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碎影录.之一
2004-03-10 05:38:13 来自:
danbar
碎影录.之一
danbar
在影像的支离碎片的背后不过是些流年碎影的印象。所谓的好与不好、成功与失败、完整与破碎、深邃与浅薄、真实与荒诞不过是瞬间记忆的组合。明天的你仍旧是你,一切都没有改变,并不因为获奖或者没获奖有什么不同,所以自杀的人仍旧自杀,狂傲的人固执狂傲,偶尔穿了件花衣服。
《24小时(24)》
电影专业的人喜欢谈电影里面的“时间”,《24小时》则完全超越了既往的这个概念——已往的电影不管怎么拍都会浓缩“物理时间”到“电影时间”里面:一眨眼,十年过去了。或者一个慢镜头,一个剪切就把时间全部改变。
但这部片子里面,24集就是24小时,每集一个小时,跟真实时间是完全一致的——这种还原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还原生活中本来的面目,真实的生活本来就是象电影一样紧张刺激充满戏剧性的,无须压缩和放大生活的各种感受来取得“夸张”的效果。
于是这种反恐怖活动当中的时时刻刻就变成了一个即时的过程,人们在这每一分每一秒的反应在屏幕上就以区域分割的方式表现出来,完全对应于时间的同时性,而且它的屏幕分割不是标准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而是往往追踪于一个人物的特写近景中景和全景,屏幕上留下了大块的黑色空白,在空间的表现上也超越既往的电影空间概念,似乎在表明空间是无限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电影,而这个影片只能截取这一点点的空间和时间给你看。越是简洁越是不表达越是留白,就越是丰富。
《天地无限(OPEN RANGE)》
很好的一首抒情诗,超越于西部片的形式之上。你能感觉到KEVIN COSTNER还是没有变,在固执而又洒脱的做着自己的电影梦。影片的形式跟着内容走,不到最高点,不用慢镜头来拉长时间在心中的感受,不去盲目的追逐“暴力美学”的形式。
票房只是世俗的认可,老与不老也只是他人表象的追逐。
《山上》
朱传明作品。一个闭塞的山区,几个无所事事的人们,一堆没有开始没有结尾的事情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悲悯:所谓的富裕与贫穷,所谓的丰富与贫瘠,所谓的痛苦和快乐,感受其实都是一样的,不要以为这些贫穷山区的人们跟你有什么区别,自以为是的骄傲不过证明了自己的虚妄和无知。
《任消遥》
在这部作者认为和以前作品形式大不一样的作品里面我没有看到什么区别,所有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时间似乎在改变,环境似乎在变化,在挣扎的背后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小人物而已。所希望改变的那点小小的火光总在风中摇摆,不同的是熄灭和微弱而已。
《钢琴师》
镜头语言流畅得浑然天成,不露痕迹。感情没有喷涌而出,而是克制加无言,甚至在某些地方是相当生硬的,也许这就是当时当事者的感受……毕竟在黑黝黝森冷的枪口之下,所能做的不过是僵硬地起舞,甚至得露出一丝,笑容。不象《辛德勒的名单》,时刻露出过于刻意的布局。
《花样年华》
这么纯粹的情调不过纯粹的情绪,不过是片刻的沉迷。小资美女们无知的喜欢和影迷们轻蔑的评论都异形成了某种无法理解的异构。
《手机》
毫无疑问,手机的结局完全是狗尾续貂(虽然这个貂也未必好),到严守一把手机扔入火中就应该曳然而止,这完全是导演的商业功利性或者自控力不足造成的——尽管你很难忘记葛优惊恐的面容。一个好的导演或者说好的作者应该知道:说到什么地方了!“行于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杀死比尔(KILL BILL)》
昆丁对“形式”似乎有种天生的悟性,同样是变幻,总比别人来得有大师风范。他似乎对主题从来都没有什么兴趣,却对讲故事本身充满好奇,所以才能创造出《低俗小说》这样石破天惊的作品。也有大段凌厉的杀戮,也有网开一面的怜悯,但是似乎他对此从来都没什么兴趣,所以你在昆丁的影片中找不到主题。如同一个用剑的高手整天研究的是剑的钢火如何,你以为他的兴趣在那里,其实不是,完全不露痕迹。
KILL BILL不是简单的对香港武侠或者日本武士片的致敬或者回顾,很多这种类型片中成型的技法他用了但是又没有用。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节(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大岛渚如果在这部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影片中单纯一点,只描写日本人这方面,那么影片恐怕就好得多,但他偏偏要试图去超越这个界限,来说说西方人的事,去分析杰克的人格背景。这就成了最大的败笔。还不如用杰克的人格背景篇幅来讲夜井的童年或者经历,这样他的“不说即说”成就应该会高一点。
在影片中他的某些刻意的突出实在有些突兀,如夜井的细妆——当然你能明白他弄出个这样的缘由来——日本人在西方人面前的刻意装扮。但是这样还不如讲个戏子和西方人的故事来得自然。《蝴蝶君》没有看,也许正是如此构思的罢。
不得不提坂本龙一的音乐,再听《末代皇帝》中如命运脚步一样的曲调,如出一辙。没听过苏聪的作品,但感觉因为这部影片的获奖是有些沾光了。
在时间和空间的冲突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百忙之中也罢,随时被人窥探也罢,安静的心境只要偶尔能找到点灵光,就足够。
刹那间,天黑。
(* “一刹那”听说是佛教用语)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4-03-10 15:32:33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写得挺好的
看完片子能养成习惯记一笔好,不然都忘了:))
