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佩服能写长文字的人了。
是接受命运从而走上一条可以预见未来的安稳道路,还是顺从自己青春的冲动从而走上更加坎坷的未知?
这样的痛苦和傍徨并非只有70时代的人才有,80年代后的新新人类同样也有这样的困扰,前两天无意中翻看了一篇张抗抗的说老三届的文章,她在文中对老三届的'痛苦'做了自己的反思,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字里行间她的坦然和反醒,一点没有自怨自怜的样子,真让人欣喜。
对比起自已来,却意外的没有哪么多选择的痛苦,中学毕业就糊里糊涂地学了一个家里人认为热门的专业、毕业接着就工作,就这样平淡地走完了自已的’青春’岁月,:) (其实五四青年节我还是吵着要过的)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忿忿不平,怎么自已就这样的平淡,总是被时代推着往前走,自己始终是被动的,从来没能真正地做一回’主人翁’,再后来,看到候孝贤摄影机下的童年,淡淡的一如自己的童年,于是一下子有了答案,忿忿之情渐渐没有了,心也释然了。
没想明白的事:在时代奔腾的洪流下,个体的伤痛是那么的弱小和微不足道,但选择了就自由了吗?
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是,来自河南的导演杨超是电影学院93级导演系毕业的学生。他在拍摄这部《旅程》前,只执导过一部毕业作品、30分钟短片《待避》。而这部短片好象除了在2001年第1届独立映像节上有过小范围的公开放映外,在电影学院这个小圈子之外似乎并不为人所知。尽管这个《待避》曾经在戛纳得过一个青年单元的奖项,但是对于普通的中国观众甚至是对很多电影爱好者来说,这个奖项就象火星上下了场雨一样微不足道。
我在这里不厌其烦地讲述有关导演的八卦,是因为这部《旅程》其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那部30分钟的《待避》所没有讲完的故事。或者说,电影《旅程》是导演杨超终于有机会讲出了自己心中积郁多年的心声后的一个产物。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它带有强烈的个人自传色彩并不令人惊奇。考虑到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在什么媒体上宣传过,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简单讲述一下本片故事。故事发生在1993年,安徽宿县的一所中学里,已经连续参加了四年高考的陈思绪对这样年复一年地参加高考的生活绝望了,他想为自己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为一种绝望的举动,他用家里给他参加补习班的钱和女友小萍一起跑到武汉去买一种所谓的灵芝栽培技术,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金钱和它所能带来的有希望的生活。但是在这个旅程中,他们见到了真实的世界,屡屡受骗,最后伤痕累累地回到了家乡。虽然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并不是马上就可以破灭的,但是当他们再一次地上路时,命运已经阴沉地预告,迎接他们的还是失败。最后的结局,是陈思绪终于接受了他的命运,在家乡的学校中开始再一次地准备参加高考,而小萍则独自上路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阴郁的故事。而整部影片传达给观众的体验是我无法用上面那么简单的文字传达的。这就好比一个看过《小武》的观众,如果他再听到有人说《小武》是一部讲述山西汾阳一个地方小偷小武的日常生活的故事片时,他会觉得这些文字虽然没有错但都属于扯淡。电影中那些感动和伤怀是无法用文字来传达的。
不过现在大家起码可以知道我是在说什么了。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对于那些正好在九十年代初期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可能正好刺中了心中隐藏已久的一处伤痕。那是一个一切都在经历动荡的年代,所有的欲望和希望都在展开诱惑,而通向它们的道路上有千军万马都蜂拥在唯一的独木桥前——这就是高考。对于现在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永远都不能理解高考对于当时一个农村或小县城的学生意味着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是死是活都只能往前冲。这样一种绝望和压力对于一个正在念中学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让他们迅速成熟的催化剂。而这种怪异的成熟所带来的后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不过上面这些沉重的回忆都只能是这个故事的背景。真正的故事则因人而异,躲藏在每个人的回忆背后。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成长的艰难和伤痛。每个人都是这么长大的,在成人世界中一点点地摸索着幸存下来,最后变成后来的年轻人眼中的SB。但是作为一种补偿,那就是现在我们可以开口讲述自己回忆中或印象中的青春了,而那些正在青涩中艰难成长的青春还没有机会。这是一种必须要用凋零作为代价的权利。
现在导演杨超终于有机会用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讲述他自己心目中的青春回忆了。看到思绪和小萍在乡村的公路上茫然地走向远方,你会想起,是接受命运从而走上一条可以预见未来的安稳道路,还是顺从自己青春的冲动从而走上更加坎坷的未知?这样一个选择题对于当时的你来说,简直就是“活着,还是死去?”那么艰难。更悲哀的是,当你现在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生活在答案中了。
这时,所有的对错都已经无所谓了。
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是没有办法期待象汉堡包一样制式化的情节转折点或结尾的。我在黑暗中顺从导演的思绪在影象的狂流中飘荡,虽然整个故事都在我个人的经验范围内,但却完全无法预知河流通向何方。这是一种惊讶的感受,因为你在自己的回忆中经历了一次探险。
上面说过的短片《待避》其实已经将这个主题展示了一次,但是因为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待避》所能讲述的故事远远承载不了这样沉重的主题。现在《旅程》获得了资金和时间,但是也付出了代价——相对于原剧本而言,那些青春的狂暴和冲动都被小心谨慎地牺牲掉了,为得是维护这得来不易的合法身份。《旅程》在细节处理上更加圆滑和老练,棱角都小心地经过打磨,更象是一个中年人对过去的平淡回忆。
中影出品,300万人民币的投资,对于刚刚开始导演生涯的杨超来说,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代价。况且,这种平淡和压抑也未尝不是导演本人所想要的效果。
就电影本身而言,扮演陈思绪的耿乐在片中的表现也就是尽心尽力,并没有体现出一个好演员所应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不过对于这样一部带有强烈导演个人色彩的电影来说,即便是强势如葛优者,也要像在《卡拉是条狗》中那样消隐自己的光芒退居到导演背后。所以在片中,耿乐的表现即使有失水准,也没有过多地影响到本片。而扮演小萍的女演员是个新人,她的表现相对好一些但也没有达到令耿乐黯然失色的地步。其他演员可能因为都是非职业,所以他们的本色表演反而来得更加自然和贴切,更令这两位主角有些超然戏外的脱节感。
300万的投资虽然对于一部35mm的正规电影来说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但是已经可以在一个相对从容的环境下完成拍摄。所以本片的摄影比起那些只用几十万就拍摄完毕的地下电影来说显得更加精致和从容大气。导演可能是从商业角度考虑,所以本片的摄影选用的是已经成名的摄影师(拍摄过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张元《过年回家》等的张锡贵),虽然画面精致,用光精良,但是和那些年轻摄影师相比多了些沉稳少了些灵气,内容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没有象《小武》中导演和摄影之间那种火花四射的冲动。
我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最终完成审查然后在国内上映后的情形会是怎样,不过有一点我已经开始有些隐隐约约地担心——象这类影片仅凭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是很难收回投资的。或者说,即便这部影片获得了诸如你我这样的人的喝彩,但是它的票房仍然不会令人乐观。如果这样的情况果真出现,我们也只能无可奈何——这样的一部电影只能是小众的,而现在国内的小众观众群体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为这样的影片支撑起一片天空的地步。
只能感慨生不逢时,并希望导演能够在这个第一次后“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