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我心目中八十年代十大女明星

2005-04-01 07:37:52   来自: 大众电影
  “是是非非”刘晓庆
  在当今的中国,似乎还没有哪一个演员像刘晓庆这样,不仅因为银幕上的骄人成就而引人注目,更因其本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个性和经历而一次又一地成为社会舆论热点。无论你喜欢她,还是厌恶她,认为她有个性也好,自大狂妄也罢,刘晓庆,这个二十多年来持续引起关注的电影演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晓庆”已经成了一个词汇,就像改革开放、个性解放、下海等词一样,成为我们理解昨天的关键词之一。
  她曾经是中国很著名的女电影演员,先后拿过六次“金鸡”和“百花”奖,就是现在,她也还身处影视摄制第一线。她又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演员,和同龄人一样,她经历过20世纪下半叶中国所有重要的历史时段: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下过乡,当过农民、工人、解放军,比多数同龄人幸运的是,由于她的表演天赋、个人努力和机遇,刘晓庆成功地改变了个人命运,由一个普通的只受过中学教育的川妹子,成为众所瞩目的电影明星。其表演戏路宽广,善于捕捉形象,运用生活细节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刘晓庆1951年生于四川涪陵。1970年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下放到农场劳动。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4年考入成都军区话剧团。 1975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南海长城》中饰演角色,1980年起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她当时主演的很多电影即使是在今天看来都不失为当时中国电影事业的一个缩影:《婚礼》讲述的是善良正直的人们如何在妖孽横行的动荡岁月中与邪恶斗争的故事,是当时伤痕题材影片中比较典型的一部;《同志感谢您》则借知识青年当清洁工和上大学的情节倡导一种安心岗位的劳动精神;《原野》是只能很多局、部级会议上放映的地下电影,被禁8年后公映即问鼎国内电影大奖;北京、八一制片厂分别拍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构成当年著名的电影双胞案,刘晓庆有幸参演;《神秘的大佛》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武打影片(当时没有武侠影片一说),无法替代地在中国影史上留下了一笔……刘晓庆扮演过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毕竟还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表演经验。难怪她一直敢把自己和各个时期因为某个角色而走红的演员相提并论,因为这些成功的经历确实值得她炫耀。
  虽然《芙蓉镇》的豆腐西施是其顶峰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但刘晓庆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依笔者之见是以下三位:何翠姑、张岚和慈禧。正是这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为她在80年代初期打造出事业的辉煌颠峰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
  当《小花》成为新时期电影代表作的时候,观众们记住了陈冲,也记住了刘晓庆。尤其是影片中的游击队长何翠姑(刘晓庆)为护送伤员跪爬黄山的镜头配合着李谷一的一曲《绒花》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观众。有很多当年的小孩子也象笔者一样曾把这一段当作写作重点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影评作文。据后来83年在国内引起争议的刘晓庆自传《我的路》中说,当时她为了这组镜头每天在黄山的石阶上跪着练习,以致周遭的人都以为她是疯子。尽管当时下生活体验是相当普遍的事情,但还是有很多人被这个真实而普通的故事所深深打动,对刘晓庆产生了相当不错的印象。
  刘晓庆获得到的第一个银幕奖是观众评选的百花奖。当时的百花奖是人气极其旺盛的中国第一奖,她的努力确实是赢得了万千观众的认可,虽然获奖的角色只是一个配角,获得也只是一个配角奖。《瞧这一家子》中的张岚,是一个在当时被很多人视为落后分子的十三点形象。其在影片中泼辣疯傻的模样,一点都不逊色于今日的小燕子。影片中那句“把他打蒙”的台词笔者还记忆犹新。尤其是她同年还扮演了《小花》中的何翠姑,两个性格反差极大的艺术形象被其演绎得惟妙惟肖,实属不易,也因此确立了她在广大观众中不可替代的影星地位。
  对于慈禧,我们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虽然许多著名演员以后都出演过慈禧这个角色,但是从来没有谁可以赢得那么好的口碑,人们记住的还只是刘晓庆的这个慈禧。因为刘晓庆作为第一个在新中国银幕上塑造慈禧形象的演员,把慈禧的阴险毒辣刻画得入骨三分,几乎不再留有任何超越的空间可以供后来者发挥了。以至于以后她在扮演王熙凤的时候,人们还是依稀看到了慈禧某些的影子。
  刘晓庆日后还分别因为《芙蓉镇》、《原野》获得过“金鸡奖”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多次当选各种评比中的“观众最喜欢的女演员”,86、87年还走出国门,先后在美国、法国举办刘晓庆影展。这些荣誉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是相当骄人的。在80年代末国内曾经掀起过“走穴”热潮,刘晓庆是其中的一员主将,从中赚取了相当的票房。虽然当时是作为反面的典型出现在媒体评论中,但是也由此可见其极高的市场号召力。不可否认这种号召力是电影给予她的,也是她在影坛的不懈奋斗的结果。当年与她同时代的女演员,有的远嫁重洋,有的出国深造;有的已经惜别影坛多年,有的也是鲜有作品问世……刘晓庆作为其中最耀眼的明星能够留守内地,始终以充沛的激情诠释自己的银幕梦想,并且能够受到观众的认可与欢迎,实属不易。 
  九十年代,她在息影从商数年后,又开始参与电影与电视剧的拍摄,1995年她主演了长篇电视剧《武则天》,从豆蔻少女演到白发老人,令该剧轰动一时。后又推出《火烧阿房宫》,在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刘晓庆又别出心裁,不但主演而且身兼三角。在八、九十年代,刘晓庆和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大变革:从价值观到生活方式,从有形的城乡风貌到无形的心灵世界,困惑和不解、苦涩和欢愉,刘晓庆和我们一样感同身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刘晓庆凭着自己倔强的个性和不屈的个人奋斗,一步步走到了中国影坛的顶端,但是当她这种自强自信的个性发展到另一端———自高自大时,她的性格也就成了既帮她又害她的双刃剑。
  刘晓庆从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从《我的路》开始。 1983年的刘晓庆,拍过了《小花》、《神秘的大佛》、《原野》等电影,已成了知名人物,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曾专门为她举办专题研讨会,主题是“刘晓庆现象”,要在更早,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由于离婚,由于个性,刘晓庆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别人的议论,“我终于奋起反抗了”,她出版了自传《我的路》。她在书中写道:“今天,我捧出一颗火红的、赤诚的心。这颗心没有任何防卫,坦白地暴露在大家面前。它渴求真挚的谅解与深厚的友情。我把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想法都写出来,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了解我。”
   关于性格,刘晓庆自己在书中早有分析,“我就想做中国演员之最”,“从来我就喜欢‘最’这个字,我终生都会去追求这个字,我希望成为‘最,我认为我应该‘最,不然,这辈子就白活了”。
   刘晓庆有过不少名言,流传最广的大概要数这一句:“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
  像人们熟知的那样,刘晓庆有过几次婚姻,还有过好几任男友。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离婚还是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而刘晓庆是“文革”后中国电影界第一个公开离婚的女明星。
  由于偷漏税,昔日的一代影坛旗手,前几年如雷锋塔一样的轰然倒塌了。如果她没有巨大的耀眼光环,她的坠落也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刘晓庆的跌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我们在讲述中国电影的时候,这个时代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曾经。
  如今刘晓庆又出来了。关于她的未来命运,媒体早就在作预测,有的说她精神很不稳定,头发也白了;有的说她是“一棍子打不倒的”,还能走向舞台,还会有自己的事业——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了:“刘晓庆若能经受住从云端跌落深渊的巨大落差的打击,已经是了不起的历练,至于她将来如何,我们没有必要再以她还能演多大的戏、能赚多少钱来论成败。即使她能再度轰轰烈烈,也希望她再也不要回到云端之上——那是害她。”
  

  

