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禁片”未曾被禁? 聚焦中国电影的借禁还魂术(转自新浪娱乐)

2003-07-01 13:50:57   来自: 无焦果 (湖北武汉)
  禁片归来
   最近,碟片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两部打着“解禁”名号的电影,一部是被禁七年,曾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影片《巫山云雨》,另一部是同样被禁七年因而名声大噪的《大鸿米店》。
   因为被禁,自然会吸引人们的好奇,加上两部碟片的封面上,都印上了男女裸体杂陈在一起的诱人招贴,顿时使两部影片平添了几分奇货可居的人气。一时之间,电影圈子里外都在劲刮木乃伊归来般的阴风怒号。
   根本没被禁过
   然而紧接着出来的消息,立刻让我们哭笑不得。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搜集整理的九十年代中国被禁电影名单,无论如何找不到《巫山云雨》这部片名。实际上,这部影片当年就通过了审查,并予以正式发行,然而,不知是因为影片表现手法太艺术化了,还是影片主要反映的妓女题材受到了观众的集体唾弃,反正当年投入市场后,波澜不惊,无声无臭。
   多少年后,一场解封的炒作使《巫山云雨》顿时恢复了生机,重新跃入电影圈人们关注的江湖,可以说这是典型地属于一种没有虱子而主动地找一个虱子放在头上的行为,上演了一出滑稽的闹剧。
   接着听到的消息更令我们目瞪口呆。据《中国电影报》6月12日报道,记者采访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有关人士后获悉,《大鸿米店》不存在被禁7年之说,这部影片压根就从来没有被禁过。1995年该片就通过了审查,是他们自己的影片市场反应冷淡,没有发行放映成功。现在一家公司买下了这部影片的影碟版权,就以“被禁”为由作为吸引观众的“噱头”。
   “禁”字背后财源无限
   原来,《巫山云雨》与《大鸿米店》换了一副面孔,蒙上地下电影的黑面纱,套上三级片的黄色诱惑,完全是一种商业性的炒作行为,如同让当年无人问津的木乃伊涂抹上口红与胭脂,重新招徕猎奇的目光,取得眼球经济中最容易榨取的利润。在中国拍电影真是滑稽,都是艺术之外的东西决定着电影的世界性声誉。《巫山云雨》在碟片上借“封”的名号,再次升温,立刻产生了后延性好处。该片导演拍摄的《秘语十七小时》当年在2001年东京电影节上一无斩获,狼狈而回,搁置在片库里霉变衰败,现在也立刻蠢蠢欲动起来。尽管网络上有消息说《秘语十七小时》也被禁了,但毕竟距离现在时间太近,不能像《巫山云雨》那样,空口说白话地套上一个被禁的美名,所以,还好,《秘语十七小时》没有自命为“解禁”,而是借《巫山云雨》这个“尸”重新还魂复出。
   这一点上,《秘语十七小时》投资方、广东巨星发言人谭飞说的倒也实事求是:《秘语十七小时》中没有争议的东西,且早就拿到电影的发行许可证,“它被雪藏完全是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影片,市场化的发行公司不一定青睐”。该片导演章明也首次澄清,该片遭遇寒流只是市场原因。
   这些话反击了一度流传的《秘》违规参加东京电影节、上了国家电影局的黑名单的谣传。可见,如果没有电影局的封禁令,这种片子的制片人与导演也不敢把这种片子拿出来投放市场,因为这种电影没有任何的杀手锏,没有艺术之外的因素来提高它的身价。当这种电影平等地面对电影市场的时候,它只能是噤若寒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秘语十七小时》一片恨不得也能挂上一个地下电影的名声才好呢,那么,它的地位就会极大地提高。但是,它没有,只好向《巫山云雨》借了,可笑的是,《巫山云雨》也没有被封过,但好在有惟恐天下不乱的碟片商在那里兴风作浪,人为地为《巫山云雨》贴上封号,《秘语十七小时》何不混水摸鱼,乘势杀出呢?
   果然形势一片大好。许多发行公司终于看中了自我关了禁闭的《秘语十七小时》,主动要求购买并发行该片。一个“禁”字,后边包藏着无尽的财源啊。
   深谙此招的还有王小帅,近日,电影局在封杀《明日天涯》的香港导演余力为的同时,还一并拟议处罚以影片《二弟》违规参加戛纳电影节的王小帅,从某种程度上讲,王小帅从当年拍摄的《十七岁的单车》被封后反而获奖连连的奇怪历程中,一定获得了某种启示,使得他坚定地以故作不成熟的姿态,继续迈开他的“功夫在片外”的导演生涯。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一系列看似不连贯却内有呼应的中国电影怪现象。(红警苏红不懂爱)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