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欧洲独立音乐--独立时代与全民革命

2005-07-27 12:53:54   来自: 龙笑歌
  独立时代与全民革命--欧洲独立音乐一眼收尽
  
  http://ent.163.com 2005年07月16日 16:34 网易娱乐 健崔
    独立时代
   一年又一年,当人们在庆祝新年并忘记这过去的这三百六十五天时,我发现我的收获除了卧室的空间又被更多的塑料制品侵占了百分之几,其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在深夜与以面对,并长叹一口气。摸着这些唱片薄薄的侧边,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吃力地分着它们的名。从"音速青年"乐队(Sonic Youth)到大卫·格鲁博(David Grubbs),从班霸"乌龟"(Tortoise)到"小羊排"乐队(Lambchop),从"立体声实验室"名团(Stereolab)到新军"弗朗茨·费迪南德"(Franz Ferdinand),从旧旅"羊毛衫"(The Cardigans)到不老的"银河五百"(Galaxie 500);这一年所发生的故事就像一年前,两年前,甚至十年前,二十年前,还有四十年前人们所做的一样,新的音乐在愈加膨胀,它们在无时无刻的融合,发展,看透自己,摒弃前人。我们曾经用"实验"、"前卫"、"先锋"、"非主流"来为它们冠名,不过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那就是"独立"。
   独立音乐(Indie Music)就像独立电影(Independent Movie)一样,它不仅仅是DIY和叛逆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决定了这种音乐的品质和内容。独立音乐的代表是世界范围内庞大且脉络森广的独立摇滚(Indie Rock)图景,从北美大陆到欧路诸地,从发达的日本再到东亚新势力,当然在更为广阔的世界各个角落,我们都能在无限的网络中得到意外的礼物。
   独立时代,人们的音乐是简单的,从吉他贝司鼓到吉他贝司鼓,从摇滚到摇滚,所有的变化都是在无形之间发生的。在美国,所有的曾经的叛逆--邋遢摇滚(Grunge)、非主流摇滚(Alternative Rock)、地下流行(Pop Underground)、低保真(Lo-Fi)、大学摇滚(College Rock)、车库摇滚(Garage Rock)、噪音摇滚(Noise Rock)、另类乡村摇滚(Alternative Country-Rock)等等等等,如今它们已经化作一个庞大的集团,这便是如旋风袭来一般的独立摇滚之城。而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我们也看到了一场由太空摇滚(Space Rock)、自赏派(Shoegazing)、梦幻流行(Dream Pop)、新迷幻(Neo-Psychedelia)带来的新世纪革命,现在他们的领袖便是英式后摇滚(Post-Rcok),和泛欧洲新小资情调的独立流行(Indie Pop)。
   所有这些音乐的变迁,都是值得我们细心聆听的声音,掠过先前的大段篇幅,我们首先先看看那些已经走红于主流视线的独立摇滚"明星",然后在找来那些标志性厂牌,细数一下这个疯狂的年代我们为数不多的收获。
  

2005-07-27 21:04:02  龙笑歌

  Part 1--看那些叛军
   叛军从古就有,他们或许是因为才华横飞,或许是机缘巧合,又或许是误打误撞成了娱乐大亨的宠儿,总之从一个依旧在小酒吧做巡回演出的乐手角度出发,说那些在主流视线中飞奔的乐队是叛军定是有妒嫉之嫌。
    "浪子"们的"私下交易"
  
  

  

  The Libertines
  《The Libertines》  英国方面,在2004年有几只风格硬朗的乐队颇受评论界关注,其中包括了在此两年前便颇受好评的"大不列颠新朋克旗帜乐队"--"浪子"(The Libertines)。"浪子"在2002年的处子专辑中凭借一曲《时代的英雄》(Time for Heroes)赢得了所有年轻人的心,包括我,在那一年,我说这
  
