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崔卫平同学举手发问:大学究竟是干什么的?
2003-06-28 06:59:38 来自:
zy69
崔卫平同学举手发问:大学究竟是干什么的?
大学是干什么的?
崔卫平
『今年的高考已经进行了一半——高考分数已经尘埃落定,目前正在进入填报
志愿的关键时刻。家有小女,本人也始终处于各种不安的状态,同时一再回到
思考“大学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上来。
所想到的是,大学是一个Idea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各种功利的
考虑,直接询问事情的本质。比如“圆”的本质是什么,圆就是圆的定义中的
圆,即从圆心到圆周的各部分距离相等;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遇到的各种具体
的圆,圆的杯子、圆的花盆,乃至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上的各种圆的器具,都
受制于人们现有的工艺水平的限制,和理想的圆、圆的Idea都有一定的距离。
换句话说,圆的定义就是圆的本质。大学是一个接近事物和世界本质的地方。
一个人一生中,也许只有在大学里,才有机会来探讨这样一些有关本质的问
题。这并不是说,可以把某种本质正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而是去无限地接近
这种本质,除去事物中浮华、喧嚣的一面,找出事物的根基。
同时,大学也是一个接近一个人自己本质的地方,是去接近一个人他本身,寻
找出自己的出发点、自己的地平线、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足之点。这样,就
可以撑起一片自己的天空,而不是寻找永远在别人那里寻找自己的出发点,把
自己嫁接在别人身上。大学明媚的生活哪里来?是为自己撑开一个比较高远的
天空,而不是马上想着赚钱、过小日子。那样越想越惨,显然大学生是这个社
会中最贫困的人口;然而,贫困有贫困者的精神自由,由这精神自由带来的尊
严和乐趣,是无比珍贵的。
如果能够将所要寻找的“世界的本质”和一个人“自身的本质”结合起来,那
么,这样的大学生活才可能是充实的,才可能作为人生的一个比较扎实的起
点。这“两结合”的方针,可以作为报考大学志愿的参照,而不是任何虚荣心
的考虑。
下面是本人对于一个电影理想主义者的访谈。希望能够给予在同样的不安中挣
扎的父母、孩子们给予支持。』 (文化先锋网www.whxf.net)
在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电影
王绥琛 崔卫平
王绥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02级研究生,指导老师郑洞天、章明。
崔:1989年——1991年你曾经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过。什么原因最终促
使你去美国学电影?
王:去美国之前我在香港亚洲电视台做电视新闻摄影记者。两年之后,觉得应
该转换一下,因为我并不想在记者的位置上继续发展下去,我想更全面地充实
自己。毕竟,我希望以后能以创作者的身份进入到影视业中去,而不仅仅是工
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到美国后,先在别的学校学习,后来偶然地从一本
旅游指南里,翻到旧金山艺术学院的联系电话和地址,按照地址去看了一下,
很喜欢它的校园,那学校坐落在一个斜坡上面,周围是著名的风景区和中产阶
级住宅区。进入学校大门,是一个不大的庭院,中间有一个小鱼池,周围有一
些走廊,感觉很像一个中世纪的修道院,非常安静,也挺随意的。学校本身不
大,但楼上、楼下走动的地方蛮多的。沿着校内的斜坡往下看这个学校时,两
边都可以看见雕塑系的工作室,像个开放的工作室,感觉像是到了一个可以直
接干活的地方,教室和工作坊并不是分得很清楚,基本上是混在一起的。我比
较喜欢这样的气氛。
崔:印象中那是一所著名的美术学院,六十年代有许多造反的美术家来自那个
学校?
王:后来才了解到这个学校是美国西岸最早的艺术学院之一,刚开始时,是旧
金山艺术学会,成立于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的摄影师亚当斯
成立了学院的摄影系。五十年代的时候,这个学校是“跨掉的一代”的重要据
点,先锋、艺术的精神变成学校的一个传统,校风是非常开放自由的。在美国
的艺术学院的声望挺高的,基本上居于前十名之内。学校人数不多,所有学生
加在一起有六七百人吧,以美术为主,有绘画、雕塑、版画、摄影、电影、交
互学科、新类型艺术等系所。这所学校的训练目的非常明确,不是训练你成为
一个商业的、工业的设计者,是引导你回到个人的创作路径上面,把你培养成
一个艺术创作者。
崔:培养一个艺术创作者和培养工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区别在哪里?
王:工业设计者更多是考虑市场、顾客的需要,市场、顾客的品味主要是当时
流行的某些模式、标准和技能,个人的个性不是太明显。作为个人,只能在满
足市场、顾客和产品的要求之后,在某种允许的范围之内,你的个性才会以有
限的范围之内进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太差的或者太好的,对市场都不适合。太
差了,程度太低,你立不起来;太好了,太有个性了,脱离了大部分人的审美
趣味,不具有市场能够接受的价值。而艺术家不一样。他要返回内心,返回对
他印象最深的情感冲动,他有一种不得不表达的冲动,这种冲动要见诸于一个
形式来表达,而这种个人艺术家创作的形式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一套通用的
规则,你要寻找到包容你个性的形式,在你的作品中呈现出来。
崔:谈谈你们的教学吧。第一年你们安排了那些课程?