2005-04-01 15:40:11  大众电影

  “清纯偶像”张瑜
  曾经为自己不很美丽的容貌自卑过的张瑜,1981年,凭着在电影《庐山恋》中扮演的归国华侨女青年和在《巴山夜雨》中前后思想有很大转变的女红卫兵两个形象,分别荣获“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政府奖”等四个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同年连获四冠的演员。如此殊荣落在一个年方23岁的女演员身上,她的名字顿时家喻户晓。
  当年生活中的张瑜简单朴素,最喜欢的装束是白衬衣牛仔裤,加上那头齐耳的短发,看上去完全是一个女大学生。而她也极其喜欢自己身上的学生味,张瑜便是以清纯独树一帜,
  张瑜,1957年出生,原藉山东肥城,生于上海。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她从小养成了诚恳、爽直的性格和刻苦好学的习惯。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张瑜就开始阅读文学书籍,背诵唐诗宋词。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涉猎更加广泛,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雨果、狄更斯的许多名著,以及各种文史哲书籍,她都找来阅读。此外,她还热爱体育运动。在同学少年中,她的游泳技巧名列前茅。这一切,使她初步具备了作一个电影演员的素质。
  一九七三年暑假,上影厂要拍摄一部反映学生生活的影片——《一分之争》,导演刘琼等来到上海华山中学物色演员。经过老师的推荐,一群学生云集“考场”,听候挑选。这时,考场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满脸稚气的姑娘走了进来,她发现同学们已在考试,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呀,迟到了!”说着,下意识地做了个怪相。她那刹那间的神态,引起了具有职业敏感的“主考官”的注意。经过小品考试,她在即兴表演中流露出纯朴可爱的气质。就这样,她——张瑜被选中了。虽然这部影片最后没有拍成,但张瑜却从此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九七四年,张瑜中学毕业后,被正式吸收为上影演员剧团演员。拍戏间隙,她从不让时光白白流逝,总是主动要求深入生活或到戏剧学院听课。她决心走一条电影演员应走的艰苦然而坚实的道路。
  张瑜在银幕上同观众正式见面,是在谢晋导演的《青春》(1978)中扮演主人公亚妹的女友阿燕。由于她把这个人物娇嗔、任性、傲气、泼辣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引起广大观众的注目,接着,她又在《傲蕾·一兰》(1979)中扮演了一位赫哲族小姑娘;在《啊,摇篮》(1979)中扮演了小知识分子气味很浓的文工团员梁燕。逐渐在银幕上崭露头角。
  从一九七八年底开始,张瑜在一系列影片和电视片中扮演主角。她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黄祖模导演的《庐山恋》(1980)。在这部对演员的表演要求相当高的影片中,她扮演一个在回国旅游期间与一位干部子弟相爱的华侨姑娘——周筠。张瑜充分利用影片为人物活动提供的广阔天地和充分自由,凭着自己聪颖的天赋和灵秀的气质,将周筠活泼浪漫的性格表现得十分生动。特别是由于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周筠作为一个“海外赤子”对祖国一草一木的强烈新鲜感和亲切感,并通过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这位天真纯洁的华侨姑娘对祖国和恋人象火一样热烈、象水晶一样纯净的真情。影片上映后,她的表演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赞扬。张瑜在《庐山恋》中的出色表演,不仅开拓和丰富了原剧本所提供的剧作形象,也给整部影片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张瑜第二次担负重任,是在影片《巴山夜雨》中扮演女主人公刘文英。这是一个性格、气质、经历、思想都与周筠截然不同的角色。而且,人物对话少,反应镜头多,内心活动复杂、矛盾,要求在有限的镜头和画面内,完成人物思想的转变和觉醒过程。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难倒张瑜,在导演的启发下,经过深入体验和精心设计,她终于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将刘文英从自信、固执到困惑、迷茫,直至怀疑、动摇、震惊、觉醒的过程,层次鲜明地揭示出来。由于张瑜准确地把握住了刘文英的性格基调,没有象某些影片那样,把红卫兵简单化地处理成一群象纳粹分子似的暴徒,而是着力揭示了她既有对革命严肃、真诚的态度,又因思想单纯而上当受骗、被人利用的性格的悲剧性,因而,使刘文英这个人物成为一个以自己不断的思索、否定和探寻,给人以启示的、颇有认识价值的艺术典型。
  难得的是,勇于进取的张瑜迫切想要尝试更多的角色。张瑜在《新郎之死》等两部电视片中分别扮演了主角。第二年,她以异乎寻常的勇气扮演了两个迥然不同也与过去饰演过的角色有鲜明区别的人物:《知音》中著名爱国将领蔡锷的知己、民国时期的名妓小凤仙和《小街》中为了在十年动乱中保全自己不得不女扮男装的姑娘。
  影片《小街》中女主角俞是一个表演难度很大的角色,她不仅“表里不一”——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掩藏起少女的娇媚和天真,装得象个硬梆梆的小伙子。而且,由于影片有三个不同的结尾,她的命运也有多种可能性。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角色,张瑜一方面从形似入手,努力捕捉男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自我感觉。同时,又巧妙地借男孩之形显女孩之神,着力揭示俞被迫女扮男装后的内心凄楚和忧伤,以及动乱年代压在一个天真少女心头的重负。由于她的表演轻松、灵活、富于变化,使俞的形象活生生地跃然银幕之上。她在《小街》中男孩般的短发,就像《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的短发一样,在女孩子中间,引发了短发风潮。
  刚刚拍完《小街》,张瑜又匆匆投入谢铁骊、陈怀皑、巴鸿联合导演的《知音》(1981)一片的拍摄。在这部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片中,她扮演与蔡锷真诚相爱、携手讨袁的京都名妓小凤仙。由于是第一次扮演历史戏中的主角,对影片所反映的民国初年的社会面貌,以及妓女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缺乏了解,她碰到了很多棘手的难题。但她并未气馁,在导演的耐心提示下,通过阅读有关史料、书籍和对角色的深入分析,逐渐缩短了与角色的距离。
  盛极一时的张瑜却突然放弃了影后的桂冠,开始了美国的寒窗苦读。在加州州立北岭大学,张瑜学习了电影电视制作,后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张瑜转往台湾发展,先后拍了《李师师传奇》等多部电视剧,共计二三百集。1993年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学会颁发的“表演艺术家特别贡献奖”称号。之后,学以致用的张瑜终于开始尝试做制片人,1995年在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获两项大奖的影片《太阳有耳》是张瑜演艺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使她从一个单纯的演员变成了一位成功的制片人。后来由于电影业不太景气,她转而担任电视剧制片人,一番拳打脚踢,至今完成的已有五六部之多,其中有《烟雨红尘》、《危险游戏》、《陆小凤之决战前后》、《陆小凤之凤舞九天》、《天命因缘》和《风云世家》。
  突然隐退当年引发了许多议论,情变?婚变?或是其它?走时没有解释,回来后常被问及,回答却是简单扼要至极其---学习、充实。  
    张瑜认为自己作明星完全是被动的,幸运女神的降临谁也无法阻挡,成功来得过于突然对一个人来说不全是好事。当被掌声和鲜花包围的时候,张瑜没有丧失清醒,面对人群的欢呼,她无数次问自己:这是怎么了,今天的一切我到底付出过多少努力?各种奖项她无一例外地得到了内心却更加焦灼不安,盛世高楼上的寒意与空虚让她透不过气来。因为她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枉,名与利总是随风而逝的东西。张瑜有一段极其富禅机的话:“每个人都是哭哭涕涕攥紧拳头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大家都希望大捞一把,但死去的时候无论谁都会松开双手,这就是撒手西去。”看淡了名与利,看淡了生与死,那总有些什么是毕生无法看淡的----这就是知识。只有知识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她这样认为。
  20年过去了,张瑜已过不惑之年,观众依然记得小凤仙与蔡将军达成心灵沟通时说的话:“日日相见,却相隔如两重山,真苦……”她凄然而又欣然的眼神,可谓动人心弦。无论过去演出角色的成与败,张瑜的进取都没有停步。因为,她认为“人在有压力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张瑜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一直都比较顺利,在困难的时候总会得到好心人的帮助。”而且她坚信,“你什么也不必畏惧,真正的敌人只有你自己,你需要做的是不断跨越自己,开拓自己。”
  
  

  