  就是我
  

  的青春国歌。2004年,"浪子"乐队的最新同名专辑《浪子》在8月的最后一天踱步而出,它继续了乐队的劲暴气力,也让歌迷再一次迷倒在主唱皮特·多赫提(Pete Doherty)多情的嗓音下。当然同时这也让名模凯特·莫丝(Kate Moss)失魂落魄的成为了他的囚徒,在二人频繁传出订婚的消息之时,皮特·多赫提也频繁地出入牢门。从离开"浪子"到成立新军,再从"浪子"解散到皮特·多赫提的丑闻狂飞,这一年对于他来说,不是殉葬便是永恒。
   与"浪子"乐队同属一个东家"私下交易"(Rough Trade)的其他新老乐队也有新作面世。来自新西兰的"脉络"乐队(The Veils)是"私下交易"在2004年海外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脉络"乐队主唱的父亲是著名新浪潮(New Wave)团体XTC和"惊声回叫"乐队(Shriekback)的键盘手,拥有这样一个良好的音乐背景无疑帮助了"脉络"乐队顺利地打开了摇滚世界的大门。他们的处子之作《落跑组织》(The Runaway Found)有着新西兰摇滚的强悍和传统摇滚的细腻,而最终这张在2004年颇受关注的独立摇滚专辑最终被定义为"后邋遢摇滚"(Post-Grunge)的代表之选,也算是有理有据。另外来自加拿大的另类乡村摇滚乐团"皇城"(Royal City)也有一张堪称完美的新专辑流露市面,这就是他们离开老东家--多伦多本地的"三内室"(Three Gut)公司后来到"私下交易"发表的首张专辑《小小心安草》(Little Heart's Ease)。有着和威尔·欧汉姆(Will Oldham)家族千丝万缕联系的"皇城"的音乐是让人一听就难以割舍的那种,民谣的身体和乡村摇滚的器乐支配大脑,我们便在这种情怀中入醉。同时这也是2004年最让我欣喜的一张唱片。
  

  The Veils
  《The Runaway Found》
  

  The Hidden Cameras
  《米西索加的诅咒》
  

  Delays
  《褪去的海滨美景》
   作为"皇城"的同乡,将他们引入到"私下交易"公司的正是多伦多的另一队非常优秀的独立摇滚、室内流行乐(Chamber Pop)团体--"监视器"乐队(The Hidden Cameras)。这个有着庞大阵容的多伦多乐团有着两个为人注目的话题,一个是他们的团员人数:超过十人的大阵容,他们使用的乐器从传统的摇滚吉他贝司鼓到古典管弦乐器的全体出击,这也恰好可以为人们解释"室内流行乐"的由来。而他们的另一大特点便是成员全部由男同性恋者组成,当然他们豪不掩饰这点,从舞台上裸露的着装以及大胆的举动,到他们的专辑作品中所流露的"同性相吸"的美好情怀,"监视器"乐队知道这正是他们最大的卖点。2004年的专辑《米西索加的诅咒》(Mississauga Goddam)是乐团的第二张作品,这是他们连续在"私下交易"发表的第二张专辑。"监视器"乐队作为"私下交易"公司成立二十五年以来所签约的第一支加拿大乐团,把世界独立摇滚的窥视眼的视线转移到了从前不被主流关注的加拿大地区,这是他们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此外,在2004年由"私下交易"出版的值得推荐的几张唱片还有:"炽热熔炉"乐队的《蓝莓船》(Blueberry Boat)--这支车库复古乐队连续两年成为"私下交易"旗下硬摇滚的强势出击。还有爱尔兰民谣女歌手卡拉·狄龙(Cara Dillon)的第二张专辑《甜蜜的自由》(Sweet Liberty);以及一贯富有
  
  情色
  

  味道的"底特律眼镜蛇"乐队(The Detroit Cobras)的一张EP专辑《七首短歌》(Seven Easy Pieces);而另一支在2004年度被极其看好的新派英式乐团"延迟"(Delays)也将自己处子秀带到了"私下交易"并及时出版,这就是在2004年颇受好评的清新摇滚专辑《褪去的海滨美景》(Faded Seaside Glamour);随后"私下交易"继续把这股清新之风吹到了岁末,在2004年冬天到来之前发表的"阿伯费尔迪"乐队(Aberfeldy)的首张专辑《永远年轻》(Young Forever)证明了苏格兰的确是片盛产独立流行音乐的土地。
  
