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涂鸦些许华语女声(续)
2006-02-09 09:32:50 来自:
春萧
[watermark] 齐豫大概是华语乐坛资历最老的天籁歌手了。之前或其间尽管有过一些唱法相近、曲调雷同的女声现世,但是齐豫坚持得最久,加上对音乐非凡的领悟力与自发的塑造性,最终她站在了华语流行乐坛的顶峰俯瞰。04年的佛教歌曲也许正与这位高处不胜寒的女人心态相近,名利终究不过是梦幻一场,“一土一如来”方是习惯了恬淡的齐豫最好的回归。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是民谣沸腾的年代,最初的较量齐豫并不是一枝独秀优势明显。首届金韵奖优胜的陈明韶、包美圣都是齐豫以前广受瞩目的一时峥嵘。当然,现在回首陈明韶的一些老歌,颇有些为赋新辞的少年之叹,不过这类曲调欢快的“无病呻吟”正是对传统回溯与拾遗的一个时代的标志,齐豫也好,其他人也罢,在一开始大都难以脱出这一模式。
比齐豫更早的包美圣现在似乎被抬得满高,一些朋友以“金婴”来形容她童稚般的声音;说实话我听她除了想起一些未成年的童工歌手,并没有更多感触。特色歌手在我眼里并不能成为实力的另篇别奏,何况这样一个较虚弱的嗓子除了唱点偏锋也很难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就像王菲最近十年的习惯是捏着鼻子哼唧,而包美圣则爱掐着脖子装嫩。我不知道包小姐的成名作是哪一首,如果说长年以来始终致力于对小朋友的循循善诱上,难怪齐豫在这场天籁的角逐中最终胜出,小女孩毕竟更适合待在大人的怀内而非云卷意舒的天脉。
齐豫出道兼成名作《乡间小路》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还存有印象,就像一个乡下土包子在路边痴笑着大甩膀子,乡村的宁静感还真是未能领悟。齐豫早期真声土气十足,斧凿痕迹严重,不过她有一点实在厉害,能够迅速对自己的嗓子进行改进和升华。经过与李泰祥合作的《橄榄树》专辑,真声部分竟立时变得珠圆玉润,而日后其最擅长的优美假音也由始浮出。而接下来的三张《幸福》、《你是我所有的回忆》、《有一个人》则是李大师本人,甚至是齐豫本人最杰出的作品。我个人对《有一个人》甚为推崇,既有对云蒸霞蔚的自然风光的浅吟低咏,更有《戏子》这般沉痛无比的挽歌,想想那些诗人作家能让自己的作品与齐豫相遇,亦是何等的幸事。
金韵第三届冠军的王海玲和优胜郑怡以及海山优胜蔡琴的嗓子可真是惊世骇俗的漂亮,尤其三人分别的成名作《忘了我是谁》、《月琴》、《出塞曲》,现在听来亦是华语乐坛罕有的杰作。王海玲的声音高亮清澈,高音部分更让人叹为观止,齐豫的高音虽高,但因为是假音,所以发声位置远些,空灵飘渺的感觉更重,“天使之诗”也因之得名;王海玲高音部分真声和假声自动合流,一排射出,比齐豫自有不同,可谓各有千秋。而王海玲虽然生于六十年代,却较齐豫更早出道,不是当年选择读书嫁人,极可能在这一位置威胁到齐豫的头号敌手。郑怡的嗓子比这二人另有一种飒爽英姿,亦是一路高来高去的信手拈来。可叹这二位虽然初试莺啼几疑天人,遗憾的是后继乏力,精彩有限——齐豫最初的《乡间小路》比到一块虽显得很是寒碜,不过不是谁都拥有齐豫一样的梦幻之旅,也不是谁都获得齐豫那般的灵性与敏悟。王和郑后来写写曲子、做做主持,其乐融融,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只是我们虽然有了齐豫,但是我们更向往多彩的世界。
蔡琴在如今华语乐坛的地位可与齐豫两峰并峙。或许她的歌声从未同齐豫有过交叉,后者高音居多,而她更乐于在中低音上苦心经营。蔡琴清冷地轻唱着世间的疾苦,那么漫不经心地描摹着悲欢,却有着更深沉的哀恸——她似乎不是在提醒你铭记什么,只是在说:一切已经过去了。
