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别 处 是 何 处 ?

2005-08-16 15:08:13   来自: 李欣斯基 (北京)
  别 处 是 何 处 ?
  李欣/文
   莫非真的没有一个男人可以获得持续的力量以对抗命运、生活和一切的困苦疲倦及不幸么?看到许巍时,我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事先所有的催化剂都保持了他们100%的效力,当我年轻得足以蔑视一切权威时并毫无保留地随时随地散步着我的谬论与忠言时,在一间破旧的小音像店里买回了《在别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我打赌,当时绝对不是冬天。
   我对当年专辑内页的文案颇为感冒,上面提及的4个人除了当时的许巍外都是名胜显赫的。“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青年的心灵史……”,这些足够煽情和肺腑的文字用于《在别处》作为内页文案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从那以后,多数敏感并崇拜艺术的青年们将找到他们国产的共鸣,追随且改变,彻底地改变他们的价值观,是流浪、佛、摇滚乐、自由和坚韧,是声声不息的脆弱,是对自缢之美的迷恋,是对所有旧有的准则的不屑……如果一个中国的摇滚青年说他根本没听过(跟受其影响是二码子事)崔健,或者一个总是低着头走路且在面对赞美和喜欢的漂亮女生时常常脸红,总偷偷留着头发哼哼摇滚还偶尔露点痞劲的毛小子说他没听过许巍,我想,那就是最滑稽的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摇滚乐明星甚至是巨星,在西方这种英雄情结的延续是由迪伦和莫里森,是由列侬和科本这些名字完善完美的,而在中国不仅是数量上的差异那么简单的。我们还得,不,是更得去关注“质量”(这并不代表谁是商品)上的。无论是作为一个摇滚乐明星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地下摇滚歌手,无论你的舞台是金碧辉煌还是街头酒吧。
   很久前的一天,在同我家乡著名的前打口黑店老板还价时,无意中他流露出对许巍新专辑的期待,那种迷离的眼神是我根本想不到可以从他这类人眼中得到的,同时让我回想起《唐朝演义》发行之前那些隐藏在任何角落饥渴盼望的目光——纯粹!这个词完全可以用来形容,他们所渴望得到是什么呢?音乐或者青春?任何的美好似乎都是过去时的,回忆并缅怀的,在我们学会自我教育式的说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时,我们真的就这么不快不慢地长大了?
   而这里,许巍唱着“依然是,这样的夜/我还在路上”,那就让我们继续上路吧!当然谁都可以因为累了停下来,什么时候再继续跑时,依旧可以唱“在出生的那一天我们已经注定要走上这条永远不归的路”。
   《在别处》的时候还不是中国朋克时代的时候,所以那些既对时髦的音乐有偏爱而又挑剔的专业及其相关人士们终于找到了其津津乐道的源头——《在别处》的配乐,由于是某个精彩的细节,他们会常时间研究、推理和掐算。还有一部分遇到的麻烦是无从定义其音乐风格,想象力萎缩得根本想不到一个不歇斯底里舞爪张牙歌唱表演,不在其作品里是扬言“嬉皮士万岁”的竟然是做摇滚乐的!可我认为《在别处》时期许巍的胜利是原于他独有的气质——在94年踢飞点球的巴乔眼中;在吟唱着“向一切道歉”的不插电现场的科本眼中;在狰狞着发出“一块红布”的崔健眼中,当然还有许巍,那时他似乎不会笑。与今天不同。
   《我的秋天》起,展示、放大、强调自我世界精神领域的孤独、彷徨、等待与无助的时代之门就已经被开启,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于商业上较为成功的卖点,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视伤感为唯美的民族,更多被传诵下来的非官方默许民间段子里充斥着的便是这样一种情绪——斩钉截铁的伤怀。这种茫然的人文关怀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崔健的“死去后从头再来”。后者是对前途的不自信,但依旧希望迎接;而前者表现更多的则是无望与厌世。实际上对我而言许巍通过歌词所传达的信息才是我最为感到共鸣的,同时相当多的人喜欢上了他,这说明了什么,难道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集体患上了抑郁症么?
   仅从《在别处》这十首作品来看,完全是一个演示,是过程,也是一种意义的结果。正所谓“一部中国现代青年的心灵史”,这期间所涉及到了各种与青春有关的话题,理想和现实,美好的现实,爱情和现实,思念和现实,未来与现实,绝望与现实,在路上与现实……“现实”已经成为了许巍音乐作品中不折不扣的地狱与魔鬼代名词,而与之相对应的过去时间的一切总是美好的,起码也是纯洁的吧。
   《在别处》拥有许巍、刘效松、李延亮、赵牧阳、峦树、张亚东、金少刚、岳浩昆……你怎能对这样一个阵容失望呢!我从没有对《在别处》时代的任何人失望过,而在今天当我试探着问自己别处是何处时,我竟然哑然了。
   谁能告诉我……
  自《Rockstyle》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