  
  "弗朗茨"的骨牌效应
  
  

  

  Franz Ferdinand
  《Franz Ferdinand》
   "弗朗茨·费迪南德"乐队绝对是2004年度中独立摇滚阵线的最大赢家,当然我这么说是因为他们的骄人战绩表现在了诸多地方。从入选葛莱美四项大奖的提名,到唱片销量从欧洲到美国呈现的垄断之势,这支来自 "北方之地"格拉斯哥的四人车库摇滚乐团是名副其实的叛军之首。
   当然"弗朗茨·费迪南德"乐队的音乐还是让人喜爱的,如此这般称他们是叛徒无非是因为他们的东家"多米诺"(Domino)唱片公司的宣传做的太好了。从2004年年初把乐队搬上了《NME》杂志的封面开始,在这随后的一年里,我们可以从上到高端《电线》(Wire)杂志,下到大众《滚石》(Rollingstone)等英美一系列音乐和非主流文化杂志的重要专辑介绍中看到"弗朗茨·费迪南德"的身影。按照主唱阿莱克斯·卡普拉诺斯(Alex Kapranos)自己的话说,就是"唱片公司把我们打造成了像'敲击'乐队(The Strokes)一样的摇滚明星,而我们原本想的只是可以在英国以外的地方做上几场演出,那感觉就已经很酷了。"
   "多米诺"唱片公司在2004年凭借"弗朗茨·费迪南德"乐队的市场成功开始大举发动他们的骨牌效应。在这一年,"多米诺"不断的发表老艺人的作品并且又成功的推出了一系列新艺人,在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英国独立旗舰的选择开始愈加照顾市场。
  

  Elliott Smith
  《从地下室到山丘》
  

  Juana Molina
  《三件事》
  

  Adem
  《家乡的歌》
   首先是"多米诺"纪念了在2003年10月21日自刎而尽的低调民谣歌手艾里奥特·史密斯(Elliott Smith),在几乎是事隔一年之后的时候,一张名为《从地下室到山丘》(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的唱片悄然摆上了各大唱片连锁店的最高位置。当然人们知道这是一种纪念,艾里奥特·史密斯的离去似乎已经告诉了世人悲伤情歌(Sadcore)的时代就此画上句号。这张纪录了艾里奥特·史密斯生前最后时期的专辑正如它的名称一样,是从地下室来到山丘上的宝藏,暗淡的声音和着吉他的悲伤,封面上艾里奥特·史密斯的脸告诉了人们一切。
   而来自阿根廷的电气民谣(Folktronica)女歌手朱娅娜·莫理娜(Juana Molina)则带来了又一张西班牙语专辑--《三件事》(Tres Cosas)。这位来自阿根廷的新时代民谣女歌手的歌声总会让人想起丽莎·吉玛诺(Lisa Germano)和贝斯·奥顿(Beth Orton),她们这些新时代的女游吟诗人用更加新颖的表现方式为人们演唱不一样的歌。这是朱娅娜·莫理娜在"多米诺"出版的第二张个人专辑,原本是阿根廷本地著名喜剧演员的她现在转身成为电音民谣界的新宠,实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另一支常年驻扎在"多米诺"的英国老牌独立摇滚团体 "小诊所"乐队(Clinic)在2004年也有新作问世,这就是一张可以挽回之前专辑颓势的全新大碟-- 《温彻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而来自苏格兰的一位民谣歌手也带来了他的第二张专辑,詹姆斯·约克斯顿与"运动员"乐队(James Yorkston and The Athletes)有着冷峻的音乐态度,专辑 《越过大河》(Just
  
  Beyond
  

  The River)是对前张处子唱片《离开村庄》(Moving up Country)的一种精神延续。
   2004这一年"多米诺"推出的新人新作还有如下三张。首先是一个"老新人",这就是来自英国著名后摇滚乐队"电冰箱"的贝司手亚当(Adem)的个人专辑,一张独立流行和传统民谣风格相结合的作品--《家乡的歌》(Homesongs)。还有一队来自格拉斯哥的另类民谣清新团体"儿子和女儿"(Sons and Daughters)也把自己的首张专辑送到了"多米诺"旗下,创作这张唱片《中意情杯》(Love The Cup)的人马是四位年轻的音乐人,他们的才华很快便被老牌乐队"阿拉伯皮带"乐队(Arab Strap)相中做巡演和录音的特邀团体。 此外,一支名叫"蓝皮"(The Blueskins)的复古风格乐队也有一张处子秀问世,专辑《口头禅》(Word of Mouth)纪录了他们的青春气味。
  

