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比较赞赏你的审视方向,不过就你的碟评而言还只是局限于对故事形式上的描述,其内在的魅力还需要慢慢地回味和思考。
《山歌》并不是一部批判捌卖人口现象的时政影片——由于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因素相当复杂,并不是一部影片可以承担的。罗小佳的命运不是她姐姐的错,不是她丈夫的错,不是她父母的错,甚至不是人贩子的错——虽然这点听起来可能比较唐突,但必须说明的这一切是一种社会制度、经济因素、文化背景的综合结果,而不是一个个人可以创造或是改变的。既然无法在一部影片中系统的阐明诸多繁复矛盾的现象根源,那么注意力就应该在罗小佳的个人命运上,胡杰也正是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方式。
《平原上的山歌》——悲怆的中国劳动人民之歌。
这部影片最闪光的部分正在于胡杰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最原始最本质最美丽也最悲哀的生存状态鲜活地呈现了出来,是一幅含泪的画笔描绘出的充满诗意的图画。由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罗小佳的命运,而是隐埋其下的一种博爱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辉。胡杰赋于了作品一个灵魂,象一个宗教仪式——涤荡市侩、浮燥、贪婪、自私的历程,当然这只能是离上帝很近的人才能看到它的存在。
我在前两天发的贴子《纪录的态度》中曾对胡杰等一批严肃的纪录片劳作者们有过一些介绍。由于本人与胡杰还颇有熟识,这里可以为你介绍一下拍摄《山歌》的背景。
老胡是一位难得的独立纪录片制作人,他所关注的人群均是最朴实无华的普通劳动人民,他对劳动有一种痴迷的爱恋,对劳动人民更是有着一种充满诗意的审美能力。他的拍摄过程也是他的生活过程,他与被拍摄者们一样——劳动、生活,只是偶像举起他的摄像机,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显出与被拍摄者的不同。
胡杰与一群农民收割完玉米坐在田边休息,这时他发现一个长着典型南方人面貌的女子独自坐远远的地方。旁边的人告诉胡杰,这是一个被捌卖来的女孩,这立刻引起了胡杰的兴趣。但无论胡杰怎样引诱她说话,女孩子总是不吭声。在一起劳动了几天,胡杰要走了,向她告别,女孩子问她什么时候回来,胡杰说三个月,女孩子突然说“一个月吧,你一个月后就回来,否则我会等不下去的,你再来,我给你唱山歌”并反复地问胡杰一句话,“你为什么瞧得起我?你为什么瞧得起我?”。这就是《山歌》拍摄的起因。
几年之后,胡杰终于攒下了一些钱,出资让罗小佳回云南探亲。本人有幸在西站接待了她们,请她们吃了一顿烤鸭。那些女孩子边吃边哭,说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站在天安门广场,罗小佳说出了一句“名言”——毛主席真幸福,他天天可以看到这么多的车。
两个世界呀,两个世界。在我们自顾于已温乡暖玉的时候,却有着这样一个纯朴而善良的人民仍然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这一种集体的耻辱感。
影片中表达的只是过程中的一点,但就在这闪点之中,我们慢慢地去品味,它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又何止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呢。
无言的活着 --观《平原上的山歌》
2003-04-04 20:58:35 易咸
2003-04-07 12:41:17 echo (北京)
谢谢!你评点的很对,我也自知这里头的不好,很多地方有了一些朦胧的认识,但是并没能展开,原因实在是力不从心,因我对纪录片和影像所知甚少。加上文字比我来说是一件顶难的事情,所以写起来自然大多是感性认识,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理论解释,其实之所以写这段小文字最初的原委也是如文末所说’抛砖引玉’,想引来一些评论和不同的声音。
我觉得这种生活并不诗意,这也许是我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有局限,苦难的生活一点都不诗意,至少我觉得在马房睡觉不如在席梦思上睡觉舒服,但也许这也是我自己的感觉,别人未必同意。
将贫穷和苦难的生活诗意化,我看就是最大的现实慌言,就是最大的对观者和自己的不尊重,去年老谋子的《我的父亲母亲》就有着将生活诗意化的倾向,做为一部剧情片,这样的演诣倒也还罢了,但做为纪录片,这种诗意化就不该成为创作的方向和心态。就像苏州河的开头台词里的’我的摄影机不撒谎’,这才应该也只能是纪录的态度。
片里的女人默默承受着生活一波波的苦难,有如余华小说中的’活着’的主人公,面对无穷无尽的生活带来的苦难,只是一味的承受,生命在生活的洪流中执拗的扎根,生长,重新毁灭,又再发芽……
这种隐忍到底是我们民族的力量还是缺陷啊!
