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一样的月光〉钱江作品
2004-03-07 06:52:49 来自:
梦中草原
《一样的月光》life is gone
出品年:2003年
片长:91M、彩色
编剧/导演:钱江
[剧情介绍]
浙江兰溪的一小镇------墩头,一个宁静的山村的三个男孩,国明开卡车跑运输,国华一旧摩托车整天无所事事、国建等征兵,他们百无聊赖,看录像、打桌球、赌博。一个偶然,他们都去了城里,国华做“摩的”拉客,国建成了送纯净水的小工,“认识”了洗头妹陈丽群。他们对五光十色的城市感到陌生和焦虑。国华回到乡下去征兵体检,被查出肝炎。最后,国建自己情感上的失落,国华做“黑摩的”被抓,国明出车祸,一系列的事使他迷茫。生命的激动对他来说只有无限的不可能性,过去、现在和将来,他们的生活始终在别处。
[访谈录] △:蒋梦 ▲:钱江
△崔健唱到“我的生活在这儿,现实就象块石头”,小人物的生活,一直被我们所忽视,你的兴趣在哪里?
▲记得陈凯歌说过“电影就应该是一个传奇”。从那以后,他们就真的去拍传奇,银幕上留下来的是假的、空的、传奇式的。有些东西他们认为不能入画,比如当下的社会生活。
我是从乡村出来,对农村一个是熟悉,一个是有感情。我觉得象北京、上海已经非常城市化了,这些城市象是广阔的土地上几个盆景,真的生活,主体还是在乡村,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社会。所以我还是想拍这样的东西。
△从你的镜头风格中可以看到法国“新浪潮”的影片的影响。
▲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帕索里尼的早期作品,维斯康蒂和安东尼奥尼的影片,还有台湾导演扬德昌和侯孝贤的片子。这些影片都令我记忆犹新,我都仔细研究过。
▲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我特别喜欢,看完后,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找到了一个自己满意的影像方向
△是什么让你这么迷恋侯孝贤?
▲侯孝贤的电影深沉、有力也很动人。他在电影时间、声音的运用让我感到最震惊。他的电影不仅是纪实,在纪实之外还有一种诗意,有对时间和光的发自内心的感觉。
▲在侯孝贤身上,我看到一种很纯洁的叙述方式,这是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世界,通过他的电影,我更好地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看到了我自己。
△你认为法国“新浪潮”电影最大的魅力是什么?他们的影片为什么如此深远的影响?
▲“新浪潮”诞生了一个电影的理念,强调的是真诚,对电影的热爱,还有导演和作品之间的那种亲密性。这些导演拍片子,好像是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像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他讲故事的方式让你觉得好像讲的就是他自己。
△你这部片子是怎样制作的?拍摄周期怎样?
▲这是一部作坊式的低成本影片,在我的家乡兰溪墩头拍摄的,影片中的人物讲的是方言。
▲剧本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时间,拍摄周期一共为14天,中间剧组发生分歧,停拍了两天。机器是用Digital Beta拍的,录音用了DAT。做后期化了半年多时间。
▲北京电影学院的张民教授、金华电视台陈媚蝉主任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应该感谢他们。
△拍摄过程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拍摄资金的严重短缺,女演员的出走罢演,剧本边改边拍,影响了后期拍摄。
▲我非常注意镜头节奏,试图在长镜头内部做出剪辑,但很难控制,现场把握能力不够。
▲导演不是真理者,更不是天才。他们都是弱者,特别是年轻导演都比较焦躁,懦弱.,我也是,也许这便是电影给我们最初的感动。
△影片全部是在自然背景中拍摄的吗?
▲是的,我坚持要这样做,因为影片的风格取决于这种选择。有三个人负责摄影工作,二个人管灯光,尽量利用自然光,歌厅的场面是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的。
△注意到你片中的音乐非常简单,只有转场处几声不经意的结他和几声清亮的钢琴,像淡极了的水彩,是自己作曲的吗?
▲大部分是自己作的,我上学时搞过乐队,音乐处理力求简单、情绪化。
△每场戏的场面,是剧本里事先写好的,还是在拍摄时临时想到的?
