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颜峻:聪明人上天堂
2003-08-01 10:58:46 来自:
MECA
(北京)
非典期间,没有到江湖上行走。突然听说,有个卖原盘的,近来做了张IDM(聪明舞曲)的唱片在卖。于是遍撒英雄帖,弄来了一张。蒙德里安式的青蓝色封面,白边、一条细的竖白线和一条更细的竖白线、白线框着白色的字——me:mo,想必是作者名字,同名专辑;翻开看看,是白纸上细小的蓝字,地下厂牌Fruity Shop出品,作者邮箱是fruityshop@hotmail.com,想必是完全的DIY。还有曲目,和3个采样的来源。并且说还有更多的采样,“but i forget”。
这当然不重要,因为听多了音乐的人,自然听得出那些未经调变的采样。虽然未经调变的采样,已经和使用原厂音色一样成了电子乐大忌,但是就凭一句“but i forget”,也就可以微笑说算了。谁让他如此有趣,而音乐又如此聪明呢?采样虽说不少,但相当融洽,决不会像毛豆在《粉》里使用808原厂音色那样招人指责。
聪明人玩聪明舞曲。从Aphex Twin开始,大家就都知道这不是谁都可以瞎碰的灵气逼人的新音乐。后来国内的小众,从前卫音乐网那里知道了日本的Bisk,才发现还有玩得更疯更飞的——其实,在5、6年前,美国人的聪明舞曲,在日本人那里,有时候会叫breakbeat,甚至更地下一点的人就叫它techno;而日本人、欧洲人的聪明舞曲,到了美国会成为实验电子乐。这两年世界大同,IDM,intelligent dance music完全摆脱了techno,或者说intelligent techno已经完全独立,才出现公认的标准。而当红的艺人,大多是些20出头的小子。Kid 606,Cex,正在让Aphex Twin成为历史。无论音乐的锐气,还是艺人的锋芒,都透着一股聪明劲……
就拿me:mo来说——我觉得这名字够酷,但非常没有经验,我电脑里2000多张专辑,没有一个带冒号的,就因为文件名不支持冒号——我们完全可以把他看作IDM全球化的一个样本。对一个听过很多音乐,但还不了解IDM的人来说,他简直就是天才。除了脱胎、继承、颠覆和肢解原来的4/4拍舞曲,今天的IDM音乐,还和后摇滚、实验氛围、实验电子等等音乐纠缠不清,至于glitch、采样调变、大量正弦波、大量停顿和空白、细碎的片段……这些特征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他的专辑里,不但可以找出所有这些手法,也完全可以提炼出一种安静、幽深的意境。甚至从整体来看,9首作品的映衬衔接,堪称妙不可言——尤其是听到最后3首的时候,Silent Generation的暗淡清幽、Swing By PC的晕眩起伏、View的柔软摇晃和对第一曲的呼应,把专辑提升了一个听觉档次。
但学会所有这些手法,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毕竟软件谁都会用,潮流也不难追赶。所以还是要听作者的心。学习国际化最快的北京音乐家,除了me:mo,还有虎子,后者就是聪明但没有唤醒自我的例子。me:mo要好许多,但我们知道,他很好地利用了采样,比如To Rococo Rot的脍炙人口的片段,这些部分起了太重要的作用,以至于me:mo本人要跟随它们去寻找风格。那种在旧式的模拟音色和全新的正弦波之间快速跳跃、留下大量空白、掺入影视对白采样或玩具声音的做法,的确能帮助me:mo获得语法上的和谐,但并不能深入到气氛深处。所以,他最终还是要靠一些更慢、更空、更难以察觉的细节来明确自己的存在——也包括My Favorite CD里面急噪的民乐采样。人们可以原谅太多熟悉的声音,是因为能够听到更抽象、更有性格的东西。
像Fireworks这样的作品,可能是最好听的,但我要是制作人,一定会要me:mo重新做过。因为它太经典了,经典得没有特殊理由就不能随便用,况且里面的音色,也同样太没有特色了。倒是C Style Sea的第2分钟,缓缓响起的节奏,把90年代主流ambient键盘彻底催化成了post techno的极简派陪衬,显得非常有趣——尽管这首曲子并不成功,远没有后面那首乖巧漂亮。
