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Dickson Dee(李劲松)访谈

2003-08-21 04:47:57   来自: MECA (北京)
  DJ Dee 本名李劲松,英文名Dickson Dee。生于福建,自小于香港长大。当时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音乐信息相对于其它华人世界来的多。中学时代的李劲松是运动健将,田径篮球都来,但对非主流音乐的兴趣已经占据他大多数的时间。毕业后开始组乐队、写乐评、唱片行等等音乐相关工作。终于开创香港重要独立音乐厂牌Sound Factory、Sonic Factory、Noise Asia。举凡两岸三地独立音乐的合作和支持如王磊、王勇、刘以达、零与声;或国外前卫音乐的引进推广如大友良英、灰野敬二、Thomas Fehlman、Ruins、MAZK;独立厂牌的推广如4AD、Ninja Tune等等。台湾还有许多独立唱片行的一路发展从水晶、昌彦、2.31、到现在的诚品音乐许多罕见唱片都是来自阿D的通路。
  黄一晋(以下简称黄:):17岁就开始做厂牌会不会太过分?什幺样的原因让你的音乐道路如此早熟?
  DJ Dee(以先简称D):不是过份只是天真,没想过一干就十几年。那时只是觉得有意思就动手了。也不是早熟只是对音乐狂热,可以自已来是一种幸福,一步一步走下来那种感觉还在。
  音乐
  DJ Dee音乐创作的脉络和一般音乐人兼厂牌经营者完全相反。大多数独立厂牌的故事都是音乐人做好了音乐没有适当的管道发行,只好自己来了。阿D不一样,他一开始经营发行公司,很多年之后才真正开始创作。套句猪头皮在电台访问时的问题:一般人总是先从简单的旋律开始创作,你一创作就是实验电音吗?(猪头皮广播节目提问)
  D:是这样没错的,我一开始喜欢的80年代英国独立音乐如New Order等的确是有旋律的。但我听了很多当时相关的音乐,有实验、当代古典、工业等很久之后才开始创作,所以一做就比较实验些。而且我其实只有能力做这样子的东西,我连五线谱都不会,我也很想写当代古典的东西,这不是故意实验什么。
  黄:“Sunday”这张专辑从1992年就开始筹划,十年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D:其实是在1994年就开始做了,还收了一首在摇滚客的CD里,是Noise Asia介绍的合辑。好象是红色那一期。“Sunday”这张专辑“做完”已经好几次,有好几个版本,连风格也很不一样。但一直觉的还不够到一个完整的地步。后来这个版本是在一天之内做完的,感觉很舒服很对,就是一个完整的专辑了。
  黄:所以其实你制作专辑时和你Live一样完全是即兴的过程,已准备好的素材和当时的感觉来创作。那你在做专辑时和Live时有什么不一样?
  D:我对即兴容易把握和容易有感觉。做专辑时比较细,我将所收集素材一一整理聆听,这过程是最重要的。专辑的风格决定全来自之前聆听素材的感觉。专辑制作的过程可不断调整,而现场是真正即兴,一发不可收拾。很多时候按感觉走演出时间总是超时,每次状况都不一样,也都有很多现场状况。那就得马上变动,如器材问题…等等,还好每次都准备了够三小时演出的内容,所以可以随时即兴。
  黄:这次和台湾乐手合作Live非常精采,而且你们之前完全没练过,我看你们彩排前喝咖啡时才给她们听东西。这种即兴的表演方式在摇滚乐中较常见,在电子音乐则很少见,是怎么样发展出来这样有趣的表演方式的?
  D:在这之前我的蒙古三重奏就给了我很好的经验,我的Live Electronic加上马头琴和喉音,和这次的组合接近,当然乐手的悟性和素质很重要。我信任他们也很感激他们信任我。顺道在这里感谢他们一下:杨琴的林美萍,小号的魏广皓,还有笙的德怡。我很喜欢加上原声乐器使实验音乐来些生气,这是我现场的基本想法。
  黄:一听“Sunday”时就觉得影像感非常非常强,有否考虑下次表演配合影像?有MV在制作中吗?
  D: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明年一月我在维也纳的Solo演出就有 Live Video Art 配合。这次我为“Sunday”找来广州的Video Artists Cao Fei 帮我制作了两条MV,我也很期待。
  黄:你也和许多优秀的Video Artist合作,说说为影像做音乐和自己做音乐有什幺不一样?
  D:分别不大,都是用我的习惯去完成它。唯一的分别是Deadline。配乐要很准时交货,而自己的音乐可以做到满意才停,较自由。有一点很有趣的是我习惯用影像?念来创作我的音乐,所以帮人配乐时也很轻松和很有乐趣。
  黄:如何看待DJ Dee的音乐?有设定目标还是让他自然发展?在不同化名(DJ Dee、Li Chin Sung等)之下的动机是什幺?
