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惊蛰》座谈大概

2004-03-07 18:26:33   来自: 烦糕
  转自:国产电影论坛
  作者: 散步的包子 发表日期: 2004-03-07 17:43:13
  问:片名为什么叫《惊蛰》?
  王:我一直想不出来这个片子叫什么好。我上一个片子叫《月蚀》,这个也就顺着来吧.“惊蛰”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从冬眠中醒来。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一种沉睡的状态中,种睡眠状态中没有改变。但是现在的环境变化触动了了他们,让他们没法再塌塌实实当农民了。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些变化,这也是一个原因。
  问:您好。我曾经看过《三联生活周刊》中对您的一个访谈。
  现在在电影中有一个倾向,就是美化农村,美化农民。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在我眼里,农村也是善恶并存的,什么人都有,并不是像有些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很多导演倾向于表现农民的淳朴善良。鲁迅曾经在作品中写过农民的劣根性,也写过农民的淳朴。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影片并不是这样的。您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还是挺接近主流的,而内容是反映农村的。您是怎么考虑的。
  王:电影就是一家之说。
  至于描述对象,我不太同意“那样”描述农民,农民生活得很正常,我们对农民首先应该尊重。他也有他的喜怒哀乐和情趣。我在采景前也是带有很大色彩的,总想着我关注现象如何如何。下去后才发现,首先应该是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生活,我们是平等的,我是他们中间的一分子。他们也有正常的精神需求。
  问:我以前看过您的《月蚀》,那个片子的剪辑让人眼花缭乱。而《惊蛰》采取了很多跟拍。您采取这样的镜头运用,是出于什么想法?
  王:《惊蛰》的摄影师是德过人。这是德国人干的:)。这部电影有很强的亲临感,现实效果很重要,它让你感觉很近。我们以前总觉得得有距离感什么的,其实没什么。这个德国人看了《月蚀》,很喜欢。他认为许多特别沉闷的片子看到最后发现,其实也没什么。说干脆我们就拍个明白的吧。我很珍惜素材的完整性,《惊蛰》在剪辑中一个技巧都没用,《月蚀》用得太多了。我觉得我对这方面技术上的东西已经很熟悉了,这次我不顾一切地想捕捉拍摄对象的气息,一切都很轻便。
  问:我看这个片子以前不知道您使用的专业演员,以为就是本色演员呢。一点都看不出来,效果特别好。就像一部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是感觉没有什么内心的内容。前几天刚看了《盲井》,那里面有很多内心戏,挣扎得很厉害。现在电影有一个表现现实的趋势,这无可厚非,很多影片中给农村,您是想关注什么?关注民俗?关注现实?这样一个趋势会不会使观众猎奇的心理有所增加,而对艺术的追求却下降了?走向像晚清黑幕小说那么一个路子?
  王:《盲井》我前几天刚看了。那是一个事件戏剧性很强的片子。它不是常态,是另类事件。而《惊蛰》只是日常生活场景,当然其中也有偶然,它是另外一种震撼。刚才你提到一个真实的问题,“真实”在中国太珍贵了,电影第一感都是建立在真实感上的,否则浪漫艺术都是枉谈。中国需要这样一批真实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真实。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我认为这个国家有时候艺术还根本说不上呢,还缺少基点的东西。比如“真实”。
  问:我看您这片子在结尾,女主角在集市上抱着孩子坐旋转飞机,她指着周围的景物不停地对孩子说,你看这是美国,法国,意大利。您的用意是什么?
  王:这是我看到的真实场景。那个游戏是五分钟五块钱。很多孩子都缠着母亲要坐。这个价钱对他们来说挺贵的,但是很多母亲都带孩子坐了,他们都觉得非常高兴。刚才片子里还有一个角色一直说要坐火车。其实火车代表什么,火车代表更远的地方,代表距离。这都是现实,是典型的例子。现在农村都通过电视知道国外的大千世界,跟他比较近的哪个县城什么的他倒不一定知道。但是你知道的那些东西它跟你没关系。中国农民现在就是怎么一个处境。我也不知道这样是好不好。这段素材拍完好几天我特难过,我很久没有过那种感受了。那里有我对被拍对象的感受。
  问:刚才有人提到真实性,很凝练。我不欣赏有些导演给了很多条条框框,你就没有这么做,而是给了一定的真实性,让我们自己思考。我看您这个片子里对中国农村女性的问题比较关注,有她们的醒悟。她们知道该改变了,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包括女主角前后的两个男友。城里那个她还是喜欢的,但是没有跟他结婚,农村那个她不喜欢,但是最后还是跟她结婚的。再有就是,您片子里使用了几段秦腔的镜头,是不是也在暗示人生如戏呢?
  王:古往今来都是人生如戏,台上台下都是戏。像有一段秦腔镜头,是《铡美案》,其实这也是妇女问题。我不愿意在影片中介入我自己的取向,我希望保持还原状态,这样才能保持生命力。当农民遭遇不幸,他没法用我们的智慧去面对。我们不能绷起脸来审视他们的生活中那些不如意,农民要是像你这么活早死光了。农民有他自己的自我解嘲,调解,像片子里他们对付那些医生村长什么的,就是用他们的办法。你用你的智慧对付不了农民的问题。
  问: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细致的生活呢?我听说您出生在西安。
  您的剧本是先写出来再拍的,还是一边写一边拍的呢?我看您里面有很多即兴的东西。
  王:即兴对我很重要。剧本是事先写好的,包括很多台词,但是拍的时候还是加进了很多即兴的东西。我分回西影厂后写了十三个剧本才开始拍东西。导演写剧本,这是我在北京电影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剧本的结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但是又要有高度的即兴,其实是很难的。我出生在延安,其实也就跟农村差不多了。身边有很多像剧中人这样的人,其实北京也是。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物质社会,农民向往物质,这是一个特别正常的现象。
  象:我们国家有些农民题材的片子在国际上获了奖,有人说是对农村的揭露什么的,我觉得不是。其实你没想把它拍成喜剧,而是基于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的。但是很多时候观众看到这种片子会发笑,这样的效果可能并不是导演本来的意图。
  普通观众可能没有很多机会看到这种片子,经常看的也就是电影院里那些。现在的电影,矫情的东西特别多,很多观众跟好作品没有面对面的机会。我前一阵去河南听了一个书会,很多人坐在卡车上听书什么的,他们太需要精神生活了,一个县城可能都没有一个电影院,有也关着门。墙上写着想看电影请拨xxxxx,只能是放映队来给你放电影。他们不但需要来自外界的刺激,也需要看他们自己的生活。你对市场是怎么考虑的?你会用什么途径使电影面对更多的普通观众?
  王:体制内是产生不了这样的影片的。这个片子是先独立制作,再与体制合作的。经济上基本能循环起来。我想的与你说的有一点不同,我在感情上很接受我的描述对象,我不认为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拯救。他是有尊严有魅力有人格的。我觉得像他那样生活没什么不好。
  问:听说你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曾经放弃过一个去法国发展的机会?
  王:中国当时正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我怕自己几年后再回来不知道中国人想什么了。就是这样的了。
  

2004-03-08 07:48:23  和尚 (冰城)

  哈哈,最后一个问题是小鱼问的。
  

2004-03-08 10:17:34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您还忽略了他说的一句话:"那时是爱情......"其实他说的怕不知道中国人想什么是托词,,这个才是真正的原因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