2005-07-27 21:10:24  龙笑歌

  
  Part 2--欧陆独立流行风
  

   独立流行乐的风潮在这几年都是人们最热门的话题,从欧洲看过来,所有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乐队无疑都摆脱不了这股浪潮的印名。从"8号俱乐部"乐队(Club 8)去年在北京的演出,到内地无论主流地下都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曲风,现在这个时候来说说欧洲诸多独立流行乐队的话题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站--瑞典
   先从来过北京演出的"8号俱乐部"乐队说起吧,这个来自瑞典著名清新音乐厂牌"莱布拉多尔"(Labrador)的当家男女声二人组虽然在2004年没有新作带来,但是男主唱乔翰·安格尔嘉德(Johan Angergard)的另一组合和同厂的其他乐队却依旧传出了佳作。"埃德森"乐队(Edson)是近两年来"莱布拉多尔"旗下最重要的一队艺人,这支来自瑞士的独立流行乐队让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美女与塞巴斯蒂安"(Belle & Sebastian),他们拥有相像的人员配制和对音乐同样的了解,于是来自"埃德森"的音乐也就得到了很多独立乐迷的芳心。乐团在2004年的伊始带来了专辑《每一天,每一秒》(Every Day, Every Second),它也悄然迎来了2004年从北欧吹来的清新之风。
  

  The Cardigans
  《]黎明之前》
  

  The Legends
  《直面传奇》
  

  Tribeca
  《Dragon Down》
   "传奇"乐队(The Legends)是2004年"莱布拉多尔"公司中最优秀的一支队伍,这队由"8号俱乐部"的灵魂人物乔翰·安格尔嘉德领衔的新团体是当今"混合音乐风格"的最好代表。他们的专辑《直面传奇》(Up Against the Legends)中混合了各种各样的独立音乐,有人说他们玩的是"车库流行"(Garage Pop),还有人则说他们是"独立、朋克、流行、灵歌"的大杂烩。但是无论"传奇"乐队是什么,他们凭借自己的音乐终究会成为这一年最为重要的"传奇"。
   此外,这一年还有一支乐队成为瑞典人青睐的对象,这就是来自本地的独立流行二人组--"垂贝卡"(Tribeca)。"垂贝卡"乐队是由一个独立音乐人兼
  创作歌手
  --之前便出版数张作品的拉塞·林德(Lasse Lindh)和一位瑞典国内颇有名气的音乐制作人克莱斯·比约克伦德(Claes Bjorklund)组成的,两个人的结合就像所有天才的偶遇一样,仅仅是一杯咖啡的时间,两个人便决定了"垂贝卡"的出现。2004年的作品《成龙而下》(Dragon Down)是乐团的第二张大碟,之前乐团有过两张EP专辑,而成员拉塞·林德的个人作品更是好评如潮。另一队在2004年有新作问世的二人组便是女声主唱玛琳·达赫尔博格(Malin Dahlberg)的"月桂音乐"(Laurel Music),他们的首张专辑《这一晚和下一晚》(This Night and the Next)呈现了一派乡村流行音乐的美妙景象,而女主唱玛琳·达赫尔博格 的另一支乐队"道格拉斯之心"(Douglas Heart)在这一年也有新品出炉。来自"莱布拉多尔"旗下的一支复古情怀的"灯心绒联合"乐团(Corduroy Utd.)也带来了新作《哦,埃拉》(Oh Eira),他们同一支以演唱瑞典语为主的独立流行新团"空无"([ingenting],瑞典语,相当于英语的Nothing)被看做是"莱布拉多尔"公司未来的希望。而"空无"乐团在2004年一连两张专辑的发表更使他们成为这一年中的焦点,而"8号俱乐部"在北京的现场演出中翻唱"空无"的作品更让中国听众更加熟悉了这支被称为"瑞典新流行"(Swedish-Pop)的代表乐队。
   而在我们知道的所有的瑞典乐队中,"羊毛衫"乐团(The Cardigans)是最受中国歌迷追捧的,早在《音乐天堂》杂志作为欧美音乐聆听指南的年代里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来自瑞典的独立摇滚乐队,他们音乐的流行气质更是人们崇拜的不二理由。在2004年月,这队成军十二载的老乐队发表了他们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作品,这距离上一张专辑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在新作《黎明之前》(Long Gone Before Daylight)中,乐团的灵魂人物,女主唱妮娜·佩尔森(Nina Persson)延续了她在个人专辑《露营地》(A Camp)中的出色表现,但是整张专辑过于老套的编曲和演奏并没有为"羊毛衫"迎来新的喝彩,但是妮娜·佩尔森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是那块抹不掉的记忆。
   瑞典这块奇异的音乐之地造就了众多优秀的独立乐团,从主流的"麻疹"乐队(The Hives)到上面我们系数过的那些名字,瑞典独立音乐的发展势不可当。
   第二站--西班牙
   西班牙方面,"埃拉方特"公司(Elefant)的主力乐团"暗箱"(Camera Obscura)在2004年初奉献了一张让独立乐迷全年都充满话题的专辑《后进生需要更努力》(Underachievers Please Try Harder)。而另一队西班牙语乐团"库珀"(Cooper)也让我们听到一张十分充满乐趣的专辑。老牌独立流行乐队"闪烁的蓝色星光"(Trembling Blue Stars)也在这一年带来了一张新作品,专辑《秋日七花》(The Seven Autumn Flowers)成为他们再次复苏的一个信号,这支从最初自己创办"
  
