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乌拉尼亚”英雄

2006-12-01 16:53:57   来自: CATS (上海)
  [这个贴子最后由CATS在 2006/12/02 00:56am 第 1 次编辑]
  
  贝多芬“英雄”的创作是和拿破仑有直接联系的,她本身象征着新欧洲精神:“自由”,“平等”和“博爱”。尽管创作后期天真的作曲家对拿破仑已经完全失望,但他仍然珍视他出征欧洲时曾经提出的原则。“英雄”交响曲是充满革命精神的,但她同时寄托着一位伟大,纯真的艺术家对他无法左右的时局的憧憬,无奈乃至激愤和绝望。站在这一角度,其实又还有谁能够象富特文格勒那样深刻地去理解贝多芬和他的“英雄”?
  面对无畏的挑战者,我们理当赞赏。
  哪怕他挑战的是一架风车,他永志不灭的骑士精神也值得我们为之喝彩!

  
  【《“ 乌拉尼亚 ”英雄》的故事】
  1939年9月1日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
  纳粹德国————富特文格勒是和她站在一起的————终于走出了无可回头的一步。
  1940年秋天,为了鼓舞士气,帝国广播电台(RRG)开始每周播放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的音乐会,这些保存在磁带上的现场录音对鼓舞当年的整体士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奥地利的沦陷客观上使富特文格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关系升温,维也纳爱乐也成为了大师音乐生涯中的两大支柱之一,所以富特文格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现场音乐会以及在萨尔兹堡的演出都依循着在柏林的操作模式,由帝国广播电台以磁带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当年这些录音仅仅是作为供广播播放的用途,并没有出版发行唱片的动机。虽然是音乐厅的现场录音,也大多没有观众在场。所以这些现场录音的性质等同于录音室作品。
  1944年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之际,维也纳爱乐乐团和RRG当地的电台合作,于8月31日开始了一系列的广播音乐会。
  富特文格勒参与了其中的两场:
  他于12月16日至18日指挥了贝多芬第一和第三号交响曲;1944年12月19日的早晨和傍晚,富特文格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再度回到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音乐厅(金色大厅),录制了一份《贝多芬第三号“英雄”交响曲》,著名的录音师 Friedrich Schnapp为帝国广播电台专门录制了这场演出。
  这个录音仅仅只在广播中播出过数次,然后就一直封存在RRG的仓库中。直到1945年柏林沦陷,这盘磁带和其他的许多录音的磁带一起被苏联人带到了莫斯科(1960年虽然由 Melodiya 发行了黑胶唱片,但前苏联的铁幕管辖使这张唱片几乎完全不为西方国家所知。)。
  随着东西德的分裂,东德成为了苏联的管辖区,新国家的电台开始使用自己的器材为当地的音乐家和交响乐团录制唱片。由于美元在战后的奥地利和德国有呼风唤雨的力量,新兴的美国唱片公司如Vox,Vanguard,Westminister和Haydn Society等以一张黑胶100美元的低廉待遇与维也纳的音乐家合作录制了数以百计的唱片。
  其中,有一家美国公司采取了了另一种形式:它于1952年收购了大量的东德的广播录音,在美国加以出版发行,在发行的唱片中,绝大多数音乐家在欧洲并不知名,只有两张例外。
  这家公司就是Urania(乌拉尼亚)。
  这两张唱片就是富特文格勒率维也纳爱乐于1944年12月19日在金色大厅演出的《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以及富特文格勒灌录于1942年的唯一的《 舒曼钢琴协奏曲》录音,独奏家为季雪金。
  1953年10月,Urania 唱片公司以编号URLP 7095 的黑胶唱片发行了1944年的“英雄”交响曲,并标示指挥为富特文格勒。但是,由于 Urania忽略了磁帶特殊的播放速度,导致出版的唱片明显走音,音调也错为E大调,比演出时高出了几乎半个音,这一系列的失误相对影响了公众对这场演出的判断。尽管如此,Urania唱片公司毕竟是使全世界的乐迷终于有机会领略这一梦幻般演出的第一人。虽然发行的唱片有各种各种的不足,这张乌拉尼亚版的“ 英雄”交响曲唱片仍然使富特文格勒在全球范围声誉大振————大师树起的又一座不可跨越的珠穆朗玛峰终于在世人面前摘下了她神秘的面纱。
  1953 年 12月,这一版本《贝多芬第三号“英雄”交响曲》由Urania的法国子公司 Thalia Disques在法国发行(编号为URLP 001),但随即遭遇富特文格勒联合 HMV 唱片公司提出的控訴,富特文格勒委托的律師Roger Haeurt指出:“ 就连富特文格勒本人都无法辨认该唱片上的录音是否是自己的演出 ”。
  撇开任何智慧财产权的争议,法国法庭于当月判決Urania唱片公司败诉,命令:“指挥家的姓名必须由唱片上移除”。富特文格勒也由此创下了艺术家的一个先例————控告唱片公司非法出版现场录音而且成功回收黑胶唱片。然而,大师提起诉讼时唱片已经发行了将近半年,尽管Urania唱片公司不敢怠慢,仍然有少数原版黑胶唱片被保存在私人手中。
  1954年3月,富特文格勒本来预计要参与在纽约的开庭,最后却不了了之。因此,直到1957年7月,这场《贝多芬第三号“英雄”交响曲》的录音,仍以无名指挥的方式继续在市场上流通。这一历史事件使这张署名“指挥:富特文格勒”的原版《“ 乌拉尼亚 ”英雄》黑胶唱片成为全世界的乐迷百般搜寻的珍稀物品并且被炒得越来越炙手可热,至今热潮不息。
  从首度出版后的数十年间,这张唱片不断的在美国、巴西、英格兰、法国和苏联的黑胶唱片市场重生,很多后来的发行也沿袭了Urania唱片公司首度出版时的调性错误。
  虽然那张编号为URLP7095的黑胶唱片现在已经成为了珍贵文物,但在在没有经过矫正和修复之前,这张唱片的历史价值要远高于欣赏价值。
  时隔半个多世纪,随着录音和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场《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演出终于以当时音乐会的正确音调的形式发行,各大唱片公司也运用种种高科技手段“ 化腐朽为神奇”,为乐迷奉献了鲜活清晰的激光唱片,使我们得以一窥艺术大师和一个伟大的乐团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的最佳面貌。
  史料参考自Michael Gray撰写《富特文格勒与VPO1944年贝多芬第三号“英雄”交响曲简史》
  