▲是剧本里事先写好的,但作为非常具体的镜头因素的细节,则是在拍摄现场构思的。 我只给他一个总体想法。构思确定之后进行即兴表演,至于对话,演员不必非得拘泥于剧本里写好的台词,只要主要东西表达出来就行。
△发现你的片子里新闻声音非常丰富,象“申奥成功”、“中美撞机事件”、“\*\*\*\*功自焚”等,你怎么看电影的声音。
▲电影就是影像和声音两大块,声音不应该是次于影像或者是服务于影像的。影像能引发的东西很局限,只在一个框子里。(而声音)建立起的空间则是多面性的,能给影像的东西一个真正的生命。
△现在伊朗有很多业余导演,以及一些培训电影人员的学校。伊朗的电影很有活力。
▲在伊朗有四个专门培养导演的学院,但实际上电影学院对培养年轻一代并不成功。好多成功的导演并非从这些学院中毕业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没有受到过专门教育。他就是那种在胡同里学出来的,他非常成功。
▲任何艺术形式,内涵和良知都是先于形式与技巧的。
如果过于专注于电影本身,会被一些电影技术或拍摄方法的知识束缚住,电影其实是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没有任何方法会比你理解生活更重要。 它主要是反映一种思想。
△为什么影片的英语名字叫“life is gone”,“失踪的生活”?
▲片子是讲主人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失去的东西,开始是梦想,然后是情感、尊严,最后是友情。这些都是传统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痛楚。
△很多电影大师拍摄了取材于生活经验的电影,像《四百下》、《天堂电影院》等。比如你片头中用了高音喇叭和“轰轰”远去三轮卡,这是你的生活经验吗?
▲99年我回家过年,在村口的机耕路上,一个“光头”在三轮卡上冲我喊,他刚刑满释放, 我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对他很了解,从莫种程度上说,他是这个社会变革的牺牲品。三轮卡“轰轰”远去,那声音成为某种召唤,有种强烈的叙事欲望让我不安,我不得不把三轮卡和高音喇叭在了放在了片子的序曲。
△ 注意到你的片子里的杂物店,成了居无定所的打工人的邮址。在一竹筐里,积满了过期无人领取的信件。
▲邮政地址,对“定居者”来说,这是构成身份的要件,但如果你是个民工呢?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你会不会被你的朋友、亲人甚至社会“丢”掉?
△主人公都姓“国”,还有“泥鳅”、“泥鳅炖豆腐”在你的片中应该是个符号。
▲国家的“国”,做姓氏时念gui,国华/归划?归什么划?/我是小国/小鬼?
国华是个不断向别人解释的人,这就像他的姓氏。读音含混,进一步造成了他身份的含混:在城市里,他是个身份不明的人。
▲泥鳅是永远生活在淤泥里的,看不到阳光。
▲泥鳅炖豆腐,在叙事学上来说,就等于炖掉了国建。国建在这个城市的水里游来游去,水温越来越高,拼命地游,拼命地钻,他找不到自己赖以生活的阳光、土壤与水分。
△有个镜头我印象深刻,城里人开着轿车。到乡下来打山泉,养生。而镜头一摇,山沟里几个农民光着膀子在抬石头,犁地,那司机还说:这些农民们真幸福,天天可以喝免费的“农夫山泉”。这是你对社会状态在你片中的反映吗?
▲是的,社会的不公不在于有人有钱有人没钱,而是有人挣钱太容易有人太难,中国的社会环境是朝多元、两极的方向发展,城市与农村、贫与富、内陆与沿海,不同的现实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状态,精英人士缺少了解别人生活的心情。
△你的电影中多处出现赵本山的小品的声音,你想说明这是个自嘲的丑角时代?
▲ 一个的时代对自嘲有如此广泛的市场需求,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兴奋点集中在农民式的自嘲上,说明了这个时代在文化上的穷途末路,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已经贫困至极。
△派出所那场戏,《一样的月光》歌声中,警察在审问主人公,忽然停电,长时间的黑画面。黑暗中传来警察的怒骂声,这样的处理空间很特别。
▲首先是个双重的信息,值班警察唱歌给自己是一个消遣;给别人听是一个愤怒的语言。“一样的笑容,一样的日子,一样的我和你”在歌星的歌声背景里,主人公的无力卑微的听着,人生而是平等的,但人和人的天空不一样。
△影片最后,一帮小孩子在破旧的篮球架下打篮球,三位主人公坐在树下看,画面长时间的沉默和缠在断腿上刺眼的白沙布,绝望中透出一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这是个悲观宿命的电影,生活我们别无选择,在现实面前,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不让电影中的人物去反抗什么的或者去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他们是沉默的大众。
▲当地生活条件虽然不好,但小孩都喜欢在打篮球,这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绝望中留点希望的作品能唤起人的热情。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4-03-07 14:53:53
梦中草原
!!!
2004-03-07 20:07:32
宋小白
(江苏南通)
有我家乡的影子!