2005-04-01 15:46:23  大众电影

  “小花”陈冲
  在八十年代崛起的影坛新秀中,陈冲是引人注目的一位。尽管那时仅参加了四部影片的拍摄,对她自己来说,只不过刚刚迈出银幕生涯的第一步,但在广大观众看来,她塑造的哑妹、黄思华、赵小花等银幕形象,却如同雨后原野上色彩斑斓的小花,给人以格外美好、清新的印象。
  陈冲,一九五九年生于上海一个医务工作者家庭。受父母影响,特别是在外婆的启蒙下,她从小养成了爱读书、好思考的习惯。《小布头奇遇记》、《宝葫芦的秘密》、《安徒生童话》等书籍,是她最心爱的读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爱好更加广泛,弹钢琴、拉手风琴、演话剧、游泳、射击、打乒乓球,样样她都喜欢。虽然她从来没想过将来会成为电影演员,但这一切却为她登上银幕创造了条件。
  一九七六年,上影有一部影片需要一个扮演农村小游击队员的演员,摄制组的同志来到陈冲所在的上海市共青中学。经老师推荐,陈冲被选中了。虽然这部影片后来因故停拍,但在上影演员培训班滞留的三个月,却成了陈冲新的生活道路的开端。
  影片《青春》要开拍了,主人公哑妹由谁来扮演呢?导演谢晋突然想起了陈冲——这个当年曾在演员剧团见过的为别人提台词的小姑娘,不仅在形象和气质上与哑妹相近,而且,她那双稚气的会说话的眼睛,正适合表现哑妹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丰富的内在感情。于是,陈冲又一次来到上影。由于她善于准确领会导演的意图,认真向生活请教,并将在聋哑学校体验生活过程中体会到的聋哑人的内在感情,通过一双眼睛准确、细腻地表现出来,使哑妹这一形象终于活生生地出现在银幕之上。
  一九七九年,已经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正在英语系一年级学习的陈冲,先后接受北影和珠影的邀请,参加了《小花》、《海外赤子》两部影片的拍摄。
  在《小花》中扮演主人公赵小花,对陈冲是个新的考验。如果说她与哑妹毕竟属于同一时代的青年,在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恬,她与赵小花则完全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的青年了。但是,时代的鸿沟并没有隔断她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探索。她除了通过读小说、回忆录和看电影了解当时的社会外,还紧紧抓住人物命运这个中心环节,从赵小花的特殊命运寻找表演上的灵感,寻找进入角色的钥匙。在导演的启发下,通过认真思考,反复摸索,她终于以真挚、准确、细腻而富于个性的表演,将赵小花生动地再现于银幕之上。《小花》的副导演黄建中在谈她的表演时这样写道:“陈冲扮演的小花,使人感到具有强烈的魅力,决定这种魅力的先决条件是演员情感的真挚。在同陈冲一起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她对于她的角色是那样善于思考、善于感觉、善于体现。这种思考和感觉是从性格入手,在生活中寻找依据,然后把它表现出来。”“‘兄妹相见’一场戏,第一个镜头的情绪是她从惊奇、判断、疑惑然后转为将信将疑地吐出‘哥哥’二字。这个十五(口尺)长度的特写镜头,当你在剪接机上检查她每一尺胶片的表演,特别是用放大镜检查她眼神所流露的每一个情绪的转换时,是那么清晰、准确、细腻、生动,几乎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你会深深感觉到演员对她的角色是多么真诚啊。她感受到人物在这刹那之间最精确的情绪,既不拖泥带水又给以淋漓尽致的渲染和体现。”对于一个踏入影坛不久的年轻演员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了。
  赵小花形象的成功塑造,使陈冲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影演员,并于一九八0年春举行的第三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同年七月,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九届索怕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上,她又以在《小花》中的成功表演,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面对巨大的荣誉,陈冲没有“飘飘然”。在回答观众的祝贺时,她说,“我一直在追求一个目标——一个遥远的目标。哪料到,在我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时,荣誉提前到来了,这使我在兴奋激动之余,确实有些不知所措……。”“我感到奖杯的沉重,人民给我的荣誉太多了,远远超过了我付出的劳动,使我觉得背上了一大笔债。人民给我的荣誉,不是让我空图其名的!我要拼命工作和学习,花一辈子的时间来‘还债’。我要用最好、最真挚的感情在银幕上塑造更多的艺术形象,来报答观众们的深厚的感情和热切的期望。”
  拍完《小花》和《海外赤子》,陈冲回到自己所在的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二年级继续学习。一九八0年,陈冲又接受了西影的邀请,在《苏醒》一片中扮演女主人公苏小梅。这是一个在不断地奋斗和期望中追求幸福的姑娘。按照导演的要求,陈冲在表演的逼真性和角色的总体感上下了一番苦功,努力打掉一切人为的外在设计,把对于角色性格的设想和动作的设计,溶进自己的血液中。在这一点上,陈冲的努力是有成果的。但是,由于陈冲与苏小梅在年龄和生活经历上有较大距离,她努力要体现的过于深沉的思想,与她那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脸型显得不太相称,加上人物内心动作线不够清晰、发型稍显怪异,苏小梅给人的整个印象,不如哑妹、小花那样可爱。
  继《苏醒》之后,陈冲又参加了中美联合摄制的电视片《相逢在北京》的拍摄。在影片中扮演一位年轻的姑娘——小陈。
  广大观众之所以喜欢她的表演,推选她为最佳女演员,首先是因为她的表演真挚、质朴,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就象实际生活似的自然流露,没有人工雕凿的痕迹。在创作中,陈冲善于挖掘自己身上与角色相通的东西,并将其生动自然地流露出来。当然,“本色的表演”毕竟是表演艺术的初级阶段,有志气的演员必须向“性格化的表演”迈进,努力创造各种不同类型、性格的、与演员本色相距很远的角色,陈冲是具备突破这种本色表演的条件和潜力的。
  陈冲凭自己的英文功底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女影星之一。此后,她开始了在美国左冲右突的生活。为了争取角色,陈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形象,从清纯亮丽的“小花”一举成为《大班》中性感艳丽的妓女,从而引起国人大哗。
  其实,陈冲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很会为自己争取机会,因而她也最早在好莱坞站住脚的中国演员。但好莱坞的主流影片根本就没有东方人的市场,陈冲始终只能饰演一些边缘角色:香港妓女、越南母亲、末代皇后等等,几乎无法体现她的内心生活和感情历验。经过了婚姻变异、事业起落的陈冲在90年代又率先“回归”,跟香港导演关锦鹏合作《白玫瑰与红玫瑰》,主演“红玫瑰”娇蕊一角。这个留居在香港的外籍女人角色跟陈冲的经历有若干契合点,陈冲的表演颇有亮色。接着,在胡雪杨的电视剧《绿卡族》中,陈冲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
  可这时的陈冲还是太西化了,这限制了她所能饰演的角色范围。陈冲面临着两难的困境:在好莱坞找不到东方主流角色,在中国又很难找到合适的身份。她几度表示希望回国拍戏,当演员当导演都行。但陈冲就是这么尴尬:中国人早已把她目为“老外”,而外国人仍把她当东方人。
  陈冲走上了独立制作的道路,首次执导的影片《天浴》颇有回归之意:叙述内地的故事,回到内地拍摄。虽然该片为她赢得了不少奖项,但这部电影并不为中国观众所接受,有人认为陈冲试图兜售一些阴暗丑陋的东西去获得西方认可。陈冲在东西文化中间左冲右突,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不过目前,她似乎还未能找到。
  
  

  

2005-04-01 15:47:35  大众电影

  “北影大姐大”张金玲
  张金玲是当年北影 “三花之一”(刘晓庆、李秀明)的大姐大, 她的表演含蓄、朴素大方,八十年代曾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一九八O年揭跷的第三届百花奖评选中,她以《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索玛的出色表演,进入了全国前五名优秀女演员的行列。
  观众熟悉她的银幕形象,是从197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重拍片《渡江侦察记》中英勇的女游击队长刘四姐开始认识她的,这也是张金玲第一次在银幕上的亮相。粉碎“四人帮”之后,张金玲的艺术创作很活跃,她先后扮演了《希望》里的油田副指导员海宁平,《大河奔流》里的梁晴,《从奴隶到将军》里的奴隶索玛,《瞧这一家子》里的青年工人嘉英,《黄英姑》里的黄英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的三姑娘许秋云。在短短的几年中,她成功地扮演了几个从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奴隶、红军指挥员、农村妇女和青年工人的形象,从而引起观众注目。
  张金玲一九五O年生在河北省沧县农村。她从小就热爱劳动,喜欢唱歌、喜爱文艺。刚刚懂事,就帮妈妈做饭、喂猪,在生产队劳动也是一把好手。一九七O年,这位初中毕业后在乡劳动的农村姑娘,被来沧县招考演员的湖北省话剧团选中了,从此便开始了艺术生涯。与农村相比,话剧团的学习条件非常好,张金玲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她勤奋刻苦地学习和实践。一九七三年初春的一天,她正在排练话剧《雷锋》。没想到这次排练,竟成了她生活道路上的重大转折点,她那质朴真挚的表演,得到了在排练厅观看排练的上影厂导演鲁韧同志的好评。于是,她应邀到上影厂参加了《渡江侦察记》一片的重拍工作。今天,我们对那部重拍的故事片尽可评论,但当时热情的艺术前辈们,却把这位朴实勤奋的姑娘领上了银幕。
  在张金玲早期塑造的银幕形象中,《大河奔流》里的梁晴和《从奴隶到将军》里的索玛,是两个受到观众好评的形象。梁晴是《大河奔流》里主人公李麦的养女,后来成了李麦的儿媳妇。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不致招惹是非,梁晴这个大姑娘挽上了已婚妇女的发髻,姓了未婚夫天亮的姓。她和分别了六年的未婚夫邂逅相逢时,天亮初见梁晴非常亲热,继而看见梁晴头上那发髻顿时冷静下来;梁晴怀疑地看了天亮几眼,发觉天亮从发髻上产生误会后,于是,她告诉他:她已经姓了他的姓好几年了。张金玲在处理这场戏,特别是处理她看天亮几眼时,把人物内心中多年真挚深沉的爱情,顿时产生的疑虑不解——从热到凉,从人物分析判断到解除误会一系列内蕴的情感,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分寸。《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索玛,是个卖身葬父的女奴隶,她的性格也是内蕴的。特别是索玛与已成了军官的奴隶罗霄结婚的一场戏,索玛几乎没有什么语言。因为他们都是奴隶出身,他们的婚礼遭到了军官们的冷落。张金玲在表演这场戏时,把人物的感情处理得很准确,很有节奏感。
  张金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比较熟悉梁晴这样的农村妇女与自己性格接近的角色,但她不愿停留在“演来演总象自己”的境地。她想创造与她性格毫不相同的角色。张金玲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扮演的“三辣子”许秋云,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泼辣妇女。她家境贫寒,拖儿带女,但她始终乐观地相信会有美好的未来。她直爽得象一团火,人称她“三辣子”,是指她“嘴辣”而不是“心辣”。她在会场上搓着麻绳与郑伯香一场对骂,三言两语,就给无事生非、欺侮好人的郑伯香一闷棍,把对方打得败下阵去。张金玲塑造的这个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使她的表演艺术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劳动,得到的未必全是成功。1980年,张金玲演了一部出力不讨好的传奇式影片《黄英姑》。在扮演黄英姑时,她不顾北国呼啸的逆风和冰雪,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部队学骑马打枪,到体校练单刀劈杀,有时累得连人上楼也要人扶,也记不清从马上摔下来多少次,但终与飞马戎装,刚强豪迈的黄英姑有距离。
  张金玲在事业上能够获得相当的成就,当然离不开集体。但在同样的条件下,个人主观的努力不同,成效也就大不一样。张金玲的这种知难而进,刻苦努力,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对一个演员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张金玲认为,对于一个演员来说,生活经验固然可贵,但它代替不了艺术创造。生活积累只能为角色的诞生提供原始素材,要创造出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还需要演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角色进行新的体验和翻造。在艺术实践中,张金玲深感学习的重要。认为电影演员应该拥有丰富知识,否则就很难理解影片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思想深度和风格特点,很难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物及塑造这一人物的意义,表演也一定是十分肤浅的。
  1992年,张金玲拍完《女人也是人》之后,淡出了影视圈,聪明的她发现,演员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职业,常常会遇到想演的角色得不到演,而不想演的角色又不得不演的情况。因此,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拜师会,正式师从于著名的国画大师娄师白,开始学习国画。从抛头露面的电影明星到儒雅娴静的国画家,这是一个需要耐心与毅力的过程。为了学画,张金玲12年没演过一出戏,一个演员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也真是少见。寒来暑往,多才多艺的张金玲,像当年塑造角色一样潜心用功,一门心思学练国画,那一幅幅水墨、工笔、线条等不同艺术风格和样式的或写实或写意的美术作品,既是张金玲多年来用心血浇灌而成,又是她孜孜不倦向另一个艺术高峰登攀的成果。1995年至1996年,张金玲先后参加了韩国、伊朗、日本举办的电影人书画展,并两次获得“日本书画院”颁发的奖项。《张金玲影画选》,正是通过一张张照片,综合记录了她近三十年来努力塑造角色、刻苦用心学画的艰辛历程。
  张金玲说,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性,当初淡出影视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照顾孩子和丈夫。如今已经20岁的儿子成了张金玲最大的骄傲,当有人问起儿子的近况时,张金玲欣慰地笑了:“他正在国外读大学,这段时间在国内学中文。”张金玲说儿子长得特别帅,也喜欢表演,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职业演员。张金玲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幸福,除了画画之外,还经常和朋友小聚。 
  当有人询问张金玲的保健秘诀时,张金玲豪不吝啬:“我经常钓鱼、健身,年龄大了健康真是很重要。”张金玲还自己“揭丑”说在演《金粉世家》时自己太胖了,自己看了都觉得难看,所以之后她开始减肥,现在已经初见成效了。 “普通人,平常心”,这就是依然张金玲成功的座右铭。
  张金玲的前任夫君是同为电影演员的徐敏。十五年过去了,俩人终因种种原因缘份尽了,平静地分了手。有人说张金玲名气大了,变心了。她坦然地说:“当年追求我的人很多,领导、同事甚至连英俊小生唐国强都给我介绍上了,为什么我单单选择了徐敏呢? 因为我看重的是志趣相合,缘份这东西是任何权力、地位、金钱所不能代替的。我跟徐敏分手也同样是缘份尽了的原因。大家可能认为我这是托词,但确实是我内心话。张金玲的现任丈夫张正,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
  
