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观感廿五:《悲情城市》,悲情中国

2003-05-27 01:40:28   来自: zy69
  观感廿五:《悲情城市》,悲情中国
  九十年代初,北展影院第一次看《悲情城市》,后来家庭录象带、VCD刻录盘也记不清看过几遍。昨天买回音画清晰的DVD版,连夜又看。说实话,没有哪一部中国电影让我如此百看不厌。
  节制内敛又深情动人,大气磅礴又细腻沉静,电影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融合一致。《悲情城市》通片充溢着一种台湾人的高贵和尊严。我心目中的台湾人当然就是中国人,所以影片才令我如此的心恸。我相信就是侯孝贤也再拍不出这样高度的作品了,即使他现在电影语言的表达功力更加完满。
  作为一部史诗,《悲情城市》自有丰富的故事脉络、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侯孝贤通过画面、声音空间的细腻表现与连接,不仅叙事清晰有条不紊,甚至闲笔有暇,抒写起德国民歌、少女樱花、地方戏曲的意韵文化,不能不令人叹服。
  很多重复使用的画面空间,大如阴云笼罩的远景河山,小如医院门廊、家庭饭桌都调度精彩。就连人物所操的不同语种或方言,也成为传达台湾复杂历史现实的重要元素。
  虽然侯孝贤的镜头语言追求静观、节制,没有推拉特写这类比较主观的煽情手段,但依靠声音中日记书信的画外旁白、激荡庄严的电影音乐,不断将情感随情节演进推向高潮。
  据说梁朝伟不会台湾方言文清才变聋哑,这却使他的演技在群星闪耀中更加夺目。同样,因交流需要片中常常出现的黑底字幕,不仅调节了整部影片的内在节奏,从容有度,其简洁而富于穿透力的文字,就象片中那些“二.二八”烈士的遗言,也增强了音画之外的内涵。
  我认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表达,相比西方,对历史和传统的依赖性更强。所以割断历史或者设置某种禁区,对创作都会造成极大伤害,不仅无效还可能适得其反。
  台湾的百年悲情,在一九八九年,终于通过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悲情城市》深沉地抒发,然而这悲情,只是整个中华民族百多年来历史伤痛的一部分。相信有一天,整个中国的悲情,我们都能够在银幕上看到完整、真实、自由的呈现。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