  【关于《“乌拉尼亚”英雄》唱片的转制】
  市面上现有的《“乌拉尼亚”英雄》激光唱片的制作母带来源无疑只有三种:
  一是URANIA公司从东德的苏联人手里低价收购的母带复制品(包括用这一复制品再复制的第三[N]手母带);
  二是URANIA公司1953年发行的第一版黑胶唱片(包括用这一版黑胶唱片再翻制的第三[N]版黑胶唱片);
  三是Melodiya公司上世纪60年代发行的黑胶唱片,母带是从柏林带走的原版磁带母带。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似乎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从原版磁带母带直接翻制到激光唱片的转制将是最理想的版本————即原苏联Melodya唱片公司发行的《“乌拉尼亚”英雄》将是最佳版本。上世纪90年代初, Melodya唱片公司确实曾经出版过“乌拉尼亚”英雄(MELODIYA CD1000710),日本富特文格勒研究专家清水宏将此版排为“决定版”,但这张唱片非常罕见。今年Melodya唱片公司的新发行(MELCD10011006),可以使许多对Melodiya的“决定版”趋之若鷔的乐友们一解相思之苦了。
  

  初步聆听感觉后期的人工痕迹不明显,声音浑厚坚实,自始至终清晰明朗,确实比我拥有的其他所有版本都要远胜出一筹,但第4乐章尾声的明显划伤没有去除或多或少影响了欣赏,音乐偶尔有忽隐忽现的感觉,显然Melodya的技术人员对母带的搭接处理不够得心应手。
  但是,
  激光唱片最终的转制质量一半取决于源母带,一半取决于技术,而且原始母带每转制一次就要损耗一定的高音和低音,所以Melodya唱片公司这一次的最新转制所运用的母带的状态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它和第一版黑胶唱片相比究竟谁优谁劣也很难说。
  在技术远远取胜的前提下,一个二手黑胶转制的《“乌拉尼亚”英雄》很可能远远胜过这张本来理所当然的“决定版”。
  所以,这一“决定版”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
  