2004-03-08 20:06:44
梦中草原
!!!
2004-03-08 20:09:36
梦中草原
!
2004-03-09 00:14:03
Neveronline
(戰國)
强烈鼓励。希望是好作品。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eginaldoVejprava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出品年:2003年
片长:91M、彩色
编剧/导演:钱江
[剧情介绍]
浙江兰溪的一小镇------墩头,一个宁静的山村的三个男孩,国明开卡车跑运输,国华一旧摩托车整天无所事事、国建等征兵,他们百无聊赖,看录像、打桌球、赌博。一个偶然,他们都去了城里,国华做“摩的”拉客,国建成了送纯净水的小工,“认识”了洗头妹陈丽群。他们对五光十色的城市感到陌生和焦虑。国华回到乡下去征兵体检,被查出肝炎。最后,国建自己情感上的失落,国华做“黑摩的”被抓,国明出车祸,一系列的事使他迷茫。生命的激动对他来说只有无限的不可能性,过去、现在和将来,他们的生活始终在别处。
[访谈录] △:蒋梦 ▲:钱江
△崔健唱到“我的生活在这儿,现实就象块石头”,小人物的生活,一直被我们所忽视,你的兴趣在哪里?
▲记得陈凯歌说过“电影就应该是一个传奇”。从那以后,他们就真的去拍传奇,银幕上留下来的是假的、空的、传奇式的。有些东西他们认为不能入画,比如当下的社会生活。
我是从乡村出来,对农村一个是熟悉,一个是有感情。我觉得象北京、上海已经非常城市化了,这些城市象是广阔的土地上几个盆景,真的生活,主体还是在乡村,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社会。所以我还是想拍这样的东西。
△从你的镜头风格中可以看到法国“新浪潮”的影片的影响。
▲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帕索里尼的早期作品,维斯康蒂和安东尼奥尼的影片,还有台湾导演扬德昌和侯孝贤的片子。这些影片都令我记忆犹新,我都仔细研究过。
▲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我特别喜欢,看完后,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找到了一个自己满意的影像方向
△是什么让你这么迷恋侯孝贤?
▲侯孝贤的电影深沉、有力也很动人。他在电影时间、声音的运用让我感到最震惊。他的电影不仅是纪实,在纪实之外还有一种诗意,有对时间和光的发自内心的感觉。
▲在侯孝贤身上,我看到一种很纯洁的叙述方式,这是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世界,通过他的电影,我更好地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看到了我自己。
△你认为法国“新浪潮”电影最大的魅力是什么?他们的影片为什么如此深远的影响?
▲“新浪潮”诞生了一个电影的理念,强调的是真诚,对电影的热爱,还有导演和作品之间的那种亲密性。这些导演拍片子,好像是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像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他讲故事的方式让你觉得好像讲的就是他自己。
△你这部片子是怎样制作的?拍摄周期怎样?
▲这是一部作坊式的低成本影片,在我的家乡兰溪墩头拍摄的,影片中的人物讲的是方言。
▲剧本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时间,拍摄周期一共为14天,中间剧组发生分歧,停拍了两天。机器是用Digital Beta拍的,录音用了DAT。做后期化了半年多时间。
▲北京电影学院的张民教授、金华电视台陈媚蝉主任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应该感谢他们。
△拍摄过程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拍摄资金的严重短缺,女演员的出走罢演,剧本边改边拍,影响了后期拍摄。
▲我非常注意镜头节奏,试图在长镜头内部做出剪辑,但很难控制,现场把握能力不够。
▲导演不是真理者,更不是天才。他们都是弱者,特别是年轻导演都比较焦躁,懦弱.,我也是,也许这便是电影给我们最初的感动。
△影片全部是在自然背景中拍摄的吗?
▲是的,我坚持要这样做,因为影片的风格取决于这种选择。有三个人负责摄影工作,二个人管灯光,尽量利用自然光,歌厅的场面是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的。
△注意到你片中的音乐非常简单,只有转场处几声不经意的结他和几声清亮的钢琴,像淡极了的水彩,是自己作曲的吗?
▲大部分是自己作的,我上学时搞过乐队,音乐处理力求简单、情绪化。
△每场戏的场面,是剧本里事先写好的,还是在拍摄时临时想到的?
