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贴)经典重现 我心震撼--看邵氏武侠片DVD
2003-04-15 03:11:05 来自:
藤子不二雄
经典重现 我心震撼--看邵氏武侠片DVD
壹:邵氏经典名片重见天日
2000年,香港天映娱乐耗资5亿港币收购了邵氏兄弟公司760多部电影的版权,并花费1亿港币以数码科技逐一修复电影拷贝,自2002年12月起,邵氏名片DVD、VCD影碟以每月10-20部的速度陆续推出!商家行为自有利益驱动,但此举重拾往昔经典、抢救民族文化瑰宝,为贪恋光影声色之我等造福,善莫大焉!最近先后买到丽晶D5邵氏武侠系列的胡金铨、楚原、张彻、孙仲作品,观赏之际,大受震动!
这套武侠电影经典DVD令人大喜过望,原胶片拷贝本年代久远,但修复后的画质作为港版3区DVD表现相当出众,丝毫未有陈旧之感,更令人惊喜的是DVD按照原银幕画面比例制作,完美再现了原作风貌,磅礴之大气、精细而入微尽收眼底,作者经营意图未有点滴遗漏!想想过去国产录像带“4:3”制作造就的画面缺损,真是恨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也许只有经历过录像厅时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的意义所在。在拿到这套DVD影碟以前,我们看过几部原汁原味的邵氏电影呢?!至少在笔者个人看来,“4:3”画面比例罪大恶极、一文不值!
想当年,电视录像如火如荼,满屏画面比比皆是,小小少年不知根底坦然受之倒也罢了,更有“拉长脸”现象泛滥,众饥渴之徒却无心责难,反而趋之若骛、其乐陶陶!过去的“拉长脸”版录像带画面缺损相当严重,好多职员字幕都没了。宽银幕电影是在摄影机加装变形镜头使标准宽度胶片记录到超标准宽度画幅,影片放映时,需要用放映机的变形镜头对胶片画面进行相反变形才能还原舒展宽阔的影像。“拉长脸”版的产生,应该是以“4:3”的采集方式胶转磁时放映机未加宽银幕影片专用变形镜头所致。“拉长脸”而“4:3”,遭此两祸、灾害深重,画面效果之恶劣,可想而知。
所以,面对这套精美的丽晶D5,竟是百感交集、喜极而泣!
今年,张艺谋的《英雄》令武侠电影话题大热、批评声浪四起,笔者激愤之余,亦搜刮记忆整理材料以徐克、程小东新武侠电影为参照对《英雄》口诛笔伐,当时,个人认为徐克、程小东电影成就最高无可匹敌。直到看了丽晶D5邵氏武侠片碟报贴图才忽有所悟:碟报中宽银幕画面比例的DVD截图令人眼前一亮,顿觉新鲜!其时《英雄》视觉贡献卓著之说正盛,“开创先河”、“划时代”之类的赞誉不绝于耳,张艺谋的唯美思想、中国式的人海战术使画面瑰丽雄奇,一俊遮了百丑。窃以为,《英雄》景观固然豪华,但因为主题的虚弱,整部电影已经华而不实。当时一直想找部画意深重的电影来验证《英雄》的浅薄,但是张艺谋毕竟是专业摄影师出身,刚出道就到处得奖赢得大师声誉(《黄土地》),此次精心构造《英雄》务求尽善尽美画面自然无懈可击,徐克、程小东、杜琪峰、林岭东武侠电影作品画面效果与之相比亦明显处于弱势。这则丽晶DVD碟报中的邵氏老片截图让我把握了胜算:张彻的《十三太保》,画面充盈悲壮萧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由此预感该片故事精彩。
中国武侠电影早在若干年就达到了某个高度,该高度后人至今无从逾越。邵氏武侠电影,一个被人遗忘的精彩世界。忘记邵氏辉煌是因为那时候录像厅里的人差不多都是眼睛向前看的,80年代的录像厅主食是从60年代到70年代的香港拳脚刀剑片,随着社会开放尺度的加大,同期生产的香港古装电视连续剧和现代枪战警匪才有引进,所以说那时候的录像迷是幸运的,起步就看资料电影,有幸目睹了香港武侠电影的各个阶段进化!观影过程亦像登台阶,只能一步一步朝上迈,只顾紧盯新生事物,却将过往丢到身后。
对体能极限的突破并非无止境,武侠片的想象空间亦当有度,徐克、程小东飞天入地的《东方不败》算是达到了极点,在此之后,我们陷入了迷思,不知何去何从。《风云雄霸天下》(1998)、《华英雄》(1999)、《决战紫禁城之巅》(2000)后,后期技术逐渐主打,时至今日,古装打戏作为历史悠长的类型电影已基本绝迹,《赤裸特工》(2002)、《夕阳天使》(2002)等港产片向好莱坞致敬本土特色丧失,《尖峰时刻》(1998)、《致命罗密欧》(2000)、《燕尾服》(2002)、《黑侠2》(2003)、《防弹武僧》(2003)的西化路线更将动作英雄置于绝地,香港武戏,真的没有希望了么?!是什么把我们带到了这个没有未来的境地?是我们自己贪婪的眼睛、是我们自己不停膨胀的欲望,其实在我们开始走的那一天起就犯了一个错误:我们以为好的电影只能在前面、只能是新的,一天天的,我们离经典越来越远!正如《公民凯恩》(1941)包藏着电影艺术的全部秘密,邵氏武侠片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精髓。
貳:胡翁,大醉侠也!
