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黑暗中的希望
2002-06-01 09:52:04 来自:
fengfei
(广西南宁)
丹佛·马克·哈瑞里克的《移民》是最近美国地方剧院上演最频繁的戏剧之一,1985年它在丹佛中心剧院进行了首演。剧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又令人振奋。
现在这部戏剧被改编成一部音乐剧,首演安排在3月5日佛罗里达的椰林剧院。音乐剧中的一些歌曲更加优美,令观众如痴如醉。
《移民》的主题是寻求生命的意义, 讲述了美国新移民为躲避迫害、逃离贫困、追求政治和社会自由而来到希望之地寻求庇护的故事。在他们创业失望和不被容忍的黑暗时期,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哈瑞里克先生最初以自己的家族经历为蓝本编写了这个剧本:他的祖父母都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哈瑞里克先生谈到:“关键是这部音乐剧不仅仅停留在我祖父母的经历上,现在的四个角色都极具典型性。”
事实的确如此。新改编的音乐剧中个人化的东西少了,更具普遍性,令人奇怪的是,感染力更强。基本的故事情节与原剧一样:哈瑞里克刚到得克萨斯州的时候,身无分文,几乎不会讲英语,只好四处捡香蕉勉强维持生计。伊玛和弥尔顿收留了他并帮他做起了生意。伊玛这样做是因为她是一名仁慈的教徒,弥尔顿则是因为有一副好的商业头脑,其实他远比自己想象的善良。
海斯克尔攒够了钱派人接来了妻子利荷,他们一起创业,生意日渐兴隆。海斯克尔夫妇生养了三个儿子(幕后),头生子取名叫弥尔顿。二战爆发时,海斯克尔和弥尔顿因为政治原因闹翻了。多年以后,在弥尔顿临死之前,他们重归于好,海斯克尔主动道歉,表达了对大儿子的感激之情。
音乐剧中的歌曲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爱。在剧末,伊玛唱到她如何尽力让她的丈夫“感受到耶稣的抚慰之手”。这首歌绝不是说教,而是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爱。
音乐剧的所有歌曲中最好的一首就是《群星》了。海斯克尔在剧首、利荷在剧中、利荷、伊玛和海斯克尔在剧末都反复吟唱。歌中“什么也不曾失去”和“黑暗中上帝在那里”这样的词句虽然涉及到剧中人物的宗教信仰,但是“什么也不曾失去”也证明生命有意义。尽管剧中人物各有所失:利荷随丈夫去新世界,与母亲吻别后再也没有见面;伊玛的儿子离家后再也没有回来,她的丈夫也生病去世,但是“什么也不曾失去”,生命的意义永存。《群星》采用了一首犹太民歌的旋律,却适合在剧院演唱……洪亮、优美、象钻石一样闪亮。
音乐剧和音乐本身并不伤感,也不具有操纵性,“你们生活中的真实关系依然保持”,剧作家海斯克尔谈到。
《群星》的作曲者是萨拉·耐普,她的丈夫斯蒂文为之谱曲。耐普谈到:“这首歌创作起来很快,我只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和体会每一个人物。‘什么也不曾失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安慰。”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
现在这部戏剧被改编成一部音乐剧,首演安排在3月5日佛罗里达的椰林剧院。音乐剧中的一些歌曲更加优美,令观众如痴如醉。
《移民》的主题是寻求生命的意义, 讲述了美国新移民为躲避迫害、逃离贫困、追求政治和社会自由而来到希望之地寻求庇护的故事。在他们创业失望和不被容忍的黑暗时期,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哈瑞里克先生最初以自己的家族经历为蓝本编写了这个剧本:他的祖父母都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哈瑞里克先生谈到:“关键是这部音乐剧不仅仅停留在我祖父母的经历上,现在的四个角色都极具典型性。”
事实的确如此。新改编的音乐剧中个人化的东西少了,更具普遍性,令人奇怪的是,感染力更强。基本的故事情节与原剧一样:哈瑞里克刚到得克萨斯州的时候,身无分文,几乎不会讲英语,只好四处捡香蕉勉强维持生计。伊玛和弥尔顿收留了他并帮他做起了生意。伊玛这样做是因为她是一名仁慈的教徒,弥尔顿则是因为有一副好的商业头脑,其实他远比自己想象的善良。
海斯克尔攒够了钱派人接来了妻子利荷,他们一起创业,生意日渐兴隆。海斯克尔夫妇生养了三个儿子(幕后),头生子取名叫弥尔顿。二战爆发时,海斯克尔和弥尔顿因为政治原因闹翻了。多年以后,在弥尔顿临死之前,他们重归于好,海斯克尔主动道歉,表达了对大儿子的感激之情。
音乐剧中的歌曲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爱。在剧末,伊玛唱到她如何尽力让她的丈夫“感受到耶稣的抚慰之手”。这首歌绝不是说教,而是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爱。
音乐剧的所有歌曲中最好的一首就是《群星》了。海斯克尔在剧首、利荷在剧中、利荷、伊玛和海斯克尔在剧末都反复吟唱。歌中“什么也不曾失去”和“黑暗中上帝在那里”这样的词句虽然涉及到剧中人物的宗教信仰,但是“什么也不曾失去”也证明生命有意义。尽管剧中人物各有所失:利荷随丈夫去新世界,与母亲吻别后再也没有见面;伊玛的儿子离家后再也没有回来,她的丈夫也生病去世,但是“什么也不曾失去”,生命的意义永存。《群星》采用了一首犹太民歌的旋律,却适合在剧院演唱……洪亮、优美、象钻石一样闪亮。
音乐剧和音乐本身并不伤感,也不具有操纵性,“你们生活中的真实关系依然保持”,剧作家海斯克尔谈到。
《群星》的作曲者是萨拉·耐普,她的丈夫斯蒂文为之谱曲。耐普谈到:“这首歌创作起来很快,我只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和体会每一个人物。‘什么也不曾失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