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对电影的傲慢与偏见

2003-06-01 11:51:59   来自: 人马之辉 (Newcastle)
  对电影的傲慢与偏见
  
   在一个忙碌、快速、高效、人情淡薄如纸,和崇尚可以而且必须以金钱来标价成功
  的时代,当普遍的耳光不仅仅是打向导演,而是煽向几乎所有“深度”、或者带有“深
  度”意味的东西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求这个时代对导演和电影另眼相看。所以,
  当我在这里谈到地下电影时,就是一个与任何政治概念无关的称谓。地下电影是所有真
  正电影的定义语。从最严格的角度说,电影从来就是地下的。它仅仅意味着,电影(导演)认清了自己的地位和用途,它(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实力,与这个时代的其他事
  物一较长短(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其他实用方面的),甚至连无用之为大用这样的屁话
  ,也和它(他)不沾边;走入地下,是有自知之明的聪明表现。电影在看待自己时,大
  体说来,始终都是聪明的,即使是它在最容易得意忘形的浪漫主义时期。
   在我看来,地下电影在中国,不仅仅是指曾经风起云涌而且至今未歇的地下电影刊
  物(非正式出版物,但仍然是经主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它更是一个隐喻:它表明了导演是以不同的角度,介入时代及其生活的。俄罗斯女导演茨维塔耶娃说过:“古往今来
  哪一位导演不是黑人?”这实际上是在说,导演相对于他(她)所处的时代(即显在时
  代、大时代),从根本上就是不合法的、是偷偷摸摸的、同时也是毫无用处的。一个“
  黑人”又会有多大的、正当的用处呢?他(她)从来就是以最低的姿态去看待时代和事
  物的。他们天生就是一个时代生活的异教徒,却往往又会被看作另一个后起时代生活的
  合法圣人。这也就是奥·帕斯曾经酸溜溜地说过的话:在西方,在浪漫主义的伟大野战
  之后,电影收兵了:在地下作战,在陵寝中密谋。不过,正如人们所见,这归宿是一个
  胜利:昨天那些可恶的导演,今天无一例外地变成了神圣的楷模。导演的身份向来都是
  追加的,这是地下电影的含义之一。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他们的目光是“向下看”,而不是像一个大时代中的其他人那
  样向上看,是注意到了心灵和事物最微小的部分,而不是最宏大的部分。电影的历史证
  明了电影在这方面的觉悟:由注意宏大到注意细微、由抒写光明到抒写阴影和侧影,这
  无疑构成了我们考察真正的电影发展的最有效路径。诗人梁晓明如是写道:
     向下看,与鸟一起生活的人
     春天离他们越来越远
     我看着花开,我看着他们在流水中
     在漂散的羽毛中将一生度完。
          (梁晓明《向下看》)
   “向下看”就是把头伸向时代在阳光里留下的阴影中。阴影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无法
  掩藏的根本属性,有如孙大圣那根仓皇之中,竖在庙宇后边的尾巴;阴影也为导演们提
  供了认识时代生活的另一个特殊角度。这是电影天然应该具备的、仅仅属于电影的角度
  。这使得当代一位对茨维塔耶娃情有独钟的中国人,有理由问:
     怎样看待世界好的方面
     以及痛的地位……。
          (柏桦《痛》)
   其实最主要的仍然是“痛的地位”。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人们其实都倾向于诉
  说“好的方面”(比如美好、愉悦、光明等等);和“好的方面”比起来,毋庸置疑,
  “痛”是低矮的事物,是阴影,是细微的、隐藏在一个显在时代底部的东西。导演的“
  黑人”身份,决定了他(她)向“痛”鞠躬、问好以及对它的抚摸是有道理的。电影是
  一少部分人对时代之“痛”的理解和同情。布罗茨基则坦率地承认自己是——
     一个二流时代忠实的臣民
     我自豪地承认,我最妙的主意
     全是二流的,但愿未来把它们
     当作我反抗窒息的战利品。
     我坐在黑暗中。我很难判断
     哪一个更糟:黑暗的内部,还是外部的黑暗。
   布罗茨基的“黑暗”,其实就是柏桦的“痛”,也就是梁晓明所谓的“向下看”,
  当然还是茨维塔耶娃的“黑人”了。黑暗比光明更重,出于这个原因,黑暗只能沉落于
  光明的底部。在这里,布罗茨基不惜以缩小自己,来试图进入他眼中的显在时代和建立
  他需要与渴求的隐在时代。至此,我们可以问一问了,为什么波德莱尔要把自己的全部