先说说胡金铨(1931-1997) ,个人感觉胡金铨对电影的整体把握是最好的,今天看来,邵氏老片受当时创作所观念所限难免有些微疵,如:用光生硬、光源混乱,内景戏中经常是一个人拖着几条影子走来走去(呵呵,这类毛病当时很多世界电影大师也犯过,这套DVD中,最会用光的导演是孙仲);推拉镜头时机位固定单靠镜头调焦功能接近或远离拍摄对象,视点移动过程中景深并未发生变化,画面缺乏空间运动美感--在滑轨、摇臂普及的今天,这种镜头已不多见(即使素来偏重思想性形式偏弱寓教于教的国产主旋律电影都与时俱进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前些天看《荔枝红了》,推拉摇移镜头之讲究足可当作学院教材)!在楚原执导的古龙戏中上述推拉镜头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制造紧张感的必要手段,但是连推拉摇的速度都搞不均匀,就是摄影师的不合格,如果连摄影师的这点问题都看不到,就是导演水平不高。张彻的《十三太保》开场众英雄策马驰骋场面,无道理的镜头推拉简直滥到了视觉污染的程度!这样的哆哆嗦嗦推拉镜头还使孙仲导演的《人皮灯笼》整体完美感遭到破坏,令人惋惜不已!之所以首推胡金铨,因为他的导演控制力最强,他绝不容许灯光师和摄影师乱搞胡闹,用光、运镜表现最为优秀。
《大醉侠》(1966)开篇,山贼伏击官兵,节奏沉缓、色调古朴,待众人开打,竟觉耳目一新!算起来,已有十年没看过这种脚踏实地一招一式的武打动作了!自《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带我进入天马行空奇玄魔幻世界,新武侠电影时代之前的电影,我几乎再也没回头看过。随着新武侠电影技术泛滥成灾,我对电光石火排山倒海的打斗彻底厌倦。当年徐克、程小东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今天连内地武侠电视剧导演都能十足模仿--当“天才构想”成为人人信奉的“普遍真理”和行业共同遵守的“最高准则”,这样的时代就不会有进取和创新--十年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更使新武侠电影动作失去了积极意义,视觉垃圾令人避之不及无所逃遁,我们一边掩鼻而走一边期待新景观的降临。
在未来叛逆者制造的全新武侠动作尚未出现的某一日,我看了黑泽明的《七武士》(日本 1954),忽然发觉,武士们不讲究动作套路和观赏性、具有实用技击特点的拚杀才是电影中最令人信服的武打动作。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今人已经让电影英雄飞的够高了(昔时“东方不败”飞身而起面具被树枝刮落的镜头令人心神一荡,今天“飞雪”、“如月”黄树林上空的花样飞行表演再好看,观众也无感动),下一步,应该在武打动作的可信度上寻求突破。武打动作可信,才具有冲破东西方文化屏障促动国际交流的可行性,个人以为,《大醉侠》的朴素动作同《勇敢的心》、《角斗士》的西式打斗彼此相类,两者都是在人类体能所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想象,动作因真实而感人。胡金铨1972年作品《侠女》荣获第28届戛纳影展“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得到国际认可,可信度较高的动作设计功不可没!据记载《侠女》拍摄中,胡金铨要求相当苛刻,有时一个动作拍上百遍才过关,仅十分钟的竹林对决戏就拍了25天--该段被誉为武侠电影史上最经典场景!而这场动作戏中,“杨素贞和石将军只不过收拾了两个锦衣卫鹰犬而已,竟累得热汗直冒,扶竹喘息”(摘影评人魏君子文《看电影的另类乐趣之“将八卦进行到底”》),足见胡金铨何等注重打斗真实性。
《大醉侠》,女侠金燕子酒楼中独斗贼党一段刚好也是十分钟左右,胡金铨处理的极具戏剧张力,打砸过程巧妙运用酒坛、竹筷、铜钱、板凳、纸扇等道具衬托出女侠的艺高人胆大,人物的闪跃腾挪亦尊重地心引力,合情合理。
说到武打动作的真实性,恐怕只有李小龙电影天下第一,因李小龙本人即是个武术家,对他来说片场就是格斗场。但是我对他的电影并不十分赞赏,因为李小龙电影完全靠个人功夫表演支撑起来,野蛮霸道狂妄虽造就其个人魅力,却使导演、摄影变得无足轻重无所作为,即使功夫片和武侠片有所区别,也不应电影意识如此淡薄、情节、结构如此糟糕。所以最近看到李小龙作品系列DVD,几经犹豫还是只买了一本《精武门》 (1972),重新观看后感觉除了爱国主义和拳脚功夫,电影艺术方面的贡献实在不大。1973年,邵氏出品郑昌和执导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在美国350间影院同时放映,结果票房狂收,影片跻身全美七大卖座电影之列,并位居“全球十大卖座电影”第9名,邵逸夫本人怎样看待这部电影呢?他认为《天下第一拳》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据记载,当时邵逸夫一边赶印《天下第一拳》的1000个拷贝一边感叹国际口味的不可思议一边发誓再也不拍这样粗制滥造的电影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邵逸夫看到了武侠电影的巨大潜力,决心制作武侠电影精品。从笔者手头现有的这套DVD来看,胡金铨、楚原、张彻、孙仲各人艺术追求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布光、运镜、剪辑、场面调度,精益求精、倾情倾力、野心勃勃!电影化的动作描述产生全新美感全新境界。
胡金铨说过:“我对武术一点都不懂。我拍的动作完全是从国剧中借来的,我的武打动作是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我把戏剧动作分解,并且想尽办法让它在电影中达到最惊人、最突出的效果。” 一个自称“对武术一点都不懂”的人能成为一代武侠电影美学大师,靠的是什么呢?一个懂得“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人必定是深谙视听艺术之道的人!胡金铨,出身书香门第,少喜武侠小说,善绘画,曾在电影公司任道具、绘图、设计等职,初次执导武侠片《大醉侠》即把日本武士电影和西部片精华融入民族传统美学意境显露独特风格,因造诣之深厚确立大宗师地位。
胡金铨本人颇有艺术家的痴心傲骨,今人都知《大醉侠》开创武侠电影新时代,并在去年在戛纳电影节获重放殊荣,岂不知这部《大醉侠》拍成上映时却是票房冷淡观众寥寥无几,胡金铨从此怀才不遇。史载,拍完《大醉侠》,胡金铨写了一个只有36场戏的剧本呈交邵逸夫审阅,邵老板一看摇头便骂道:“你是怎么搞的?36场戏,日本人写的剧本,起码一百几十场戏。你快拿回去重写吧!”胡金铨一气之下跑到台湾自组“联邦公司”按原剧本拍就影片,该片成为台北市年度卖座冠军,在香港公映后票房收入400万,并热卖韩国和菲律宾等地,继而打破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票房记录!这部电影就是《龙门客栈》(1967)。70-80年代胡金铨作品风格更加强化,但心气之高傲导致他有很多作品票房失利,《空山灵雨》 (1979)、《山中传奇》 (1979) 、《大轮回》(1983) 的侠风与禅意均因不合时宜而乏人喝彩。1989年胡金铨应徐克之邀执导《笑傲江湖》,不想他和徐老怪都是唯我独尊之人,拍片时两人意见不合互不让步,结果拍摄工作尚未结束,胡金铨即黯然退出,世间又少了一部胡氏风格武侠电影!由上述事实可见,无论事业成败,胡金铨始终保持着超脱尘世决不妥协的大师精神。
醉心电影写侠义,胡翁,醉侠也!