  

  

2005-04-01 15:48:23  大众电影

  “悲剧皇后”潘虹
  八十年代,潘虹和刘晓庆被公认为是中国影坛的双子星座,刘晓庆属于偶像派,潘虹属实力派。潘虹擅长扮演悲剧人物,是唯一一位曾三次获得“金鸡奖”的中国女演员,并因此在1995年金鸡奖评选中被授与特别奖。她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影坛上从艺时间最长、成就最大的女演员之一。她演的《人到中年》不知煽出了多少人的眼泪。
  潘虹一九五四年生于上海市,童年时在上海天山第二小学读书。她学习成绩很好,颇有艺术秉赋,学习外语也很入门,在小学二年级时,投考外语学校附属小学,按成绩本该录取,但是因为父亲是右派,使她未能如愿。和母亲商量,父亲从家里搬出去了。这为孩子们换来了几年比较顺利的生活,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父亲两次被斗,潘虹和她的两个妹妹也成了“狗崽子”,成了孩子们讥笑辱骂的对象。
  一九七一年,潘虹从初中毕业,为了帮助母亲抚养两个妹妹读书,她决心踏入社会,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到崇明岛农场参加围垦造田的劳动,全靠一股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承担着她的体力所不能胜任的繁重劳动。第二年,她调到一个连队当了会计。她虽然内心充满隐痛,但也体会到她周围的那些普通劳动者心灵是那般纯洁美好。她不时地参加文艺演出,使伙伴们在劳动之余得到一点松弛。
  又一年过去了,农场的人发现潘虹平时语言不多,但很有内秀,便推荐她投考大学,潘虹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  
  平时看戏,潘虹只见台上的演员滔滔不绝地倾泻台词。举手投足也不同一般,似乎那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里都有很大的学问。她哪里懂得这些?考试时,主考人冷不防给她出了一个小品题目,她差一点想走掉,直感地、怯生生地做了一番简单的表演,就象一个丢了钱的孩子怕受到责罚一样。然后,一转身跑出了考场。主考人颇有见地,认为她表现真挚,没有那些不易纠正的坏毛病,录取了她。
  潘虹作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开始大学生的生活。她那修长的外形和良好的嗓音都是先天的。她那明亮的眸子里面经常蕴含着许多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现在的问题是使它更加充盈,使它变成反映人心的无所不包的镜子。可当时“斯氏”的表演体系被批了,到处提倡象街头叫卖那样的表演,她叫不出,觉得那与人的自然感情相悖,于是她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古典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满足。在潜心研读中,她发现了比她个人和她家庭的不幸更大的不幸,社会和人就是在无数历史悲剧和克服这一悲剧的过程中得到改善的。她从希腊悲剧渎到莎士比亚,从关汉卿读到曹禺。托尔斯泰笔下的悲剧性人物更令她十分钟爱。她说:“悲剧是把美好事物的毁灭展示给人们看,在人们的心里产生强烈的震撼作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予人们的启迪和感奋作用是无穷的。”在异常的政治环境中,她不想随波逐流,赢得廉价的赞赏,而确定了为真正的艺术献身的信念。
  一九七六年,潘虹梦寐以求的日子来到了。正巧这一年她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几年以后,她调到峨嵋电影制片厂时,她父亲二十多年前的冤案得到昭雪,宣布彻底平反,从而使她看到我们的社会大有前途,为了那更为光明的未来,她倾注整个身心投身于艺术创造。
  潘虹认为,人民都是从带有许多悲剧性的历史中走过来,而今又走入美好的现实的。现实是这般鼓舞人心,未来又是那样令人向往,所以过去的悲剧愈加显得可悲,愈有通过艺术再现来提醒人们的必要。一位演员如果对自己的艺术使命没有这种领悟,便可能名不符实。潘虹领悟到这一点。她感觉自己忧郁的气质特别适合扮演悲剧人物。
  她在这一戏路开掘上确实卓有成就。从影以来,潘虹在影片《朝霞异彩》、《奴隶的女儿》,《沙漠驼铃》,《苦恼人的笑》、《透过云层的霞光》、《旋涡里的歌》,《杜十娘》和《人到中年》、《井》、《最后的贵族》等中饰演了主要角色,塑创了女教师、奴隶的女儿、勘探队员,报社记者的妻子、绝代名姬、中年医生等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在几年的艺术实践中,她的表演艺术渐趋成熟,特别是后两部影片,使她卓立于影坛之上。
  影片《人到中年》公映后,证明潘虹的成就并非出于偶然,她那种把全部自己融入角色的绝不故作表演的非风格化表演,足以同我国电影史中各个时期的卓越表演艺术家们媲美。使片中眼科医生陆文婷着这一角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电影人物画廊中的精品,她因此在1983年获得“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
  《井》中最后自杀的女工程师徐丽莎使潘虹于1988年再次摘取“金鸡奖”桂冠。她还因在《末代皇后》中的成功表演获第5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在经历了《女人·TAXI·女人》、《独身女人》等影片,由于人物定位的不伦不类,致使表演上娇柔造作的失败之后,为寻求艺术上的突破,1994年潘虹彻底改变了戏路,在影片《股疯》中扮演了一个喜剧人物,汽车售票员范莉,她再获成功,又一次得到“金鸡奖”殊荣。就总体风格而言,潘虹的表演细腻、深沉、质朴,善于用眼睛传情达意。
  近年来潘虹大量参与拍摄港台影视片,如电影《拥抱朝阳》、《归航》、《冲上九重天》、《东方刑警》,电视剧《花帜》等。
  但她自我定性的悲剧风格是否注定了她的没落(当然她也在改变戏路)?当今社会,生存压力极大,人们多希望通过喜剧轻松一番,暂时逃避忘却一下现实,没人愿意在沉重压抑之余再去看悲剧,使本来就沉重的心情更加郁闷。其次,当今社会充满了浮躁心态,整个社会思想性的减弱,也决定了悲剧市场的狭窄。因此,喜剧必然大行其道,悲剧无人问津。对现在的潘虹我还有一种感觉(也许是错觉),总感觉有点神经兮兮的,也不知是情节的要求,还是她性格的真实流露,还是二者兼有?
  
  

  