  才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正在腐烂的“美人”、丑陋的“妓女”、无聊的“小丑”……
  等等诸如此类的“外部的黑暗”呢?据说,初学美术的人最难画好的不是静物,而是和
  静物如影随形的阴影,它的形状、它的比例、它的颜色深浅等等。情况很可能倒是,波
  德莱尔终于理解了,时代的阴影才是一个时代中人,最容易忘记和最难捉摸的东西——
  光明的大时代(显在时代)肯定会有阴影,除非它没有光明;而记录它、陈述它、把它
  摆在一贯具有健忘癖的人儿们面前,无疑是导演的天职。
   从这一特定角度看起来,我们甚至可以说,真正的电影从来就应该是地下的,它是
  暗中的潮流,是鲁迅所谓的“地火”。电影很快在“地上”(即在公众之中)获得认可
  ,是极端可疑的。而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的所谓中国地下电影,在除了上述原因外,其
  特殊之处还在于:当真正的创造在公开场合,缺少抛头露面的机会,被正统、“正确”
  的电影学观念排斥在外时,真正富有创造激情、立志要记录时代阴影的导演们,为自己配
  备一个说话的园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一大批中国特色的地下电影的出现,莫不是以此现实境况(当然是电影的天然特质决定的电影的现实境况)为背景的。
   这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初进入大学的导演们,一开始就“无可
  如何”地遇到了这个尴尬的处境。他们注定是一批狂妄的、对自己的创造充满信心的人
  ,不言而喻,他们更是一批孤芳自赏、依靠互相表扬,以求得继续创造的勇气和信心的
  人:疯狂然而是孤独的写作,靠同仁赞助、在亲友们“不务正业”的斥责声中,卖血换
  钱来拍摄自己电影的人就不在少数。而这一切,不正把导演(电影)的地下状态给点明
  了吗?美国佬布鲁姆(Bloom)说,导演把自己交给电影,其实就算是把自己交给了魔鬼
  。看看那个叫做电影的魔鬼,是在怎样奴役它的导演的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大
  批真正优秀甚至堪称杰出的导演涌现出来了。是他们既为电影增添了光彩,又为电影的地下性质赋予了新的特殊内涵。
   这些人与事组成了一个大时代(“二流时代”)下面潜藏的小时代。小时代由暂时
  被遗忘的人,记录和面对的注定会被遗忘的事件、事物组成。明确地说,小时代纯由一
  个大时代的阴影构成。这就是地下电影,其实也就是真正的电影,最真实的定义。因此
  ,当有人说,电影在目前已经是一种边缘创作,我不仅要同意他说得对,而且我还想说
  ,电影从很早开始,就应当是、并且必然是和已经是一种边缘写作了。从艺术和赚钱的
  手艺用同一个词来度量的时候,这一天就已经到来了。
   斯宾诺莎说过,边缘不是世界结束之地,而是世界开始之地。那么,真正的电影,
  其实也就是地下电影,是不是正是世界和时代生活的开始呢?歌德可是说过“谁不倾听
  诗歌的声音,谁就是野蛮人”这样的话呀。歌德的意思显然是,诗歌代表了一个时代。
  我相信歌德太过狂妄了一些。类似地,孙文波精辟地说过:“从六十年代开始,电影的功能便有
  了比较大的改变,只有少数导演,充当
  着民族代言人的角色。而更多的导演,包括流亡导演,都将自己的身
  份定在了记录者与见证者的位置上。”电影代表不了一个时代。他(她)们不过是些吞
  噬阴影的“寄生虫”罢了,是些叫做导演(和“用人”相对)的动物而已。他(她)们
  一直都在收集阴影。他(她)们在黑夜写作。他(她)们在收集阴影的过程中,也把自
  己变成了阴影的一部分,导演和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大时代的阴影。就像柏拉图要赶诗人到
  “理想国”之外,除了理想国的本己要求,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不过于此。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诗人王家新才说,流亡是诗人的真正命运。在这里,“流亡”同样是个和政治没
  有太多瓜葛的词汇。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像诗歌一样,是电影而不是其他更可能
  组成一个小时代,大时代要想稳定存在,要想健康、全面发展,小时代就是不可或缺的
  。这就如同一个阳光下的人注定会有影子一样,你可以忘记它,可以不注意它,还可以
  声色俱厉地斥责它——就像柏拉图曾经做过的那样,但你无法不需要它。我川北老家的
  农民们一向认为,没有影子的只能是鬼,因为鬼不具备实体的性质。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