  【富特文格勒指挥《“乌拉尼亚”英雄》】
  我们不应该忘记:《 第三号交响曲》是贝多芬失聪之前完成的最后一首交响曲作品,同时她也是作曲家本人开始真正显现天才的第一首交响乐作品,所以她无论从细微的速度标记到丰富的表情记号————都是十分正确和得体的————贝多芬处理主题的不凡才能在这一曲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号交响曲》的主题确实算不上非常辉煌,但贝多芬在同一基调中创作出个性完全不同的若干主题,各个主题依靠彼此紧密联系来取得充分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无所不包的整体,这一整体远远超越个别主题的局限性。从某种角度,《 第三号交响曲》确确实实是贝多芬最出色的交响乐作品。她和声卓越,手法精湛,在那个时代是前所未有的。
  人们对贝多芬处理《第三号交响曲》手法的评价,和富特文格勒解释这一作品的手法十分接近。从1944年的“乌拉尼亚”英雄,到2003年由EMI 发行的1953年9月4日维也纳爱乐乐团广播演出录音,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第三号“英雄”交响曲》唱片为数一共十一张。从最初的动人演出到大师最晚年的心境写照,可谓历尽沧桑。作为浪漫主义时代的伟大人物和具有强烈哲学意念的艺术家,富特文格勒明白这首交响曲作品如何深刻地向他提出重大问题和思考,他为演出《第三号交响曲》毕生
  孜孜以求,进行探索以求取激情,深度,力度的理想对比。对于富特文格勒来说,指挥这一曲目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行动,一种斗争体验。作品本身就是一股外来的力量,推动他投入意念的抗争。
  1944年维也纳的演出从最初的快板起就富有气势和戏剧性,冲击性手法加重了引子的份量,紧随之的弦乐线条向宽广处有力延伸。铜管乐托出的主题气息是庄严豪迈的,它一旦运行,乐段就匆急,强劲地直驱前方,这一音乐结构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促成乐章最后辉煌的铜管乐合奏。在第338小节左右乐段,富特文格勒摆脱了规定速度,几乎整个乐章中段他都不是向前逼进,而是处于潜伏状态,直到再现部开始时才回转到原来的快板。
  尾声处富特文格勒终于放松了控制管弦乐团的紧扣,释放出席卷一切的冲劲。
  “葬礼进行曲”始终是富特文格勒演出《第三号交响曲》的中心,其中对音乐的迷茫,神秘,悲哀的处理具有盖罩一切的表现力。和富特文格勒1942年演出的《 第九号交响曲》一样,这一乐章尽人力所能极地缓慢,宽广以便承前启后以及产生一种强烈对比。富特文格勒运用了许多“突强(sforzando)和“强调”(marcato)来支持乐章和织体,乐章中段的铜管乐鸣奏延续着第一乐章的豪迈气息,乐段临近结束时节拍似乎已经停顿,令人感觉生命行将泯灭,呼吸离开身躯。
  第三乐章包含着强烈对比,低音弦乐声部有迅速的冲力,阵阵音乐的搏动十分悦耳。弦乐推进的动力在管乐鸣响时得到了适度的缓冲和积累,犹如翻腾的音乐之海突然出现的宁静小岛。和前两个乐章相比,铜管乐重音力度较小,棱角不是那么分明,维也纳的音乐家们使这一乐章显得十分优雅。
  末乐章重新回归首乐章的豪迈气势,音乐显示出强化的傲然姿态。在一开始的急促过去后,富特文格勒以平和的姿态处理主题,并悄悄增加力度直到正主题脱颖而出。随后它流畅化,轻盈而且从容,这一乐段在铜管乐的呼号中达到顶点,其后有力的沉默使这一时刻更加撼动人心。乐章后半部分的推进是十分谨慎的,其中的accelerando( 渐快)几乎不可察觉,音乐一直被紧控直到犹如晴天霹雳的铜管乐奏响也没有全力启动,在一连串的力度调整后,音乐才一泻如注,直至结束,沉重的捶击营造出富特文格勒战时作品中独有的感人重音。
  聆听这一作品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每一个乐章之间的互相连接和有机发展,尤其是“葬礼进行曲”在乐段连接方面所起的畅顺作用。尽管意念深沉,但其全部目的仅在于对第一乐章的回顾,必要补充和对比;第三乐章则是预演,它和第四乐章结合成为乐曲的另一个主要部分,主要着意末乐章。重点分段手法使最初和最后的乐章多样化,此外还有主题的横贯相通使乐曲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并远远超越各乐章主题的局限性。
  富特文格勒了解并运用上述循环性以及产生的结构特点使作品一气呵成,从整体上成功表现了音乐的思想和感情力量。在富特文格勒的指挥作品中,这一承前启后的高度个性化手法是固有的,这同时也是他的作品始终不失均衡的原因之一;同时,富特文格勒因二次大战期间德国的没落而产生的忧愤意念也成为了他演出作品的潜在表现力————作品中有更大的宁静,更深刻的思索,以及几近孤注一掷的强力冲击。
  这一切,终造就了这一富特文格勒最壮观,最动人的《贝多芬第三号“英雄”交响曲》。她高度的自如精神,总体上的辉煌感使她具有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富特文格勒此后演出的另外十张现存的《第三号交响曲》唱片都无法再现这种壮烈感。
  但是,这场演出在音乐上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一种异常激烈的动力对音乐的损害显而易见:例如第一乐章最后一个再现部的铜管乐合奏固然光芒四射,但过分放纵和强劲,阻碍了紧随的低音弦乐的搏动,使这一乐章的高潮部分显得不甚丰满,这种动力直到“葬礼进行曲”中才得到消解和调整;另外一个缺点是乐曲的尾声处稍微控制得过紧,对激动人心的结尾揭示得不是非常充分;再者就是非现场演出录音的共同特点:节奏上的严谨使作品显得不甚生动活跃,尤其是第四乐章。
  而这些细节富特文格勒在战后的一些《第三号交响曲》演出中处理得更完美一些。
  2006.11.17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