2005-04-01 15:49:24  大众电影

  “上影一枝花”吴海燕
  “上影一枝花”是当年观众和影迷对吴海燕的爱称,这个八十年代红过一阵子、“半路出家”的明星本是京剧舞台上一位文武全能的刀马花旦, 因1974年凭借《海霞》中英姿飒爽的女连长海霞一角,以及后来涉及政治运动的《海霞》事件,从而成为那时期“出道”较早的女明星之一。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吴海燕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家庭。父亲吴石坚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高级干部,因热爱文艺事业,一手建立了上海京剧院。母亲是苏南军区文工团演员。受家庭影响,吴海燕从五岁就开始学唱京戏,在校期间,她文武两个方面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一九六五年,十一岁的吴海燕从戏校毕业,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中专毕业生,因成绩优秀被留在福建省京剧团。
  “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错划成党内的走资派,受迫害致残,关进牢棚。吴海燕一下子从高干的女儿变成了黑帮子女,被分到偏僻的农村劳动改造。父亲告诫她:不论环境怎样艰苦,都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对艺术的热爱!艰苦的环境反而使吴海燕对京剧艺术逾加痴迷,她在劳作之余,成天醉心于体验和扮演各种女性角色,从名门闺女、江湖侠女、小家碧玉到龙钟老媪,都作过尝试。她参加演出的京剧《红色少年》,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七十年代初,她曾在福建省军区文工团工作,参加京剧《龙江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中各类女英雄的演出。
  一九七三年,吴海燕的艺术生涯到了一个转折点。那年,北影著名导演谢铁骊、钱江为筹拍《海霞》一片到福建选外景和演员。当时,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是吴海燕的邻居,便推荐了她,吴海燕通过小品等表演,从八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谢铁骊又看了她在京剧《龙江颂》中扮演的江水英,决定让她扮演海霞。后来谢铁骊得知吴海燕原来还是老战友的女儿,自然又多了一份亲切。吴海燕从此跨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使她感受了一场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尽管由于第一次拍片,在镜头面前还不够灵活自如,但她那健美硬朗的气质和自然直率的表演风格,却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九七八年,吴海燕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进上影后,她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绿海天涯》,扮演一位三十年代的大学生、地质勘探队员——鲁琨。一九七九年,吴海燕先后接到了汤化达导演《等到满山红叶时》中扮演主人公杨英和黄祖模导演《庐山恋》中扮演主人公周筠的邀请。《庐山恋》中的周筠是一位台湾来大陆探亲的华侨,黄祖模导演觉得吴海燕气质上非常适合角色周筠,于是首先想到她。但由于她先接到了汤化达导演《等到满山红叶时》中扮演杨英的邀请,为不失诚信,吴海燕还是忍痛割爱了,黄祖模导演无奈,便选择了张瑜。事隔整整十年,有记者采访吴海燕时问起《庐山恋》中的周筠扮演一事时,吴海燕意味深长地说:“我这个人很相信命运,人在一生中际遇很重要”
  影视评论家陈传康在一篇评论和研究吴海燕的表演和创作个性的文章中说:“吴海燕的演技特点是内向、含蓄、隐藏,尽量不把感情表露出来,她固有的演技特点正适合扮演杨英这种角色,因此能够完全进入角色的内心感情,演得维妙维肖,给观众以难忘的印象。杨英是个从山村姑娘成长进来的三副,她朴实无华,吃苦耐劳,感情深沉。吴海燕的气质与她相比,显得娇柔了些。但她一方面调动自己当初下放农村时的一段生活积累;一方面又去了长江三峡实地补充生活,她努力去理解、挖掘角色内心的美,克服自身气质上的弱点,终于成功地将杨英与哥哥杨明由“兄妹”之情延伸到爱慕,并终于发展为妹妹对哥哥未竟事业的执着热爱,这几个感情变化的层次,鲜明地体现出来,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该片使吴海燕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同年底,应埃及电影作家、评论家协会主席姆拉赫的邀请,吴海燕和导演汤化达代表中国电影团赴埃及参加了第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放映《等到满山红叶时》时,上座率竟达百分之百,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但《白莲花》一片虽然有许多观众喜欢,但我认为她演得不是很成功。《白莲花》是一个绿林好汉,她在现实的教育下参加了革命。一个绿林女好汉要求性格突出、泼辣、外露,吴海燕还不太熟识这种角色的演技特点,虽然也注意采用夸大外露的表演方法,想突出角色的性格,但未能克服其固有的内向演技特点,因此有点显得不太自然。”
  之后,吴海燕出演过《检察官》、《还乡》、《特区姑娘》、《水镇情丝》、《同龄女友》、《加洲来客》、《笑出来的眼泪》、《你好、太平洋》中的不同类型角色。还主演过《卖大饼的姑娘》和《浣纱女的传说》(西施)等多部电视剧,都得到成功。前者是上影电视部最早的一部电视剧,吴海燕在剧中扮演一位品质高尚、心地善良的姑娘王英,获得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好评,得了奖。后者是上海电视台拍的三集连续剧,这是吴海燕第一次拍古装戏。在香港、东南亚一带放映时反响热烈,得到了肯定和赞扬。香港《大公报》用“西施惊艳”来形容吴海燕的风采。《杨贵妃》等影视剧深受东南亚地区观众的喜爱。
  吴海燕是个热爱自己心中艺术的演员,不论角色大小、戏多戏少,她都愿意承担。上影拍《检察官》,导演邀请她扮演一个被人侮辱的姑娘,她不怕别人议论,慨然应允。她说,著名演员上官云珠尚且演过这类人物,我为什么不能演呢?在谈到自己的戏路子时,吴海燕说:“我一向喜欢谢芳在《青春之歌》、《早春二月》中的表演。有人劝我往《白莲花》这条路上走,追求一种粗犷硬朗的风格,但我觉得自己更适合演情感比较内在、调子稍软一些的角色”。
  吴海燕也是个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演员。除京剧外,她还喜欢朗颂、舞蹈和绘画。她经常利用拍片的间隙,随上海歌剧院等团体到各地巡回演出。
  前几年吴海燕自导自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千堆雪》。最近正在忙创作,筹拍描写宋庆龄和孙中山的故事,从孙中山出生一直到1949年这一大段,拍成整整二十集连续剧,她饰演宋庆龄。
  
  

  

2005-04-01 15:50:24  大众电影

  “许茂的女儿” 李秀明
  “北影三花”之一的李秀明,从影十余年,之所以能成为广大观众所赞赏的演员之一,得益于她真挚,言行朴实的独特表演,追求自然、恬静的美。论外形她不是很漂亮,但气质纯净,那双深邃传神的眼睛即使不演戏时也带着三分神采,具备一种震撼力。那种纯真眼神和清澈笑容让人宁静,而坚忍内秀的气质总牵动着人心。
  她有着自己的艺术好尚,在表演中她不喜欢片面追求离奇的事件和复杂情节的影片,而希望影片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人们平时不予留心或不容易看到的心灵的戏剧,认为那样便将提高电影的格调。
  李秀明一九五四年生于天津市,在当地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由于她资质较好,又爱好文艺,七二年考进天津话剧团。在学员班里,她对硬性灌输下来的“三突出”理论感到莫名其妙,从书本和老演员那里倒是学到了一些真正有用的知识。  
  在半年以后的一次新学员专场演出中,她充当报幕员。她的身姿,音容和气度引起了观众席上一个人的特殊注意,那预示了刚刚走上舞台的她,将立即转入银幕。这个人就是北影的老演员陈强,他是专门到天津话剧团来物色演员的。陈强凭着他艺术家的眼光,断定李秀明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和很大的艺术潜力,从事于银幕形象的创造必有发展。  
  如果说李秀明进入电影厂是巧遇机缘,一帆风顺,那么在进入电影艺术实践后却不那么顺利了。一九七三年,厂里原想让她饰演《海霞》中的一个角色,试镜头后,觉得不适合,便被撤换下来。后来又让她到上海参加拍摄了两部完全适合“四人帮”审查口径的“三突出”影片。然而李秀明有她自己的追求,实际也证明她具有足够的表演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她的身心也得到了解放。在影片《大河奔流》中,她饰演了女区长宋敏。这个人物是影片主人公李麦政治的引路人,而李麦是由老演员张瑞芳同志饰演的,这自然就对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她的戏并不多,这更增加了饰演的难度。那时的李秀明生活阅历和艺术经验毕竟有限。但是她的饰演,不仅外部形象和动作具有一个新四军女干部的风度,对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也体现得比较深刻,表现出人物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个人的生活憧憬,不给人程式化、概念化的印象。   
  在饰演《巨澜》中的花鼓女凤妮时,李秀明曾亲自到花鼓发端的地方安徽省凤阳县去体验生活,体会到小小花鼓系着花鼓女凤妮的悲惨命运,象征着淮河两岸人民深重的苦难,使她终于塑造出凤妮这一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在《甜蜜的事业》中,她饰演了唐招弟。在饰演中,她同样以朴素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牵动了观众的心。通过这些表演实践,已经显示出她具有较宽的戏路,能够灵活自如地饰演不同的角色,她开始向表演艺术的新的广度和浓度迈进。
  《今夜星光灿烂》中的杨玉香这一人物,从性格发展过程来看,是复杂而富于变化的,如果饰演者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心活动的逻辑和由此而产生的形体表现的层次,稍有差错,就会使艺术效果废于一旦。令人欣慰的是,李秀明的表演十分准确,既没有不足之感,也没有过火之嫌。她总是在不同的情境中,沿着人物性格发展的自然线索,时而表现忧郁和沉默,时而表现疑惑和不安,时而表现醒悟和感情的爆发,牢牢地牵引着观众的思想情绪;使观众时而对人物表示怜悯和同情,时而表示关心和祈望,时而又为之欢欣和庆幸,这都是她朴实、自然、真挚、深沉的表演结果。她十分动人地表现了人物从绝望到得救,从忧患到新生的性格发展过程,洋溢着革命的人情味,展示出革命者的心灵美。这是她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的明显标志。
  在完成《孔雀公主》的拍摄后,李秀明还没有来得及歇息一下,便整理行装奔赴四川,参加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拍摄。这部影片是根据周克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北影拍摄此片保持了原作的悲剧色彩,以许家四姑娘的命运为表现重点,反映了普通农民在十年动乱中的不幸和奋争,刻画了他们身上美好、善良,淳朴、坚毅的精神风貌和不在命运面前屈服的内在力量。李秀明所饰演的四姑娘是一个善良,温顾的农村妇女,她忍受着丈夫的迫害和父亲的误解,在走投无路时竟欲投水一死。但是她仍然顽强地坚持自己关于生活和爱情的信念,一旦得以生存,便力排任何偏见和流言,表达了对受迫害的党支部书记金东水的执着的爱。李秀明着力于开掘人物心灵深处美好的东西,不追求表面的花哨,一出场便以一丝微微的苦笑,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和处境,流露出人物内心的痛楚,攫住了观众的心。四姑娘自杀那场戏,她寻死前对着镜子缓缓梳妆和呆滞迟钝的目光,更富于悲剧美,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扉。在表演中,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都是通过深沉,细微的动作和表情的纤细变化表现出来,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在电影百花奖评选中,李秀明因饰演这一角色荣获“金鸡奖”。  
  一九八二年,李秀明在谢晋导演的影片《秋瑾》中饰演秋瑾,这是她不成功的影片。这一角色是李秀明全然陌生的,饰演这一角色不但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气质、举止言谈、革命思想,还要学会乘骑、舞剑等技艺。李秀明接受任务后即着手读书、访问,设计人物;学习剑术、“倭刀舞”等。但终因“温柔有余,英姿不足”而被观众认为是“女诗人”而非“鉴湖女侠”。 
  八十年代中后期国产电影陷入低迷状态,李秀明也青春不再,她把精力稍作调整,拜名师学习唱歌,苦学几年后终于在北京成功举办个人演唱会,之后选择了离开。九十年代初经济大潮席卷神州,李秀明安静地“下海”了,那时38岁。她随丈夫旁听了一堂营销学课程,看到另一种与演员截然不同的人生,由此萌动了经商念头。
  李秀明稳扎稳打,先到北京财贸学院进修“市场营销”专业,两年后和丈夫在北影厂门外办起了运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1993年,好友从美国带回的两桶“品客”薯片,为李秀明全面进军商界提供了一个启示。6年后随处可见的“大家宝”薯片,已经成为中国食品工业中的一个民族品牌。1993年,李秀明夫妇排除了当时房地产、股票挣钱快的“两大热门”,选择了既苦又累、投资回报慢的实业———生产薯片。1997年底“大家宝”薯片上市,恰逢京城超市如雨后春笋,为“大家宝”铺开畅销路。1998年“大家宝”销售收入4000万元,占据国内相当大的市场,形成与“品客”薯片平分秋色的势头。
   对李秀明来说,市场和银幕同样精彩,而且更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智慧和勇气。从转型尝试到取得成功,其中付出多少辛苦,只有李秀明自己清楚。和同时代演员中也是经商致富的刘晓庆张扬的姿态相异,她一直低调干着自己的实业,以至于少有人知晓“大家宝”薯片的老板竟然就是那个怎么看也不象能做出大盘企业的李秀明,这有点像她当初塑造的银幕形象,坚忍执着,追求完美。90年代,她还拍摄过《红楼梦一部》、《红楼梦二部》、《红楼梦三部》、《红楼梦四部》、《红楼梦五部》、《红楼梦六部》等影片。
  有志者事竟成,人生难得做对一件事,而从优秀演员到成功企业家,李秀明把人生活出光彩。
  