王:课程安排比较灵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基础差的话可
以从头开始。第一年的基本课程是电影创作第一阶段,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是:
运动影像工作坊。这个课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作为一个电影
艺术家,他如何通过拍摄作业,来发展实际操作的技巧。老师先会放一些前卫
和先锋的电影,放完后组织大家讨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老师只是作为
一个组织者,同学们的观点自由呈现,形成一个交流的场面。这是一门创作
课,强调实际动手做作品,摆脱对技术的恐惧。
崔:具体来说,老师用什么办法来解除同学们对于技术的恐惧呢?
王:不同的老师教有不同的方式。在“运动影像工作坊”这门课上,有个叫
Jordan的老师做了一个游戏,在一个小教室里,十来个人,围成一个圆圈,圆
圈的中心扔了一些打结的绳子。这时候房间的灯被关掉,另外打了一盏聚光
灯。老师叫其中的一个同学把绳子的结解开,而把一台小的装了胶片的超八厘
米摄影机,交给另外一个同学,让他拍这个解绳子的同学,大概十秒钟吧,看
他怎么解开这个结。他拍完再传给其他同学拍,同学们都拍完一圈后,送去冲
洗,下一节课老师把上节课同学们拍的东西,用放映机放出来,给大家看,让
每个人看到自己所拍的影像,跟大家讨论。
崔:同学们肯定水平不一致,不同的水平怎么办?
王:老师不是简单地说你们拍得好和坏,他更多让你们自己看,自己感觉,你
们的程度到了哪里,他也会谈谈他认为的好与不足,具体地指出在哪里。然后
布置了一个拍摄作业,让同学们去器材科取设备,出去拍作业,一个月或者三
个礼拜之后回来交作业。
崔:假如一个新手完全不会怎么办?他不懂开关在那里?不懂镜头的推拉摇
移,怎么办?
王:老师说,这个问题你们去找技术人员,他们会交给你基本的使用方法。学
校有这样的专门人员,同学们可以去找他们。学会基本的使用方法,经过考试
后,你就可以使用机器。
崔:跟专门人员要学多长时间技术?
王:几个小时就可以学会基本的机器操作。如果你再想了解多一些,你可以去
图书馆,借这样的技术书来看。第一个作业里,目的更多的是让你拿机器出去
拍,在拍摄的过程中,来掌握机器的使用方法。在完成拍摄的过程里面,体现
你的感觉、构思。
崔:在出去拍摄之前,要不要和老师谈一谈你准备拍什么,或者提交一个剧本
大纲?规定长度吗?有剧情的要求吗?
王:剧本不需要,你可以跟老师谈,不谈也可以。你可以自由去拍你自己想拍
的东西,做完作品之后,再回来谈。长度没那么严格,一般在十分钟之内。也
不一定需要剧情,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崔:这种教学方法有点像我们说的“放鸭子”,一开始把同学们“撒”到广阔
天地中去了?
王:老师认为肯定有你们自己想拍的东西,老师不能代替你说你要拍什么东
西,你要拍什么得你自己去找。老师可以在旁边帮助你,协助你,但是不能代
替你去选择。你的起点跟老师的起点根本就不一样,通过拍摄,你才会知道自
己处于什么位置上。按照你现在的水平,你想实现目标,你会碰到很多困难,
你得寻求方法来解决,包括寻求帮助。
崔: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起点”,这是一个很不同的思路。总归是你自己有什
么话说,才拿起机器的;你有问题,再来找老师。
王:但是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你自己需要什么,老师也爱莫能
助。拍回来之后,大家都会放自己的作品,班上的同学、老师对每个作品都加
以讨论,给出批评意见。每个同学从旁人的意见中,知道周围的反应是什么样
子。这个环境基本上是良性的,老师跟同学更多的是创作者的身份,提一些建
议或者感觉。这样的意见可能不成熟或者不好听,你可以辨认出信息的不同含
义,有些对你的处境很有帮助的,你会自然地采纳,有些批评离你的处境太远
了,那你可以不予理睬。而对这些“作品”评判的标准,不是以一个工业作品
来对待,而是就你现有的水平来讲,是否呈现了你现实状态中的感觉,包括你
目前的能力、经验。学习主要是看你发展的苗头,看你能否清楚你本身的立足
点,你了解自己多少。以作品本身成熟的程度来干扰你初始的创作欲望,那是
非常愚蠢的。如果你做得不好,但是意识到你的不足,下次就可以改正。在你
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完善,那就是你创作中生命的不断探险。每个同学的作品都
具有可批评性,但同时具有可坚持性,没有简单化的二元价值判断,好还是不
好。
崔:记得老师对你的第一个作品的评价吗?
