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国电影,大家就会想到好莱坞。确实,由老牌电影制片厂米高梅、派拉蒙、哥伦比亚、二十世纪福克斯、环球、和迪斯尼所组成的好莱坞是美国乃至世界电影市场的主力军,加上近几年新起的梦工厂,其每年在电影制作上的投入和从票房的回收都占到美国电影市场70%到80%。不过,这些老家伙们如今越来越成为商业机器,生产的影片只在乎票房效益,已经很少在电影节以及奥斯卡奖上有所作为了。 然而,近年来,一些专事艺术电影的制片公司(所谓Art House)逐渐兴起,不仅在票房市场与巨头们分一杯羹,更是每年奥斯卡奖的有力竞争者。这些艺术公司的起家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从一个流通中介开始,每年在各种电影节上寻找,买断一些独立制片人的小制作影片或国外影片在北美市场的发行权,为其在市场上推介,自身渐渐壮大。有时往往一部片子蒙中,便咸鱼翻身,一跃成为大户。另一种是老牌电影公司分开设立的独立部门,专门经营小成本电影,这种公司往往在母公司的羽翼下,有相当成熟的流通渠道为其做后盾,但也会受到“老大”的限制,经营理念上要符合母公司的利益,在竞购影片时不会冒什幺风险。 数码摄像机的出现,使电影制作不再是大制片商的专利,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象中国大陆,如今开始涌现出一批批独立电影人,产生了大量独立制作电影。资金的缺陷,使得电影人只好在制作以外下更大的功夫:如电影内容所探讨的更深层的社会意义,故事的叙事手法,结构上的创新,镜头的运用等,从而形成了艺术电影圈。那幺,这些独立制作的电影如何进入美国及世界市场呢?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或是外国电影人,什幺样的公司会对他们的作品感兴趣呢? 下面我来介绍的十家公司可以作为他们考虑的对象。 1、Miramax Films Miramax 这几年的声誉可谓如日中天,不仅在奥斯卡奖上屡创佳绩,商业效果也不同凡响,Good Will Hunting, Chicago, Gangs of New York等接连打破$100 Millions票房大关,成绩不让老牌好莱坞公司。公司自己也不断壮大,已成为几乎所有独立电影和外国电影寻找资金来源或成片后寻求在北美流通时的首选。 由Bob 和 Harvey Weinstein兄弟俩创立的公司,当年也曾经挣扎多时,一直没有突破,80年代末期一部“Sex Lie &Video Tape”使他们大捞了一笔,从此胃口越来越大。他们的信条是:碰到一个潜在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无论多大代价,要在竞价上超过竞争者。当然,这里的竞争者指的是我后面提到的那些小公司。 成立了25年的Miramax ,运作方式在头十几年还只是购买成品,不制作,只在流通渠道上赚钱。他们不愿沾染好莱坞过重的商业气息,将公司总部设在纽约。俩人自信在选片上有极准确的品位,又有极强的市场宣传手段,许多被其它大公司放弃的片子,到他们手里都能够起死回生。象"English Patient", "In the Bedroom"这样的片子,在商业票房上要冒极大的风险,却由于Miramax的介入不仅片子得以上市,而且连连获奖,反过来帮助其被更多的影院所接受。 Weinstein兄弟野心勃勃,不甘心只是一个发行商,于是,他们找到迪斯尼,说服迪斯尼买下自己的公司,但保留他们独立性,只是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年$700Millions的制作费出自迪斯尼)。从此,他们可以自己投资拍片,且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如Kill Bill的$75 Millions, Cold Mountain$86 Millions, 纽约黑帮的超过$100 Millions的一部分),渐渐羽翼丰满,已成为电影界不能被人忽视的生力军。近十年中,他们出品的影片已先后被奥斯卡提名将近200次,获奖50余次,是其它公司包括老牌制片厂无法比拟的。 对于艺术价值高的影片,Miramax不在乎其商业效益,因而也投资过相当多的亏本买卖。为了使公司收支不至失衡,Bob领头另立门户,新建的Dimention公司专门制作商业片,与Miramax经营理念截然相反。Dimention在市场上稳扎稳打,出品的影片如“Spy Kids”等票房成绩出众,并以次增强了对Miramax的资金支持。 Miramax近年来佳作不断,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以为,广为人知的还有:Pulp Fiction, Shakespeare in Love, The Cider House Rules, Chocolate, Bridget Jones''''s Diary.