  

  

2005-04-01 15:52:04  大众电影

  “纤秀丽人”龚雪
  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双料影后龚雪纤秀漂亮,塑造的许多生动感人、风格清新的艺术形象,受到群众的热情赞誉,据1983年《明星》杂志统计,龚雪拥有全国影迷达10万之多。
  龚雪,一九五三年生于上海市。父亲是美术工作者,母亲是摄影师,共有四个孩子。她的哥哥和妹妹都学画,这个艺术空气浓厚的家庭对于她的艺术创造不无影响。她耳濡目染,自小就对艺术产生了兴趣,但她没有走父母的路,而是爱好表演,选择了当演员的道路。
  她在上海延安东路第四小学读三年级时就参加了少年宫的演出,是少先队的中队长,负责文艺活动,经常带领同学们表演一些舞蹈、演唱、独幕剧等小节目。每当上海市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时,她都是一个活跃分子。她从小就很爱看电影,不但爱看,而且看过后还常常模仿其中的人物,与小伙伴们在弄堂里演起来。
  一九六七年,她进入成都路中学,而“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孩子们正常的艺术追求受到歪曲,书读得少了,演出活动也被罩上他们难以理解的极左的色彩,但龚雪在艺术上的进取心并没有因此减弱,她表面上处于“逍遥”状态,但每每遇到她认为还有些益处的演出机会,她还是不曾放过。她看重的不是那些僵硬的动作和陈腔滥调,而是对表演活力的锻炼。
  1970年,她初中毕业,没有再升学,与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下乡务农去了。在江西农村插队时,尽管环境艰苦些,她依然保持自己的爱好。那时的龚雪,已进入一个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阶段。这期间,龚雪看了不少名著,如《复活》、《战争与和平》,《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这些书增强了龚雪的文学修养,更使她懂得了许多世事,也熟悉了生活在社会基层的老百姓,为她以后的表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乡她参加了文艺宣传队,给老乡们演出。不久,她被调到公社的五七厂当了钳工,农忙时还下乡劳动。劳动之余,她不顾疲劳地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有时还到县城参加文艺会演。  
  三年以后,遇到一个部队招兵的机会,她参军了,作为一名文艺兵随部队驻防徐州。这时,她从事文艺实践的机会更多了,经常演出京剧、舞蹈,表演唱之类。二十岁刚过头的龚雪曾在舞剧《鱼水情》中扮演一个老太婆。艺术修养和表演水平与过去比较也大大提高了。
  一九七四年,总政话剧团准备演出话剧《万水千山》,在全国物色演员,龚雪挑选去扮演一个少数民族姑娘。这个戏演出了三年多,演出任务完成后,就被留在总政话剧团了。继而参加演出过《柜台》(扮演杨桂香)、《我是解放军》(扮演广播员),《找衬衣》(扮演女战士)、《东进,东进》(演学生张琪)和《智取威虎山》。
  那时,长影厂拍《车轮滚滚》,龚雪所在的部队奉命协助拍摄。龚雪当群众演员,在后景里演个民工队长。其实这只是一晃而过的“活道具”而巳,可龚雪却认真极了。那时,她人胖,怕自己的形象不好看,太冷天只穿件空棉袄,束了根腰带,自己觉得十分神气。影片公映时,她跑着去看,还写了信让家里人都去看。可是,影片放到最后,银幕上竟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她妈妈也写信来问:“我们全家都去看了《车轮滚滚》,车轮快滚完了,怎么还不见你出场坭?”龚雪看着***来信笑了。原来,有她戏的镜头也只是个大全景,而到了剪接台上,又被导演剪掉了。
   一九七九年年初的一天,龚雪在北京的一个剧场里看戏,正巧长影几个来京选演员的同志坐在她的后面。他们攀谈起来。当知道她是总政话剧团的演员时,邀请她到厂里去拍电影,并给了她一个剧本,让她阅读后试着演演看。想不到龚雪一试就试上了。不料当正式办借调手续时,部队坚持不同意。
  后来,偶然发生了一件事故,竟使龚雪当上了电演影员。一次,她骑自行车上街,在冰上滑了一跤,摔得很重,伤了筋骨,部队让她回上海家里休养。龚雪伤愈后,剧团外出演出还没有回来。此时,长影的《祭红》要上马,摄制组听说龚雪没有演出任务,又去北京商借她了。费尽百般曲折,最后好不容易把龚雪借到了手。事后,龚雪风趣地说:“谁也没有料到,我摔了一跤竟成功了,真是天助我也!”
  龚雪来到了长影《祭红》摄制组,她同时饰演程莹童、周莹童母女两个角色。这是她第一次在影片中饰演主角。首次拍片,任务就这么重,这是龚雪没有料到的。但她初生牛犊不怕虎,让上就上吧!她认真地研读了剧本,把剧本中所提示、描写的这两个人物的情绪变化部分都摘下来,拍戏时,她十分卖力地想把人物的感情、情绪变化演出来。影片里有个镜头,要求她挑担走过窄木板。为了演得真实,她一早就起来练,挑上一对木桶,从一楼到四楼,再从四楼到一楼,直到象样为止。可是在看样片时,她气得目瞪口呆,想不到自己第一个银幕形象,竟如此“难看和“不入调”。正当她暗暗地琢磨如何改进自己的表演技巧,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影片在不知不觉中就拍摄完了。她天真地恳求导演说:“我没有拍好,我想再重拍一谝,保证能拍好!”导演对她苦笑了一下,答道:“重拍不行了,下一部影片时你再努力吧!”
  一九八O年四月,她在影片《好事多磨》中饰演了女主角刘芳,同时又在《七月流火》中饰演舞女倪岫云。一九八O年,她在《楚天风云》中饰唐楚梅,在《子夜》中饰演地主小姐冯眉卿,在《石榴花》中饰演主角石榴花。
  在《好事多磨》中,龚雪初露头角。她本人与刘芳年岁相同,有类似的经历,性格也有些相仿。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人物关系、人物性格、情绪动作等,在饰演中,很注意内心的挖掘,演得自然酣畅、真挚感人,不失分寸她表现出角色内心的喜悦和悲伤,尽可能用富于变化的表情代替,展示出人物美好的精世界,说明她是一位很有内秀的演员。
  《七月流火》中的倪岫云,是一个旧社会的有正义感的舞女,角色的生活与演员的距离很大。为了演好这一角色,龚雪查阅了三十年代的报刊杂志,访问了一些老艺人,读了不少描写舞女生活的文艺作品,体会人物的时代和职业的特点,使她在饰演中,从本色地表演人物跨入性格塑造的创作阶段。
  《楚天风云》是描写二十年代董必武同志的革命活动的,时间更加久远。龚雪扮演的是一位在董必武同志教诲和引导下.放弃幽闭闺房的小姐生活,投入工农革命的洪流,并为掩护革命者英勇献身的热血少女。在这部片子中,她的表演也更加深刻和成熟。《子夜》是群星荟萃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在拍摄中,龚雪有机会同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演员合作,使她受益非浅。冯眉卿本来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由于爱虚荣,在污浊的生活环境里堕落。这角色的性格颇复杂,龚雪未曾演过这类角色,但是由于她细心研读了《子夜》原著,与老演员互相切磋,比较深刻地掌握了人物生活的时代和性格特征,圆满地完成了创作任务。
  由于在多部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并获得了成功,龚雪的名字逐渐被广大观众熟悉。不久,她在影片《快乐的单身汉》、《张衡》、《大桥下面》、《华佗与曹操》、《多彩的晨光》等片中担任主角,这时,她的表演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在《大桥下面》中的表演,深沉含蓄,显示了她对角色的驾驭能力,成功表演使她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七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正当龚雪在获得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双料影后之后,正处在事业顶峰的她,却急流勇退,1986年去了美国留学,她想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演技。1993年回国参加了影片《股市婚恋》的拍摄。
  近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应影迷要求,播放了不少《石榴花》、《祭红》、《大桥下面》等由龚雪主演的影片。《流金岁月》费了相当大的功夫,终于找到了龚雪,并把她请到了现场。为了参加这次的节目,已经定居美国康州的龚雪,费了30多个小时千里迢迢回到北京。十多年过去了,但岁月似乎并没有在龚雪的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见到龚雪的第一眼,马上让观众跟银幕上的她联系起来了。当主持人询问龚雪当年为什么在自己演艺事业高峰时期选择急流勇退时,龚雪说:“事业与爱情,我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选择。作为一个女人,我更注重家庭。当年出国也是为了家庭,我先生在国外。现在我先生对我很好,女儿也已经15岁了,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访谈中,龚雪还深情地回忆起给过自己帮助的三位导演。其中特别提到了影片《大桥下面》的导演白沉(已去世)。在《流金岁月》栏目对白沉导演去世前的采访中,白沉导演也对龚雪念念不忘,还珍藏着龚雪出国前送给他的一瓶酒。看着这段珍贵的摄影镜头,龚雪的眼睛湿润了。
  