王:老师对我第一个作品的评价非常好。那是关于我作为一个华人的困惑经
验。我把唐人街的一些镜头,和香港一些电视里的新闻镜头剪辑在一起,我想
表达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最初并不是很明朗,在拍完、剪完之后才知道。唐人
街在外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好像是脱离了跟这块土地的血缘关系之后,
在外面的环境里单独发展出来,由此也变得封闭和隔绝。我想表达这样的感
觉。老师是美国人,对我的感觉不会感同身受,但他能从我的影像呈现出来的
东西,来体验我的感情,所以他肯定我在这方面的作品,得了一个A+分。另外
一些同学拍的是美国式的吧,镜头比较晃一点,节奏比较快,城市感比较强,
老师会觉得他的作品中,内容和感情性的因素比较少一点,对他建议可能比较
多一些,让他创作目标更加集中一点。对不同的同学,老师会有不同的建议和
看法。
崔:让每一个同学贴近他自身、挖掘他自身的状态和内在的感情,让他返回自
身,是老师特别想做的?
王:我有一个作品,叫做“自我肖像——访谈记”,第三学期拍的。那时候,
我上一门课叫做“个人诗意纪录片”,这门课立足于以一种个人的、诗意的、
甚至社会观点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我选择了以一种个人、诗意的方式,请我
六个朋友和老师,请他们谈谈对我的看法。对每个人,我都会问一个很简单的
问题:“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他们对我有不同的说法。拍摄时,我事先
和被访谈者沟通好,拍摄的地点选择拍摄对象觉得舒服的地方,有些在教室,
有些在咖啡厅,有些在餐厅或家中,六个访谈中间还穿插了一些我个人回忆的
画面,最后对我居住的环境也拍了一些抒情的段落,结构上比较简单。
崔:拍完这样的片子,对你有什么收获或者那些方面的提高?
王:用一种摄影机的方式来讨论别人对你的看法,用记录的媒体保存下来,不
仅在当时,在此后都会具有思考的、历史的意义。从不同的侧面我知道了别人
对我的看法,他们在披露中也会反思他们自己对我的看法。应该说,这在自我
了解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关键还不在乎对自己的了解深入与否,而在于你自
我了解的态度、自我询问的态度。在经过了六个人的看法之后,你会觉得他们
未必能真正了解你自己,但你本身必须承受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样心理素质加
强了很多。你会更加坚强地面对自己。
崔:这个作品多长时间?当你再拿到课堂上去放时,你的老师、同学是不是能
够“忍受”你的“自我表达”?他们是怎么看的?
王:有六十分钟。班上同学们还能看完吧。年底的时候,有个全校的学生作品
放映展,整个放映计划有三个小时,我的片子排在最后,看到一半的时候,人
都差不多走光了,只剩下三四个观众和我一起看完。老师比较肯定我的作品,
给我一个A+。我自己觉得当时在那种状态下,考虑更多的是一个哲学询问的问
题,对形式、对叙事没有太多的注重,拍完它对我很重要,但我不觉得它是可
以拿出去放的。这个片子对我个人的历史很重要,对我自我的了解、创造的成
长也很重要。但它太个人了,未必能和一般的观众进行有效的交流。但老师肯
定和鼓励这样的做法,觉得那是你愿意做的,做完对你有意思,对你自我了
解、创作有帮助,那就够了。
崔: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样出来的学生怎么和他将要从事的工作衔接
起来?怎么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
王:我们学校并不培养拿艺术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如果你学的东西能够帮助
你谋生,那当然好,但是如果不能谋生,那也不是学校的事情。学校认为不能
把一切都包下来考虑,那样会限制艺术方面的考虑。如果太多考虑现实,艺术
就不是那么纯粹了。美术方面就有美术和工艺美术之分,你不能把这两个方面
混在一起。在学完、掌握了这样的表达之后,你可能改行了,甚至做一些和艺
术创作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但在你立足之后,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之后,如果
你再想从事艺术创作,还是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返回来的道路。而仅仅是
以电影工业为培养目标,便没有以艺术为起点走得那么远。等到了一定的程
度,需要加强个人创意、情感创作时,会发现在培养方面先天不足,过多地被
成规所限制。对他们来说,在培养目标方面,所设定的起点太低了。这也是大
学人文理念中所存在的问题:起点设定太低。
崔:这里一个有关大学理念的问题。在普遍的功利主义气氛下,大学被看成是
培养一种技能,以便能够适应社会,但那是技工学校的功能。如果不是想把自
己的学生培养成技工,那就要有另外一套理念、起点和做法。定位的问题很重
要,学校的定位,还有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
实际上,即是是电影工业,也需要不断地有新生力量、新的角度来扩充它,而
不是停留在已有的陈规上面。而如果学校把“成规”拿来教学,就削弱了学校
作为Academy的意义了。
王:不是说成规不能用于教学,问题在于如果学校把“成规”当作教学的要
求、教学的目标,那就是一种自我封闭。
崔:仅仅是培养个性,是不是也会走向一条自我封闭的道路?