2、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Searchlight是老牌影厂20世纪福克斯的艺术片分部,经营上也有其独立性。由于公司管理层皆来自福克斯本身,所以,经营策略上比较稳重,却也算步步为营,几乎每部影片都赚钱。只有相当于Miramax十分之一人力Searchlight,每年的业绩却与Miramax不相上下,可见,其选片上略趋于商业性,绝对不会冒大风险,对于外语影片更是不敢轻易投资。 近年有影响影片One Hour Photo, In America, Titus, The Good Girl,今年的Thirteen,Bend It Like Beckham。
3、Focus Features 由导演李安的长期搭档James Schamus作为两名起始合伙人之一的Focus 成立时间较短,却是独立制片市场上人人交口称赞的有生力量。曾与李安合写了剧本<喜宴>,<冰风暴>,及<卧虎藏龙>的 Schamus(他是主写)对于独立影片的准确判断无疑是公司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国际电影市场的深入了解和长期与国际影人的合作,使得Focus得以自如地运作外国资金及资源,去年成功地买断The Pianist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例子。同时,来自环球和Miramax的市场部主管可以有效地使用与老牌制片公司建立的关系,使其在北美市场上成为挑战Miramax和Searchlight,成为独立制片的专家公司。 近年有影响影片:Far From Heaven, Pianist, Lost in Translation, Swimming Pool和即将上映的21Grams, Sylvia。
4、Sony Picture Classics Sony Picture Classics是Sony Picture 的艺术部,与Searchlight相似,经营策略稳重。SONY允许他们相对独立运营的要求,就是买断的每一部片子不可以超过$10Millions,所以他们很少在电影节上与竞争者竞价,非常保守。但其总裁在电影圈中交友广泛,加上SONY在全世界的流通网络,使得他们往往可以直接与电影人接触,而于私下达成合约。 近年有影响影片:卧虎藏龙,Talk to Her, Spider, 13 Conversation about one thing。
7、IFC Films IFC是专门放映独立电影的有线电视频道IFC(independent film cjannel)的制作流通部门,秉承其创始电视台的风格,对独立电影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去年投资并发行的My Big Fat Greek Wedding票房超过$200millions(成本只有$5 millions),打破有史以来独立制作影片的记录。 对外国影片情有独衷,艺术品味不俗。近年有影响影片: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Y Tu Mama Tambien, Boys dont Cry。
8、Artisan Entertaiment 曾经是家庭录像带销售商的Artisan 1999年因一部The Blare Witch Project成为独立电影商的主力。在电影节上以$1million买下的该电影,票房收回了$140 millions(!!回报率!), 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交上如此的好运。此外,公司拥有7000部影片的录像带及DVD发行权,使其可以在电影院以外获取营利。缺点是公司并不以品味而着称,选择影片失败多于成功,自Blare Witch后,就很少再有一鸣惊人的佳作了。 近年有影响影片:Requiem for a Dream, Jonah, The Blare Witch Project。
9、Paramount Classics 老牌影厂派拉蒙的艺术部,少冒风险,营利为主,因而也没有大动作,在电影节上出价相当抠门,专捡其它几家放弃的项目,为影人所共知。如果你的影片制作成本pian偏低,开价不会太高,艺术水平有限的话,Paramount Classics会是你最后的选择。 近年有影响影片:You Can Count on Me, Mostly Martha, Bloody Sunday.