回到《大醉侠》,精确的场面调度加上娴熟的剪接技术,无一多余镜头,每个画面都体现了胡金铨严谨而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此后的创作生涯,胡金铨拍出了一系列禅思萦绕、意境空灵、文化底蕴厚重的武侠电影,弘扬民族文化的功绩,世人永记!本片爱碟之人必藏!强烈期待胡氏作品全套DVD!
胡金铨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画皮之阴阳法王》 (1993),此片曾在内地公映,大师锋芒力透胶片,内外采景极为精湛,完美再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冷峻、诡异风骨。据悉,此片票房、口碑皆差,我却知那些古意流转的光影本是留给后人评价的--今天的我们由陈旧的《大醉侠》完成对电影艺术的崭新发现,几十年、一百年后的人看待胡金铨作品亦应有所感悟。
弎:楚原,与龙共舞
接下来说说丽晶D5的楚原作品:《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楚留香》。查了一下资料,这三部改编自古龙小说的电影摄制于1976年,一口气拍三部古龙作品,可见人称古龙电影专业户的楚原名副其实。七十年代香港武侠片生产高潮时期,邵氏有个名气响当当的“铁三角”,即:楚原、古龙、狄龙的黄金组合。楚原是执导古龙电影最多的导演,狄龙则是主演楚原电影最多的男演员--楚原之事业辉煌,始自与龙共舞。
古龙小说语言诗化、风格奇诡,借助蒙太奇手法铺排情节,悬念迭起、险象环生,人性覆变、福祸难测又能在最后关头自圆其说,只因他笔锋所指人乃是人心。电影一样的结构使得古龙小说几乎不用改编就是相当出色的电影剧本。所以看到有资料说最早编成电影的古龙小说是1976年的《流星·蝴蝶·剑》,颇觉难以置信--古龙1968年就写了惊艳之作《楚留香传奇》,七八年后才有电影人发现其价值,似乎不太可能。事实却正是如此:当年邵氏影业公司总管方逸华负责审验影片(据说她对质量低劣的影片决不手软宁可封存甚至一把火烧掉也不推向市场)!方女士慧眼识珠,看出文坛怪杰古龙潜力巨大,遂同导演楚原主动联系古龙将《流星·蝴蝶·剑》搬上银幕。且不管《流星·蝴蝶·剑》是不是最早编成电影的古龙小说,说它是最成功的古龙作品改编电影,我倒是愿意相信的。
据说,古龙曾先后将自己的20多部武侠小说搬上银幕,1980年,他还组创“雪龙电影公司”,自任监制、导演,专门拍摄自己创作改编的武侠作品!自吹自擂加上后人的追捧抬爱,时至今日,古龙电影、电视剧数量之多、流传之广,估计惟有金庸堪与比较。但是,目前古龙影视作品境况非常悲惨,电影是基本上看不到了(声称90%尊重古龙原著的《三少爷的剑》炒了三年几易其角终因资金问题改变计划先拍3D卡通电影版),电视剧则无视古龙精神破坏原著独特结构,演变成毫无个性的流水账(《小李飞刀》、《飞刀问情》)。电视剧不能指望,真人版《三少爷的剑》还是个未知数,恐怕只有借助眼前这张神奇的光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才能感到古翁的剑锋直指鼻梁!
《流星·蝴蝶·剑》,一部纯粹的古龙电影,对白风格完全忠实古龙原著:“……你错了……”、“……为什么……”、“……因为……”的循环往复,将观众牵入谜团无法自拔,古龙天才的结构能力令这部电影悬疑密布步步惊心!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能松口气!谜中有谜,层层揭底直至显现最高危机,古龙的智慧使之具有希区柯克电影般的魔力。故事描写的本是江湖帮派斗争:你有阴谋、我有诡计、暗箭伤人、人心难测、矛盾激化一浪高过一浪!你死我活,江湖残酷!结尾老谋深算的孙玉伯讲出一番话来起到主题升华作用:“权势的争夺是千古不移的!”,弱肉强食既是古代江湖法则又是现实社会规律。而杀手孟星魂丢弃佩剑和爱人小蝶一起退出江湖的觉醒表现比今天的《英雄》中的主人公的所谓顿悟更加震撼人心!
导演楚原,尽显才华,在影片中营造出浪漫、唯美的氛围,红枫冷月、小桥流水、亭台器具均精雕细刻别有情致,寓情于景,古龙文字中的意境于绚丽光影中传神(《流星·蝴蝶·剑》荣获第22届亚洲影展“最优良美术设计双狮奖”)。盛极一时的宫闱戏、黄梅调证明邵氏电影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楚原得其遗风,作品自然古色古香,格调高雅,《楚留香》布景之豪华、《天涯·明月·刀》用光之情绪化,在整个古装刀剑武侠片时代似乎无人能及。写到这再说说服装道具,过去写影评总习惯性地带上一笔什么“港台历史文化资源匮乏古装戏服装道具粗制滥造”之类,这回看了胡金铨的《大醉侠》和《流星·蝴蝶·剑》,觉得香港电影的服装道具在“写实”和“写意”两个方面很有造就!不说别的,看看同期内地电影人在干什么,谁弘扬了民族文化,比一比高下立判!
《流星·蝴蝶·剑》热爆后,邵氏乘势推出系列古龙电影,更是票房狂收,港台、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甚至流传了这样一句口头禅:“古龙原著”加“楚原导演”等于“卖座”!邵氏电影让古龙声名远播东洋、东欧、西欧华人集聚区,一时间大小片商、出版商争相购买其作品,古龙自此时运大转日进斗金风光无限。江湖传言,古龙知恩图报,为感谢导演楚原,特将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冠以“楚”姓并嵌名“留香”。我想,这应该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小说《楚留香传奇》创作于1968年,古楚二人1976年才开始合作,“楚留香”之名源于“楚原”的说法自是荒唐之言--人们对古龙、楚原展开如此美好的想象,可见二人搭档含金量之高在人们心目中分量之重。
1979年,楚原因执导古龙电影《孔雀王朝》荣获第25届亚洲影展最佳动作片导演奖。希望碟商能推出古龙、楚原合作的全部电影,看江湖狂侠浪客、一剑霜寒十九州,不亦快哉!