王:所谓个性,得分开两个层面来谈。一方面,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他的个性,
另一方面,是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个性。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意愿,但是没有
足够的驾驭能力,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只会是含糊不清,不会呈现出你的个
性,那样,你的个性只会停留在你的身上,变为某种姿态。他要么停留在他个
性的姿态、要么超越这个姿态,在作品中真正呈现出他的个性,以便融合到这
个世界中去。一个人可以自己选择,他是故步自封还是继续往前走。一个认真
创作的学生,需要谦虚地在技艺和情感两者之间造成平衡——既要熟练掌握技
能,也要以深刻的感情推动创作;既要避免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
薄。
崔:这样的起点给学校带来了哪些课程方面的设置?
王:最重要的是创作课,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是都是工作坊创作课,比如刚才
提到的:“运动影像工作室”、“个人诗意纪录片”,还有“声音”、“时间
片断:电影录像”、“电脑非线性剪辑”、“超八厘米电影创作”等等。在这
类我选修的课上,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基本上老师都会和学生一起观
摩、讨论著名的先锋电影,阅读相关文章。另一个主要的部分是学生要完成的
拍摄作业,一学期完成两三个,作品时间的长度没有限制,你也不可能做得太
长。如果在入校的第一个学期,第一个作业,就拿工业生产的标准来要求同
学,这是本末倒置。关于“作业”,我们叫做项目(project),所要拍摄的主
题、内容自己决定,不需要经过剧本审查。这学校有个很大的特色,技术方面
教得比较少,学校不鼓励学会技术之后再去创作,而鼓励在创作中来掌握技
术,在掌握过程中需要非常独立、自主地寻找所要达到效果的技术。你不会,
可以请教学校有关的技术人员,可以看说明书,可以去图书馆找技术方面的
书。学校认为,在有限的条件之下,艺术创作是有可能的。随着你掌握的技术
手段越来越多,创作能力也更为加强,并不认为你要变成一个熟练工人之后,
才去创作。如果那样,会偏离创作的目标。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独立自主
性,有意识培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情况下,是逼着你必须自己动
手解决问题。学校提供师资,设备、技术支援、图书馆,但到底怎么运用,要
学生自己寻找。学生要把自己的东西,在现有技术条件之下完成出来。可能为
了做一个艺术作品,学生从一门不懂的技术,到最后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术,这
些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集体教、同学集体学的。每个学生给自己立项之后,
他就会意识到自己完成这个项目所需要的准备,完成一个项目就是一种探险。
这个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都要自己动手解决。
崔:举一个你自己的例子来说吧。你在《高速公路感伤》这一作品中,有一段
在技术上比较特别,怎么做的?
王:那是用一个超八厘米的摄影机拍出来的。我在一个跳蚤市场买了一个这样
的机器,它有一个自动逐格拍摄的功能,这种技术是看书学的,要不就是看机
器手册学的,买胶片也是自己找资料邮购定来的,然后去拍摄。那一段从凌晨
三四点钟拍到晚上七八点钟,拍了一整天,先把机器设定好了,设定到自动逐
格拍摄的位置上面,然后耐心等待,拍完之后邮寄出去洗印,回来之后再用一
台超八厘米的放映机,投放到墙上,再用一台DV,把墙上的影像录到DV带子上
面去,通过DV把影像输到电脑中做剪辑。在此之前,我对电脑非线剪辑不太熟
练,因为做这个项目,边做边学,完成这个项目之后,所有的技能(从拍摄到
剪辑)就比较熟练了。
崔:史论方面的课程怎么样?
王:我们学校是走先锋电影、实验电影路子的,史论更多地是有关这些方面。
每个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根据课程的设置,都会选他认为比较好的影片作为
放映讨论,老师也会经常邀请一些电影艺术家,到课堂上放映他们的作品。我
们学校比较注重文学方面的教育,人文学科里面有三门课必须要学的:第一,
“西方文明史”,完成这门课需要两个学期;第二,“艺术史”,也需要有这
么长的时间;第三是“现代方法论”,很像你去年给研究生开的那门课,介绍
对近、现代影响比较重大的思想、艺术思潮,阅读其中的文章。教材是老师从
当代文化里自己选择的,选择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编辑成册,是校内教
材,不是校外的。这门课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必须通过论文才能毕业,课
程也需要一整年时间。 (文化先锋网www.whxf.net)
崔:谢谢你今天谈这么多。
2003年四月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3-06-29 00:09:26
superlco
(北京海淀)
好长啊
2003-06-30 18:30:59
lowband
是啊,偶在网吧都没有办法瞄完的,因为要下机了,没钱了~~~~~~:(..........
