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军从古就有,他们或许是因为才华横飞,或许是机缘巧合,又或许是误打误撞成了娱乐大亨的宠儿,总之从一个依旧在小酒吧做巡回演出的乐手角度出发,说那些在主流视线中飞奔的乐队是叛军定是有妒嫉之嫌。
"浪子"们的"私下交易"

The Libertines
《The Libertines》 英国方面,在2004年有几只风格硬朗的乐队颇受评论界关注,其中包括了在此两年前便颇受好评的"大不列颠新朋克旗帜乐队"--"浪子"(The Libertines)。"浪子"在2002年的处子专辑中凭借一曲《时代的英雄》(Time for Heroes)赢得了所有年轻人的心,包括我,在那一年,我说这
就是我
的青春国歌。2004年,"浪子"乐队的最新同名专辑《浪子》在8月的最后一天踱步而出,它继续了乐队的劲暴气力,也让歌迷再一次迷倒在主唱皮特·多赫提(Pete Doherty)多情的嗓音下。当然同时这也让名模凯特·莫丝(Kate Moss)失魂落魄的成为了他的囚徒,在二人频繁传出订婚的消息之时,皮特·多赫提也频繁地出入牢门。从离开"浪子"到成立新军,再从"浪子"解散到皮特·多赫提的丑闻狂飞,这一年对于他来说,不是殉葬便是永恒。
与"浪子"乐队同属一个东家"私下交易"(Rough Trade)的其他新老乐队也有新作面世。来自新西兰的"脉络"乐队(The Veils)是"私下交易"在2004年海外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脉络"乐队主唱的父亲是著名新浪潮(New Wave)团体XTC和"惊声回叫"乐队(Shriekback)的键盘手,拥有这样一个良好的音乐背景无疑帮助了"脉络"乐队顺利地打开了摇滚世界的大门。他们的处子之作《落跑组织》(The Runaway Found)有着新西兰摇滚的强悍和传统摇滚的细腻,而最终这张在2004年颇受关注的独立摇滚专辑最终被定义为"后邋遢摇滚"(Post-Grunge)的代表之选,也算是有理有据。另外来自加拿大的另类乡村摇滚乐团"皇城"(Royal City)也有一张堪称完美的新专辑流露市面,这就是他们离开老东家--多伦多本地的"三内室"(Three Gut)公司后来到"私下交易"发表的首张专辑《小小心安草》(Little Heart's Ease)。有着和威尔·欧汉姆(Will Oldham)家族千丝万缕联系的"皇城"的音乐是让人一听就难以割舍的那种,民谣的身体和乡村摇滚的器乐支配大脑,我们便在这种情怀中入醉。同时这也是2004年最让我欣喜的一张唱片。

The Veils
《The Runaway Found》

The Hidden Cameras
《米西索加的诅咒》

Delays
《褪去的海滨美景》
作为"皇城"的同乡,将他们引入到"私下交易"公司的正是多伦多的另一队非常优秀的独立摇滚、室内流行乐(Chamber Pop)团体--"监视器"乐队(The Hidden Cameras)。这个有着庞大阵容的多伦多乐团有着两个为人注目的话题,一个是他们的团员人数:超过十人的大阵容,他们使用的乐器从传统的摇滚吉他贝司鼓到古典管弦乐器的全体出击,这也恰好可以为人们解释"室内流行乐"的由来。而他们的另一大特点便是成员全部由男同性恋者组成,当然他们豪不掩饰这点,从舞台上裸露的着装以及大胆的举动,到他们的专辑作品中所流露的"同性相吸"的美好情怀,"监视器"乐队知道这正是他们最大的卖点。2004年的专辑《米西索加的诅咒》(Mississauga Goddam)是乐团的第二张作品,这是他们连续在"私下交易"发表的第二张专辑。"监视器"乐队作为"私下交易"公司成立二十五年以来所签约的第一支加拿大乐团,把世界独立摇滚的窥视眼的视线转移到了从前不被主流关注的加拿大地区,这是他们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此外,在2004年由"私下交易"出版的值得推荐的几张唱片还有:"炽热熔炉"乐队的《蓝莓船》(Blueberry Boat)--这支车库复古乐队连续两年成为"私下交易"旗下硬摇滚的强势出击。还有爱尔兰民谣女歌手卡拉·狄龙(Cara Dillon)的第二张专辑《甜蜜的自由》(Sweet Liberty);以及一贯富有
情色
味道的"底特律眼镜蛇"乐队(The Detroit Cobras)的一张EP专辑《七首短歌》(Seven Easy Pieces);而另一支在2004年度被极其看好的新派英式乐团"延迟"(Delays)也将自己处子秀带到了"私下交易"并及时出版,这就是在2004年颇受好评的清新摇滚专辑《褪去的海滨美景》(Faded Seaside Glamour);随后"私下交易"继续把这股清新之风吹到了岁末,在2004年冬天到来之前发表的"阿伯费尔迪"乐队(Aberfeldy)的首张专辑《永远年轻》(Young Forever)证明了苏格兰的确是片盛产独立流行音乐的土地。
"弗朗茨"的骨牌效应