肆:血性男儿,张彻
这套丽晶D5邵氏武侠片的张彻(1922-2002) 作品只买到《十三太保》(1970)、《刺马》(1973)。过去张彻作品看的比较多,记忆中在录像厅看的第一部武侠片就是他导演的《大刺客》(1967),从此认识了白衣胜雪、冷面如玉的王羽。而后又看了录像带《上海滩十三太保》 (1984)更是深受震撼!该片由一连串的打斗构成,每场动作设计都别出新裁,十三太保打得精彩死得壮烈,英雄人物威风凛凛鲜血淋淋,第一次领略到张彻作品阳刚暴烈之气!此后内地先后引进了张彻电影:《霹雳情》 (1984) 、《大上海1937》 (1985)、《过江龙》 (1986) 、《西安杀戮》(1990),影院门庭若市牛气冲天。
《十三太保》(1970)故事很好,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逃不脱阴毒小人的算计,虽然片末一场刀剑拚杀惩恶扬善,但总觉天妒英才正不胜邪,五马分尸一段与其说挑战了观众的视觉神经不如说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狄龙歼敌上百站立而亡,血腥的英雄气让我们看到一个信奉以暴制暴的张彻--男人天生崇拜武力,张彻这么做本无可厚非。《大刺客》、《报仇》(1970)、《仇连环》(1972)、《马永贞》(1972),张彻让主人公肚破肠流浴血奋战力竭而死,这类场面折射出张彻其人的刚烈秉性,联想到张彻发迹前只靠一支秃笔发泄愤恨的不得志,倒是可以理解其残酷嗜血。
张彻1949年赴台,为台湾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编剧,由他撰词的电影主题曲《高山青》传唱至今。1957年,张彻赴香港编导《野火》,但影片反响不佳,张彻本人亦绯闻缠身、一蹶不振,1958--1963年间他以笔名“沈思”写随笔,以笔名“孙寒冰”写武侠小说,以笔名“何观”写影评,卖文为生。他在《新生晚报》上发表的系列影评文章,对邵氏影片大加批评,经常读影评的邵逸夫看了相当赞赏:“这个何观,对我们的影片研究透彻,了如指掌,十分难得、难得!”便决定要见见“何观”本人。经邹文怀安排,邵老板与张彻见了面,二人推心置腹畅谈,邵逸夫对张彻极为赏识,张彻亦愿为邵氏效力。张彻与“电懋”合约届满立即跳槽到邵氏。其时,邵氏电影独霸香港市场,年电影产量达40多部,60年代至70年代,每年全港最卖座的电影有半数以上为邵氏出品。张彻认为邵氏电影阴柔气过重,必须改道阳刚生猛的创作路线,他的主张得到邵逸夫的大力支持,邵氏公司由此从黄梅调题材泛滥造成的颓势中解脱出来,开创了崭新的武侠电影时代。
1967年,《独臂刀》成为香港电影史上首部打破百万港元票房的影片,导演张彻因此赢得“百万导演”称号。
个人以为,张彻作品电影语言方面没有什么值得研讨之处。张彻作品和胡金铨、楚原作品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很让观众费脑筋,换句话说即张彻作品最为通俗易懂。
《刺马》(1973)故事取材于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平江不肖生曾作章回小说《张文祥刺马案》),一段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恩怨情仇,演员狄龙借马新贻一角荣获第十九届亚洲电影节表现突出男主角奖项和行政院新闻局颁赠优良国语影片优秀演技特别奖,影片叙事流畅,冲突激烈,形式上少有创新(如果没看错的话和《十三太保》用了同一个外景地),剧中,英雄豪杰遭小人挑拨离间,自相残杀落得个悲惨下场,结尾镜头定格于马忠信等奸人洋洋得意时刻,意味深长。在张彻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英雄落败,好男儿行侠仗义,洒下一腔热血,人间留得英雄气,世界却是奸人当道、小人得志。所以,看张彻的电影,心底总有不尽的悲怆愤慨……
很遗憾没有买到最有代表性的张彻作品《独臂刀》等,多余的话就不说了。
伍:邵氏武侠,再见、真的再见
70年代末期,香港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邵逸夫意识到事业必须向多元化发展,便收缩制片业务,投资转向电视业,经多年苦心经营,旗下“无线”雄霸港岛,电视王朝兴盛电影王国衰败……斗转星移,邵氏武侠片的辉煌成为遥远的记忆。
这套精品DVD,在我等与光影同行的痴人看来,珍贵无比。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邵氏武侠片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精髓,中国武侠电影走到前途渺茫的现在,在香港武戏没有了希望的时候,回头看看过去,重整旗鼓、再造经典,必能获得新生。
在满脑子乱转“复古”二字、即将结束本文的时候,突然看到两个好消息:1、香港电影市场呈现复苏迹象后,已有10年未涉足电影界的邵氏公司决定重拾电影制作业务,耗资一千多万港币拍摄功夫片《醉猴》!该片由黄飞鸿第三代传人刘家良及其弟刘家龙导演,动作场面拒绝特技,只有一招一式的“实打”,可谓古早味十足,影片推向内地市场,更有进军好莱坞之雄心;2、美国影片《杀死比尔》导演塔伦蒂诺声称,此片是向影响他一生的香港武打片致敬,他希望打造融合香港旧式武打精髓的“新昆汀风格”,为此,塔伦蒂诺特地请来袁和平做武术指导,并对摄影指导鲍伯·利查森(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出了特殊要求:必须观看《天下第一拳》、《独臂刀》等香港邵式经典武打片!
好的,复古的事情,已经有人在做了!
2003、4、9
勘误:
邵氏公司虽然已经很久没有涉足电影,但在1997年拍过《马永贞》如,离现在好像还没有十几年吧。
刘家良的兄弟好像也不叫刘家龙,而叫刘家荣。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3-04-15 17:48:33
房囚
(北京海淀)
经典!