10、Newmarket Films Newmarket是独立电影市场上的新军,一出手就不同凡响,2000年出品的Momento为公司打响知名度。公司规模不大,每年可以运作的资金有限,但以购买外国影片为主。去年两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瑞典的LiLya 4-love和丹麦的Open Hearts就是他们买进的。 近年有影响影片:Momento, Whale Rider(新西兰)。 美国这种规模的Art House有数十家,每年的Sundance电影节,Tribeca电影节,以及欧洲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都是他们云集的时刻,竞争越来越激烈,一部电影就发财的梦想反复成真过。对于电影艺术家们来说也是件好事,买家增多,作品出售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这也是电影工业越来越吸引人的所在之一。
然而,近年来,一些专事艺术电影的制片公司(所谓Art House)逐渐兴起,不仅在票房市场与巨头们分一杯羹,更是每年奥斯卡奖的有力竞争者。这些艺术公司的起家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从一个流通中介开始,每年在各种电影节上寻找,买断一些独立制片人的小制作影片或国外影片在北美市场的发行权,为其在市场上推介,自身渐渐壮大。有时往往一部片子蒙中,便咸鱼翻身,一跃成为大户。另一种是老牌电影公司分开设立的独立部门,专门经营小成本电影,这种公司往往在母公司的羽翼下,有相当成熟的流通渠道为其做后盾,但也会受到“老大”的限制,经营理念上要符合母公司的利益,在竞购影片时不会冒什幺风险。
数码摄像机的出现,使电影制作不再是大制片商的专利,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象中国大陆,如今开始涌现出一批批独立电影人,产生了大量独立制作电影。资金的缺陷,使得电影人只好在制作以外下更大的功夫:如电影内容所探讨的更深层的社会意义,故事的叙事手法,结构上的创新,镜头的运用等,从而形成了艺术电影圈。那幺,这些独立制作的电影如何进入美国及世界市场呢?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或是外国电影人,什幺样的公司会对他们的作品感兴趣呢?
下面我来介绍的十家公司可以作为他们考虑的对象。
1、Miramax Films
Miramax 这几年的声誉可谓如日中天,不仅在奥斯卡奖上屡创佳绩,商业效果也不同凡响,Good Will Hunting, Chicago, Gangs of New York等接连打破$100 Millions票房大关,成绩不让老牌好莱坞公司。公司自己也不断壮大,已成为几乎所有独立电影和外国电影寻找资金来源或成片后寻求在北美流通时的首选。
由Bob 和 Harvey Weinstein兄弟俩创立的公司,当年也曾经挣扎多时,一直没有突破,80年代末期一部“Sex Lie &Video Tape”使他们大捞了一笔,从此胃口越来越大。他们的信条是:碰到一个潜在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无论多大代价,要在竞价上超过竞争者。当然,这里的竞争者指的是我后面提到的那些小公司。
成立了25年的Miramax ,运作方式在头十几年还只是购买成品,不制作,只在流通渠道上赚钱。他们不愿沾染好莱坞过重的商业气息,将公司总部设在纽约。俩人自信在选片上有极准确的品位,又有极强的市场宣传手段,许多被其它大公司放弃的片子,到他们手里都能够起死回生。象"English Patient", "In the Bedroom"这样的片子,在商业票房上要冒极大的风险,却由于Miramax的介入不仅片子得以上市,而且连连获奖,反过来帮助其被更多的影院所接受。
Weinstein兄弟野心勃勃,不甘心只是一个发行商,于是,他们找到迪斯尼,说服迪斯尼买下自己的公司,但保留他们独立性,只是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年$700Millions的制作费出自迪斯尼)。从此,他们可以自己投资拍片,且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如Kill Bill的$75 Millions, Cold Mountain$86 Millions, 纽约黑帮的超过$100 Millions的一部分),渐渐羽翼丰满,已成为电影界不能被人忽视的生力军。近十年中,他们出品的影片已先后被奥斯卡提名将近200次,获奖50余次,是其它公司包括老牌制片厂无法比拟的。
对于艺术价值高的影片,Miramax不在乎其商业效益,因而也投资过相当多的亏本买卖。为了使公司收支不至失衡,Bob领头另立门户,新建的Dimention公司专门制作商业片,与Miramax经营理念截然相反。Dimention在市场上稳扎稳打,出品的影片如“Spy Kids”等票房成绩出众,并以次增强了对Miramax的资金支持。
Miramax近年来佳作不断,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以为,广为人知的还有:Pulp Fiction, Shakespeare in Love, The Cider House Rules, Chocolate, Bridget Jones''''s Diary.
