了。尹吾让我们深思歌唱和语言的关系。告诉你语言也是一种作曲的容器。我甚至有理由相信,《出门》这首歌的作曲,就是尹吾一边读着这篇文字,一边自自然然不由自主发出来的声音,由此把灵魂的战栗谱写出来,由此在李宗盛、张楚、何勇之后,为我们的中国现代说唱艺术,又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一笔。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3-12-17 14:52:02
童真
(广东广州)
我原有尹吾的专辑的,一直都很喜欢听,也喜欢推荐给朋友
现在这CD在房囚老大那里了
我又跑到网上听,呵呵
难得,这么纯粹而真挚的诗乐.
2003-12-17 23:44:39
房囚
(北京海淀)
恩,哦,你又换了ID了啊?
谢谢你借我的专集,很好听的,下次有机会见面在还吧
2003-12-18 01:38:07
童真
(广东广州)
不用还了呀,当个纪念吧
我还可以再买的:)
你喜欢就好
2003-12-18 09:59:40
房囚
(北京海淀)
:em06: :em27: :em27: :em27: :em06:
2004-02-12 19:10:26
繁盛中静默
那首《出门》,还有汪峰、筠子的《青春》
是我大四下半年翻来覆去所听的
之前,是听中国火,beatles,还有德国几个乐队
2004-02-12 22:55:34
房囚
(北京海淀)
中国火?想起了施润玖,他可是中国火演唱会的总导演啊,恩,打过交道,好人一个
2004-02-15 22:08:13
繁盛中静默
的确,施导是好人一个哦
2004-03-01 13:58:02
大凡
(平安大街)
很喜欢尹吾的歌,喜欢《出门》还喜欢《笑着流出了泪》更喜欢《各人》
2004-03-05 19:28:24
chilema
(河北保定)
没人喜欢《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吗?
我还喜欢世界是个动物园,也许是年纪还小吧,还愤怒呢!!!
呵呵!!!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
--------------------------------------------------------------------------------
作者:李皖
听到一首歌,必须说点话。
这首歌是卡夫卡写的,确切地说,歌词是卡夫卡写的。一个叫冬妮的人把它译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一个中国的民谣歌手唱了它,他的名字叫尹吾。
我被感动了,所以我要写写这支叫《出门》的歌。
其实《出门》不是一首歌,卡夫卡在哪里写了它,小说中吗?散文中吗?都可能,只是不可能是歌。它没有韵,也不合节律。但一个中国人把它唱了,用符合原作的最好的方式。
我吩咐把我的马儿从马棚里牵出来。仆人没有听懂我的话,我便自己走进马棚,给马备好鞍,骑了上去。远处传来了号角声,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听到。在大门口,他叫住我,问:"您骑马到哪儿去呢,我的主人?""我不知道,"我说,"我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向前走,向前走,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那么您知道您的目标了?"他问。"是的"我回答,"我刚刚告诉你了,离开这儿,离开这儿,这就是我的目标。""您还没带上口粮呢,"他说。"什么口粮我也不要"我说,"旅途是那么的漫长啊,如果一路上我得不到东西,那我一定会,死的。"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
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发生在一个冰凉宽广的夜里。这一点卡夫卡没说,但歌曲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一支口琴呜呜的幽鸣,一把吉它低低的叮咚,一架合成器半浮在天际的嗡嗡声远远近近笼罩着,将星星、阴影和幽幽凉凉的夜气,洒在马棚、野地和出门人的心里。"我吩咐把我的马儿,从马棚里牵出来",这是念诵,不是歌唱,一直到仆人问他的主人--"你骑马到哪儿去呢",歌曲始终在这种念诵中。这念诵带来了一种平静,同时带来一种几乎觉察不到的不祥。所谓念诵,就是像阅读所做的那样,只淡淡地念出字句。但"牵出来"、"备好鞍"、"号角声"、"我问他"、"大门口"、"我的主人"等这些在汉语发音中是平声和上声的字句,以及歌手不失分寸地对这些上扬声调的强调,使这些念白奇妙地带上了轻轻吟唱的调子。而在"远处传来了号角声"一句中,念诵者巧妙地将"了"字的声调念成阴平,将下句的"不知道"、"没听到"中间"知"、"听"两字的阴平发音略略拖长,也产生了唱的味道。这些唱的味道又与句尾声调是去声的那些字句,如"骑了上去"等句,相互产生微妙的对比。使那些尾音向下滑行的句子,由于没有上扬的变化,感到好象是纯念了;而它身前身后的那些句子却因此被突出出来,变成了吟唱。念唱很快在主人第一次情绪的波动中宣告结束,听到仆人的问话,主人好象有一点儿激动了:"我不知道,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向前走。"