  新干线
  

  "(Shinkansen)公司开始到后来转投美国非主流巨擘"地下流行"(Sub Pop)再到现在的"埃拉方特",我们一直被他们的音乐所打动。
  

  Trembling Blue Stars
  《黎明之前》
  

  Rita Calypso
  《好色之徒》
  

  Le Futur Pompiste
  《你的故事和你的思想》
   同样来自西班牙的另一独立流行业厂牌"午睡"公司(Siesta)也在2004年带来了几张十分优秀的作品,首先值得推荐一番的便是清新波萨诺瓦(Bossa Nova)团体"莉塔小姐的卡里普索"(Rita Calypso)的专辑《好色之徒》(Sicaliptico)。"卡里普索"是位于大西洋上的热带小岛特立尼达岛的一种即兴歌曲,乐队主唱安娜·岚(Ana Laan)说她之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名字,也是想告诉世人自己的音乐有着即兴的趣味和优雅的情调。在这张处女作《好色之徒》中,人们听到的是清新如海滨之风的女伶之声,安娜·岚有着同诺拉·琼斯(Norah Jones)一样美妙的歌喉,加上乐团为她打造的清新配乐,这样一张全英文专辑让乐团迅速走上成功之路。最后说的一句题外话就是专辑的封面用的是西班牙著名连载漫画《俏女郎》的插图,这让我想起了儿时最爱看的译林系列漫画,如此亲切。
   而手中另一张来自"午睡"公司的独立流行乐队"未来消防员"(Le Futur Pompiste)的首张专辑《你的故事和你的思想》(Your Stories and Your Thoughts),也同样把我的耳朵带到了一个阳光海滩。优雅且清新的长笛和键盘的运用是"未来消防员"乐队最大的特点,在这个五人组合中,女主唱杰西卡·拉波(Jessika Rapo)的嗓音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她可以取悦每个在酷夏里期望摆脱炎热的旅人的心。而"午睡"公司在2004年留下的最后的作品则是一张由前明星领衔的新乐队,这就是由英国八十年代著名新浪潮(New Wave)乐团"单色装置"(The Monochrome Set)成员比德(Bid)后组的偏向室内流行风格的"猩红喷井"乐队(Scarlet's Well)。专辑《狂笑奔马的梦幻蜘蛛》(The Dream Spider of the Laughing Horse)是乐队的第四张录音室专辑,这只英国乐队保留了大量本国六十年代的迷幻民谣(Psychedelic Folk)音乐的元素,他们的音乐由像西班牙"午睡"这样的独立厂牌发表,的确是相当少见的一种组合。
  