2、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Searchlight是老牌影厂20世纪福克斯的艺术片分部,经营上也有其独立性。由于公司管理层皆来自福克斯本身,所以,经营策略上比较稳重,却也算步步为营,几乎每部影片都赚钱。只有相当于Miramax十分之一人力Searchlight,每年的业绩却与Miramax不相上下,可见,其选片上略趋于商业性,绝对不会冒大风险,对于外语影片更是不敢轻易投资。
近年有影响影片One Hour Photo, In America, Titus, The Good Girl,今年的Thirteen,Bend It Like Beckham。
3、Focus Features
由导演李安的长期搭档James Schamus作为两名起始合伙人之一的Focus 成立时间较短,却是独立制片市场上人人交口称赞的有生力量。曾与李安合写了剧本<喜宴>,<冰风暴>,及<卧虎藏龙>的 Schamus(他是主写)对于独立影片的准确判断无疑是公司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国际电影市场的深入了解和长期与国际影人的合作,使得Focus得以自如地运作外国资金及资源,去年成功地买断The Pianist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例子。同时,来自环球和Miramax的市场部主管可以有效地使用与老牌制片公司建立的关系,使其在北美市场上成为挑战Miramax和Searchlight,成为独立制片的专家公司。
近年有影响影片:Far From Heaven, Pianist, Lost in Translation, Swimming Pool和即将上映的21Grams, Sylvia。
4、Sony Picture Classics
Sony Picture Classics是Sony Picture 的艺术部,与Searchlight相似,经营策略稳重。SONY允许他们相对独立运营的要求,就是买断的每一部片子不可以超过$10Millions,所以他们很少在电影节上与竞争者竞价,非常保守。但其总裁在电影圈中交友广泛,加上SONY在全世界的流通网络,使得他们往往可以直接与电影人接触,而于私下达成合约。
近年有影响影片:卧虎藏龙,Talk to Her, Spider, 13 Conversation about one thing。
5、Lions Gate Films
加拿大的Lions Gate 是艺术电影市场上的老牌部队,以冒险激进出名,敢于插手一些有争议的影片,经常是Miramax的竞争对手,公司资金丰厚,有自己强大的录像带公司(Trimark),可以在电影衍生市场上有所作为。两年前,$4millions买断的Monster''''s ball使Halle Berry得到了第一个黑人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影片也同时收到$20millions的票房收入。但是,Lions Gate 很少关注外国制作,对于在北美市场没有名气的电影人来说,不是寻求合作的主要选择。
近年有影响影片:Monster''''s Ball, Lovely & Amazing, Secretary.
6、United Artists
UA是老牌好莱坞公司米高梅的艺术分部,缺少独立性和保守的运营作风使他们鲜有佳绩。去年在Sundance电影节买下后来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Bowling for Columbine是UA少见的冒险之作,却得到不凡的回报。
公司全部只有十几个人,母公司对UA的财务限制也是每部片子的买断价不超过$10 millions。
近年有影响影片:Igby Goes Down, Asassination Tango。
7、IFC Films
IFC是专门放映独立电影的有线电视频道IFC(independent film cjannel)的制作流通部门,秉承其创始电视台的风格,对独立电影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去年投资并发行的My Big Fat Greek Wedding票房超过$200millions(成本只有$5 millions),打破有史以来独立制作影片的记录。
对外国影片情有独衷,艺术品味不俗。近年有影响影片: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Y Tu Mama Tambien, Boys dont Cry。
8、Artisan Entertaiment
曾经是家庭录像带销售商的Artisan 1999年因一部The Blare Witch Project成为独立电影商的主力。在电影节上以$1million买下的该电影,票房收回了$140 millions(!!回报率!), 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交上如此的好运。此外,公司拥有7000部影片的录像带及DVD发行权,使其可以在电影院以外获取营利。缺点是公司并不以品味而着称,选择影片失败多于成功,自Blare Witch后,就很少再有一鸣惊人的佳作了。
近年有影响影片:Requiem for a Dream, Jonah, The Blare Witch Project。
9、Paramount Classics
老牌影厂派拉蒙的艺术部,少冒风险,营利为主,因而也没有大动作,在电影节上出价相当抠门,专捡其它几家放弃的项目,为影人所共知。如果你的影片制作成本pian偏低,开价不会太高,艺术水平有限的话,Paramount Classics会是你最后的选择。
近年有影响影片:You Can Count on Me, Mostly Martha, Bloody Sunday.
10、Newmarket Films
Newmarket是独立电影市场上的新军,一出手就不同凡响,2000年出品的Momento为公司打响知名度。公司规模不大,每年可以运作的资金有限,但以购买外国影片为主。去年两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瑞典的LiLya 4-love和丹麦的Open Hearts就是他们买进的。
近年有影响影片:Momento, Whale Rider(新西兰)。
美国这种规模的Art House有数十家,每年的Sundance电影节,Tribeca电影节,以及欧洲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都是他们云集的时刻,竞争越来越激烈,一部电影就发财的梦想反复成真过。对于电影艺术家们来说也是件好事,买家增多,作品出售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这也是电影工业越来越吸引人的所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