万芳略显沙哑的嗓子却也有一股沧桑过后的无奈,当然《新不了情》首先脱胎于影片本身的优秀;而《无间道》如果缺少了蔡琴那一段抽离与重塑,失色五分也许是我在夸大结果,但是因为蔡琴,让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断因此充满深意。当然我个人极喜欢万芳所营造的孤独氛围,在喧嚣肆虐的华语市场,能让我们安静的声音已是寡如珍馐。我不愿意把听歌和做人联系到一块,但至少我并未将把努力和结果完全等价,毕竟声音在先天上差异巨大,齐豫最终能完美诠释爱尔兰仙乐一般的《细雨咽咽的草原》更多应取决于她自身的优秀素质。而诸如当今一些所谓的“用功”歌手,我倒希望她们能作用于大家的心头,而非男人的枕头。
有一些歌曲一出来本身就已经老了,蔡琴的很多经典皆是如此。那一首沧桑与磅礴交融的《出塞曲》在张清芳就是一大姑娘误闯了大草原,即便是略显愁容的《是谁留下寂寞》也颇有点不宜面对现实的甜美憧憬,没有郑怡英气,不如蔡琴大气。虽然她也能高亢,但不是在歌咏,更像“欢乐的慢板”。张清芳的歌声好处就在于你身处任何情绪都能从容收听,蔡琴的声音虽好,倘在深夜的无人小巷飘来,也许此情此景大家想到的更多的是索命女鬼。
可见大多数歌曲依然是听者有心,怀念的时候听听蔡琴极好,失恋的时候听听潘越云不错,金韵第三届的王新莲缺少了蔡琴的雍容和潘越云的哀怨,而本身的中低音又是那种朴实无华的平庸,歌手在保证唱工的同时,更多的则取决于其特质以及对音乐的领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歌手声音一起就让人感觉空泛,现在的媒体习惯称此为“空灵”。嗓子粗一点就形容沉稳厚重,要么干脆谓之“用灵魂唱歌”,也颇有些令人无奈,这光景正如某人跟你炫耀他杀过一头母猪,你就没好意思告诉他——你打过一头猛虎,因为当年的英雄现在都在坐牢。当年的华语女声,如今又身在何方?
一点多嘴:
尤记得歌手大奖赛时,大陆新进歌手李琼被杨洪基斥为“缺少艺术处理,完全是在喊,毫无美感可言”,不幸成了目今华语流行乐坛的通病。早年的斯琴格日勒以及今年春晚的阿宝都是个中翘楚,韩红有所改善实在可喜可贺。我们现在很多歌手的毛病就是不管理解不理解一首歌曲,把握不把握得好其中各种变化,全当过渡音,费劲扒拉地熬到高潮,如杀鸡宰鸭般一猛子扎出去,万幸没唱破,于是大功告成、鼓乐齐鸣了。那不是唱歌,那是杂耍。
[/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6-02-10 12:10:48
李欣斯基
(北京)
丁微也不错啊,HOHO.....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是民谣沸腾的年代,最初的较量齐豫并不是一枝独秀优势明显。首届金韵奖优胜的陈明韶、包美圣都是齐豫以前广受瞩目的一时峥嵘。当然,现在回首陈明韶的一些老歌,颇有些为赋新辞的少年之叹,不过这类曲调欢快的“无病呻吟”正是对传统回溯与拾遗的一个时代的标志,齐豫也好,其他人也罢,在一开始大都难以脱出这一模式。
比齐豫更早的包美圣现在似乎被抬得满高,一些朋友以“金婴”来形容她童稚般的声音;说实话我听她除了想起一些未成年的童工歌手,并没有更多感触。特色歌手在我眼里并不能成为实力的另篇别奏,何况这样一个较虚弱的嗓子除了唱点偏锋也很难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就像王菲最近十年的习惯是捏着鼻子哼唧,而包美圣则爱掐着脖子装嫩。我不知道包小姐的成名作是哪一首,如果说长年以来始终致力于对小朋友的循循善诱上,难怪齐豫在这场天籁的角逐中最终胜出,小女孩毕竟更适合待在大人的怀内而非云卷意舒的天脉。
齐豫出道兼成名作《乡间小路》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还存有印象,就像一个乡下土包子在路边痴笑着大甩膀子,乡村的宁静感还真是未能领悟。齐豫早期真声土气十足,斧凿痕迹严重,不过她有一点实在厉害,能够迅速对自己的嗓子进行改进和升华。经过与李泰祥合作的《橄榄树》专辑,真声部分竟立时变得珠圆玉润,而日后其最擅长的优美假音也由始浮出。而接下来的三张《幸福》、《你是我所有的回忆》、《有一个人》则是李大师本人,甚至是齐豫本人最杰出的作品。我个人对《有一个人》甚为推崇,既有对云蒸霞蔚的自然风光的浅吟低咏,更有《戏子》这般沉痛无比的挽歌,想想那些诗人作家能让自己的作品与齐豫相遇,亦是何等的幸事。