▲是剧本里事先写好的,但作为非常具体的镜头因素的细节,则是在拍摄现场构思的。 我只给他一个总体想法。构思确定之后进行即兴表演,至于对话,演员不必非得拘泥于剧本里写好的台词,只要主要东西表达出来就行。
△发现你的片子里新闻声音非常丰富,象“申奥成功”、“中美撞机事件”、“\*\*\*\*功自焚”等,你怎么看电影的声音。
▲电影就是影像和声音两大块,声音不应该是次于影像或者是服务于影像的。影像能引发的东西很局限,只在一个框子里。(而声音)建立起的空间则是多面性的,能给影像的东西一个真正的生命。
△现在伊朗有很多业余导演,以及一些培训电影人员的学校。伊朗的电影很有活力。
▲在伊朗有四个专门培养导演的学院,但实际上电影学院对培养年轻一代并不成功。好多成功的导演并非从这些学院中毕业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没有受到过专门教育。他就是那种在胡同里学出来的,他非常成功。
▲任何艺术形式,内涵和良知都是先于形式与技巧的。
如果过于专注于电影本身,会被一些电影技术或拍摄方法的知识束缚住,电影其实是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没有任何方法会比你理解生活更重要。 它主要是反映一种思想。
△为什么影片的英语名字叫“life is gone”,“失踪的生活”?
▲片子是讲主人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失去的东西,开始是梦想,然后是情感、尊严,最后是友情。这些都是传统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痛楚。
△很多电影大师拍摄了取材于生活经验的电影,像《四百下》、《天堂电影院》等。比如你片头中用了高音喇叭和“轰轰”远去三轮卡,这是你的生活经验吗?
▲99年我回家过年,在村口的机耕路上,一个“光头”在三轮卡上冲我喊,他刚刑满释放, 我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对他很了解,从莫种程度上说,他是这个社会变革的牺牲品。三轮卡“轰轰”远去,那声音成为某种召唤,有种强烈的叙事欲望让我不安,我不得不把三轮卡和高音喇叭在了放在了片子的序曲。
△ 注意到你的片子里的杂物店,成了居无定所的打工人的邮址。在一竹筐里,积满了过期无人领取的信件。
▲邮政地址,对“定居者”来说,这是构成身份的要件,但如果你是个民工呢?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你会不会被你的朋友、亲人甚至社会“丢”掉?
△主人公都姓“国”,还有“泥鳅”、“泥鳅炖豆腐”在你的片中应该是个符号。
▲国家的“国”,做姓氏时念gui,国华/归划?归什么划?/我是小国/小鬼?
国华是个不断向别人解释的人,这就像他的姓氏。读音含混,进一步造成了他身份的含混:在城市里,他是个身份不明的人。
▲泥鳅是永远生活在淤泥里的,看不到阳光。
▲泥鳅炖豆腐,在叙事学上来说,就等于炖掉了国建。国建在这个城市的水里游来游去,水温越来越高,拼命地游,拼命地钻,他找不到自己赖以生活的阳光、土壤与水分。
△有个镜头我印象深刻,城里人开着轿车。到乡下来打山泉,养生。而镜头一摇,山沟里几个农民光着膀子在抬石头,犁地,那司机还说:这些农民们真幸福,天天可以喝免费的“农夫山泉”。这是你对社会状态在你片中的反映吗?
▲是的,社会的不公不在于有人有钱有人没钱,而是有人挣钱太容易有人太难,中国的社会环境是朝多元、两极的方向发展,城市与农村、贫与富、内陆与沿海,不同的现实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状态,精英人士缺少了解别人生活的心情。
△你的电影中多处出现赵本山的小品的声音,你想说明这是个自嘲的丑角时代?
▲ 一个的时代对自嘲有如此广泛的市场需求,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兴奋点集中在农民式的自嘲上,说明了这个时代在文化上的穷途末路,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已经贫困至极。
△派出所那场戏,《一样的月光》歌声中,警察在审问主人公,忽然停电,长时间的黑画面。黑暗中传来警察的怒骂声,这样的处理空间很特别。
▲首先是个双重的信息,值班警察唱歌给自己是一个消遣;给别人听是一个愤怒的语言。“一样的笑容,一样的日子,一样的我和你”在歌星的歌声背景里,主人公的无力卑微的听着,人生而是平等的,但人和人的天空不一样。
△影片最后,一帮小孩子在破旧的篮球架下打篮球,三位主人公坐在树下看,画面长时间的沉默和缠在断腿上刺眼的白沙布,绝望中透出一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这是个悲观宿命的电影,生活我们别无选择,在现实面前,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不让电影中的人物去反抗什么的或者去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他们是沉默的大众。
▲当地生活条件虽然不好,但小孩都喜欢在打篮球,这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绝望中留点希望的作品能唤起人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