  

  

2005-04-01 15:53:01  大众电影

  “天下第一嫂” 王馥荔 
  影视圈里喜欢流行“老演少”,大家都喜欢自己年轻漂亮,可是在我眼里有两个人却专门“装老”,一个是“苦菜花奶奶”曲云,另一个就是“嫂子”王馥荔。王馥荔成名始于1975年影片《金光大道》。她在影片中扮演吕瑞芳,一位贤慧、善良而勤劳的农村妇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赞为“天下第一嫂”。年纪还轻的王馥荔从此成了“嫂子专业户”,秀美的容颜,端庄的仪态,亲切的微笑,大方的举止,以及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表演,使导演们几乎把各种各样中年妇女形象包办给了她。十几年中,她先后在十几部影片中扮演过不同类型的角色,其中有《绿色天涯》中的李淑敏、《千古风流》中的冯婉、《张铁匠的罗曼史》是的腊月、《台岛遗恨》中的陈夫人、《秋瑾》中的吴芝瑛、《天云山传奇》中的宋薇、《咱们的牛百岁》中的寡妇菊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四姑娘、《日出》中的妓女翠喜等。她在影片《山神》和《五魁》中也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她还参加了不少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其中包括在观众中影响很大的《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和《小楼风景》。  
  从十几岁登台以来,王馥荔所获得的奖项大大小小不下一二十个。在旁人看来,她似乎总是那么顺利,那么幸运;看着她那常带笑意的面孔,人们一定会认为她属于无忧无虑的乐天派。只有真正了解她的经历的人才会知道,在她成功的背后其实饱含着艰辛。
   王馥荔生于1949年,属牛。虽然她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本该有理由在父母兄长们的宠爱下享受乖乖女的“特权”,可是,因为某些政治上的因素,她从幼年起就懂得了生存的道理:只有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王馥荔能成为一名深受人们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与她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家庭中对她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亲。父亲在金融行业工作,酷爱京剧,是40年代出名的京剧票友。馥荔五六岁时,父亲一有空就拉起京胡让她吊嗓子,她那稚嫩的童声伴着韵味十足的胡琴声,曾给家庭带来过无限的欢乐。馥荔读小学时,父亲送她进了戏校,那时她已经对“玉堂春”、“苏三起解”等唱段十分熟悉了,可因为小姑娘尚未变声,老师们又看她活泼伶俐,就把她分到了学习刀马旦的班。聪明的馥荔每天练完功后,总喜欢跑到话剧班看排练,她坐在排练场的边上,托着腮,聚精会神地看,一看就是大半天,戏剧班的老师在自己班里找不到她,都知道她准在话剧班,于是就到那里去找。她第一次看曹禺先生的著名话剧《日出》,就是在当年的排演场,从排练到彩排,又到正式演出,她看了不知有几遍,对这个戏她入了迷,所以后来在电影《日出》中,她能出色地扮演翠喜这一角色,获得了百花、金鸡双项大奖。
   馥荔十五、六岁时改学了花旦和青衣,那时她的嗓音已由过去的“小猫嗓”变得清亮了,因为她本身的声音、身材条件好,个人又肯钻研业务,老师们都看准了这是个好苗子。可惜,正当她求学若渴之时,“文革”开始了,戏校的师生全部下放农场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王馥荔他们所学的第一件农活是种棉花,每人负责一块棉花地,从种到收。馥荔为了种好自己的那块地,几乎天一亮就走,天黑了还不肯回宿舍。收棉花的时候到了,农场里举行了“闯百斤关大赛”,就是看谁能在一天里摘100斤棉花,
  馥荔是个要强的姑娘,上小学时,她不得100分就不罢休,得了98分就会哭鼻子。这一回她也要争做强手,她咬着牙整整干了一天,双手都肿了,这天她摘了110多斤棉花,争得了“闯关能手”的称号。大概与她属牛有关吧,馥荔的这种要强的牛劲儿,真是令同学们佩服,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关”不是那么容易闯的,全农场的职工加上学生,闯过关的也不过两、三人。
   到王馥荔真正能学有所用,是她被分配到江苏省京剧团时。她先后参加了多部现代戏的演出,而且都是饰演主要角色,阿庆嫂、江水英、杨开慧……因为在戏校时打下了良好的功底,又因为她的身段好,嗓音也好,再加上扮相和表演功力到位,她的演出最受观众欢迎,凡有王馥荔的演出,票总是卖得最好,她当年在江苏省是很出名的演员。
   “文革”中,王馥荔的父亲因所谓“历史问题”被一直列入受审查行列。家庭出身有这种“政治问题”的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无疑是要被列为“另类”的,王馥荔虽然是京剧团里的“尖子”,又是最受观众喜爱的大牌演员,可在那个极“左”的年代,常有人质问团领导: “为什么不培养工农兵后代?”“她家庭有问题怎么还演主角?”要强的王馥荔知道自己的处境,她一举一动都十分注意,总能得体地处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练功,她让出身好的人先使用练功房,自己选别人休息的时间再练。因为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她练得比别人都苦,常常是直到深夜。许多人看了王馥荔在电影《天云山传奇》中扮演的宋薇,都好奇地问:“看你平时总是乐呵呵的,怎么能把宋薇演得那么好?”他们不知道馥荔饱受歧视的过去。
   王馥荔与丈夫王群的结合,也是经历了一番沉重考验的,当时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的王群要与“家庭出身有问题”的人成婚,是需要上级政治审查后才能批准的。深爱着馥荔的王群,向部队组织写了一份保证:“如果因为妻子家庭的问题造成我不得不离开部队,是个人原因,组织不负任何责任……”直到“文革”结束,馥荔的父亲才得到了平反,老人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赶快给我儿女的单位发函,告诉他们我没有问题,儿女们为这个所谓问题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王馥荔与电影结缘是在70年代初,那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老演员张勇手、刘江、李波等到南京演出话剧《淮海大战》,他们看到了王馥荔的演出,都认为她是个好演员,用行话说,其表演走内。几天后,馥荔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这几位电影界前辈相识,他们告诉馥荔,以后有适合的角色,我们就来找你。这个许诺对馥荔来说是太珍贵了!她从小喜欢看电影,50年代,姐姐曾带着她一天跑三家电影院,创下了日看三部电影的记录。她也曾是追星族,把电影明星的照片贴满了自己床头的一面墙。几位老演员的话是算数的,大约一年以后,馥荔接到了电话,说是让她到北京试镜头,她当时别提多高兴了!那部片子叫《水上游击队》,剧本是黄宗江等剧作家写的,馥荔在电影中饰演的是一个生长在水乡的姑娘。可惜电影只拍了一百多个镜头就停拍了,据说是在江青那里没通过。如今馥荔回想起来十分惋惜,因为后来她所饰演的角色都不再是姑娘型,而是青年或中年媳妇了。王馥荔凭着自己属牛的一股韧劲儿,获得了演艺事业上的成功。她先后获得了金鸡、百花奖,还获得过中国电影艺术表演学会等学术机构的多次奖励。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王馥荔最新力作是2003年拍摄的电影《婶子》。《婶子》以文登市葛家镇南于村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袁大凤主动抚养照顾失去母亲的侄女、侄子,供养侄女考上大学,同时艰苦创业,改变了自己生存现状的感人故事。王馥荔主演婶子袁大凤,曾经成功执导过《咱们的牛百岁》等农村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赵焕章担任导演,《咱们的牛百岁》的一些主创人员也参加了拍摄,老朋友,新作品,大家配合默契,片子出来后受到好评。王馥荔尽心尽力演“婶子”。观众们对王馥荔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认为把文登妇女勤劳、善良、朴实、坚强不屈的精神都表现出来了,更有观众赞叹道,没想到文登这么有人情味儿。
  王馥荔她既能唱戏,又会演电影、电视,还做过主持人、上台演过小品,“嫂子”原来是多面能手。成名之后王馥荔关注社会活动,连续几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是个热心的人民代表。
  

  