Franz Ferdinand
《Franz Ferdinand》
"弗朗茨·费迪南德"乐队绝对是2004年度中独立摇滚阵线的最大赢家,当然我这么说是因为他们的骄人战绩表现在了诸多地方。从入选葛莱美四项大奖的提名,到唱片销量从欧洲到美国呈现的垄断之势,这支来自 "北方之地"格拉斯哥的四人车库摇滚乐团是名副其实的叛军之首。
当然"弗朗茨·费迪南德"乐队的音乐还是让人喜爱的,如此这般称他们是叛徒无非是因为他们的东家"多米诺"(Domino)唱片公司的宣传做的太好了。从2004年年初把乐队搬上了《NME》杂志的封面开始,在这随后的一年里,我们可以从上到高端《电线》(Wire)杂志,下到大众《滚石》(Rollingstone)等英美一系列音乐和非主流文化杂志的重要专辑介绍中看到"弗朗茨·费迪南德"的身影。按照主唱阿莱克斯·卡普拉诺斯(Alex Kapranos)自己的话说,就是"唱片公司把我们打造成了像'敲击'乐队(The Strokes)一样的摇滚明星,而我们原本想的只是可以在英国以外的地方做上几场演出,那感觉就已经很酷了。"
"多米诺"唱片公司在2004年凭借"弗朗茨·费迪南德"乐队的市场成功开始大举发动他们的骨牌效应。在这一年,"多米诺"不断的发表老艺人的作品并且又成功的推出了一系列新艺人,在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英国独立旗舰的选择开始愈加照顾市场。