2005-07-27 21:14:21  龙笑歌

  Part 3--环欧独立大气魄
  
  

  Chib
  《Moco》
  

  Múm
  《Summer Make Good》
   来自英国的独立音乐厂牌"肥猫"(FatCat)素以其优良的艺人选择为人称道,被"肥猫"公司看上的艺人都注定会成为独立音乐圈中的佼佼者。作为"肥猫"公司在2004年春季到来前的新推艺人,这个名为"奇波"(Chib)的奇怪电声新人成了大家关注的对象。在"奇波"身后的主角是日本独立音乐制作人千叶由喜子(Yukiko Chiba),像她的两位师姐--来自英国另一独立电子厂牌"树叶"(Leaf)的科琳(Colleen)和"扭曲"公司(Warp)的南非美女电音制作人米拉·卡莉克丝(Mira Calix)一样,千叶有希子这样的女性独立电子艺人开始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自然性别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则是人们开始平等的审视新一代电子音乐家的定位。在"奇波"之前,你也许只知道实验音乐界的正弦波女人松原幸子(Sachiko M)和"迈葛欧"(Mego)公司的女性笔记本音乐(Laptop Music)代表人物辻子法子(Noriko Tujiko)。但是当你享受过"奇波"的专辑《莫科》(Moco)后,你会发现,这个看似柔弱娇小的女子有着庞大的电声气场,所有新奇的音色在她的手中都恰如其分的爆发出来。从原声吉他和口琴的渐进到高频声波的浅出,实验气息浓厚的一张专辑让听众达到了多种听觉享受,一种特有的由采样和调变组成的音景(Soundscape)跃然呈现。如果说这是我在2004年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也许有些夸张,但是这的确是2004年里最有意义的专辑,起码对于我来说,它是这样的。
   "肥猫"公司在2004年的另一大手笔便是来自旗下重臣"缪姆"(Múm)乐团。这队来自冰岛的独立名团从2000年的首张专辑起,便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在搜索引擎上,你很容易找到大量的中文介绍,从大陆资深乐迷到台湾的独立听友,就连原来美国奔忙的老战士也在2004年"缪姆"的新作问世后为他写下了长篇历史介绍文章。这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缪姆"的音乐感人,且符合中国人这种最含蓄、最传统的审美,我喜欢这只乐队的原因也在这里。于2004年4月推出的乐团第四张录音室专辑《完美夏天》(Summer Make Good)延续了"缪姆"那不变的气质,从专辑的设计包装--一贯的布质材料的外表,到仍然很多种的真器乐演奏-- 鼓、吉他、手风琴、弦乐器、管乐器、古筝。在"肥猫"公司摸爬滚打了三年的几个年轻人,如今已经没有了当年在"摩尔音乐公司"(Morr Music)和冰岛本地厂牌时代的稚嫩劲儿,在如今的这张完全商业化的作品中,我们所听到的是"缪姆"的成熟。
  