我看过一些的。
喜欢大醉侠
2003-04-16 15:37:41
裸兽
但愿我能看全这些片。
2003-04-16 23:12:23
briar
(水灰色的前生)
偶看了很多,正在写论文,写完了贴上来!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GPSujzmYMIC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壹:邵氏经典名片重见天日
2000年,香港天映娱乐耗资5亿港币收购了邵氏兄弟公司760多部电影的版权,并花费1亿港币以数码科技逐一修复电影拷贝,自2002年12月起,邵氏名片DVD、VCD影碟以每月10-20部的速度陆续推出!商家行为自有利益驱动,但此举重拾往昔经典、抢救民族文化瑰宝,为贪恋光影声色之我等造福,善莫大焉!最近先后买到丽晶D5邵氏武侠系列的胡金铨、楚原、张彻、孙仲作品,观赏之际,大受震动!
这套武侠电影经典DVD令人大喜过望,原胶片拷贝本年代久远,但修复后的画质作为港版3区DVD表现相当出众,丝毫未有陈旧之感,更令人惊喜的是DVD按照原银幕画面比例制作,完美再现了原作风貌,磅礴之大气、精细而入微尽收眼底,作者经营意图未有点滴遗漏!想想过去国产录像带“4:3”制作造就的画面缺损,真是恨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也许只有经历过录像厅时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的意义所在。在拿到这套DVD影碟以前,我们看过几部原汁原味的邵氏电影呢?!至少在笔者个人看来,“4:3”画面比例罪大恶极、一文不值!
想当年,电视录像如火如荼,满屏画面比比皆是,小小少年不知根底坦然受之倒也罢了,更有“拉长脸”现象泛滥,众饥渴之徒却无心责难,反而趋之若骛、其乐陶陶!过去的“拉长脸”版录像带画面缺损相当严重,好多职员字幕都没了。宽银幕电影是在摄影机加装变形镜头使标准宽度胶片记录到超标准宽度画幅,影片放映时,需要用放映机的变形镜头对胶片画面进行相反变形才能还原舒展宽阔的影像。“拉长脸”版的产生,应该是以“4:3”的采集方式胶转磁时放映机未加宽银幕影片专用变形镜头所致。“拉长脸”而“4:3”,遭此两祸、灾害深重,画面效果之恶劣,可想而知。
所以,面对这套精美的丽晶D5,竟是百感交集、喜极而泣!
今年,张艺谋的《英雄》令武侠电影话题大热、批评声浪四起,笔者激愤之余,亦搜刮记忆整理材料以徐克、程小东新武侠电影为参照对《英雄》口诛笔伐,当时,个人认为徐克、程小东电影成就最高无可匹敌。直到看了丽晶D5邵氏武侠片碟报贴图才忽有所悟:碟报中宽银幕画面比例的DVD截图令人眼前一亮,顿觉新鲜!其时《英雄》视觉贡献卓著之说正盛,“开创先河”、“划时代”之类的赞誉不绝于耳,张艺谋的唯美思想、中国式的人海战术使画面瑰丽雄奇,一俊遮了百丑。窃以为,《英雄》景观固然豪华,但因为主题的虚弱,整部电影已经华而不实。当时一直想找部画意深重的电影来验证《英雄》的浅薄,但是张艺谋毕竟是专业摄影师出身,刚出道就到处得奖赢得大师声誉(《黄土地》),此次精心构造《英雄》务求尽善尽美画面自然无懈可击,徐克、程小东、杜琪峰、林岭东武侠电影作品画面效果与之相比亦明显处于弱势。这则丽晶DVD碟报中的邵氏老片截图让我把握了胜算:张彻的《十三太保》,画面充盈悲壮萧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由此预感该片故事精彩。
中国武侠电影早在若干年就达到了某个高度,该高度后人至今无从逾越。邵氏武侠电影,一个被人遗忘的精彩世界。忘记邵氏辉煌是因为那时候录像厅里的人差不多都是眼睛向前看的,80年代的录像厅主食是从60年代到70年代的香港拳脚刀剑片,随着社会开放尺度的加大,同期生产的香港古装电视连续剧和现代枪战警匪才有引进,所以说那时候的录像迷是幸运的,起步就看资料电影,有幸目睹了香港武侠电影的各个阶段进化!观影过程亦像登台阶,只能一步一步朝上迈,只顾紧盯新生事物,却将过往丢到身后。
对体能极限的突破并非无止境,武侠片的想象空间亦当有度,徐克、程小东飞天入地的《东方不败》算是达到了极点,在此之后,我们陷入了迷思,不知何去何从。《风云雄霸天下》(1998)、《华英雄》(1999)、《决战紫禁城之巅》(2000)后,后期技术逐渐主打,时至今日,古装打戏作为历史悠长的类型电影已基本绝迹,《赤裸特工》(2002)、《夕阳天使》(2002)等港产片向好莱坞致敬本土特色丧失,《尖峰时刻》(1998)、《致命罗密欧》(2000)、《燕尾服》(2002)、《黑侠2》(2003)、《防弹武僧》(2003)的西化路线更将动作英雄置于绝地,香港武戏,真的没有希望了么?!是什么把我们带到了这个没有未来的境地?是我们自己贪婪的眼睛、是我们自己不停膨胀的欲望,其实在我们开始走的那一天起就犯了一个错误:我们以为好的电影只能在前面、只能是新的,一天天的,我们离经典越来越远!正如《公民凯恩》(1941)包藏着电影艺术的全部秘密,邵氏武侠片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精髓。
貳:胡翁,大醉侠也!