Elliott Smith
《从地下室到山丘》

Juana Molina
《三件事》

Adem
《家乡的歌》
首先是"多米诺"纪念了在2003年10月21日自刎而尽的低调民谣歌手艾里奥特·史密斯(Elliott Smith),在几乎是事隔一年之后的时候,一张名为《从地下室到山丘》(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的唱片悄然摆上了各大唱片连锁店的最高位置。当然人们知道这是一种纪念,艾里奥特·史密斯的离去似乎已经告诉了世人悲伤情歌(Sadcore)的时代就此画上句号。这张纪录了艾里奥特·史密斯生前最后时期的专辑正如它的名称一样,是从地下室来到山丘上的宝藏,暗淡的声音和着吉他的悲伤,封面上艾里奥特·史密斯的脸告诉了人们一切。
而来自阿根廷的电气民谣(Folktronica)女歌手朱娅娜·莫理娜(Juana Molina)则带来了又一张西班牙语专辑--《三件事》(Tres Cosas)。这位来自阿根廷的新时代民谣女歌手的歌声总会让人想起丽莎·吉玛诺(Lisa Germano)和贝斯·奥顿(Beth Orton),她们这些新时代的女游吟诗人用更加新颖的表现方式为人们演唱不一样的歌。这是朱娅娜·莫理娜在"多米诺"出版的第二张个人专辑,原本是阿根廷本地著名喜剧演员的她现在转身成为电音民谣界的新宠,实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另一支常年驻扎在"多米诺"的英国老牌独立摇滚团体 "小诊所"乐队(Clinic)在2004年也有新作问世,这就是一张可以挽回之前专辑颓势的全新大碟-- 《温彻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而来自苏格兰的一位民谣歌手也带来了他的第二张专辑,詹姆斯·约克斯顿与"运动员"乐队(James Yorkston and The Athletes)有着冷峻的音乐态度,专辑 《越过大河》(Just
Beyond
The River)是对前张处子唱片《离开村庄》(Moving up Country)的一种精神延续。
2004这一年"多米诺"推出的新人新作还有如下三张。首先是一个"老新人",这就是来自英国著名后摇滚乐队"电冰箱"的贝司手亚当(Adem)的个人专辑,一张独立流行和传统民谣风格相结合的作品--《家乡的歌》(Homesongs)。还有一队来自格拉斯哥的另类民谣清新团体"儿子和女儿"(Sons and Daughters)也把自己的首张专辑送到了"多米诺"旗下,创作这张唱片《中意情杯》(Love The Cup)的人马是四位年轻的音乐人,他们的才华很快便被老牌乐队"阿拉伯皮带"乐队(Arab Strap)相中做巡演和录音的特邀团体。 此外,一支名叫"蓝皮"(The Blueskins)的复古风格乐队也有一张处子秀问世,专辑《口头禅》(Word of Mouth)纪录了他们的青春气味。
http://ent.163.com 2005年07月16日 16:34 网易娱乐 健崔
独立时代
一年又一年,当人们在庆祝新年并忘记这过去的这三百六十五天时,我发现我的收获除了卧室的空间又被更多的塑料制品侵占了百分之几,其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在深夜与以面对,并长叹一口气。摸着这些唱片薄薄的侧边,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吃力地分着它们的名。从"音速青年"乐队(Sonic Youth)到大卫·格鲁博(David Grubbs),从班霸"乌龟"(Tortoise)到"小羊排"乐队(Lambchop),从"立体声实验室"名团(Stereolab)到新军"弗朗茨·费迪南德"(Franz Ferdinand),从旧旅"羊毛衫"(The Cardigans)到不老的"银河五百"(Galaxie 500);这一年所发生的故事就像一年前,两年前,甚至十年前,二十年前,还有四十年前人们所做的一样,新的音乐在愈加膨胀,它们在无时无刻的融合,发展,看透自己,摒弃前人。我们曾经用"实验"、"前卫"、"先锋"、"非主流"来为它们冠名,不过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那就是"独立"。
独立音乐(Indie Music)就像独立电影(Independent Movie)一样,它不仅仅是DIY和叛逆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决定了这种音乐的品质和内容。独立音乐的代表是世界范围内庞大且脉络森广的独立摇滚(Indie Rock)图景,从北美大陆到欧路诸地,从发达的日本再到东亚新势力,当然在更为广阔的世界各个角落,我们都能在无限的网络中得到意外的礼物。
独立时代,人们的音乐是简单的,从吉他贝司鼓到吉他贝司鼓,从摇滚到摇滚,所有的变化都是在无形之间发生的。在美国,所有的曾经的叛逆--邋遢摇滚(Grunge)、非主流摇滚(Alternative Rock)、地下流行(Pop Underground)、低保真(Lo-Fi)、大学摇滚(College Rock)、车库摇滚(Garage Rock)、噪音摇滚(Noise Rock)、另类乡村摇滚(Alternative Country-Rock)等等等等,如今它们已经化作一个庞大的集团,这便是如旋风袭来一般的独立摇滚之城。而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我们也看到了一场由太空摇滚(Space Rock)、自赏派(Shoegazing)、梦幻流行(Dream Pop)、新迷幻(Neo-Psychedelia)带来的新世纪革命,现在他们的领袖便是英式后摇滚(Post-Rcok),和泛欧洲新小资情调的独立流行(Indie Pop)。
所有这些音乐的变迁,都是值得我们细心聆听的声音,掠过先前的大段篇幅,我们首先先看看那些已经走红于主流视线的独立摇滚"明星",然后在找来那些标志性厂牌,细数一下这个疯狂的年代我们为数不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