  Fennesz
  《Venice》
  

  Biosphere
  《Autour de la Lune》
   我们再将视线转到英国实验音乐领域,作为英伦当代前卫音乐的惟一阵地,"接触"公司(Touch)这个英国实验音乐重厂开始了他的全面兴盛,从而也填补了英国先锋音乐巨无霸"鼎力推荐"唱片公司(ReR)在九十年代衰败后的一片空白。"接触"公司自1982年成立后,经过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已经成为了前卫音乐世界中的指标性名厂,虽然旗下收编的声音艺术家们并不很多,但是"频推新人,再造老将"一直是他们备受瞩目的一大特点。2004年"接触"所发表的九张唱片被鲜明的被新人老泡所瓜分,首先来看老将方面,芬奈兹(Fennesz)的大作《威尼斯》(Venice)成为最成功的专辑。
   芬奈兹的这张全新专辑《威尼斯》无疑是今年最出色的实验电子作品,它囊括了一张经典专辑所应该具备的所有条件。首先,芬奈兹本人时值创作高峰期,连续数年被欧洲评论界捧为笔记本音乐明星并且今年还成为了《金属线》杂志(Wire)的封面人物。其次,这样一张在实验氛围音乐风格的(Experimental Ambient)包裹下施展各种风格作品的专辑是不会让听者感觉乏味的,人们立即回想起1997年芬奈兹在处女作《帕拉莱尔酒店》(Hotel Paral.lel)中从失控杂音到温情吉他的美妙过程。此外,专辑中的两位客作乐手更是星光四射,大卫·塞尔维安(Daivd Sylvian)在歌曲《穿行》(Transit)中动情的演唱,以及维也纳著名前卫吉他手伯克哈德·斯坦格尔(Burkhard Stangl)贯穿始终的演奏,三人共同打造了一番美妙的威尼斯水乡夜景。也许对于一个死硬的前卫乐迷来说,芬奈兹的新作听起来有滥情之嫌,但是这正是他所追求的一种维美的骚动。眼前的芬奈兹正站在声音的黄金分割点上。
   另一位实验音乐界的明星也在这一年为人们奉献出了自己的新作,这就是来自挪威的氛围音乐创作者盖尔·简森(Geir Jenssen) 。盖尔·简森有个世人皆知的代号--"生物圈"(Biosphere),从他开始个人发展创作属于自己风格的实验氛围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所有喜爱他的人都会疯狂的购买他的唱片。自2002年"生物圈"的专辑《神州》(Shenzhou)之后,我们在2004年迎来了他的又一个创作的黄金时期,一下子连发两张,让人应接不暇。而在这两年间"生物圈"的工作并没有停滞,他为法国实验导演让-米歇尔·罗克斯(Jean-Michel Roux)的影片《第四空间》(Enquete sur Le Monde Invisible)创作了电影配乐,而这些作品的份量一点也不亚于此前那些个人专辑的水准。在"接触"公司发表的新专辑《从地球到月球》(Autour de la Lune)是"生物圈"继续向极微主义靠拢的典型代表,它的创作概念来自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著有《海底两万里》等),其中大量来自六十年代广播剧的采样则让人眼前一亮。
   略数其他老将,化名"Z'EV"的著名前卫打击乐手斯代范·维瑟尔(Stefan Weisser)原本是纽约无浪潮(No Wave)时期工业摇滚(Industrial)的代表人物,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Z'EV也开始了他的自我革命。先后在约翰·佐恩(John Zorn)的实验音乐厂牌"先驱"(Avant)和"义者"(Tzadik)发表了两张出色的转型作品,又于2004年出版了一张拼帖主题的实验电子唱片《耳机音乐,1至6》(Headphone Musics, 1 to 6)。这张唱片选择了大量的旧时磁带录音资料,把他们和现代的采样混合在一起,从而让Z'EV在新时代中焕发了青春。
  ========THE END. 未经许可,转来同看!呵呵~~=======
  

2005-07-27 21:17:17  龙笑歌

  独立音乐(Indie Music)就像独立电影(Independent Movie)一样,它不仅仅是DIY和叛逆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决定了这种音乐的品质和内容。
  
  独立音乐的代表是世界范围内庞大且脉络森广的独立摇滚(Indie Rock)图景,从北美大陆到欧路诸地,从发达的日本再到东亚新势力,当然在更为广阔的世界各个角落,我们都能在无限的网络中得到意外的礼物。
  代表不等于全部,独立音乐不应仅仅是“摇滚”。
  

2005-07-27 22:24:05  happy1544 (北京)

  不错,就是太多了,看不过来!
  

2005-07-27 22:28:16  龙笑歌

  嘿嘿,怕以后找不到了,所以转来,方便以后接着看。
  

2005-07-28 10:13:47  李欣斯基 (北京)

  牛啊,进城啦!
  

2005-07-28 20:52:59  龙笑歌

  哦?不是进了菜园子?嘿嘿哈哈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现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