聪明是玩聪明舞曲的基本条件。那是一个高傲的天堂,光有了梯子不行,还需要野心、经验和个性。照我的看法,me:mo做到这些,指日可待。当然,那时候恐怕他还得继续卖打口、卖原盘,因为就算上了Wire杂志的封面,真正精彩的IDM唱片也不会卖到1万张那样的天文数字。中国的音乐家,得知道这一点,并且赶在一个新音乐形式泛滥成新主流之前找到自己做音乐的理由。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3-08-02 17:38:46
skider
(北京)
看不懂,有下载听么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
这当然不重要,因为听多了音乐的人,自然听得出那些未经调变的采样。虽然未经调变的采样,已经和使用原厂音色一样成了电子乐大忌,但是就凭一句“but i forget”,也就可以微笑说算了。谁让他如此有趣,而音乐又如此聪明呢?采样虽说不少,但相当融洽,决不会像毛豆在《粉》里使用808原厂音色那样招人指责。
聪明人玩聪明舞曲。从Aphex Twin开始,大家就都知道这不是谁都可以瞎碰的灵气逼人的新音乐。后来国内的小众,从前卫音乐网那里知道了日本的Bisk,才发现还有玩得更疯更飞的——其实,在5、6年前,美国人的聪明舞曲,在日本人那里,有时候会叫breakbeat,甚至更地下一点的人就叫它techno;而日本人、欧洲人的聪明舞曲,到了美国会成为实验电子乐。这两年世界大同,IDM,intelligent dance music完全摆脱了techno,或者说intelligent techno已经完全独立,才出现公认的标准。而当红的艺人,大多是些20出头的小子。Kid 606,Cex,正在让Aphex Twin成为历史。无论音乐的锐气,还是艺人的锋芒,都透着一股聪明劲……
就拿me:mo来说——我觉得这名字够酷,但非常没有经验,我电脑里2000多张专辑,没有一个带冒号的,就因为文件名不支持冒号——我们完全可以把他看作IDM全球化的一个样本。对一个听过很多音乐,但还不了解IDM的人来说,他简直就是天才。除了脱胎、继承、颠覆和肢解原来的4/4拍舞曲,今天的IDM音乐,还和后摇滚、实验氛围、实验电子等等音乐纠缠不清,至于glitch、采样调变、大量正弦波、大量停顿和空白、细碎的片段……这些特征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他的专辑里,不但可以找出所有这些手法,也完全可以提炼出一种安静、幽深的意境。甚至从整体来看,9首作品的映衬衔接,堪称妙不可言——尤其是听到最后3首的时候,Silent Generation的暗淡清幽、Swing By PC的晕眩起伏、View的柔软摇晃和对第一曲的呼应,把专辑提升了一个听觉档次。
但学会所有这些手法,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毕竟软件谁都会用,潮流也不难追赶。所以还是要听作者的心。学习国际化最快的北京音乐家,除了me:mo,还有虎子,后者就是聪明但没有唤醒自我的例子。me:mo要好许多,但我们知道,他很好地利用了采样,比如To Rococo Rot的脍炙人口的片段,这些部分起了太重要的作用,以至于me:mo本人要跟随它们去寻找风格。那种在旧式的模拟音色和全新的正弦波之间快速跳跃、留下大量空白、掺入影视对白采样或玩具声音的做法,的确能帮助me:mo获得语法上的和谐,但并不能深入到气氛深处。所以,他最终还是要靠一些更慢、更空、更难以察觉的细节来明确自己的存在——也包括My Favorite CD里面急噪的民乐采样。人们可以原谅太多熟悉的声音,是因为能够听到更抽象、更有性格的东西。
像Fireworks这样的作品,可能是最好听的,但我要是制作人,一定会要me:mo重新做过。因为它太经典了,经典得没有特殊理由就不能随便用,况且里面的音色,也同样太没有特色了。倒是C Style Sea的第2分钟,缓缓响起的节奏,把90年代主流ambient键盘彻底催化成了post techno的极简派陪衬,显得非常有趣——尽管这首曲子并不成功,远没有后面那首乖巧漂亮。
聪明是玩聪明舞曲的基本条件。那是一个高傲的天堂,光有了梯子不行,还需要野心、经验和个性。照我的看法,me:mo做到这些,指日可待。当然,那时候恐怕他还得继续卖打口、卖原盘,因为就算上了Wire杂志的封面,真正精彩的IDM唱片也不会卖到1万张那样的天文数字。中国的音乐家,得知道这一点,并且赶在一个新音乐形式泛滥成新主流之前找到自己做音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