先说说胡金铨(1931-1997) ,个人感觉胡金铨对电影的整体把握是最好的,今天看来,邵氏老片受当时创作所观念所限难免有些微疵,如:用光生硬、光源混乱,内景戏中经常是一个人拖着几条影子走来走去(呵呵,这类毛病当时很多世界电影大师也犯过,这套DVD中,最会用光的导演是孙仲);推拉镜头时机位固定单靠镜头调焦功能接近或远离拍摄对象,视点移动过程中景深并未发生变化,画面缺乏空间运动美感--在滑轨、摇臂普及的今天,这种镜头已不多见(即使素来偏重思想性形式偏弱寓教于教的国产主旋律电影都与时俱进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前些天看《荔枝红了》,推拉摇移镜头之讲究足可当作学院教材)!在楚原执导的古龙戏中上述推拉镜头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制造紧张感的必要手段,但是连推拉摇的速度都搞不均匀,就是摄影师的不合格,如果连摄影师的这点问题都看不到,就是导演水平不高。张彻的《十三太保》开场众英雄策马驰骋场面,无道理的镜头推拉简直滥到了视觉污染的程度!这样的哆哆嗦嗦推拉镜头还使孙仲导演的《人皮灯笼》整体完美感遭到破坏,令人惋惜不已!之所以首推胡金铨,因为他的导演控制力最强,他绝不容许灯光师和摄影师乱搞胡闹,用光、运镜表现最为优秀。
《大醉侠》(1966)开篇,山贼伏击官兵,节奏沉缓、色调古朴,待众人开打,竟觉耳目一新!算起来,已有十年没看过这种脚踏实地一招一式的武打动作了!自《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带我进入天马行空奇玄魔幻世界,新武侠电影时代之前的电影,我几乎再也没回头看过。随着新武侠电影技术泛滥成灾,我对电光石火排山倒海的打斗彻底厌倦。当年徐克、程小东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今天连内地武侠电视剧导演都能十足模仿--当“天才构想”成为人人信奉的“普遍真理”和行业共同遵守的“最高准则”,这样的时代就不会有进取和创新--十年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更使新武侠电影动作失去了积极意义,视觉垃圾令人避之不及无所逃遁,我们一边掩鼻而走一边期待新景观的降临。
在未来叛逆者制造的全新武侠动作尚未出现的某一日,我看了黑泽明的《七武士》(日本 1954),忽然发觉,武士们不讲究动作套路和观赏性、具有实用技击特点的拚杀才是电影中最令人信服的武打动作。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今人已经让电影英雄飞的够高了(昔时“东方不败”飞身而起面具被树枝刮落的镜头令人心神一荡,今天“飞雪”、“如月”黄树林上空的花样飞行表演再好看,观众也无感动),下一步,应该在武打动作的可信度上寻求突破。武打动作可信,才具有冲破东西方文化屏障促动国际交流的可行性,个人以为,《大醉侠》的朴素动作同《勇敢的心》、《角斗士》的西式打斗彼此相类,两者都是在人类体能所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想象,动作因真实而感人。胡金铨1972年作品《侠女》荣获第28届戛纳影展“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得到国际认可,可信度较高的动作设计功不可没!据记载《侠女》拍摄中,胡金铨要求相当苛刻,有时一个动作拍上百遍才过关,仅十分钟的竹林对决戏就拍了25天--该段被誉为武侠电影史上最经典场景!而这场动作戏中,“杨素贞和石将军只不过收拾了两个锦衣卫鹰犬而已,竟累得热汗直冒,扶竹喘息”(摘影评人魏君子文《看电影的另类乐趣之“将八卦进行到底”》),足见胡金铨何等注重打斗真实性。
《大醉侠》,女侠金燕子酒楼中独斗贼党一段刚好也是十分钟左右,胡金铨处理的极具戏剧张力,打砸过程巧妙运用酒坛、竹筷、铜钱、板凳、纸扇等道具衬托出女侠的艺高人胆大,人物的闪跃腾挪亦尊重地心引力,合情合理。
说到武打动作的真实性,恐怕只有李小龙电影天下第一,因李小龙本人即是个武术家,对他来说片场就是格斗场。但是我对他的电影并不十分赞赏,因为李小龙电影完全靠个人功夫表演支撑起来,野蛮霸道狂妄虽造就其个人魅力,却使导演、摄影变得无足轻重无所作为,即使功夫片和武侠片有所区别,也不应电影意识如此淡薄、情节、结构如此糟糕。所以最近看到李小龙作品系列DVD,几经犹豫还是只买了一本《精武门》 (1972),重新观看后感觉除了爱国主义和拳脚功夫,电影艺术方面的贡献实在不大。1973年,邵氏出品郑昌和执导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在美国350间影院同时放映,结果票房狂收,影片跻身全美七大卖座电影之列,并位居“全球十大卖座电影”第9名,邵逸夫本人怎样看待这部电影呢?他认为《天下第一拳》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据记载,当时邵逸夫一边赶印《天下第一拳》的1000个拷贝一边感叹国际口味的不可思议一边发誓再也不拍这样粗制滥造的电影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邵逸夫看到了武侠电影的巨大潜力,决心制作武侠电影精品。从笔者手头现有的这套DVD来看,胡金铨、楚原、张彻、孙仲各人艺术追求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布光、运镜、剪辑、场面调度,精益求精、倾情倾力、野心勃勃!电影化的动作描述产生全新美感全新境界。
胡金铨说过:“我对武术一点都不懂。我拍的动作完全是从国剧中借来的,我的武打动作是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我把戏剧动作分解,并且想尽办法让它在电影中达到最惊人、最突出的效果。” 一个自称“对武术一点都不懂”的人能成为一代武侠电影美学大师,靠的是什么呢?一个懂得“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人必定是深谙视听艺术之道的人!胡金铨,出身书香门第,少喜武侠小说,善绘画,曾在电影公司任道具、绘图、设计等职,初次执导武侠片《大醉侠》即把日本武士电影和西部片精华融入民族传统美学意境显露独特风格,因造诣之深厚确立大宗师地位。
胡金铨本人颇有艺术家的痴心傲骨,今人都知《大醉侠》开创武侠电影新时代,并在去年在戛纳电影节获重放殊荣,岂不知这部《大醉侠》拍成上映时却是票房冷淡观众寥寥无几,胡金铨从此怀才不遇。史载,拍完《大醉侠》,胡金铨写了一个只有36场戏的剧本呈交邵逸夫审阅,邵老板一看摇头便骂道:“你是怎么搞的?36场戏,日本人写的剧本,起码一百几十场戏。你快拿回去重写吧!”胡金铨一气之下跑到台湾自组“联邦公司”按原剧本拍就影片,该片成为台北市年度卖座冠军,在香港公映后票房收入400万,并热卖韩国和菲律宾等地,继而打破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票房记录!这部电影就是《龙门客栈》(1967)。70-80年代胡金铨作品风格更加强化,但心气之高傲导致他有很多作品票房失利,《空山灵雨》 (1979)、《山中传奇》 (1979) 、《大轮回》(1983) 的侠风与禅意均因不合时宜而乏人喝彩。1989年胡金铨应徐克之邀执导《笑傲江湖》,不想他和徐老怪都是唯我独尊之人,拍片时两人意见不合互不让步,结果拍摄工作尚未结束,胡金铨即黯然退出,世间又少了一部胡氏风格武侠电影!由上述事实可见,无论事业成败,胡金铨始终保持着超脱尘世决不妥协的大师精神。
醉心电影写侠义,胡翁,醉侠也!