当然,本片里的胡导演显然并未将镜头诗意化。这里不过借此一谈。
我觉得这种生活并不诗意,这也许是我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有局限,苦难的生活一点都不诗意,至少我觉得在马房睡觉不如在席梦思上睡觉舒服,但也许这也是我自己的感觉,别人未必同意。
将贫穷和苦难的生活诗意化,我看就是最大的现实慌言,就是最大的对观者和自己的不尊重,去年老谋子的《我的父亲母亲》就有着将生活诗意化的倾向,做为一部剧情片,这样的演诣倒也还罢了,但做为纪录片,这种诗意化就不该成为创作的方向和心态。就像苏州河的开头台词里的’我的摄影机不撒谎’,这才应该也只能是纪录的态度。
片里的女人默默承受着生活一波波的苦难,有如余华小说中的’活着’的主人公,面对无穷无尽的生活带来的苦难,只是一味的承受,生命在生活的洪流中执拗的扎根,生长,重新毁灭,又再发芽……
这种隐忍到底是我们民族的力量还是缺陷啊!
当然,本片里的胡导演显然并未将镜头诗意化。这里不过借此一谈。
2003-04-07 12:45:17 echo (北京)
我爱鱼
我爱想跳龙门的小鱼
我爱跳龙门的小鱼蹦蹦跳跳
我爱不想跳龙门的小鱼不是好小鱼
我爱勇敢的小鱼正络伊不绝的跳着龙门
我爱大海给了我鱼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陆地
我爱这只鱼在前有龙门后有爱人的情况下跳过龙门
我爱龙门这边的鱼想跳过去龙门那边的鱼想跳过来
我爱鱼跳龙门是因为想做跳过龙门的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我爱我的眼里只有鱼大海里有没有鱼来鱼往鱼的明天会很美
我爱春天到了一群鱼往龙门跳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我爱 鱼
我爱 吃鱼
我爱 吃游来游去的小鱼
我爱 吃红烧鱼 清蒸鱼 水煮鱼 炸黄鱼 也爱吃完清蒸吃红烧
我爱 武昌鱼 我爱 娃娃鱼 我爱 大马哈鱼
我爱 鲨鱼 我爱 鲸鱼 我爱 小金鱼
我爱 鱼鳔 我爱 鱼翅 我爱 鱼饵
我爱 鱼鹰 我爱 鱼网 我爱 鱼米之乡
我爱 鱼肝油 我爱鱼子酱 我爱 军民鱼水情
我爱 玩
我爱 和小鱼一块玩
我爱 和小鱼一块玩也爱小鱼玩我
我爱 我爱小鱼
版主 ,这是这次纪录片展的片子,我们也是通过这个才看到的,所以你不必觉得遗憾
我爱想跳龙门的小鱼
我爱跳龙门的小鱼蹦蹦跳跳
我爱不想跳龙门的小鱼不是好小鱼
我爱勇敢的小鱼正络伊不绝的跳着龙门
我爱大海给了我鱼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陆地
我爱这只鱼在前有龙门后有爱人的情况下跳过龙门
我爱龙门这边的鱼想跳过去龙门那边的鱼想跳过来
我爱鱼跳龙门是因为想做跳过龙门的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我爱我的眼里只有鱼大海里有没有鱼来鱼往鱼的明天会很美
我爱春天到了一群鱼往龙门跳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我爱 鱼
我爱 吃鱼
我爱 吃游来游去的小鱼
我爱 吃红烧鱼 清蒸鱼 水煮鱼 炸黄鱼 也爱吃完清蒸吃红烧
我爱 武昌鱼 我爱 娃娃鱼 我爱 大马哈鱼
我爱 鲨鱼 我爱 鲸鱼 我爱 小金鱼
我爱 鱼鳔 我爱 鱼翅 我爱 鱼饵
我爱 鱼鹰 我爱 鱼网 我爱 鱼米之乡
我爱 鱼肝油 我爱鱼子酱 我爱 军民鱼水情
我爱 玩
我爱 和小鱼一块玩
我爱 和小鱼一块玩也爱小鱼玩我
我爱 我爱小鱼