  D:目前DJ Dee的作品会专注在比较实验电音的领域,Li Chin Sung 的名字会是一些前卫的创作方向,有些也包括一些世界音乐元素在里面。譬如说蒙古西藏音乐人的合作就会是以Li Chin Sung的名字作发表。希望我的不同音乐风格取向有他的代名词,这样容易分辩我的作品取向。
  黄:你曾经和许多国际知名音乐人合作过,如John Zorn、Thomas Fehllman(The ORB)、Otomo Yoshihide(大友良英)等等,这些名字对我们来说实在非常梦幻而遥不可及。可否说说跟这些国际音乐人合作的经验?
  D:其实没什幺大不了的,只是机缘让我们走在一起,跟他们的合作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对自己也了解更深入,对世界各地的音乐状况有更实在的掌握和认知,也学会了怎样跟国际 Artists相处和共事,这点很重要。
  黄:创作音乐和经营厂牌对你来说,角色扮演有没有冲突的时候?类似的经验你如何排解?
  D:在我个人主观来说是没有分别和没有冲突的,而且我的态度是以照顾Artists为首选,就像我的个人首张专辑不在自己厂牌出版一样,是希望先将公司的Artists先做好,自己的慢慢来或交给别人。这些经验对我来说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我做音乐是随时都可以做、都在做。常常去一个地方办公我就录了很多很好又可以用的Sample回来。
  忙碌
  阿D的忙是有名的,但不是那种手忙脚乱的忙。Dickson擅长在一段时间内处理许多不同的事。擅长沟通,但他的沟通方式不是那种香港人很吵、语尾无意义助词很多的那种吵。是可以舒服地以他的庞大经验来帮助你、提供你解决建议的。
  黄:我发现你非常善于沟通,这应该是长期和各种个性古怪的音乐人工作培养出来的。有没有遇过无法沟通的人?
  D:还是有的。有些人根本我说什么都听不懂,那就没法了。但沟通真的很重要,很多所谓严重的问题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有效率的沟通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我是很乐意去跟别人沟通的,但有时我也会遇到问题,就以平常心去对待。
  华人
  因为同样在经营独立厂牌,DJ Dee十余年的华人市场经验是我所最想挖掘,也觉得对台湾音乐人有帮助的一个问题。
  黄:长期参与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的独立音乐发展,你如何看待这三个华人地方的独立音乐发展?你对台湾独立音乐的建议?
  D:香港是比较快接受新音乐的地方,毕竟曾经是殖民地所以信息比较快。但香港的问题是断层太严重,无法长远经营发展。常常是一个杂志或厂牌在全盛时期会有一番气象出来,一时之间声势不错。但一但这个杂志或组织垮了,全部就没有了。在各个时期的香港独立音乐发展史,这个问题都非常严重,所以香港很难发展出一个稳定独立音乐脉络;中国大陆有优秀的新一代创作人,但整体环境太差。而且经济刚发展,许多音乐人过于重视金钱(或者说他们以音乐为生有时连生计都有问题),会有非常不好的影响。希望有志在音乐领域发展的朋友不要放弃,大陆将是我们最重要的音乐基地。台湾相对之下有比较稳定的独立音乐发展空间,而且最近台湾独立厂牌分种的经营比以前更明确,分众市场区隔更清楚。长远发展下去我看好台湾独立音乐的发展。对台湾独立音乐人的建议是“对声音本身必须在更敏感”,去培养、追求你要的声音,而那必须是可以被辨认的。
  黄:这五天台湾表演、访问下来,感觉如何?似乎这也是你第一次以纯粹Artist身分来台湾?
  D:是的,在上小树和猪头皮的节目时和一晋聊到,这是他第一次带着上电台宣传;也是我第一次被带着上通告。很有意思。来台湾其实很舒服,虽然很多表演宣传活动但对我来说好象度假。这里步调较缓慢,不像在香港事很多又必须很快。在这里要谢谢一晋和每一位帮助这活动的朋友,我很快会再来台北,吃鲁肉饭,买书,买CD和演出,当然还有跟朋友一起上山喝茶聊天。
  (总结来说,DJ Dee应该可以被判断成一个Nice、精力旺盛、善于沟通的人。而在这个圆熟的外表下,所蕴含竟是这幺沉静攸远的音乐力量。这个对照并不是表里不一,而是一个热爱音乐、身体力行、欣赏帮助别人创作音乐,却对自己的东西非常谦虚的DJ Dee。)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