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年华象花一样枯萎

2002-05-22 04:40:21   来自: 垂死星星 (西安)
  这是一篇转贴的文章,我之所以转贴它是因为第一眼的印象---名字。前些天用毛笔在屋里到处写着:生命像花一样枯萎。是林忆莲的一句歌词。我总是习惯性的把自己的屋里弄的乱哄哄的,讨厌一些人对我说你怎么不收拾一下。何必管我?不必管我。
  
  年华象花一样枯萎
  
  《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第一部在中国大陆公演的电影,也是他的自觉进行的一场束发冠礼,从此他告别青春年代,一脚踏入成人世界。
   据说在《阿飞正传》的拍摄后期,当时出道不久的王家卫由于囊中羞涩,只好让第二代阿飞梁朝伟草草地在片尾梳理了几下头发就“THE END”了,于是多年之后,我们看到了《花样年华》,梁朝伟顶着油光可鉴的脑袋不紧不慢地摇摆在Nat King Cole的拉丁舞曲里,惺惺作态。
   在《花样年华》之前,王家卫一直从事的是解构的工作,这源自所有恃才傲物又起步艰难的轻狂少年共通的处子情结,先打碎了再说。自然地,身处有钱能使磨推鬼的香港经济社会,王家卫逐渐将艺术家气质与生意人头脑精明融合,在商业化的绚烂包装下经营自己的艺术理想,在华人电影武林里自成一派,电影节拿奖和电影院数钱两不耽误。王家卫最为人所熟知的手段即是,将大量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挤压进王氏电影——可能有些漂亮脸蛋致死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演了些什么东东(如《堕落天使》里的黎明)。但是,到《花样年华》的时候,电影里只余下了他最钟爱的一男一女两副面孔——梁朝伟和张曼玉,这也许是他的电影里明星最少的一部了。血气方刚的《阿飞正传》里那个一分钟滴答声中被俘虏的苏丽珍托身于《花样年华》里变幻在躯体上方花团锦簇的二十多套旗袍里面——十年,小媳妇终于熬成婆了。
   《花样年华》里一直悬挂在镜头前面的西门子大钟见证了一切。当王家卫样式的盗版及盗版的n次方在电影观众的视线里济济一堂,甚而连张艺谋和关锦鹏这些同一重量级的导演都欲盖弥彰地抄袭他的手法的时候,当无厘头的周星驰光明正大地套用他的语言也不交版权费的时候,当曾经清新爽洁的先锋笔法逐渐显露隔日黄花的老态的时候,年岁见长的王家卫不得不举轻若重,不得不另起炉灶,不得不重撼江湖。
   于是,王家卫开始第一次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从前他的电影里总是头绪纷乱的好些男人好些女人关系搞不拎清;于是,《花样年华》成为王家卫电影中速度感最弱的一部,镜头不再让人眼花缭乱地剧烈晃动,而是推进缓慢得令人或是窒息或是打瞌睡;于是,以往另类偏锋痴头怪脑的各色人等一概退场,两个中规中矩男女正襟危坐地学习偷情;于是,从前长篇大论的王家卫风格的自白解说职责由简约的海派张爱玲式的文字旁白所取代;于是,当初原生状态的粗糙布景换做了精雕细刻的服装展示会……
   在精心细致地布置好《花样年华》每一处环节之外,王家卫居然还神不知鬼不觉地抖落了一只大包袱,几乎蒙骗了大多数被他营造的怀旧风情熏得头晕目眩的观众。片中,梁朝伟和张曼玉毅然决然地反复强调着一句断语:“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的”,好象搞得跟真的一样,其实这下面隐藏着王家卫一个极大的阴谋,我看到第三遍的时候终于明白,根本不会有什么“Clean & Clear”(清白)的偷情——接近片尾时,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招呼自己的儿子的名字是“云生”,而梁朝伟饰演的角色就叫“周慕云”,嘻嘻,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王家卫可以说是处心积虑,《花样年华》在公演前的造势行动中曾经推出过一款海报,梁朝伟的双手放置在张曼玉的酥胸之上,其情状被媒体鼓噪为“火暴热烈”,但是,正式公演的时候使用的却是如今的这一款采取30年代上海滩广告牌的笔法制作的宣传海报,两人的位置本分而暧昧。于是,作为王家卫迷的我恍然大悟情不自禁地为他的更加老道的技巧鼓掌庆贺,我似乎还瞥见了他隐藏在雷鹏墨镜下老奸巨滑的笑容,唉,王家卫真的开始变老了。
   当一位少年才子的导演由解构向结构转变,由破坏向建设进化,由边缘向主流靠近,由支离破碎向完整周全演绎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终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童真,当然也可以说他开始撑一支长篙划向成熟。克林顿会在1960年代逃避兵役反对越战,同样也会在2000年坚决不向越南道歉,这是一样的道理。
   年华似乎还象花一般地迎风绽放,可是曾经一直引领时尚潮流的先锋王家卫居然开始慢条斯理地怀旧了,摄影机的镜头瞄准的1960年代香港却怎么看都象张爱玲笔端流淌出来的老上海。那种潮湿阴冷的氛围与关锦鹏那部1994年获得台湾金马奖的《红玫瑰白玫瑰》何等雷同,特别是《花样年华》那几段用作提示剧情的添蛇之足的典型张式话语——连败笔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只可惜,谎言重复一千遍有可能变成真理,败笔复制一万遍还是败笔。当关锦鹏在《愈快乐愈堕落》中有意无意地向王家卫学习之后一年,王家卫也礼尚往来地回应了一把,在香港导演群落中,前者是主流里的另类,后者是另类里的主流,这究竟是电影生态资源的合理调配呢,还是主流与另类相映成趣的一段佳话呢?或者往好里说叫“江郎才尽”,往坏里靠叫“黔驴技穷”?反正,37届金马奖角逐中,《花样年华》最后还是败给了比它还糟糕的《卧虎藏龙》,当然老外的奖都已经拿过了,王家卫也无须在意这么一匹小岛上的小金马。
   中国有句古话叫“叶落归根”,长期低调扮酷的王家卫终于认祖归宗地向世人秀出他的上海人身份了,当我在《花样年华》呈现的1960年代香港那种湿耷耷、粘乎乎的盗版老上海质地里昏昏欲睡的时候,我依稀仿佛有一种疑惑,究竟是王家卫改变了年华,还是年华改变了王家卫?
   《堕落天使》在《重庆森林》里《春光乍泄》,《时间的灰烬》(电影《东邪西毒》的英文名字)里燃尽《阿飞正传》的《花样年华》……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