版主 ,这是这次纪录片展的片子,我们也是通过这个才看到的,所以你不必觉得遗憾
2003-04-07 21:32:51 易咸
不知是否看过萨特的〈词语〉一书。本人对诗意赋予的意愿被您曲解了——生活现象在经过深刻思考之后,将思考的结果再次运用或反馈到生活原状之中,这就是诗意的(绝不等同于浪漫或通常意义的美丽)。人们对诗意的通常定义其实是把这一词语的本质内涵大大限制住了,最能够代表它的部分被遗忘。
存在的被遗忘,就象《山歌》一样,那是一个被遗忘的存在现实。其实很多的词语都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连博导们也不一定能搞清楚。
存在的被遗忘,就象《山歌》一样,那是一个被遗忘的存在现实。其实很多的词语都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连博导们也不一定能搞清楚。
2003-04-08 18:13:57 echo (北京)
我没看过萨特的书,他的东西我随便翻过一点,觉得不好懂,所以还不如不看,也许再过几年会觉得亲切,另外也是我对哲学的一个简单的看法,生活没有必要拔高到哲学思考的地步,生活本身比我来说就挺让人目不暇接了。
当然这主要是自己安慰自己的话,当不得真 :)
可能是我误读了吧,不过也没关系,自说自话也不妨碍交流
八廓南街也很不错,但是却不会有写评论的念头,不知有没有一块看过的朋友可以来说一说
当然这主要是自己安慰自己的话,当不得真 :)
可能是我误读了吧,不过也没关系,自说自话也不妨碍交流
八廓南街也很不错,但是却不会有写评论的念头,不知有没有一块看过的朋友可以来说一说
前两天看了一部纪录片,《平原上的山歌》回味之余,写下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片子纪录了一个被拐卖妇女生活和回家的一段时空,但并未如常规地在道德和法制的层面做着判断,而是将镜头投注在人和生活本身。摄影机冷静、忠实而又饱含着关切地叙述着女人、家庭、路人的面孔和声音……
不幸的遭遇在片中被淡化了,时间的流逝磨灭了伤痛,面对着采采访者执拗的追问
’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你想回去吗?’
女人平静的回答 ‘活着和死着一样’也在叩问着发问者和观影者的心灵。
业已即成事实的婚姻,折射出两种态度,一边是女人的’认命’,一边是婆婆和丈夫态然自若的谈论’买媳妇’的始末,在哪里道德被淡沫的’放下’,就好像在行走的路人绕过乞讨的乞丐。
平淡的生活在继续,透出的人际关系却是异化的,女人不认可婆婆,只把婆婆叫做’他奶奶’,但自己也同样不被同村的乡民所接受,平日里并不往来,仅有的人际往来是同被拐卖的同乡,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和群体的伤痛交织在一起,个人的尊严被小心地保留下来。
影片的下半部把全部的篇幅给了回家和乡人的反应,回家在这里代表着’认可’的重建,女人在寻找着真正的认可,家人也在尝试着接纳早已’死去’的女儿,但这种困境同样存在,双方都是同样的陌生而又同样的急切。
老母亲招持远离的女儿唯一的好菜是一锅混浊的汤圆,朴实的亲情却无从言说。
直到女儿即将离去,老母亲才用苍老的嗓音呤唱起伤别女儿的山歌,母性的关辉在这一刻才控诉和回答了苦难的生活。
在舅舅的家中,又有一个女孩即将和人贩子去向一个陌生的乡村,只是为了’活得好一些’,这样的故事还在平静的重演。
严格的说这不是影评,只能算是个谍评。不过我原当脚下石。'抛砖引玉'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