2003-07-03 16:31:02
echo
(北京)
瑞德 到此一游 : )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ATOUSQUnTCx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大学是干什么的?
崔卫平
『今年的高考已经进行了一半——高考分数已经尘埃落定,目前正在进入填报
志愿的关键时刻。家有小女,本人也始终处于各种不安的状态,同时一再回到
思考“大学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上来。
所想到的是,大学是一个Idea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各种功利的
考虑,直接询问事情的本质。比如“圆”的本质是什么,圆就是圆的定义中的
圆,即从圆心到圆周的各部分距离相等;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遇到的各种具体
的圆,圆的杯子、圆的花盆,乃至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上的各种圆的器具,都
受制于人们现有的工艺水平的限制,和理想的圆、圆的Idea都有一定的距离。
换句话说,圆的定义就是圆的本质。大学是一个接近事物和世界本质的地方。
一个人一生中,也许只有在大学里,才有机会来探讨这样一些有关本质的问
题。这并不是说,可以把某种本质正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而是去无限地接近
这种本质,除去事物中浮华、喧嚣的一面,找出事物的根基。
同时,大学也是一个接近一个人自己本质的地方,是去接近一个人他本身,寻
找出自己的出发点、自己的地平线、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足之点。这样,就
可以撑起一片自己的天空,而不是寻找永远在别人那里寻找自己的出发点,把
自己嫁接在别人身上。大学明媚的生活哪里来?是为自己撑开一个比较高远的
天空,而不是马上想着赚钱、过小日子。那样越想越惨,显然大学生是这个社
会中最贫困的人口;然而,贫困有贫困者的精神自由,由这精神自由带来的尊
严和乐趣,是无比珍贵的。
如果能够将所要寻找的“世界的本质”和一个人“自身的本质”结合起来,那
么,这样的大学生活才可能是充实的,才可能作为人生的一个比较扎实的起
点。这“两结合”的方针,可以作为报考大学志愿的参照,而不是任何虚荣心
的考虑。
下面是本人对于一个电影理想主义者的访谈。希望能够给予在同样的不安中挣
扎的父母、孩子们给予支持。』 (文化先锋网www.whxf.net)
在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电影
王绥琛 崔卫平
王绥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02级研究生,指导老师郑洞天、章明。
崔:1989年——1991年你曾经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过。什么原因最终促
使你去美国学电影?
王:去美国之前我在香港亚洲电视台做电视新闻摄影记者。两年之后,觉得应
该转换一下,因为我并不想在记者的位置上继续发展下去,我想更全面地充实
自己。毕竟,我希望以后能以创作者的身份进入到影视业中去,而不仅仅是工
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到美国后,先在别的学校学习,后来偶然地从一本
旅游指南里,翻到旧金山艺术学院的联系电话和地址,按照地址去看了一下,
很喜欢它的校园,那学校坐落在一个斜坡上面,周围是著名的风景区和中产阶
级住宅区。进入学校大门,是一个不大的庭院,中间有一个小鱼池,周围有一
些走廊,感觉很像一个中世纪的修道院,非常安静,也挺随意的。学校本身不
大,但楼上、楼下走动的地方蛮多的。沿着校内的斜坡往下看这个学校时,两
边都可以看见雕塑系的工作室,像个开放的工作室,感觉像是到了一个可以直
接干活的地方,教室和工作坊并不是分得很清楚,基本上是混在一起的。我比
较喜欢这样的气氛。
崔:印象中那是一所著名的美术学院,六十年代有许多造反的美术家来自那个
学校?
王:后来才了解到这个学校是美国西岸最早的艺术学院之一,刚开始时,是旧
金山艺术学会,成立于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的摄影师亚当斯
成立了学院的摄影系。五十年代的时候,这个学校是“跨掉的一代”的重要据
点,先锋、艺术的精神变成学校的一个传统,校风是非常开放自由的。在美国
的艺术学院的声望挺高的,基本上居于前十名之内。学校人数不多,所有学生
加在一起有六七百人吧,以美术为主,有绘画、雕塑、版画、摄影、电影、交
互学科、新类型艺术等系所。这所学校的训练目的非常明确,不是训练你成为
一个商业的、工业的设计者,是引导你回到个人的创作路径上面,把你培养成
一个艺术创作者。
崔:培养一个艺术创作者和培养工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区别在哪里?