2004-03-10 16:23:44
danbar
更多的时候是看完了后许久,突然,灵光一闪……
就那么一两句话,写个帖子又不合适,记下来又没什么用,于是放着,就放着了……
2004-03-11 17:20:03
Neveronline
(戰國)
确实是好习惯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danbar
在影像的支离碎片的背后不过是些流年碎影的印象。所谓的好与不好、成功与失败、完整与破碎、深邃与浅薄、真实与荒诞不过是瞬间记忆的组合。明天的你仍旧是你,一切都没有改变,并不因为获奖或者没获奖有什么不同,所以自杀的人仍旧自杀,狂傲的人固执狂傲,偶尔穿了件花衣服。
《24小时(24)》
电影专业的人喜欢谈电影里面的“时间”,《24小时》则完全超越了既往的这个概念——已往的电影不管怎么拍都会浓缩“物理时间”到“电影时间”里面:一眨眼,十年过去了。或者一个慢镜头,一个剪切就把时间全部改变。
但这部片子里面,24集就是24小时,每集一个小时,跟真实时间是完全一致的——这种还原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还原生活中本来的面目,真实的生活本来就是象电影一样紧张刺激充满戏剧性的,无须压缩和放大生活的各种感受来取得“夸张”的效果。
于是这种反恐怖活动当中的时时刻刻就变成了一个即时的过程,人们在这每一分每一秒的反应在屏幕上就以区域分割的方式表现出来,完全对应于时间的同时性,而且它的屏幕分割不是标准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而是往往追踪于一个人物的特写近景中景和全景,屏幕上留下了大块的黑色空白,在空间的表现上也超越既往的电影空间概念,似乎在表明空间是无限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电影,而这个影片只能截取这一点点的空间和时间给你看。越是简洁越是不表达越是留白,就越是丰富。
《天地无限(OPEN RANGE)》
很好的一首抒情诗,超越于西部片的形式之上。你能感觉到KEVIN COSTNER还是没有变,在固执而又洒脱的做着自己的电影梦。影片的形式跟着内容走,不到最高点,不用慢镜头来拉长时间在心中的感受,不去盲目的追逐“暴力美学”的形式。
票房只是世俗的认可,老与不老也只是他人表象的追逐。
《山上》
朱传明作品。一个闭塞的山区,几个无所事事的人们,一堆没有开始没有结尾的事情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悲悯:所谓的富裕与贫穷,所谓的丰富与贫瘠,所谓的痛苦和快乐,感受其实都是一样的,不要以为这些贫穷山区的人们跟你有什么区别,自以为是的骄傲不过证明了自己的虚妄和无知。
《任消遥》
在这部作者认为和以前作品形式大不一样的作品里面我没有看到什么区别,所有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时间似乎在改变,环境似乎在变化,在挣扎的背后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小人物而已。所希望改变的那点小小的火光总在风中摇摆,不同的是熄灭和微弱而已。
《钢琴师》
镜头语言流畅得浑然天成,不露痕迹。感情没有喷涌而出,而是克制加无言,甚至在某些地方是相当生硬的,也许这就是当时当事者的感受……毕竟在黑黝黝森冷的枪口之下,所能做的不过是僵硬地起舞,甚至得露出一丝,笑容。不象《辛德勒的名单》,时刻露出过于刻意的布局。
《花样年华》
这么纯粹的情调不过纯粹的情绪,不过是片刻的沉迷。小资美女们无知的喜欢和影迷们轻蔑的评论都异形成了某种无法理解的异构。
《手机》
毫无疑问,手机的结局完全是狗尾续貂(虽然这个貂也未必好),到严守一把手机扔入火中就应该曳然而止,这完全是导演的商业功利性或者自控力不足造成的——尽管你很难忘记葛优惊恐的面容。一个好的导演或者说好的作者应该知道:说到什么地方了!“行于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杀死比尔(KILL BILL)》
昆丁对“形式”似乎有种天生的悟性,同样是变幻,总比别人来得有大师风范。他似乎对主题从来都没有什么兴趣,却对讲故事本身充满好奇,所以才能创造出《低俗小说》这样石破天惊的作品。也有大段凌厉的杀戮,也有网开一面的怜悯,但是似乎他对此从来都没什么兴趣,所以你在昆丁的影片中找不到主题。如同一个用剑的高手整天研究的是剑的钢火如何,你以为他的兴趣在那里,其实不是,完全不露痕迹。
KILL BILL不是简单的对香港武侠或者日本武士片的致敬或者回顾,很多这种类型片中成型的技法他用了但是又没有用。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节(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大岛渚如果在这部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影片中单纯一点,只描写日本人这方面,那么影片恐怕就好得多,但他偏偏要试图去超越这个界限,来说说西方人的事,去分析杰克的人格背景。这就成了最大的败笔。还不如用杰克的人格背景篇幅来讲夜井的童年或者经历,这样他的“不说即说”成就应该会高一点。
在影片中他的某些刻意的突出实在有些突兀,如夜井的细妆——当然你能明白他弄出个这样的缘由来——日本人在西方人面前的刻意装扮。但是这样还不如讲个戏子和西方人的故事来得自然。《蝴蝶君》没有看,也许正是如此构思的罢。
不得不提坂本龙一的音乐,再听《末代皇帝》中如命运脚步一样的曲调,如出一辙。没听过苏聪的作品,但感觉因为这部影片的获奖是有些沾光了。
在时间和空间的冲突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百忙之中也罢,随时被人窥探也罢,安静的心境只要偶尔能找到点灵光,就足够。
刹那间,天黑。
(* “一刹那”听说是佛教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