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繁华背后的孤寂,谁又知道呢?——《游园惊梦》

2008-06-07 19:10:24   来自: 扬花点点
  开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故事:
    三十年代的上海、苏州,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没落贵族家庭荣府正在逐点瓦解。王祖贤演的荣府表妹与表哥的胼妾歌姬翠花两人,在表面纸醉金迷、歌舞升平,实则家道中、暗中落变卖家产的大家庭里,相濡以沫,醉心在昆曲和烟雾之中,发展成心照不宣的暧昧情感。由于女性本能提出的生理需求,翠花暗恋二管家,同时表妹与吴彦祖饰演的教师邢质斌恋爱。终于一次偶遇下她们得知了对方的背叛。随着二管家战死的消息和邢质斌的离校,她们再次重归于好。
  
  
  勾画:  
    《游园惊梦》改编自当代作家白先勇的同名小说,荣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圣乔治最佳女演员奖、FIPRESCI奖,香港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无论是场景的拍摄、人物动作细节的刻画、传统曲艺的表演都散发着古典的华美颓废的气息,仿若回到了那个无奈的年代。
     当然还记得,翠花母女相拥坐在行李箱上的情节。表妹却不失时机地要求帮她们拍照,要纪念这重要的一刻——终于跳出压抑的、日益没落的封建大家庭。背景是敞开的荣府后门以及院内的秋千,前面是笑靥如花的翠花。一门之隔,隔断了腐朽的人生,预示着新的生活。
     烟。鸦片。烟雾缭绕竭力掩饰着两人内心的无奈,逃避现实的颓废。
     秋天,落叶满地的季节。翠花遇见背叛自己的表妹,高跟鞋叩响铺满落叶的石板路,伊人哭成泪人。心中不由默默念起《西厢记》的名阙: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大美!
  
  演员:
    宫泽理惠,日荷混血。 片中特写了两次宫泽理惠的背影:1.雍容华贵的蓝色长袍,转过来是欢快的脸——与王祖贤配戏;2.暗红色的传统裙挂,镜头移至妆台,斑驳发黄的铜镜中是落寞忧伤的脸——独守空房。初次目睹宫泽的芳容,是蓝色长袍回眸,皓齿红唇,古典、典雅,那时果然中了导演的计!毫无准备地被她的转身既而出现的惊艳所慑服。片中每一个神态都有说不尽的柔情,眼神包含复杂的人生百味,尤其是她吸食鸦片后,坐在床边那幕,简直就是一副那个年代的上海海报。不是中国人,却通过哀怨的眼神、微微上扬的嘴角,把三十年代落魄的昆曲名角演得入木三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圣乔治最佳女演员奖果然当之无愧!
  
     王祖贤:一改小倩身世坎坷、神情悲切和白蛇妖艳多姿的飘逸女鬼造型,油光闪闪的背头、简练的男式西装,或者一身昆剧柳梦梅的造型,另一种韵味的王祖贤以另一种姿态亭亭玉立在观众面前。与翠花相处时专注的眼神,目睹她和小戏子偷情的吃醋和落寞,吸烟时吐出烟雾的潇洒,与男人一起时回复的女人魅态……每一种场合的扮演都十分到位。
  
  
  音乐:
    昆曲:片中可以欣赏到浙江昆剧团旦角王凤梅和杨娟的唱腔。百转千回,一咏三叹的传统曲调,刹那错觉回到更古的时空,目睹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团聚。
  
    片尾曲《明明》:由著名作词人姚谦,个性音乐创作才女陈珊妮作曲的《明明》,运用了二胡、筝、锣鼓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配乐,歌词似古代归怨诗,场景幕幕,尽显眼前。“爱情最美的时候,都存在回忆中……”。影片曲终人散时,最美的情节,亦当存在回忆中。
  
  明明握在手中
  明明明明
  明明还映在我的眼中
  怎么转眼旧了
  明明握在我双手中
  怎么却成了空
  明明含在我的口中
  怎么还没跟你说
  爱情最美丽的时候
  都存在回忆之中
  华丽如绸爱的感受
  不冤枉年华锦绣
  错过的爱还在心头
  不肯说守着伴梦
  酿成了酒味似乡愁
  迎风叹岁月悠悠
  
  
  点评:
    不是白先勇的末世风光,而是杨凡对昆曲文化与那个紫醉年代的执迷。杨凡撷取《牡丹亭》中「游园」及「惊梦」两段戏,放在三十年代的上海、苏州,主角是王祖贤与宫泽理惠饰的昆曲名角,衣衫尽是旗袍华锦,诉说黄金年代的旧情绵绵,可说是华美而苍凉,彻底地怀旧的品味之作两个女性面对命运的播弄,而最终相濡以沫,女性的感情流水账,再次在杨凡镜头下娓娓道来。而王祖贤和宫泽理惠在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环秀山庄的一场昆曲对手戏,想必能为这典丽优雅的传统艺术带来更多爱好者。
           
                   ——摘网友点评
   
    尚未知电影题目出处时,理解《游园惊梦》:从纸醉金迷到家道中落四分五裂,从同性相爱到生命终结,一朝惊醒不过梦一场。正如翠花发现爱人有男友后,由震惊转为躲在满地黄叶的树林痛哭的苍凉。或许也真是导演的良苦用心。                   
    正如片中的独白:“繁华背后的寂寞,谁又知道呢?”若不是没落封建大家庭的腐朽造成了空虚,哪对女人会走到有悖人伦和传统观念走在一起?即使是思想开放多了的现在,同志之情还是没有被公众接受,更何况上世纪刚脱离封建统治的30年代。不过,没有观众愿意或者忍心去责备她们。涓涓细水,润物无声般的情感勾起了所有的同情。
     不想再多说,本来“繁华背后的寂寞”这句话本身已足够包含所有的辛酸苦楚。观众只关心剧中人物的经历,谁在乎强颜欢笑的戏子洗尽铅华后是喜是泣?
     曲终人散罢!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PEetziwbBiXGaO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