这回答提高了声调,脱口而出,它挣脱了平静的陈述,开始带有明显的曲调,显示出说话人心理的变化,"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这句话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咬着牙喊出来的。从这里一直到全文结束,是副歌部分,歌手开始"真正"唱了,有了曲,有了调,但这曲调依然和语言紧紧地联系和拥抱着,是语言自然的升华,甚至有几句如关于口粮的对话,仍然是纯粹没有曲调的念诵,但此时这念诵的性质已经变了--因为歌的感染,因为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调门上,虽是念诵却十足地表现着唱出来的性质,尽显急迫和紧张。这一段落时语时歌,几起几浮,非常贴切地外化出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变化。"旅途是那么的漫长啊",这是高歌;"如果一路上我得不到东西,那我一定会死的",这是低语:"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这又是激动的高歌;"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歌曲又回到喑哑的低语。念,和唱,在这首歌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气,无比准确地呈现出歌唱者内心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平静的、低暗的,这时在说;它是内向的,不露声色的,是内心休眠的陈述,里面波澜不兴。一种是激动的、高亢的,这时在唱;它是外向的,波涛忽现的,是积情决堤的感叹,此时心被触动。当尹吾从歌唱回到述说的调子,说:"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时,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到一种欲歌无声的喑哑,感到歌手从面向对象的感慨回到自言自语的内心状态的过程。是的,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旅程,多么难得,可又多么难言,幸还是不幸,谁知道呢?平平静静的念白,从紧张的歌唱中一下子松驰下来,真真切切的平静,平静里真真切切有一种幽暗。
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所有勇气和困境,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所有价值和悖论,都在这篇不足三百字的散文中暗暗地凝结了。绝妙的散文。它的绝妙令我想起了中国散文大家张岱写的,同样不足三百字的佳构--《湖心亭赏雪》,两者甚至有着英雄略同的笔法。久违的篇章了,还记得那清代短文里不动声色的两个角色的对比吗?"我"与舟子(赏雪)--主人和仆人(出门),舟子的不谙风景(赏雪)--和仆人的不察人生(出门)。
而歌曲的全部魔力,与我称之为中国现代说唱艺术的东西有关,与中国的传统曲艺有关,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吟诵有关。整个作曲--我们甚至不能叫它作曲,完全来源于一次阅读的经历。它就是一个阅读者在阅读这片文字时,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生在心里的自自然然的波动。动荡的时候,阅读被提升了,产生了曲;待渐渐归于沉静,阅读被恢复,又变成了诵。它令我们想起中国古人的诗,就是这样被吟着,被诵着,被唱着。不是有曲牌吗?不是有词牌吗?不是有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吗?不是有关西大汉击铮铮铁板,高唱苏学士之大江东去吗?
语言和音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这一部分就成了天然的歌。尹吾正是发掘了语言中的歌唱因素,这歌唱是平实的、纯粹的、不矫饰的。《出门》有文字本身的魅力,歌唱,让我们更深地看到这语言的魅力。由此,歌唱中最朴素的那一部分被发现了:它就在语言本身的发音之中,声调的突出产生了唱,速度的把握产生了唱,语言的反复产生了唱。这语言本身的品质,显露着歌唱中最朴素的本色,它让这交流紧贴听者而非高高在上。而通过这且语且歌的奇特的诵读,文中始终笼上了疏离和哑默的气氛,使歌者半置事外,半置事中。
由此我想到用什么东西作曲的问题。用乐器作曲,乐器就是一种容器,歌唱就必然地被这容器规范限定,并必然地散发着这种容器的特质。随着音乐史的发展,这种作曲法几乎已成古典音乐中唯一的作法了。尹吾让我们深思歌唱和语言的关系。告诉你语言也是一种作曲的容器。我甚至有理由相信,《出门》这首歌的作曲,就是尹吾一边读着这篇文字,一边自自然然不由自主发出来的声音,由此把灵魂的战栗谱写出来,由此在李宗盛、张楚、何勇之后,为我们的中国现代说唱艺术,又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