王:工业设计者更多是考虑市场、顾客的需要,市场、顾客的品味主要是当时
流行的某些模式、标准和技能,个人的个性不是太明显。作为个人,只能在满
足市场、顾客和产品的要求之后,在某种允许的范围之内,你的个性才会以有
限的范围之内进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太差的或者太好的,对市场都不适合。太
差了,程度太低,你立不起来;太好了,太有个性了,脱离了大部分人的审美
趣味,不具有市场能够接受的价值。而艺术家不一样。他要返回内心,返回对
他印象最深的情感冲动,他有一种不得不表达的冲动,这种冲动要见诸于一个
形式来表达,而这种个人艺术家创作的形式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一套通用的
规则,你要寻找到包容你个性的形式,在你的作品中呈现出来。
崔:谈谈你们的教学吧。第一年你们安排了那些课程?
王:课程安排比较灵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基础差的话可
以从头开始。第一年的基本课程是电影创作第一阶段,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是:
运动影像工作坊。这个课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作为一个电影
艺术家,他如何通过拍摄作业,来发展实际操作的技巧。老师先会放一些前卫
和先锋的电影,放完后组织大家讨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老师只是作为
一个组织者,同学们的观点自由呈现,形成一个交流的场面。这是一门创作
课,强调实际动手做作品,摆脱对技术的恐惧。
崔:具体来说,老师用什么办法来解除同学们对于技术的恐惧呢?
王:不同的老师教有不同的方式。在“运动影像工作坊”这门课上,有个叫
Jordan的老师做了一个游戏,在一个小教室里,十来个人,围成一个圆圈,圆
圈的中心扔了一些打结的绳子。这时候房间的灯被关掉,另外打了一盏聚光
灯。老师叫其中的一个同学把绳子的结解开,而把一台小的装了胶片的超八厘
米摄影机,交给另外一个同学,让他拍这个解绳子的同学,大概十秒钟吧,看
他怎么解开这个结。他拍完再传给其他同学拍,同学们都拍完一圈后,送去冲
洗,下一节课老师把上节课同学们拍的东西,用放映机放出来,给大家看,让
每个人看到自己所拍的影像,跟大家讨论。
崔:同学们肯定水平不一致,不同的水平怎么办?
王:老师不是简单地说你们拍得好和坏,他更多让你们自己看,自己感觉,你
们的程度到了哪里,他也会谈谈他认为的好与不足,具体地指出在哪里。然后
布置了一个拍摄作业,让同学们去器材科取设备,出去拍作业,一个月或者三
个礼拜之后回来交作业。
崔:假如一个新手完全不会怎么办?他不懂开关在那里?不懂镜头的推拉摇
移,怎么办?
王:老师说,这个问题你们去找技术人员,他们会交给你基本的使用方法。学
校有这样的专门人员,同学们可以去找他们。学会基本的使用方法,经过考试
后,你就可以使用机器。
崔:跟专门人员要学多长时间技术?
王:几个小时就可以学会基本的机器操作。如果你再想了解多一些,你可以去
图书馆,借这样的技术书来看。第一个作业里,目的更多的是让你拿机器出去
拍,在拍摄的过程中,来掌握机器的使用方法。在完成拍摄的过程里面,体现
你的感觉、构思。
崔:在出去拍摄之前,要不要和老师谈一谈你准备拍什么,或者提交一个剧本
大纲?规定长度吗?有剧情的要求吗?
王:剧本不需要,你可以跟老师谈,不谈也可以。你可以自由去拍你自己想拍
的东西,做完作品之后,再回来谈。长度没那么严格,一般在十分钟之内。也
不一定需要剧情,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崔:这种教学方法有点像我们说的“放鸭子”,一开始把同学们“撒”到广阔
天地中去了?
王:老师认为肯定有你们自己想拍的东西,老师不能代替你说你要拍什么东
西,你要拍什么得你自己去找。老师可以在旁边帮助你,协助你,但是不能代
替你去选择。你的起点跟老师的起点根本就不一样,通过拍摄,你才会知道自
己处于什么位置上。按照你现在的水平,你想实现目标,你会碰到很多困难,
你得寻求方法来解决,包括寻求帮助。
崔: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起点”,这是一个很不同的思路。总归是你自己有什
么话说,才拿起机器的;你有问题,再来找老师。
王:但是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你自己需要什么,老师也爱莫能
助。拍回来之后,大家都会放自己的作品,班上的同学、老师对每个作品都加
以讨论,给出批评意见。每个同学从旁人的意见中,知道周围的反应是什么样
子。这个环境基本上是良性的,老师跟同学更多的是创作者的身份,提一些建
议或者感觉。这样的意见可能不成熟或者不好听,你可以辨认出信息的不同含
义,有些对你的处境很有帮助的,你会自然地采纳,有些批评离你的处境太远
了,那你可以不予理睬。而对这些“作品”评判的标准,不是以一个工业作品
来对待,而是就你现有的水平来讲,是否呈现了你现实状态中的感觉,包括你
目前的能力、经验。学习主要是看你发展的苗头,看你能否清楚你本身的立足
点,你了解自己多少。以作品本身成熟的程度来干扰你初始的创作欲望,那是
非常愚蠢的。如果你做得不好,但是意识到你的不足,下次就可以改正。在你
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完善,那就是你创作中生命的不断探险。每个同学的作品都
具有可批评性,但同时具有可坚持性,没有简单化的二元价值判断,好还是不
好。
崔:记得老师对你的第一个作品的评价吗?