回到《大醉侠》,精确的场面调度加上娴熟的剪接技术,无一多余镜头,每个画面都体现了胡金铨严谨而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此后的创作生涯,胡金铨拍出了一系列禅思萦绕、意境空灵、文化底蕴厚重的武侠电影,弘扬民族文化的功绩,世人永记!本片爱碟之人必藏!强烈期待胡氏作品全套DVD!
胡金铨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画皮之阴阳法王》 (1993),此片曾在内地公映,大师锋芒力透胶片,内外采景极为精湛,完美再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冷峻、诡异风骨。据悉,此片票房、口碑皆差,我却知那些古意流转的光影本是留给后人评价的--今天的我们由陈旧的《大醉侠》完成对电影艺术的崭新发现,几十年、一百年后的人看待胡金铨作品亦应有所感悟。
弎:楚原,与龙共舞
接下来说说丽晶D5的楚原作品:《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楚留香》。查了一下资料,这三部改编自古龙小说的电影摄制于1976年,一口气拍三部古龙作品,可见人称古龙电影专业户的楚原名副其实。七十年代香港武侠片生产高潮时期,邵氏有个名气响当当的“铁三角”,即:楚原、古龙、狄龙的黄金组合。楚原是执导古龙电影最多的导演,狄龙则是主演楚原电影最多的男演员--楚原之事业辉煌,始自与龙共舞。
古龙小说语言诗化、风格奇诡,借助蒙太奇手法铺排情节,悬念迭起、险象环生,人性覆变、福祸难测又能在最后关头自圆其说,只因他笔锋所指人乃是人心。电影一样的结构使得古龙小说几乎不用改编就是相当出色的电影剧本。所以看到有资料说最早编成电影的古龙小说是1976年的《流星·蝴蝶·剑》,颇觉难以置信--古龙1968年就写了惊艳之作《楚留香传奇》,七八年后才有电影人发现其价值,似乎不太可能。事实却正是如此:当年邵氏影业公司总管方逸华负责审验影片(据说她对质量低劣的影片决不手软宁可封存甚至一把火烧掉也不推向市场)!方女士慧眼识珠,看出文坛怪杰古龙潜力巨大,遂同导演楚原主动联系古龙将《流星·蝴蝶·剑》搬上银幕。且不管《流星·蝴蝶·剑》是不是最早编成电影的古龙小说,说它是最成功的古龙作品改编电影,我倒是愿意相信的。
据说,古龙曾先后将自己的20多部武侠小说搬上银幕,1980年,他还组创“雪龙电影公司”,自任监制、导演,专门拍摄自己创作改编的武侠作品!自吹自擂加上后人的追捧抬爱,时至今日,古龙电影、电视剧数量之多、流传之广,估计惟有金庸堪与比较。但是,目前古龙影视作品境况非常悲惨,电影是基本上看不到了(声称90%尊重古龙原著的《三少爷的剑》炒了三年几易其角终因资金问题改变计划先拍3D卡通电影版),电视剧则无视古龙精神破坏原著独特结构,演变成毫无个性的流水账(《小李飞刀》、《飞刀问情》)。电视剧不能指望,真人版《三少爷的剑》还是个未知数,恐怕只有借助眼前这张神奇的光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才能感到古翁的剑锋直指鼻梁!
《流星·蝴蝶·剑》,一部纯粹的古龙电影,对白风格完全忠实古龙原著:“……你错了……”、“……为什么……”、“……因为……”的循环往复,将观众牵入谜团无法自拔,古龙天才的结构能力令这部电影悬疑密布步步惊心!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能松口气!谜中有谜,层层揭底直至显现最高危机,古龙的智慧使之具有希区柯克电影般的魔力。故事描写的本是江湖帮派斗争:你有阴谋、我有诡计、暗箭伤人、人心难测、矛盾激化一浪高过一浪!你死我活,江湖残酷!结尾老谋深算的孙玉伯讲出一番话来起到主题升华作用:“权势的争夺是千古不移的!”,弱肉强食既是古代江湖法则又是现实社会规律。而杀手孟星魂丢弃佩剑和爱人小蝶一起退出江湖的觉醒表现比今天的《英雄》中的主人公的所谓顿悟更加震撼人心!
导演楚原,尽显才华,在影片中营造出浪漫、唯美的氛围,红枫冷月、小桥流水、亭台器具均精雕细刻别有情致,寓情于景,古龙文字中的意境于绚丽光影中传神(《流星·蝴蝶·剑》荣获第22届亚洲影展“最优良美术设计双狮奖”)。盛极一时的宫闱戏、黄梅调证明邵氏电影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楚原得其遗风,作品自然古色古香,格调高雅,《楚留香》布景之豪华、《天涯·明月·刀》用光之情绪化,在整个古装刀剑武侠片时代似乎无人能及。写到这再说说服装道具,过去写影评总习惯性地带上一笔什么“港台历史文化资源匮乏古装戏服装道具粗制滥造”之类,这回看了胡金铨的《大醉侠》和《流星·蝴蝶·剑》,觉得香港电影的服装道具在“写实”和“写意”两个方面很有造就!不说别的,看看同期内地电影人在干什么,谁弘扬了民族文化,比一比高下立判!
《流星·蝴蝶·剑》热爆后,邵氏乘势推出系列古龙电影,更是票房狂收,港台、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甚至流传了这样一句口头禅:“古龙原著”加“楚原导演”等于“卖座”!邵氏电影让古龙声名远播东洋、东欧、西欧华人集聚区,一时间大小片商、出版商争相购买其作品,古龙自此时运大转日进斗金风光无限。江湖传言,古龙知恩图报,为感谢导演楚原,特将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冠以“楚”姓并嵌名“留香”。我想,这应该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小说《楚留香传奇》创作于1968年,古楚二人1976年才开始合作,“楚留香”之名源于“楚原”的说法自是荒唐之言--人们对古龙、楚原展开如此美好的想象,可见二人搭档含金量之高在人们心目中分量之重。
1979年,楚原因执导古龙电影《孔雀王朝》荣获第25届亚洲影展最佳动作片导演奖。希望碟商能推出古龙、楚原合作的全部电影,看江湖狂侠浪客、一剑霜寒十九州,不亦快哉!