金韵第三届冠军的王海玲和优胜郑怡以及海山优胜蔡琴的嗓子可真是惊世骇俗的漂亮,尤其三人分别的成名作《忘了我是谁》、《月琴》、《出塞曲》,现在听来亦是华语乐坛罕有的杰作。王海玲的声音高亮清澈,高音部分更让人叹为观止,齐豫的高音虽高,但因为是假音,所以发声位置远些,空灵飘渺的感觉更重,“天使之诗”也因之得名;王海玲高音部分真声和假声自动合流,一排射出,比齐豫自有不同,可谓各有千秋。而王海玲虽然生于六十年代,却较齐豫更早出道,不是当年选择读书嫁人,极可能在这一位置威胁到齐豫的头号敌手。郑怡的嗓子比这二人另有一种飒爽英姿,亦是一路高来高去的信手拈来。可叹这二位虽然初试莺啼几疑天人,遗憾的是后继乏力,精彩有限——齐豫最初的《乡间小路》比到一块虽显得很是寒碜,不过不是谁都拥有齐豫一样的梦幻之旅,也不是谁都获得齐豫那般的灵性与敏悟。王和郑后来写写曲子、做做主持,其乐融融,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只是我们虽然有了齐豫,但是我们更向往多彩的世界。
蔡琴在如今华语乐坛的地位可与齐豫两峰并峙。或许她的歌声从未同齐豫有过交叉,后者高音居多,而她更乐于在中低音上苦心经营。蔡琴清冷地轻唱着世间的疾苦,那么漫不经心地描摹着悲欢,却有着更深沉的哀恸——她似乎不是在提醒你铭记什么,只是在说:一切已经过去了。
万芳略显沙哑的嗓子却也有一股沧桑过后的无奈,当然《新不了情》首先脱胎于影片本身的优秀;而《无间道》如果缺少了蔡琴那一段抽离与重塑,失色五分也许是我在夸大结果,但是因为蔡琴,让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断因此充满深意。当然我个人极喜欢万芳所营造的孤独氛围,在喧嚣肆虐的华语市场,能让我们安静的声音已是寡如珍馐。我不愿意把听歌和做人联系到一块,但至少我并未将把努力和结果完全等价,毕竟声音在先天上差异巨大,齐豫最终能完美诠释爱尔兰仙乐一般的《细雨咽咽的草原》更多应取决于她自身的优秀素质。而诸如当今一些所谓的“用功”歌手,我倒希望她们能作用于大家的心头,而非男人的枕头。
有一些歌曲一出来本身就已经老了,蔡琴的很多经典皆是如此。那一首沧桑与磅礴交融的《出塞曲》在张清芳就是一大姑娘误闯了大草原,即便是略显愁容的《是谁留下寂寞》也颇有点不宜面对现实的甜美憧憬,没有郑怡英气,不如蔡琴大气。虽然她也能高亢,但不是在歌咏,更像“欢乐的慢板”。张清芳的歌声好处就在于你身处任何情绪都能从容收听,蔡琴的声音虽好,倘在深夜的无人小巷飘来,也许此情此景大家想到的更多的是索命女鬼。
可见大多数歌曲依然是听者有心,怀念的时候听听蔡琴极好,失恋的时候听听潘越云不错,金韵第三届的王新莲缺少了蔡琴的雍容和潘越云的哀怨,而本身的中低音又是那种朴实无华的平庸,歌手在保证唱工的同时,更多的则取决于其特质以及对音乐的领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歌手声音一起就让人感觉空泛,现在的媒体习惯称此为“空灵”。嗓子粗一点就形容沉稳厚重,要么干脆谓之“用灵魂唱歌”,也颇有些令人无奈,这光景正如某人跟你炫耀他杀过一头母猪,你就没好意思告诉他——你打过一头猛虎,因为当年的英雄现在都在坐牢。当年的华语女声,如今又身在何方?
一点多嘴:
尤记得歌手大奖赛时,大陆新进歌手李琼被杨洪基斥为“缺少艺术处理,完全是在喊,毫无美感可言”,不幸成了目今华语流行乐坛的通病。早年的斯琴格日勒以及今年春晚的阿宝都是个中翘楚,韩红有所改善实在可喜可贺。我们现在很多歌手的毛病就是不管理解不理解一首歌曲,把握不把握得好其中各种变化,全当过渡音,费劲扒拉地熬到高潮,如杀鸡宰鸭般一猛子扎出去,万幸没唱破,于是大功告成、鼓乐齐鸣了。那不是唱歌,那是杂耍。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