2005-04-01 15:54:34  大众电影

  “红牡丹” 姜黎黎
  
  
  一部《红牡丹》使姜黎黎成为上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的明星,跟“红牡丹”泼辣的性格相反,生活中的姜黎黎温柔似水。
  
  
  姜黎黎 ,一九五四年生于沈阳市的一个干部家庭,父母都是在医院工作。三个孩子中,弟弟是话剧演员,妹妹在铁路部门工作。姜黎黎在铁路小学读书时就喜欢文艺,爱唱爱跳,平时却很文静;到沈阳市第三十二中学以后,是班级的文艺委员。除了经常参加并带领同学们排练文艺节目外,还学会几种乐器。她还爱好游泳,爱读文学书籍。当时较有影响的小说;如《红岩》、《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等她都曾细读,还读过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安娜·卡列尼娜》珍坭》以及她所能接触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巴达克思》等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读书很难系统,但这些书足以使她深思关于人生和事业的问题。她养成了沉思的习惯而且易于接受艺术感染;在看电影的时候,其他观众似乎并不以为然,她看着看着,便掉起眼泪来,她将在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者她将以什么样的角色说明生活,这个问题她还未曾想过。虽然阅历有限,但她纯真,质朴、文静,善良的性格,不管做什么都不会招人反感。  
  
  
  一九七五年,姜黎黎从高中毕业后,曾在医院工作半年,后来长春电影制片厂招收演员,她报了名,那之前她觉得当电影明星是天方夜谭,多神秘啊!当时初试的时候沈阳去了2000多人,她看到那么多漂亮的女孩,特自卑,一个老师对她说,你要是再瘦5斤,肯定能考上。后来她进了复试,就背了一书包苹果来到长春,但也没瘦下多少。不过在最后的12人中,她幸运地被录取了。
  
  
  一九七六年,长影拍摄《雁鸣湖畔》,她第一次上银幕,饰演了一位农村姑娘,赤脚医生郑淑华。这不是主要角色,但却使姜黎黎对电影拍摄有所熟悉。一九七七年,她在影片《暗礴》中饰——被害的女护士。一九七八年在《灯》中饰演一个电报员,这个角色的戏比较重,一九七九年,她被借到峨嵋电影制片厂,在《神圣的使命》中饰演女主角杨琼。这一尝试比较成功,包括她以前所饰演角色在内,与她本人的性格都很接近。一九八O年,姜黎黎进行了新的艺术尝试,在一部反映旧社会杂技艺人生适和斗争的影片《红牡丹》中充当主角。姜黎黎说自己是在无意中接拍的《红牡丹》,因为红牡丹的刚烈泼辣性格跟她本人反差太大了,“在戏中我要有高超骑术,站在马背上能卧身接花,还有从酒楼跳到马背上的高难动作,这些我都是从头学的”
  
  
  姜黎黎接到任务时确实感到茫然。影片描写的是几十年前的杂技艺人的生活,这方面的知识她一无所有。不要说她自己,别人也为她担心。但是她已经懂得深入生活,熟悉有关那一时代的特点和艺术生活的间接材料对于创造角色的重要意义。她读了一些自己能够找到的有关旧社会艺人生活的资料,并到杂技团参观学习,和杂技演员生活在一起。走访了一些老杂技艺人,特地到杭州访了五十多岁的女杂技演员祁美英。祁美英家祖祖辈辈都是杂技演员,姜黎黎从她那里了解到旧社会杂技演员的悲惨生活和向恶势力斗争昨故事。祁美英的个人遭遇与影片中的主人公红牡丹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在姜黎黎的脑子中诞生了红牡丹形象的雏形。    
  
  
  怎样掌握人物性格的基调呢?她首先设想,红牡丹一旦受到欺凌,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直接起来抗争,表演时可以定下硬拚的基调。后来知道,当时的杂技艺人,尽管练就一身功夫,但是想占个演出的地盘都不易,一旦得罪了那些地头蛇就会带来横祸,如果表演时表现为硬拚就不免虚假。最后决定以忍气吞声的外表掩饰内心的忿懑,以此作为人物行为的基调。为了适应表演的要求,她到部队和外景地很快学会了骑马,通过了立马,跳马等高难度动作,以至最后能从两米多的高度跳到飞奔的马上。为适应红牡丹出场时的亮相镜头,她到上海淮剧团求教于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演员训练身段和眼神,几天后,也拍摄过关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姜黎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影片《红牡丹》的拍摄任务。后来,姜黎黎又在影片《响铃公主》户扮演一个疯公主。这一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的精神状态向她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姜黎黎在影片《赤橙黄绿青蓝紫》中饰演叶芳,荣获电影百花奖的最佳配角奖。自导自演《采金人》让她尝遍当导演的艰辛。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姜黎黎深刻体会到深入生活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功夫不到家就不会有成绩。要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必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她还体会到,历史知识和文举修养对演员来说也非常重要。
  
  
  2000年,姜黎黎淡出荧屏出国从商,朋友和观众们都以为她要“急流勇退”,没想到她最终还是回到了影视圈。提到那段经历,姜黎黎说,“那时出国不是急流勇退。其实我不是一个能规划自己的人,我也是受到了当时潮流的影响,因为出不出国发展的问题,我和汪宝生还发生过激烈的争吵,最后我还是觉得这辈子也离不开影视圈了,所以就带着孩子回了国。”姜黎黎一回北京就接到不少片约,在电视剧版《卧虎藏龙》中,她扮演玉姣龙的母亲玉夫人,《还珠格格3》中饰演皇后。姜黎黎还曾在《少帅春秋》中饰演宋美龄。提起宋美龄,姜黎黎有点激动:“我演宋美龄读了好多关于她的传记,真的是被她那种气度和眼界所折服,真希望能有机会再扮演宋美龄。”  
  
  
  姜黎黎至今共出演过40多部电影,虽然是《红牡丹》让人们记住了她,但她认为自己绝对不是一夜走红,“对于一夜走红这种现象,我开始还有些不平衡,现在的年轻演员只凭借一个角色就能得到天价的片酬,这样对于年轻演员的成长其实不一定是好事。但是现在我知道他们同我们那一代人所面临的环境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市场真的很残酷,演员也必须要注重包装。”
  
  
  说起姜黎黎和爱人汪宝生的恋情,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姜黎黎说多年来自己的事业多亏汪宝生的支持。在一九七六年拍摄《雁鸣湖畔》时,姜黎黎认识了爱人汪宝生,当时汪宝生18岁,姜黎黎21岁。在那个思想和情感被禁锢的年代,他们恋爱非常艰难,拍完戏回到长影厂,等待他们的是铺天盖地的批判,为此汪宝生被送到农村“教育”二年,姜黎黎也被停演一年。在后来的日子里,姜黎黎惟一的希望就是汪宝生给她写信,只有他理解她。但是每接到一封信,姜黎黎就受到更严厉的批判。就在这种碰撞中,他们之间有了像爱情一样的东西。有一次他给她发电报,说要来长影,但是姜黎黎母亲扣留了这封电报。等姜黎黎回到长影,一个同事跟她说:那么大一个小伙子,流着眼泪等着你,但你却没在。姜黎黎回到宿舍,看到他从农村带来的鸡蛋和小米后,哭了。那时他们天天以泪水洗面。在拍《戈壁残夜》时,他们恰巧在一个组。姜黎黎生病了,被怀疑是恶性肿瘤,汪宝生一听,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爱之深,痛之切可见一斑。
  
  
  也许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感,使他们经过了后来的许多风波,尤其是在姜黎黎预备出国发展、两人谈到离婚的时候,“我俩僵在那里,他也说离就离吧。但是第二天早上,他还是像往常起来做了早饭,喊‘黎黎吃早饭’。”身在娱乐圈还能保持这么好的感情生活,姜黎黎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姜黎黎说:“年轻时尤其是演完《红牡丹》之后,追求我的人非常多,一点都不夸张地说,我那时在长影一天会收到二十多封来信,我和汪宝生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我们总是能彼此很信任,所以我们也不怕公开我们的情感生活。娱乐圈的人要寻找自己的这份真感情特别不容易,我觉得现在的年轻演员也该学会珍惜。”“我女儿现在已经13岁了。”说这话时,姜黎黎一脸满足。    
  
  
  现在,姜黎黎一边实践一边读书,注意收集各种生活素材,经常写日记。她每拍完一部片子,都要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以求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地进步。
  

2005-04-01 16:50:20  房囚 (北京海淀)

  果真是《大众电影》里的,呵呵
  

2005-04-01 17:22:13  房囚 (北京海淀)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电影论坛转移过来的!
  

2005-04-02 19:22:51  阿飞 (浙江湖州)

  刘晓庆!!!!她都是心目中的?她有的行为实在让人反感
  

2005-04-02 19:45:39  大众电影

  刘晓庆八十年代时应该可以吧,以后则另当别论了
  

2005-04-03 14:28:48  雨不亭 (北京海淀)

  张瑜
  她是我印象中最清晰的80年代明星。
  我没有看过她演的片子。
  只记得小时候农村很多人的家中贴着她的明星画~
  

2005-05-11 21:39:51  春风不解

  怎么没配姜黎黎的图片?
  

2005-05-11 21:42:13  春风不解

  娇媚的红牡丹
  

2005-05-15 12:05:41  筱筱VS平平

  总之,八十年代的演员大部分都是有实力的。再看看今天的演员大部分都是靠长相来博得观众的支持,再看看他们的演技,感觉就是在做戏,一点专业水准都没有。中国电影走如低谷,我觉得演员应当负很大的责任。
  

2005-05-23 15:37:06  若曦 (北京朝阳)

  怀念这些老明星啊!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XLukwNXrZhVF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