肆:血性男儿,张彻
这套丽晶D5邵氏武侠片的张彻(1922-2002) 作品只买到《十三太保》(1970)、《刺马》(1973)。过去张彻作品看的比较多,记忆中在录像厅看的第一部武侠片就是他导演的《大刺客》(1967),从此认识了白衣胜雪、冷面如玉的王羽。而后又看了录像带《上海滩十三太保》 (1984)更是深受震撼!该片由一连串的打斗构成,每场动作设计都别出新裁,十三太保打得精彩死得壮烈,英雄人物威风凛凛鲜血淋淋,第一次领略到张彻作品阳刚暴烈之气!此后内地先后引进了张彻电影:《霹雳情》 (1984) 、《大上海1937》 (1985)、《过江龙》 (1986) 、《西安杀戮》(1990),影院门庭若市牛气冲天。
《十三太保》(1970)故事很好,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逃不脱阴毒小人的算计,虽然片末一场刀剑拚杀惩恶扬善,但总觉天妒英才正不胜邪,五马分尸一段与其说挑战了观众的视觉神经不如说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狄龙歼敌上百站立而亡,血腥的英雄气让我们看到一个信奉以暴制暴的张彻--男人天生崇拜武力,张彻这么做本无可厚非。《大刺客》、《报仇》(1970)、《仇连环》(1972)、《马永贞》(1972),张彻让主人公肚破肠流浴血奋战力竭而死,这类场面折射出张彻其人的刚烈秉性,联想到张彻发迹前只靠一支秃笔发泄愤恨的不得志,倒是可以理解其残酷嗜血。
张彻1949年赴台,为台湾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编剧,由他撰词的电影主题曲《高山青》传唱至今。1957年,张彻赴香港编导《野火》,但影片反响不佳,张彻本人亦绯闻缠身、一蹶不振,1958--1963年间他以笔名“沈思”写随笔,以笔名“孙寒冰”写武侠小说,以笔名“何观”写影评,卖文为生。他在《新生晚报》上发表的系列影评文章,对邵氏影片大加批评,经常读影评的邵逸夫看了相当赞赏:“这个何观,对我们的影片研究透彻,了如指掌,十分难得、难得!”便决定要见见“何观”本人。经邹文怀安排,邵老板与张彻见了面,二人推心置腹畅谈,邵逸夫对张彻极为赏识,张彻亦愿为邵氏效力。张彻与“电懋”合约届满立即跳槽到邵氏。其时,邵氏电影独霸香港市场,年电影产量达40多部,60年代至70年代,每年全港最卖座的电影有半数以上为邵氏出品。张彻认为邵氏电影阴柔气过重,必须改道阳刚生猛的创作路线,他的主张得到邵逸夫的大力支持,邵氏公司由此从黄梅调题材泛滥造成的颓势中解脱出来,开创了崭新的武侠电影时代。
1967年,《独臂刀》成为香港电影史上首部打破百万港元票房的影片,导演张彻因此赢得“百万导演”称号。
个人以为,张彻作品电影语言方面没有什么值得研讨之处。张彻作品和胡金铨、楚原作品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很让观众费脑筋,换句话说即张彻作品最为通俗易懂。
《刺马》(1973)故事取材于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平江不肖生曾作章回小说《张文祥刺马案》),一段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恩怨情仇,演员狄龙借马新贻一角荣获第十九届亚洲电影节表现突出男主角奖项和行政院新闻局颁赠优良国语影片优秀演技特别奖,影片叙事流畅,冲突激烈,形式上少有创新(如果没看错的话和《十三太保》用了同一个外景地),剧中,英雄豪杰遭小人挑拨离间,自相残杀落得个悲惨下场,结尾镜头定格于马忠信等奸人洋洋得意时刻,意味深长。在张彻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英雄落败,好男儿行侠仗义,洒下一腔热血,人间留得英雄气,世界却是奸人当道、小人得志。所以,看张彻的电影,心底总有不尽的悲怆愤慨……
很遗憾没有买到最有代表性的张彻作品《独臂刀》等,多余的话就不说了。
伍:邵氏武侠,再见、真的再见
70年代末期,香港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邵逸夫意识到事业必须向多元化发展,便收缩制片业务,投资转向电视业,经多年苦心经营,旗下“无线”雄霸港岛,电视王朝兴盛电影王国衰败……斗转星移,邵氏武侠片的辉煌成为遥远的记忆。
这套精品DVD,在我等与光影同行的痴人看来,珍贵无比。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邵氏武侠片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精髓,中国武侠电影走到前途渺茫的现在,在香港武戏没有了希望的时候,回头看看过去,重整旗鼓、再造经典,必能获得新生。
在满脑子乱转“复古”二字、即将结束本文的时候,突然看到两个好消息:1、香港电影市场呈现复苏迹象后,已有10年未涉足电影界的邵氏公司决定重拾电影制作业务,耗资一千多万港币拍摄功夫片《醉猴》!该片由黄飞鸿第三代传人刘家良及其弟刘家龙导演,动作场面拒绝特技,只有一招一式的“实打”,可谓古早味十足,影片推向内地市场,更有进军好莱坞之雄心;2、美国影片《杀死比尔》导演塔伦蒂诺声称,此片是向影响他一生的香港武打片致敬,他希望打造融合香港旧式武打精髓的“新昆汀风格”,为此,塔伦蒂诺特地请来袁和平做武术指导,并对摄影指导鲍伯·利查森(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出了特殊要求:必须观看《天下第一拳》、《独臂刀》等香港邵式经典武打片!
好的,复古的事情,已经有人在做了!
2003、4、9
勘误:
邵氏公司虽然已经很久没有涉足电影,但在1997年拍过《马永贞》如,离现在好像还没有十几年吧。
刘家良的兄弟好像也不叫刘家龙,而叫刘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