王:老师对我第一个作品的评价非常好。那是关于我作为一个华人的困惑经
验。我把唐人街的一些镜头,和香港一些电视里的新闻镜头剪辑在一起,我想
表达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最初并不是很明朗,在拍完、剪完之后才知道。唐人
街在外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好像是脱离了跟这块土地的血缘关系之后,
在外面的环境里单独发展出来,由此也变得封闭和隔绝。我想表达这样的感
觉。老师是美国人,对我的感觉不会感同身受,但他能从我的影像呈现出来的
东西,来体验我的感情,所以他肯定我在这方面的作品,得了一个A+分。另外
一些同学拍的是美国式的吧,镜头比较晃一点,节奏比较快,城市感比较强,
老师会觉得他的作品中,内容和感情性的因素比较少一点,对他建议可能比较
多一些,让他创作目标更加集中一点。对不同的同学,老师会有不同的建议和
看法。
崔:让每一个同学贴近他自身、挖掘他自身的状态和内在的感情,让他返回自
身,是老师特别想做的?
王:我有一个作品,叫做“自我肖像——访谈记”,第三学期拍的。那时候,
我上一门课叫做“个人诗意纪录片”,这门课立足于以一种个人的、诗意的、
甚至社会观点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我选择了以一种个人、诗意的方式,请我
六个朋友和老师,请他们谈谈对我的看法。对每个人,我都会问一个很简单的
问题:“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他们对我有不同的说法。拍摄时,我事先
和被访谈者沟通好,拍摄的地点选择拍摄对象觉得舒服的地方,有些在教室,
有些在咖啡厅,有些在餐厅或家中,六个访谈中间还穿插了一些我个人回忆的
画面,最后对我居住的环境也拍了一些抒情的段落,结构上比较简单。
崔:拍完这样的片子,对你有什么收获或者那些方面的提高?
王:用一种摄影机的方式来讨论别人对你的看法,用记录的媒体保存下来,不
仅在当时,在此后都会具有思考的、历史的意义。从不同的侧面我知道了别人
对我的看法,他们在披露中也会反思他们自己对我的看法。应该说,这在自我
了解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关键还不在乎对自己的了解深入与否,而在于你自
我了解的态度、自我询问的态度。在经过了六个人的看法之后,你会觉得他们
未必能真正了解你自己,但你本身必须承受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样心理素质加
强了很多。你会更加坚强地面对自己。
崔:这个作品多长时间?当你再拿到课堂上去放时,你的老师、同学是不是能
够“忍受”你的“自我表达”?他们是怎么看的?
王:有六十分钟。班上同学们还能看完吧。年底的时候,有个全校的学生作品
放映展,整个放映计划有三个小时,我的片子排在最后,看到一半的时候,人
都差不多走光了,只剩下三四个观众和我一起看完。老师比较肯定我的作品,
给我一个A+。我自己觉得当时在那种状态下,考虑更多的是一个哲学询问的问
题,对形式、对叙事没有太多的注重,拍完它对我很重要,但我不觉得它是可
以拿出去放的。这个片子对我个人的历史很重要,对我自我的了解、创造的成
长也很重要。但它太个人了,未必能和一般的观众进行有效的交流。但老师肯
定和鼓励这样的做法,觉得那是你愿意做的,做完对你有意思,对你自我了
解、创作有帮助,那就够了。
崔: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样出来的学生怎么和他将要从事的工作衔接
起来?怎么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
王:我们学校并不培养拿艺术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如果你学的东西能够帮助
你谋生,那当然好,但是如果不能谋生,那也不是学校的事情。学校认为不能
把一切都包下来考虑,那样会限制艺术方面的考虑。如果太多考虑现实,艺术
就不是那么纯粹了。美术方面就有美术和工艺美术之分,你不能把这两个方面
混在一起。在学完、掌握了这样的表达之后,你可能改行了,甚至做一些和艺
术创作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但在你立足之后,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之后,如果
你再想从事艺术创作,还是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返回来的道路。而仅仅是
以电影工业为培养目标,便没有以艺术为起点走得那么远。等到了一定的程
度,需要加强个人创意、情感创作时,会发现在培养方面先天不足,过多地被
成规所限制。对他们来说,在培养目标方面,所设定的起点太低了。这也是大
学人文理念中所存在的问题:起点设定太低。
崔:这里一个有关大学理念的问题。在普遍的功利主义气氛下,大学被看成是
培养一种技能,以便能够适应社会,但那是技工学校的功能。如果不是想把自
己的学生培养成技工,那就要有另外一套理念、起点和做法。定位的问题很重
要,学校的定位,还有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
实际上,即是是电影工业,也需要不断地有新生力量、新的角度来扩充它,而
不是停留在已有的陈规上面。而如果学校把“成规”拿来教学,就削弱了学校
作为Academy的意义了。
王:不是说成规不能用于教学,问题在于如果学校把“成规”当作教学的要
求、教学的目标,那就是一种自我封闭。
崔:仅仅是培养个性,是不是也会走向一条自我封闭的道路?
王:所谓个性,得分开两个层面来谈。一方面,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他的个性,
另一方面,是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个性。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意愿,但是没有
足够的驾驭能力,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只会是含糊不清,不会呈现出你的个
性,那样,你的个性只会停留在你的身上,变为某种姿态。他要么停留在他个
性的姿态、要么超越这个姿态,在作品中真正呈现出他的个性,以便融合到这
个世界中去。一个人可以自己选择,他是故步自封还是继续往前走。一个认真
创作的学生,需要谦虚地在技艺和情感两者之间造成平衡——既要熟练掌握技
能,也要以深刻的感情推动创作;既要避免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
薄。
崔:这样的起点给学校带来了哪些课程方面的设置?
王:最重要的是创作课,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是都是工作坊创作课,比如刚才
提到的:“运动影像工作室”、“个人诗意纪录片”,还有“声音”、“时间
片断:电影录像”、“电脑非线性剪辑”、“超八厘米电影创作”等等。在这
类我选修的课上,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基本上老师都会和学生一起观
摩、讨论著名的先锋电影,阅读相关文章。另一个主要的部分是学生要完成的
拍摄作业,一学期完成两三个,作品时间的长度没有限制,你也不可能做得太
长。如果在入校的第一个学期,第一个作业,就拿工业生产的标准来要求同
学,这是本末倒置。关于“作业”,我们叫做项目(project),所要拍摄的主
题、内容自己决定,不需要经过剧本审查。这学校有个很大的特色,技术方面
教得比较少,学校不鼓励学会技术之后再去创作,而鼓励在创作中来掌握技
术,在掌握过程中需要非常独立、自主地寻找所要达到效果的技术。你不会,
可以请教学校有关的技术人员,可以看说明书,可以去图书馆找技术方面的
书。学校认为,在有限的条件之下,艺术创作是有可能的。随着你掌握的技术
手段越来越多,创作能力也更为加强,并不认为你要变成一个熟练工人之后,
才去创作。如果那样,会偏离创作的目标。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独立自主
性,有意识培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情况下,是逼着你必须自己动
手解决问题。学校提供师资,设备、技术支援、图书馆,但到底怎么运用,要
学生自己寻找。学生要把自己的东西,在现有技术条件之下完成出来。可能为
了做一个艺术作品,学生从一门不懂的技术,到最后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术,这
些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集体教、同学集体学的。每个学生给自己立项之后,
他就会意识到自己完成这个项目所需要的准备,完成一个项目就是一种探险。
这个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都要自己动手解决。
崔:举一个你自己的例子来说吧。你在《高速公路感伤》这一作品中,有一段
在技术上比较特别,怎么做的?
王:那是用一个超八厘米的摄影机拍出来的。我在一个跳蚤市场买了一个这样
的机器,它有一个自动逐格拍摄的功能,这种技术是看书学的,要不就是看机
器手册学的,买胶片也是自己找资料邮购定来的,然后去拍摄。那一段从凌晨
三四点钟拍到晚上七八点钟,拍了一整天,先把机器设定好了,设定到自动逐
格拍摄的位置上面,然后耐心等待,拍完之后邮寄出去洗印,回来之后再用一
台超八厘米的放映机,投放到墙上,再用一台DV,把墙上的影像录到DV带子上
面去,通过DV把影像输到电脑中做剪辑。在此之前,我对电脑非线剪辑不太熟
练,因为做这个项目,边做边学,完成这个项目之后,所有的技能(从拍摄到
剪辑)就比较熟练了。
崔:史论方面的课程怎么样?
王:我们学校是走先锋电影、实验电影路子的,史论更多地是有关这些方面。
每个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根据课程的设置,都会选他认为比较好的影片作为
放映讨论,老师也会经常邀请一些电影艺术家,到课堂上放映他们的作品。我
们学校比较注重文学方面的教育,人文学科里面有三门课必须要学的:第一,
“西方文明史”,完成这门课需要两个学期;第二,“艺术史”,也需要有这
么长的时间;第三是“现代方法论”,很像你去年给研究生开的那门课,介绍
对近、现代影响比较重大的思想、艺术思潮,阅读其中的文章。教材是老师从
当代文化里自己选择的,选择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编辑成册,是校内教
材,不是校外的。这门课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必须通过论文才能毕业,课
程也需要一整年时间。 (文化先锋网www.whxf.net)
崔:谢谢你今天谈这么多。
2003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